衛星城市,是城市規劃的一個概念,意指大城市邊緣的小型城市,為在大都市工作者主要的居住地[1][2]。因為如衛星般與大城市相近,故稱之。

實例 編輯

  加拿大 編輯

  美國 編輯

  澳大利亞 編輯

  馬來西亞 編輯

大吉隆坡 編輯

馬來西亞依斯干達 編輯

亞羅士打區域 編輯

大檳城 編輯

  菲律賓 編輯

  英國 編輯

  法國 編輯

大巴黎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編輯

  香港特別行政區 編輯

香港,衛星城市的概念從英國引入,1970年代起已統一作「新市鎮」,「衛星城市」之名現時已甚少使用。早期發展的衛星城市主要有兩個,均在1950年代後期開始發展:

1970至1980年代開始,港府進一步擴展衛星城市的規模成爲現今所稱的新市鎮,並在新界地區發展了多個新市鎮,包括沙田(90年代亦延伸出馬鞍山新市鎮)、屯門天水圍等等,以減輕市區的擁擠。

香港島的薄扶林田灣香港仔鴨脷洲黃竹坑,新界的白石角等地區有時也被視爲衛星城市,但由於規模較小,一般不視爲正式的衞星城市。

  中華民國 編輯

  新加坡 編輯

星國佔地面積較小,衛星城市按照片區劃分。

  波蘭 編輯

  不丹 編輯

  巴基斯坦 編輯

  塞爾維亞 編輯

  摩洛哥 編輯

  土庫曼 編輯

  卡達 編輯

  阿聯酋 編輯

  南蘇丹 編輯

  尼泊爾 編輯

  葉門 編輯

  科威特 編輯

  越南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Goldfield, Davi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Urban History. 2007 [2021-02-01]. ISBN 978076192884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2. ^ Shao, Zisheng. The New Urban Area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in China. 19 August 2015 [2021-02-01]. ISBN 978366244958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3. ^ 定安:乘势而上建设海口都市圈卫星城. [2023-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8).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