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Zhangqi0218/沙盒
背景
編輯阿馬蒂亞·森提到,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伴隨着女性死亡率的惡化和性別比的上升。[1][2]儘管中國傳統上一直歧視婦女,但中國女性人口的顯着下降發生在1979年之後,即鄧小平實施中國經濟和社會改革的次年。[1] 森總結說,中國婦女的環境惡化有三個原因,特別是自 1979 年以來。[1]
1979年實施的獨生子女政策旨在控制家庭規模,這意味着除了一些例外之外,大多數中國家庭都屬於「獨生子女家庭」。[3] 由於重男輕女的傾向,這些強制措施導致了對女孩的忽視,甚至導致了殺女嬰。[4]中國似乎沒有將性別選擇性受精或受孕前做法系統化; 因此,據推測,10%的女童在受孕後的某個時刻失蹤:無論是在子宮內,還是在嬰兒早期。1979 年改革後的幾年裡,女嬰死亡率急劇上升; 一些統計數據表明,從1978年到1984年,女嬰死亡率翻了一番。[1][5]
經濟改革後,衛生服務出現了普遍危機,因為中國廣泛的農村衛生保健項目的資金以前主要來自農業生產大隊和集體。[1]當經濟改革廢除這些傳統結構時,它們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所取代,這意味着農業仍然集中在家庭內部,而中國廣泛的農村醫療保健系統中的公共設施的可用性受到限制。[1] 一般來說,醫療服務限制的影響是中性的,但在重男輕女的中國農村社會,醫療服務的減少對婦女和女童產生了顯着的負面影響。[1]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減少了婦女對有償農業勞動的參與。[1]與此同時,農業以外的就業機會對婦女來說普遍稀缺。[1] 根據森的合作性衝突分析,「誰在從事生產性工作,誰為家庭的繁榮做出了多少貢獻,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這種系統性變革對家庭中的女性的影響是負面的,因為女性在家庭事務中的討價還價能力較小。 他們的家人。[1] 這一現實促使家庭更喜歡男孩而不是女孩,這導致對女童的照顧減少。[1]
原因
編輯中國性別比高的原因是強烈的重男輕女、獨生子女政策、容易性別選擇性墮胎、食物短缺以及對女性的歧視和虐待等綜合因素 。[6]
中國歷史傳統文化中的重男輕女
編輯重男輕女是中國儒家父權文化的傳統。[7]男孩受到青睞的原因有很多:人們認為兒子可以延續家族血統、延續家族姓氏、有更高的工資收入能力、提供祖先崇拜、通常是繼承權的接受者,而女孩往往被認為是經濟負擔 。[6][8][9] 結婚後,她們通常成為丈夫家庭的成員,不再對年邁或生病的父母承擔責任。[6][8][9]
隨着社會經濟的進步、現代化和婦女地位的提高,中國許多城市地區的男孩偏好有所下降。[10] 但在一些嚴格的傳統家庭和農村地區仍然存在,並在獨生子女政策下重新發揮作用。 女性短缺最嚴重的地區是中國農村地區,每 100 名女性生育 140 名男性。[10]
20世紀計劃生育措施
編輯毛澤東在 1949 年至 1976 年間的整個領導過程中,在相信人口眾多是權力的源泉和認識到人口過剩的危險之間搖擺不定。[11]儘管毛澤東在 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考慮了經濟學家關於可能建立全國性計劃生育組織的建議,但他後來在大躍進期間又重新主張人口快速增長。[11]
到了 20 世紀 60 年代,全國範圍內的饑荒導致人口增長率飆升,全國各地設立了計劃生育委員會。 然而,直到1971年以後,人口控制運動才真正開始實施,當時中央政府提倡採取一些自願措施,例如推遲結婚年齡、固定生育間隔年數以及限制生育兩個孩子。[11]毛澤東去世後,鄧小平於1978年上台。在他的領導下,避孕措施成為計劃生育領域的優先政策。[11]鄧小平認為人口控制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並在生殖控制方面竭盡全力以實現這一目標。[11]在經濟和發展野心緊迫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政府於 1979 年實施了獨生子女政策。
獨生子女政策
編輯>更多... 整個 20 世紀 70 年代,中國經歷了人口大幅增長。 為了通過限制人口增長來改善環境和經濟條件,中國於 1979 年實施了獨生子女政策。[12]該政策制定了一系列規則,規定了政府批准的中國家庭的組成:每個家庭允許生育一個孩子,如果違反規定,將面臨罰款到強制絕育等後果。[12] 該政策在居住密度通常較高的城市地區得到嚴格執行,其效果因地區而異:在全國少數民族中執行力度並不大,而且有一些例外情況。 由大多數人漢族人口組成。[8] 還為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孩子有殘疾的家庭提供津貼。[12]
北京中國兒童中心主任陳雪峰表示,「不可否認,獨生子女將創造一個不一樣的社會,我們首先要增強獨生子女社會交往、互動和發展的機會和能力。」 中國的獨生子女被剝奪了父母所經歷的經歷。 他們的健康被認為處於危險之中; 他們可能表現出獨生子女的刻板行為,或者被認為是被寵壞的、自私的、不合群的。[13]一胎化政策被稱為「對中國人口和經濟發展影響最重大、影響最深遠的政策」。 中國人口的生育自由被用作社會現代化的政治工具。[14]
獨生子女政策凸顯了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 其結果包括性別選擇性墮胎、遺棄女嬰以及在某些情況下殺害女嬰的比率上升。[15]該政策還導致女性出生和收養的漏報現象增多。[15]中國衛生部門將新生兒性別失衡描述為世界上「最嚴重、最持久」的現象,這是該國嚴格的獨生子女政策的直接後果。[來源請求]所有這些因素導致了嚴重的「女性失蹤」現象,其社會後果可以從單身男性過多以及為婚姻和性工作而綁架和販運婦女的增加中觀察到。[12]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取消[16] 然後是2021年的三孩政策。[17]
糧食短缺
編輯導致獨生子女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中國難以克服的糧食短缺,這賦予了政府對農村社區及其土地所有權擁有前所未有的權力。 1956年之後,國家或地方政府通過強制沒收和低於市場價值的補償,宣稱擁有所有農村土地的所有權。[18] 結果,農民籌集資金的能力受到限制,因為他們無法出售、出租或購買土地來種植更具經濟可行性的土地或使用土地作為貸款抵押品。 政府對土地的控制也降低了個人努力工作的積極性,因為農民無法從他們生產的農作物中獲利,從而導致大規模飢餓,並加深了社會精英與最弱勢群體之間的分歧。
中國黃河流域、西南、華南、華北平原的連續乾旱進一步加劇了糧食短缺問題 ,以及1958年至1960年的長江。[18] 這導致中國幾乎每個地區的農業條件都十分惡劣,並引發了1959-1961年中國大饑荒。[19]
總體而言,中國政府利用糧食短缺來增強其對先前開放土地的權力。 在許多情況下,當地政治人物會利用糧食安全的虛假承諾來操縱其公民遵守新規定。然而,糧食短缺給共產黨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更多的合法性和權力也導致數百萬人死亡,並促使獨生子女政策的開始。 中國的糧食安全取決於原料挑戰,因為中國無法在國內生產足夠數量的大豆等飼料穀物,而這些飼料穀物是維持其不斷擴張和迅速擴張的畜牧業所必需的。 因此,中國嚴重依賴進口來滿足這一需求。
來源
編輯由於獨生子女政策和重男輕女的傳統,選擇性墮胎、照顧女性的歧視、女孩出生時不登記等造成了中國女性人口的缺失。
性別選擇性墮胎
編輯重男輕女、獨生子女政策和產前性別識別技術助長了墮胎合法的中國部分地區產前歧視的蔓延。[10] 性別選擇性墮胎手術會導致男性出生過多,從而嚴重扭曲人口中的性別比例。[20]據《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數據,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1990年為111,2001年為117,2005年為121,2010年為119。[21] Approximately 37-45% of China's missing women may have gone missing prior to birth.[22]研究人員發現,針對性別的選擇性墮胎可能會在人群中造成長期的社會問題。[23]女性的缺乏可能不利於性別平等:女性數量的減少意味着公民權力的減少。[23]在婚姻對社會進步至關重要的地區,新娘和母親的短缺可能會導致綁架、強迫婚姻和暴力事件增加。[23]
參考文獻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Sen, Amartya. More than 100 million women are missing.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December 20, 1990, 37 (20).
- ^ Sen, A. Missing women.. BM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992-03-07, 304 (6827): 587–588. ISSN 0959-8138. PMC 1881324 . PMID 1559085. doi:10.1136/bmj.304.6827.587.
- ^ Deutsch, Francine M. Filial Piety, Patrilineality, and China's One-Child Policy.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March 1, 2006, 27 (3): 366–389. ISSN 0192-513X. S2CID 144554067. doi:10.1177/0192513x05283097 (美國英語).
- ^ Gupta, Monica Das; Zhenghua, Jiang; Bohua, Li; Zhenming, Xie; Chung, Woojin; Hwa-Ok, Bae. Why is Son preference so persistent in East and South Asia? a cross-country study of China, India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 (PDF).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03-12-01, 40 (2): 153–187. ISSN 0022-0388. S2CID 17391227. doi:10.1080/00220380412331293807.
- ^ Lai, Dejian. Sex Ratio at Birth and Infant Mortality Rate in China: An Empirical Stud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5-02-01, 70 (3): 313–326. ISSN 1573-0921. S2CID 143548315. doi:10.1007/s11205-004-1542-y (英語).
- ^ 6.0 6.1 6.2 Chi, Zhou; Dong, Zhou Xu; Xiao Lei, Wang; Wei Jun, Zheng; Lu, Li; Hesketh, Therese. Changing gender preference in China today: implications for the sex ratio. Indian 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 February 2013, 20 (1): 51–68. S2CID 144086218. doi:10.1177/0971521512465936.
- ^ Murphy, R., Ran, T., & Xi, L. Son preference in rural China: patrilineal families and socioeconomic change..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11, 37 (4): 665–690. PMID 22319769. doi:10.1111/j.1728-4457.2011.00452.x.
- ^ 8.0 8.1 8.2 Poston, L. D., & Glover, S. K. Too many males: marriage market implications of gender imbalances in China. Genus. 2005, 61 (2): 119–140. JSTOR 29788854.
- ^ 9.0 9.1 Attane, Isabelle. The demographic impact of a female deficit in China, 2000–2050..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6, 32 (4): 755–770. doi:10.1111/j.1728-4457.2006.00149.x.
- ^ 10.0 10.1 10.2 Hesketh, Therese. Selecting sex: The effect of preferring sons.. Early Human Development. 2011, 87 (11): 759–761. PMID 21920680. doi:10.1016/j.earlhumdev.2011.08.016.
- ^ 11.0 11.1 11.2 11.3 11.4 Zhang, Junsen.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One-Child Policy and Its Effects on Family Outcome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7, 31 (1): 141–159. ISSN 0895-3309. JSTOR 44133954. doi:10.1257/jep.31.1.141 .
- ^ 12.0 12.1 12.2 12.3 Hesketh, Therese; Lu, Li; Xing, Zhu Wei. The Effect of China's One-Child Family Policy after 25 Year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5-09-15, 353 (11): 1171–1176. ISSN 0028-4793. PMID 16162890. S2CID 12423906. doi:10.1056/nejmhpr051833.
- ^ Zeng, Y and Wang, Z. A policy analysis 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population/household aging in China. J Popul Aging. 2014; 7: 255–281
- ^ Hesketh, T.; Lu, L.; et al. The Effect of China's One-Child Family Policy after 25 Years (PDF).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5, 353 (11): 1171–1176. PMID 16162890. S2CID 12423906. doi:10.1056/nejmhpr051833.
- ^ 15.0 15.1 Wen X. Effect of son preference and population policy on sex ratios at birth in two provinces of China. J Biosoc Sci 2003;25:509#21.
- ^ China's one-child policy: what was it and what impact did it have?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22-06-29 [2022-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9).
- ^ China NPC: Three-child policy formally passed into law - BBC News. 2022-06-29 [2022-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9).
- ^ 18.0 18.1 Howden, David; Zhou, Yang. China's One-Child Policy: Som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Economic Affairs. October 2014, 34 (3): 353–369. S2CID 22725736. doi:10.1111/ecaf.12098 (英語).
- ^ Jiang, Quanbao; Li, Shuzhuo; Feldman, Marcus W.; Sánchez-Barricarte, Jesús Javier. Estimates of missing wome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Continuity and Change. December 2012, 27 (3): 461–479. ISSN 0268-4160. PMC 3830941 . PMID 24255550. doi:10.1017/S0268416012000240 (英語).
- ^ Qi, Y., & Mason, M.W. Prenatal sex-selective abortion and high sex ratio at birth in rural China: a case study in Henan Province.. California Center for Population Research. 2005.
- ^ China Statistics Press. Beijing, China: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2013.
- ^ Anderson, Siwan; Ray, Debraj. Missing women: age and diseas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10, 77 (4): 1262–1300. S2CID 44525615. doi:10.1111/j.1467-937X.2010.00609.x.
- ^ 23.0 23.1 23.2 Bélanger, Danièle. Sex Selective Abortions: Short-term and Long-term Perspectives. Reproductive Health Matters. January 2002, 10 (19): 194–197. ISSN 0968-8080. PMID 12369329. S2CID 12574519. doi:10.1016/S0968-8080(02)00033-2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