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真花

一类已灭绝的侏罗纪被子植物

潘氏真花(學名:Euanthus panii)是一類已滅絕的侏羅紀被子植物,分佈在相當於今日中國遼西地區的區域。潘氏真花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完全花,花被片分化為花萼花冠,也具有雌蕊雄蕊,擁有完整的四輪花器官。[1]然而亦有學者對此存有異議,認為其應該是一種松柏類植物。[2]

潘氏真花
化石時期:中侏羅世卡洛維期-晚侏羅世牛津期[1], 166.7–161.8 Ma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屬: 真花屬 Euanthus
種:
潘氏真花 E. panii
二名法
Euanthus panii
Z.J.Liu et X.Wang, 2015

詞源 編輯

潘氏真花的屬名Euanthus為拉丁語中「真正的」之義,以表明潘氏真花是植物學意義上的完全花。而種加詞panii則是被贈與潘氏真花正模標本化石的發現者潘廣先生。中文名含義與學名相同。[1]

發現過程 編輯

中國古植物學家潘廣(1920—2014)於20世紀70年代下放到遼西農村時,在葫蘆島市三角城收集到了潘氏真花的標本,[1]並曾數次在自己的相關論文[3][4]或國際會議上宣告侏羅紀被子植物的存在,但是並未在其生前得到廣泛的承認和支持,其本人也遭受了一些非議。[5]如中國古植物學家徐仁曾專門發表論文反駁潘廣的發現,[6]遼寧古果的發現者孫革也曾對這一發現持反對態度,[7]直到其本人在1998年發現遼寧古果,2002年發現中華古果,才轉變態度。[8]

2013年,[9]潘廣將標本捐贈給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由王鑫研究員和(中國)國家蘭科中心劉仲健教授進行研究後,於2015年正式發表,種加詞也被贈與潘廣先生以示紀念。[1]

形態結構 編輯

潘氏真花是植物學意義上的完全花,具有完整的四輪花器官:花萼花瓣雄蕊雌蕊[1]

其花部為5基數,長12毫米寬12.7毫米,子房半下位,花周位,花萼、花瓣及雌蕊合生。花托橫截面五邊形,直徑2.3毫米。[1]

萼片長3.6-3.85毫米,寬3.6毫米,基部寬1.9毫米,狀短粗,末端圓形,凹陷。花瓣長5-5.75毫米,寬3.8-4.2毫米,匙狀,較萼片長,與萼片互生,末端擴大成檐,具爪狀的柄並以此與其他花部連接。[1]

雄蕊具有4花粉囊,分處兩個藥隔,具有原位花粉。雌蕊群中,花柱長8.5毫米,寬1.4毫米,具有細長的毛狀結構,子房單室,直徑約2.2毫米,子房壁內含有一枚單珠被的胚珠[1]

系統地位 編輯

潘氏真花萼片和花瓣的分化、花瓣背面的橫紋、五角形花托、細長毛狀花柱、缺乏種間鱗,[註 1]以及最重要的胚珠具有包被等特徵,支持古植物學家將其置於被子植物而非本內蘇鐵目之下,四花粉囊兩藥隔的花葯結構更是裸子植物所不可能具有的。[1]

潘氏真花具有花部5基數等真雙子葉植物的特點,但是考慮到趨同演化的可能性,該物種的描述者對此暫時保留意見。如果進一步的研究支持其作為真雙子葉植物的子類群,則將對現有理論產生進一步的衝擊。[1]

科學價值 編輯

潘氏真花具有的花部有定數、萼片和花瓣分化明顯、胚珠一枚等特點,均被傳統被子植物演化理論認為是較為次生的性狀,[10]對傳統理論產生了衝擊。[5]

潘氏真花作為已知最早的完全花,其在侏羅紀的存在超出了任何目前公認的被子植物演化理論的觀點,這意味着這些理論存在缺陷,被子植物的歷史比以前假設的要長得多。[1]

註釋 編輯

  1. ^ 英文:interseminal scale,本內蘇鐵特有的一種結構,也譯為間生鱗片。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Liu, Zhong-Jian; Wang, Xin. A perfect flower from the Jurassic of China. Historical Biology. 2015-03-16, 28 (5): 707–719 [2018-09-30]. ISSN 0891-2963. PMC 4841032 . PMID 27134345. doi:10.1080/08912963.2015.102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2) (英語). 
  2. ^ Patrick S. Herendeen; Else Marie Friis; Kaj Raunsgaard Pedersen; Peter R. Crane. Palaeobotanical redux: revisiting the age of the angiosperms. Nature Plants. 2017, 3: Article number 17015. doi:10.1038/nplants.2017.15. 
  3. ^ 潘廣. 华北燕辽地区侏罗纪被子植物先驱与被子植物的起源. 科學通報. 1983, (24): 1520 [2018-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3). 
  4. ^ 潘廣. 华北燕辽地区侏罗纪被子植物先驱化石群的发现. 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訊. 1986, (02): 86-87 [2018-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3). 
  5. ^ 5.0 5.1 王鑫. 劉仲健. 侏罗纪的花化石与被子植物起源. 自然雜誌. 2015, 37 (6): 435-440 [2018-09-30]. doi:10.3969/j.issn.0253-9608.2015.06.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4). 
  6. ^ 徐仁. 果真华北燕辽地区侏罗纪地层中出现了被子植物吗?. 科學通報. 1987, (6): 461-462 [2018-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3). 
  7. ^ 孫革. 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群的首次发现. 中國科學(B 輯 化學 生命科學 地學). 1992, (5): 543-548 [2018-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3). 
  8. ^ 孫革. 古果属( Archaefructus)研究进展及其时代的讨论.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03, (4). 
  9. ^ 陳軼男. 一朵小花改变古植物学研究. 中國青年報 11. 2015-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6). 
  10. ^ 周雲龍; 劉全儒. 植物生物学 第四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ISBN 9787040451481. OCLC 1051662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