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摩翼龍屬

夜翼龙科的一属

阿拉摩翼龍屬名Alamodactylus,或譯阿拉莫翼龍夜翼龍科無齒翼龍超科英語Pteranodontoidea翼龍的一個,生存於晚白堊世的美國南部德克薩斯州。屬下僅含單一物種伯氏阿拉摩翼龍Alamodactylus byrdi)。[1]

阿拉莫翼龍屬
化石時期:晚白堊世89.8–88 Ma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目: 翼龍目 Pterosauria
演化支 長爪翼龍類 Macronychoptera
演化支 新翼龍類 Novialoidea
演化支 短四跖骨類 Breviquartossa
演化支 翼手龍形類 Pterodactylomorpha
演化支 單窗孔類 Monofenestrata
演化支 翼手龍型類 Pterodactyliformes
演化支 天龍類 Caelidracones
亞目: 翼手龍亞目 Pterodactyloidea
下目: 真翼手龍下目 Eupterodactyloidea
演化支 鳥掌翼龍超科 Ornithocheiroidea
總科: 無齒翼龍總科 Pteranodontoidea
演化支 無齒翼龍類 Pteranodontia
演化支 夜翼龍形態類 Nyctosauromorpha
屬: 阿拉莫翼龍屬 Alamodactylus
Andres & Myers, 2013
模式種
伯氏阿拉摩翼龍
Alamodactylus byrdi

Andres & Myers, 2013

發現 編輯

該屬僅所知於正模標本SMU 76476,為邁爾斯(2010年)首次描述的部分左翅膀[2]該標本已被壓碎,由一個左肱骨、第四翼掌骨遠端及第四指第一翼指骨近端組成。安德列斯和邁爾斯(2013年)報道的正模標本其它材料包括一個左近端並腕骨、指骨及一些碎片——包括四個可能代表顱骨的錐形突起、一個疑似隅骨下頜關節的關節面以及不呈錐形且可能是骨化肌腱的較薄骨骼。阿拉摩翼龍由布里安·安德列斯(Brian Andres)和提莫西·邁爾斯(Timothy S. Myers)於2013年英語2013 in paleontology命名,模式種是伯氏阿拉摩翼龍(Alamodactylus byrdi)。屬名取自象徵着德克薩斯獨立的阿拉摩之戰dactylos——在古希臘語中意即「手指」,為翼龍類屬名常用後綴,意指這類動物用來飛行的修長手指。種名byrdi致敬發現正模標本的蓋瑞·伯德(Gary Byrd)。正模標本收集於科林縣達拉斯北部奧斯汀群(Austin Group)的阿特科組英語Atco Formation,地質年齡可追溯到約8980至88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中期的早科尼亞克階[1]

描述 編輯

阿拉摩翼龍正模標本最初由邁爾斯(2010年)歸入無齒翼龍科並暫時鑑定為無齒翼龍近似種(cf. Pteranodon)。邁爾斯(2010年)指出,肱骨表面上看與無齒翼龍相似,其它方面則與夜翼龍相似,但正模標本已被壓碎,使比較變得困難。安德列斯和邁爾斯(2013年)鑑別該屬的特徵為肱骨中軸收縮和肱骨遠端橫截面呈D形的獨特特徵組合。這種中型翼龍的肱骨近端腹側亦存在獨特的小型氣腔,背側營養孔位於與三角肌嵴中部齊平的肱骨幹中線上。此外,其彎曲的肱骨三角嵴向近端增厚。[1]

種系發生學 編輯

正如邁爾斯(2010年)在原始描述中所假設的的,安德列斯與邁爾斯(2013年)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將阿拉摩翼龍恢復了為無齒翼龍和夜翼龍科的近親。阿拉摩翼龍和夜翼龍科被發現是無齒翼龍超科英語Pteranodontoidea的連續姐妹群,無齒翼龍則被定義為後者中最原始的分類單元。雖然演化支無齒翼龍類英語Pteranodontia通常適用於僅由無齒翼龍科和夜翼龍科構成的分支,但安文(2003年)最初將其修改為包含無齒翼龍和夜翼龍,因此在他們的系統發育中該類群還包含鳥掌翼龍類英語Ornithocheirae及其它分類單元。因此阿拉摩翼龍被分類為一種非無齒翼龍超科的無齒翼龍類,而其與無齒翼龍超科英語Pteranodontoidea姐妹群關係也促成了該材料新屬新種的建立。以下是安德列斯和邁爾斯2013年研究的分支圖,顯示了阿拉摩翼龍在無齒翼龍類中的系統發育位置。[1]

 無齒翼龍類 Pteranodontia 
 夜翼龍科 Nyctosauridae 

科阿韋拉穆氏翼龍 Muzquizopteryx coahuilensis

拉氏夜翼龍"Nyctosaurus" lamegoi

纖細夜翼龍Nyctosaurus gracilis

伯氏阿拉摩翼龍 Alamodactylus byrdi

 無齒翼龍超科 Pteranodontoidea 

長頭無齒翼龍 Pteranodon longiceps

斯氏無齒翼龍 Pteranodon sternbergi

 帆翼龍科 Istiodactylidae 

趙氏龍城翼龍 Longchengpterus zhaoi

布氏努爾哈赤翼龍 Nurhachius ignaciobritoi

短頜遼西翼龍 Liaoxipterus brachyognathus

闊齒帆翼龍 Istiodactylus latidens

中國帆翼龍 Istiodactylus sinensis

扁喙槍嘴翼龍 Lonchodectes compressirostris

赫氏鷹翼龍Aetodactylus halli

凶暴西阿翼龍 Cearadactylus atrox

阿拉利坡巴西翼龍 Brasileodactylus araripensis

席氏玩具翼龍 Ludodactylus sibbicki

鳥掌翼龍類 Ornithocheirae

古魔翼龍科 Anhangueridae

鳥掌翼龍科 Ornithocheiridae

尼古拉斯·朗里奇(Nicholas Longrich)和同事2018年發表的一項系統發育分析將阿拉摩翼龍歸入夜翼龍科並置於最基幹的位置上,與上文安德列斯和邁爾斯的研究相反。[3][4]

鳥掌翼龍超科 Ornithocheiroidea

神龍翼龍超科 Azhdarchoidea

怪肘大鳥翼龍Piksi barbarulna

 無齒翼龍超科 Pteranodontoidea 

鳥掌翼龍形態類 Ornithocheiromorpha

 無齒翼龍類 Pteranodontia 
無齒翼龍科 Pteranodontidae

斯氏無齒翼龍 Pteranodon sternbergi

長頭無齒翼龍 Pteranodon longiceps

皇家特提斯翼龍 Tethydraco regalis

夜翼龍科 Nyctosauridae

伯氏阿拉摩翼龍 Alamodactylus byrdi

波氏伏爾加翼龍 Volgadraco bogolubovi

赫氏白堊鳥龍 Cretornis hlavaci

遊蕩翠鳥翼龍 Alcione elainus

強壯神鳥翼龍 Simurghia robusta

科阿韋拉穆氏翼龍 Muzquizopteryx coahuilensis

巨大巴巴里翼龍 Barbaridactylus grandis

拉氏夜翼龍 Nyctosaurus lamegoi

小夜翼龍 Nyctosaurus nanus

纖細夜翼龍 Nyctosaurus gracilis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Andres, B.; Myers, T. S. Lone Star Pterosaur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2013, 103 (3–4): 383–398. S2CID 84617119. doi:10.1017/S1755691013000303. 
  2. ^ Myers, T. S. Earliest occurrence of the Pteranodontidae (Archosauria: Pterosauria) in North America: New material from the Austin Group of Texas.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10, 84 (6): 1071–1081. 
  3. ^ Andres, B.; Clark, J.; Xu, X. The Earliest Pterodactyloid and the Origin of the Group. Current Biology. 2014, 24 (9): 1011–6 [2023-08-19]. PMID 24768054. doi:10.1016/j.cub.2014.03.030 .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9). 
  4. ^ Longrich, Nicholas R.; Martill, David M.; Andres, Brian. Late Maastrichtian pterosaurs from North Africa and mass extinction of Pterosauria at the Cretaceous-Paleogene boundary. PLOS Biology. 2018, 16 (3): e2001663. PMC 5849296 . PMID 29534059. doi:10.1371/journal.pbio.200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