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巧朱古力(英語:Kit Kat)是一款用朱古力覆蓋的威化餅乾糖果,由英國約克的朗特里公司英語Rowntree's創建,該公司於1988年被雀巢公司收購。[1][2]

Kit Kat

國際版KitKat商標

美國版KitKat商標

KitKat朱古力條
產品類型甜點
持有者雀巢(全球)
好時(美國授權)
國家/地區英國
建立1935年8月29日,​88年前​(1935-08-29
目標市場全球
前任持有者Rowntree's英語Rowntree%27s(1935-1988)
口號"Have a break...Have a Kit Kat!"
(全球)
"Gimme a break, Gimme a break, Break me off a piece of that Kit Kat Bar!", "Break time, anytime"
(僅美國)
網站www.kitkat.com

目前雀巢公司擁有奇巧朱古力在全球除北美地區以外的其他市場的生産權,而北美地區的生產銷售權由好時Hershey's)持有,向雀巢支付特許權使用費。

每分奇巧朱古力由兩條或四條朱古力條組成朱古力板,並每條由三層威化組成,其每層餅乾被一層朱古力覆蓋。每一條都可以分別掰開。Kit Kat有許多不同口味,包括牛奶白朱古力黑朱古力等。

歷史 編輯

18 世紀就有人開始將 Kit Kat 或 Kit Cat 作為食物名稱了。由糕點師Christopher Catling所擁有的倫敦政治會議Kit-Cat俱樂部英語Kit-Cat_Club,會供應被稱為「Kit-Kat」的羊肉派。[3][4]

現今的Kit Kat品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1年,當時朗特里約克英語Rowntree%27s是一家位於英國約克的糖果公司,其註冊的商標為Kit Cat和Kit Kat。這些名字並未被立即使用。20世紀20年代,Rowntree推出了一款名為Kit Cat的盒裝朱古力品牌。這一直持續到1930年代,那時Rowntree開始把重點轉向其他產品,如黑魔法英語Black_Magic_(chocolates)和Dairy Box品牌。隨着替代產品的推廣,Kit Cat品牌減少並最終停止生產[5]。最初的一份四小條朱古力餅乾棒是由一位在朗特里約克工廠的一名工人在意見箱中提出一個可以讓「男人帶到工作地點吃的點心」的意見所開發出來的點心[6]。該朱古力條於1935年8月29日推出,名為Rowntree's Chocolate Crisp(售價2便士),並在倫敦和整個英格蘭南部銷售[7]

朗特里約克的朱古力脆餅乾於1937年更名為 「奇巧朱古力脆餅乾」(Kit Kat Chocolate Crisp),同年Kit Kat開始將「折斷餅乾」納入其可識別的廣告策略裏[5]。 1942年,該品牌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引起的當食品短缺促使配色方案和風味發生第一次改變。Kit Kat的味道改成黑朱古力;同時包裝放棄了朱古力酥脆的標題,並且換成藍色[8]。戰爭結束後,這個名字變成了Kit Kat,並用原始的牛奶朱古力配方和紅色包裝。

 
美式Kit-Kat四條

繼在英國取得成功之後,Kit Kat於1940年代出口到加拿大、南非、愛爾蘭、澳洲和新西蘭。1958年,JWT Orland的高階主管唐納德吉爾斯 (Donald Gilles)創造了標誌性的廣告系列「來點休息,來點Kit Kat」("Have a Break, Have a Kit Kat")。該品牌在1970年代更進一步擴大,當時Rowntree在德國建立了一個新的配送工廠以滿足歐洲的需求,並通過Hershey公司與日本通過Fujiya公司在日本建立了分銷品牌的協議。該品牌在20世紀70年代進一步擴大,當時Rowntree在德國建立了一個新的配送工廠以滿足歐洲的需求,並透過美國好時公司和日本不二家在在該兩國建立了分銷品牌的協議[5]

1988年6月,除了美國之外,瑞士雀巢公司透過收購朗特里約克把Kit Kat成為旗下產品,使得雀巢全球控制該品牌[9]。隨着日本新設施的增加以及在馬來西亞、印度和中國設立的其他製造業務,生產和分銷也有明顯增加 [5]。好時公司擁有在美國生產奇巧朱古力的許可證可追溯到1970年,當時好時與朗特里約克簽訂了許可協議,只要好時沒有被出售,好時就允許保留Kit Kat牌照。在美國擁有大量業務的雀巢,有些事蹟必須功歸於在1988年收購Rowntree時所定的許可協議。由於Kit Kat是好時在美國市場的五大品牌之一,Kit Kat牌照是Hershey在2002年試圖吸引一位關鍵買家失敗的關鍵因素[10][11]

傳統朱古力棒的其他口味最早出現在1996年,當時第一個口味變化——Kit Kat Orange 被引入英國。這口味的成功之後又多開發出了幾個口味,包括薄荷和焦糖。1999年,Kit Kat Chunky 推出,並受到國際消費者的歡迎。從那時起,傳統奇巧的變化一直在不斷發展。2000年,雀巢收購了 Fujiya 在日本的市場份額,並擴大了在日本、俄羅斯、土耳其和委內瑞拉的市場,以及在東歐和中歐的市場[5]。在過去的十年中,Kit Kat 引進了幾十種不同的口味,並在特定的消費者市場中拓展了產品線。2010年10月11日,慶祝成立75周年[12]

傳統的朱古力糖有四小條,每個約1厘米(0.4英寸)由9厘米(3.5英寸)。 一份"兩條"朱古力棒在1930年代推出,此後一直是該公司最暢銷的餅乾品牌。1999年的 Kit Kat Chunky(在美國被稱為 Big Kat 和 Kit Kat Extra Crispy)裏有一大條,寬約2.5厘米(1英寸)。在不同地區,Kit Kat 每一份的支數都不盡相同,從日本的半條大小的奇巧小巧朱古力棒,到阿拉伯的三條版本,再到澳洲和法國的十二條家庭尺寸的奇巧朱古力棒。奇巧朱古力棒可以單獨出售,也可以裝在袋子、盒子和多個包裝中出售。在愛爾蘭、法國、英國和美國,雀巢也生產奇巧雪糕,而在澳洲和馬來西亞有推出奇巧Drumsticks英語[Drumstick (ice cream)]]

1990年元旦,香港代理商利豐轉交予雀巢集團

在1990年代,以光光朱古力的名稱在臺灣地區販售。

2010年,雀巢在紐約投資500萬英鎊新建了一條生產線,每年生產超過10億個奇巧朱古力棒[13]

2013年3月,英國雀巢公司表示,接收到7名消費者投訴在奇巧朱古力中發現小塊塑膠片,研判是在生產過程中朱古力鑄模的塑膠材料脫落,滲入朱古力,已經更換該批模具。同時,相關產品在8個地區有售賣,包括主要銷售地區英國德國瑞士日本新加坡菲律賓加拿大奧地利馬耳他[14]

全球化點心 編輯

 
奇巧朱古力銷售的國家/地區。

奇巧朱古力棒在16個國家由雀巢生產:巴西、墨西哥、英國、加拿大、澳洲、新西蘭、南非、德國、俄羅斯、日本、台灣、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土耳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保加利亞和阿爾及利亞。在美國,奇巧朱古力棒是由雀巢的競爭對手——好時集團授權生產的,這是基於與朗特里約克事先達成的授權協議。

2003年是奇巧朱古力的轉折點,也是糖果行業的轉折點。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流行,以及對健康飲食的推動抑制了世界許多地區的銷售增長。此外,來自吉百利新成立的Dairy Milk英語Cadbury_Dairy_Milk超級品牌的激烈競爭,也導致 Kit Kat 在英國本土市場的銷量大幅下滑,並可能令其失去第一的位置[15]。雀巢和其他公司採用的解決方案是大幅增加新的和獨特的口味數量,並將其作為限量版或特別版進行營銷,通常一次只能提供幾個月,以免影響到標準產品的銷售量。[16]這一策略最初扭轉了 Kit Kat 的衰落,並被雀巢、好時、瑪氏和其他同樣成功的公司在世界範圍內採用[17][18]

這導致了許多新口味和品種的奇巧和其他糖果出現在全球。雖然有些口味取得了成功,但許多口味失敗了,並在這個過程中疏遠了一些消費者,導致雀巢縮減了新品的推出。

2006年9月,雀巢宣佈,他們將在約克郡的工廠裁員645個,並將所有生產的聰明豆(Smarties)轉移到他們在漢堡的工廠。他們表示,此舉將允許2000萬英鎊的投資,以現代化陳舊的約克工廠,並提高奇巧生產。[19]

由於黑朱古力據稱對健康有益,因此在世界各地的需求和偏好都有所增加,2006年9月,英國推出了四指朱古力 Kit Kat Fine Dark,作為永久產品,整個品牌的包裝也發生了變化。好時幾年前在美國以限量版的形式出售四條版奇巧黑朱古力,因這件事使的現在又開始重新製造了。

雀巢現在生產的雙條板Kit Kat含有天然的香料,而且第一次,這種形式的Kit Kat適合純素食者。目前還不知道是否會有其他品種效仿。2014年,奇巧朱古力在英國排名第三,僅次於 Dairy Milk 和 Galaxy 朱古力。[20]

設計 編輯

當初引進朗特里朱古力棒時,它的包裝是紅色的,在1945–1947年間曾短暫地變成藍色。二戰結束後,由於牛奶短缺,黑朱古力取代了牛奶朱古力。

自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推出以來,好時朱古力在美國的包裝和廣告不同於在其他國家銷售的所使用的品牌。2002年,好時Kit Kat採用了雀巢在世界各地使用的傾斜橢圓形商標,不過橢圓形是紅色的,文字是白色的。美國版的「Kit Kat Chunky」被稱為「Big Kat」。

在英國,該產品傳統上包裝在銀箔和一個外部的紙帶[21]。在2001年,這被改為流動包裝塑料。鋁箔和紙包裝仍然用於基特卡茨作為一個多包出售的一部分。

市場推廣 編輯

1930年代推出後,朗特里約克的朱古力脆餅乾最初被宣傳為「最大的小餐」和「最好的茶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Kit Kat被描述為一個寶貴的戰時食品,口號是「什麼積極的人需要」。「Kitty the Kat」於1940年代末問世,着重強調了朱古力棒「豐富的全脂牛奶」的品質。由於當代製作方法的改進,這種全新改良的「能折斷」的朱古力棒也因為屏幕上的一塊餅乾被分成兩塊而受到歡迎。第一個奇巧海報出現在1951年,而第一個彩色電視廣告出現在1969年。

自1958年以來,奇巧在英國和其他地方的口號一直是「來點休息 ... 來個Kit Kat」。然而,在1995年,雀巢曾試圖將「來點休息」部分註冊為商標。經過長達十年的法律訴訟,競爭對手馬氏對此提出異議,歐洲法院於2005年7月7日裁定將此案發回英國法院審理[22]。2004年,雀巢英國使用的口號「讓你的休息充分利用」[23],但後來回到原來的口號。

美國也使用了短暫的口號「這麼好吃,你就吼吧!」(Tastes So Good, You'll Roar),這個1980年代初期大眾廣知的口號在的電視廣告裏敘述著一名年輕男子到雜貨店裏吃起Kit Kat後,他咆哮的像一隻獅子那麼大聲並把整棟雜貨店搖了起來,並把物品從架子上震下來。另一個短期的美國口號是「這就是你想要的」(That's What You Want),其電視廣告描敘一群人從口袋掏出一堆不可能是食物的東西,直到掏出一塊Kit Kat。

「經典」 美國版本的《Gimme a Break》的奇巧朱古力叮噹(在美國已自1986年以來一直使用)是由 Ken Shuldman 和 Michael A. Levine 的恆美廣告英語DDB_Worldwide公司編曲的。卡麗·安德伍夏恩柯文和許多工作室歌手,以及在廣告中出現在鏡頭中的人都在原版音樂裏有露面。辛辛那提大學研究員詹姆斯·克拉瑞斯(James J. Kellaris)在一項研究中引用了此叮噹作為十大耳蟲之一。 另一個在美國播放的「Gimme a Break」版本被使用在Kit Kat的工廠廣告的叮噹創造商業,這版本的原始記錄是由Andrew W.K.(狂人安德魯)聘來編寫一個新的《Gimme a break》口號。Andrew W.K.的廣告版本包括在公司辦公室和網絡新聞編輯室裏跳舞。然而,較新的「經典」版本重新在2004年再次使用。

一艘馬耳他旅遊船MV Lady Davinia在2008年沈沒之前有一個獨特的紅色和白色Kit Kat油漆塗裝。

從2004年底到2006年底,雀巢Rowntree贊助了英國足球會York City F.C .。作為結果,俱樂部的主場Bootham Crescent英語Bootham_Crescent更名為KitKat Crescent[24]

在2012年英國和愛爾蘭的一次廣告宣傳活動中,推出了幾種新口味的「Chunky Kit Kat」,並要求消費者投票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口味。從白朱古力、雙重朱古力、花生醬和橙子中選擇,花生醬獲得了47%的選票。類似的運動也發生在2013年,口味為薄荷、椰子、榛子和朱古力軟糖。

與安卓系統的關聯 編輯

2013年9月5日,Google宣佈下一代Android流動作業系統Android 4.4將被命名為KitKat,Google與雀巢的合作正式曝光[25]。從雀巢公司獲得了這個名字的使用許可,且沒有金錢交易。在許多國家都進行了促銷,推出了特別的 Android Kit Kat 朱古力棒,以贏得 Nexus 7電子設備和 Google Play Store 點數[26][27]

 
位於Googleplex總部的Kitkat條雕像

公平貿易認證 編輯

2009年12月,四指版本的Kit Kat朱古力被宣佈將從2010年1月開始使用公平貿易認可的朱古力(受英國愛爾蘭等國家認可)[28] 。2010年1月,推廣公平貿易的奇巧朱古力被擴展到條狀版[29]

種類 編輯

口味 編輯

 
抹茶Kit Kat

市面上有好幾種不同口味的奇巧朱古力,有的是持續在售的,有的是紀念節日而在售的限量版。在日本,雀巢公司從2000年開始研發200多種不同口味[30],包括薑汁汽水豉油焦糖布甸綠茶清酒香蕉[31],這些口味是為了吸引年輕買家而設計的[32] 。「Kit Kat」(キットカット)品牌名與日語「Kitto Katsu」(きっと勝つ)相近,意指「必勝無疑」,故常被當作幸運禮物來購買[30]

Kit Kat Orange 在1996年首次引入英國並在1998年引入愛爾蘭。緊隨其後的是1997年的 Kit Kat Dark 和 Kit Kat Mint[來源請求]。這三款產品在英國都有永久版的雙條多數包,還有原味奇巧朱古力、白奇巧朱古力,以及2012年推出的奇巧奶油奇巧朱古力。

形狀 編輯

 
各種Kit Kat的形狀: Pop Choc, 普通和Chunky(或 Big Kat)

「標準奇巧朱古力條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和營養價值下呈現。該條可以在一個微型的形式的兩個手指的迷你條,或者一個較大的標準四條,或者在某些情況下,三條。

標準尺寸也有被升級到一個「怪物尺寸」,可以包括多達五根或八根朱古力條。英國於一九九八年推出大型單獨一條Chunky Kit Kat,以不同口味售賣。Chunky Kit Kat的市場也擴展到了加拿大。

其他形式和形狀包括法國的「Choc'n'Go」單獨朱古力條包裝,新西蘭和澳洲的十二根「Family Block」[33],一口大小的「Pop Choc」,方形的「Kubes」,充滿果仁的「Senses」,一杯乳酪朱古力和 Kit Kat 朱古力雪糕雞蛋卷

1980年代,英國的自動售貨機上出售一種比較短的奇巧朱古力棒。

日本在2014年推出 'N Tasty Mini Kit Kats Custard Pudding Flavour 。朱古力棒在食用前必須放在烤箱中烘烤,在這個過程中會使糖的表面焦糖化[34]

在2015年,一個能用來送禮的新豪華版本,稱為「Kit Kat吉紅寶石」,在馬來西亞推出。這盒配備20小條的紅寶石朱古力棒裏包含着高級松露朱古力忌廉和進口烤榛子碎粒[35]

截至2017年,美國推出的新款朱古力棒包括標準尺寸和特大尺寸的四條朱古力棒、覆蓋白朱古力或黑朱古力的標準尺寸朱古力棒、為萬聖節準備的小條橙色朱古力棒、包裝好的一袋迷你型奇巧朱古力(原裝和各類包裝)、未包裝的迷你朱古力、重新設計的大朱古力,以及特大尺寸的大朱古力(兩款大朱古力棒版本)[36]

墨爾本朱古力工廠 編輯

奇巧在澳洲墨爾本墨爾本中央購物中心開了一家朱古力店。這家店允許讓顧客利用觸摸屏和店面所提供的原料來當場製造客製化的奇巧朱古力,顧客需要現場等待現做的朱古力[37]

評論和爭議 編輯

2010年3月,Kit Kat因有使用棕櫚油被成為綠色和平組織抵制的目標,其環境組織聲稱使用棕欖油會導致印度尼西亞紅毛猩猩的森林棲息地遭到破壞[38]。有一個綠色組織的Youtube影片因在網絡上爆紅[39]造成雀巢宣佈與The Forest Trust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以製定「負責任的採購指南」,並確保其產品沒有留下森林破壞的足跡。他們的目標是能在2015年實現完全可持續採集棕櫚油的方法[40]。雀巢表示,2017年購買的棕櫚油中有58%是來自可靠的來源[41]

Kit Kat在北美市場上,在牛奶朱古力使用PGPR (polyol polyricinoleate, E476,又名 Palsgaard PGPR 4150)成分[42];PGPR可以減少可可脂的用量,也可以作為乳化劑。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經確定,每公斤體重7.5毫克的鈉對人體是安全的。但在更高劑量下,肝臟和腎臟會增大[4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Nestlé UK Website- History of Rowntree. [2007-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8). 1988 – Nestlé SA buys Rowntree plc. 
  2. ^ the-rowntrees-story.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0) (英語). 
  3. ^ The Origin of the name Kit Kat. Nestlé. [2018-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8). 
  4. ^ Smith, Andrew.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Food and Drink in America. OUP. 2013-01-31 [2018-12-07]. ISBN 97801997349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7) (英語). 
  5. ^ 5.0 5.1 5.2 5.3 5.4 Happy 75th birthday Kit Kat. Nestlé. [2010-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15). 
  6. ^ KitKat's 75th anniversary heralded. The Press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Fairfax Media). 2010-10-12 [2013-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7). 
  7. ^ The History of Kit Kat. Nestlé. [2013-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0) (英語). 
  8. ^ Kit Kat Turns 75. Stevenage, England: Popsop. 2010-10-11 [2013-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0) (英語). 
  9. ^ Kit Kat Celebrates its 75th Anniversary. Net News Publisher. 2010-10-12 [2013-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0). 
  10. ^ Nestlé quiet on Hershey sale. Confectionery News (William Reed Business Media). 2002-08-05 [2013-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7). 
  11. ^ Sorkin, Andrew Ross. Possible buyers, seller far apart on Hershey sale / Price and politics are obstacles.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San Francisco: Hearst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Times. 2002-08-27 [2013-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4) (英語). 
  12. ^ Nestlé celebrates the 75th year of KIT KAT. 雀巢. 2010-10-11 [202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12) (英國英語). 
  13. ^ Nestlé's new UK wafer line to boost Kit Kat production. Nestlé. 2010-12-20 [2013-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2) (英語). 
  14. ^ 英Kit Kat含膠 8地回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明報》 2013年3月25日
  15. ^ Lemon Yoghurt Boosts Kit Kat (PDF) (新聞稿). [失效連結]
  16. ^ Uhlig, Robert. Cheesecake Kit Kat? Give us a break. The Telegraph (London: Telegraph Group). 2004-02-19 [2013-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30). 
  17. ^ Limited Editions Are Latest Candy Craze. ABC News. 2005-07-18 [2013-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5). 
  18. ^ Abelson, Jenn. Limited-edition candies sweeten the marketplace. The Boston Globe (Boston: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05-05-02 [2013-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英語).  
  19. ^ 645 jobs lost as Nestlé ships Smarties abroad. The Guardian. 2006-09-21 [2017-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7). 
  20. ^ "Top 10 selling chocolate bars in the U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ales Online. Retrieved 28 December 2014
  21. ^ Suzy Bashford "BRAND HEALTH CHECK: Kit ka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arketing, 14 June 2001
  22. ^ Kit Kat slogan dispute sent back to U.K. courts.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La Défense, France: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05-07-08 [2013-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0) (英語). 
  23. ^ Marinovich, Slaven. Kit Kat barred. Brand Channel. Interbrand. 2005-06-06 [2013-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英語). 
  24. ^ City stadium takes sponsor's name. BBC News (London: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05-10-18 [2013-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3). 
  25. ^ Android KitKat. [2018-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9). 
  26. ^ Android 4.4是KitKa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HKTec Media》
  27. ^ Google: Next Android mobile software version dubbed 'KitKat'. Press Trust of India (San Francisco: The Hindu). 2013-09-04 [2015-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2). 
  28. ^ Wallop, Harry. Nestlé's Kit Kat goes Fairtrade. The Telegraph (London: Telegraph Group). 2009-12-07 [2013-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2). 
  29. ^ Chambers, Andrew. Not so fair trade. The Guardian (London: Guardian News & Media). 2009-12-12 [2013-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9). 
  30. ^ 30.0 30.1 Ivine, Dean. How did Kit Kat become king of candy in Japan?. cnn.com (Cable News Network). 2013-02-02 [2013-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8). 
  31. ^ Chappell, Bill. Kit Kat Kaleidoscope: Far-Out Flavours From Japan. npr.org (Washington, D.C.: NPR). 2010-05-10 [2013-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0). 
  32. ^ Ryall, Julian. Exam fever gives Japan a craving for Kit Kat. The Telegraph (London: Telegraph Group). 2005-02-02 [2013-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7). 
  33. ^ KIT KAT. Nestlé New Zealand. [2018-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5) (英語). 
  34. ^ Lam, Charles. Kit Kats You Can Bake Coming to.. Japan. ocweekly.com. [2014-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5) (英語). 
  35. ^ Tey, Kelly. Rolling out delicious 'rubies'. thestar.com.my. 2015-01-03 [2015-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7) (英語). 
  36. ^ Kit Kat Products. Hershey.com. [2017-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7) (英語). 
  37. ^ 存档副本. [2018-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5). 
  38. ^ Poynton, Scott. Dancing With Devils. The Huffington Post (New York: AOL). 2011-03-18 [2013-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1). 
  39. ^ Armstrong, Paul. Greenpeace, Nestlé in battle over Kit Kat viral. cnn.com (Cable News Network). 2013-03-02 [2013-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9). 
  40. ^ Nestlé committed to traceable sustainable palm oil to ensure no-deforestation. Nestlé. 2012-10-30 [2013-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2). 
  41. ^ Palm oil. Nestlé. 2018 [2018-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1). 
  42. ^ KIT KAT Milk Chocolate. [2015-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7). 
  43. ^ GRAS Notice 000466: polyricinoleic acid (PDF).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6-0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