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在於每個已知的文明,不論過去或現在,在不同時間和地點也有很大的變化。 世界上所有的人民,包括了孤立的民族,也有它的音樂形式,可以認為人類始祖在不同人種分散在世界各地之前已知曉音樂。所以音樂很可能已存在55,000年以上。第一個音樂或許在非洲發明,隨後演變為人類生活的一個基本部份。[1][2]

一個文明的音樂受着該文明的其他層面影響,包括社會經濟、經歷、氣候和所獲得的科技。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及想法,音樂演奏及聽眾的情景,以及對樂手和作曲者的態度在不同的地域和時期也大有不同。「音樂歷史」是音樂學的一個分枝,它時間順序對音樂的變化及發展(尤其是西方藝術音樂)進行研究。

音樂的時期 編輯

史前音樂 編輯

史前音樂,普遍稱為原始音樂,是指史前文化史前時代)產生的音樂,由地質歷史的很後期開始。史前音樂隨後是在大部份歐洲地區的古代音樂(公元前1500年),之後音樂在受歐洲影響的地區發展,但也有一些孤離的地區。

以技術而言,史前音樂包括了世界上已知存在相關歷史資料的音樂(例如,傳統美國原住民的部落音樂、澳大利亞原始音樂英語Australian Aboriginal music)之前的所有音樂。但是,史前音樂更普遍的指非歐洲大陸的「史前」音樂,尤其是仍然留存的民俗音樂、土着音樂及傳統音樂。

音樂的起源至今仍然未知,因為它在已知的歷史之前發生。一些人認為音樂的發源於大自然發出的聲音節奏。人類音樂可能使用模式、重覆和調性重現這些現象。即使是今日,一些文化的音樂有好些模仿自然的聲音的例子。 在一些例子中,這特點和薩滿教的信仰和實踐有關。[3][4] 它也可能是為了滿足娛樂需要(例如遊戲)[5][6] 或特定的用途(例如狩獵時誘惑動物)。

第一件樂器可能就是人聲,它可以發出很廣泛範圍的聲音,由唱歌,哼音及口哨,至到搭嘴音, 咳嗽哈欠。在2008年考古學家在位於德國烏爾姆的Hohle Fels洞穴發現一個骨制笛子[7][8][9] 。這個五孔的笛子有一個由兀鷹翼骨製成的V形的喉舌。最古老的木管樂器在2004年於愛爾蘭格雷斯通發現。一個木製坑裏面發現一組共六個由30至50厘米長的紫杉木笛子,一端為錐形,但沒有指孔。它們可能曾綁在一起。[10]

古代音樂 編輯

 
薩珊女性在演奏箜篌伊朗塔克波斯坦,公元379年。

史前時代被認為以發明書寫而終結,在定義來說,也結束了史前音樂時期。隨後的音樂被稱為「古代音樂」。「最古老的已知歌曲」早在3400年之前的烏加里特楔形文字寫成,由Anne Draffkorn Kilmer破譯,它由三分之二的和聲組成,就如古代的平行三度英語gymel[11] ,同時也使用自然音階五度相生律寫成。世界上留存至今最古老的完整的音樂作品(包括音樂符號)是塞基洛斯的墓志銘

雙管樂器,例如由古希臘人使用,及古代風笛、在瓶上及牆上的古代畫像的評論、描述了當時音樂技術的古代書寫著作(例如Aristotle, Problems, Book XIX.12)也顯示在古代已使用了複音。雙管樂器的其中一管很可能作為持續音基調英語Drone (music)使用,而另一個管演奏了旋律段落。印度河流域文明考古場地發現了有七個孔的笛子及種類廣泛的弦樂器。[12]

印度傳統音樂(marga)在Hindu英語Hindu的傳統經文吠陀中描述。四大吠陀經之一的娑摩吠陀有對音樂有相當篇幅的描述。

拉瓦納哈塔琴英語Ravanahatha是一個在西印度流行的小提琴鞠躬,起源相信是羅波那王的時代的Hela文明。這個弦樂器曾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弦樂器。

伊朗的音樂發展歷史(波斯音樂英語Persian music)早至史前時期開始。音樂的發明歸功於傳奇的國王Jamshid。伊朗的音樂可以追溯到埃蘭帝國的時代(公元前2500-644年)。 該國歷史中來自各個時期的碎片文件顯示了古代波斯人擁有精心設計的音樂文化。薩珊王朝時期(公元226-651年)特別地留下充足的證據指示出波斯人存在着音樂生活。一些重要的音樂家的名字,例如Barbod、Nakissa及Ramtin及他們的一些作品的名字留存了下來。

早期音樂英語Early music時代可能包括了非傳統或民間音樂等當代的音樂。包括亞洲音樂英語Asian music、波斯音樂、印度音樂猶太音樂英語Jewish music希臘音樂英語Greek music羅馬音樂英語Roman music美索不達米亞音樂英語music of Mesopotamia埃及音樂英語music of Egypt穆斯林音樂英語Muslim music

希臘有記錄的音樂歷史延伸到早至古希臘時代,它是古希臘戲劇的一個重要部份。在古希臘,混合性別的合唱演出在娛樂、慶典及宗教場合中使用。當代的樂器包括雙管身的阿夫洛斯管及撥弦樂器里拉琴,尤其是西塞拉琴英語kithara。音樂在古希臘的教育是重要的一部份,男孩由六歲開始授與音樂。

聖經時期 編輯

 
"大衛和他的豎琴" Paris Psalter,
c. 960, Constantinople

根據《伊斯頓聖經辭典》,猶八被聖經稱為多種樂器的發明者(創世紀4:21)。希伯來人對音樂的文化發展貢獻很多。他們的整個歷史和文學也給予了豐富的證據。大洪水之後,它第一次提及音樂是在拉班雅各會面時(創世紀31:27)。在越過紅海後,摩西以色列的兒童唱他們的出埃及記歌(出埃及記15)。希伯來詩歌的發展在撒母耳大衛所羅門時代達到高峰,為希伯來音樂的黃金時期。音樂在這個時候第一次系統性的發展。它成為了先知學校裏訓練中的核心部份(撒母耳記上 10:5)。這個時候還出現了專業歌手的階層(撒母耳記下19:35;傳道書2:8)。 所羅門聖殿是音樂的大學校。它在運作時,長期僱用受練訓的大型歌唱團及各種樂器手(撒母耳記下6:5;歷代志上15:16;23:5;25:1-6)。音樂對希伯來人的個人生活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傳道書2:8;阿摩司書 6:4-6;以賽亞書 5:11, 12;24:8, 9;詩篇 137;耶利米書 48:33;路加福音 15:25)。[13]

音樂及戲劇學者研究了閃米特人的歷史及人類學及早期猶太與基督教英語Judeo-Christian文化,同時發現了戲劇和音樂活動在希伯來人的古典文化與希臘人和羅馬人後來的文化的共同關系。演出的共同之處在一個稱為連禱英語litany社會現象中發現,是一個一系列的邀請英語invocations懇求英語supplications的禱告形式。宗教與戲劇雜誌記述在這些最早期的連禱形式之中,「希伯來人的連禱伴隨着豐富的音樂傳統」[14]

雖然《創世紀》4章21節認定了猶八是「一切彈琴吹簫之人的祖師」,但《妥拉》幾乎沒有提及以色列早期的的樂的練習和教學。然後,在撒母耳記上10章及隨後的描述,一項奇怪的事物發生及。聖經學者Alfred Sendrey指出「在聖經文本中找到一個突然及未解釋的大型合唱團管弦樂團的興起,包含了周密組織和受訓練的音樂團體,這會幾乎不可想像是沒有冗長,有條不紊的準備下發生。」這令一些學者相信先知撒母耳是不單只教授先知和聖人,同時開設了教育禮儀音樂家的宗主教學校。這個可能是最早在歷史上有記錄的公眾音樂學校,它沒有隻限制神職階層就讀。這個就是牧羊童大衛以遊唱詩人向掃羅王演奏的原因。

西方藝術音樂 編輯

早期古典音樂(476年~約1650年) 編輯

早期音樂是由公元476年羅馬帝國的衰落之後至巴洛克音樂早期(1600年~1650年)的結束之間的歐洲古典傳統音樂。這個巨大的時間跨度中的音樂文化是非常分歧,包括廣泛地域的多種文化傳統,很多文化組成中世紀歐洲已發展的傳統音樂群體,一些傳統音樂鮮為人知。在中世紀時代統一這些文化的是羅馬天主教會,而它的音樂成為了當時的一千年以來的焦點。

中世紀音樂(約500年~約1400年) 編輯

中世紀早期的音樂家生涯無疑是富有的,從藝術描繪的樂器、關於音樂的寫作及其他記錄也可以看到證明。唯一從公元前800年保存到現時的音樂的曲目是羅馬天主教會的禮儀音樂素歌,其中很大部稱為額我略聖歌教宗額我略一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這個曲目,他也可能是一個作曲家。他被普遍稱為是當代形式的禮儀音樂的發起人之一,雖然資料名顯示他的貢獻日期是在他死後一百多年以後。很多學者相信他的名聲被傳說誇大。在額我略和查理大帝的之間的數個世紀,大部份的色禮儀頌歌的作曲者也是暱名的。

在9世紀發生了多個重要的發展。首先的是教會統一了許多詠唱傳統,其中很多是為了格里高利的喜好而壓制了。第二,最早的複音音樂,也就是奧爾加農的平行歌唱形式出現了。第三,也是音樂歷史上最重大意義的,音樂記譜法在相隔約五百年後重新發明,然而在經歷數個世紀之後才在音調和節奏符號系統上演變至現代音樂家所肯定的精確性和靈活性。

有數個複音音樂學派在1100年代興起:奧爾加農聖馬夏爾樂派英語St. Martial school,它的音樂特徵是在持續的單聲部樂段中的有快速移動的聲部;複音的聖母院樂派,包括作曲家列歐寧佩羅坦,它在1200年代創作了第一個多於2個聲部的音樂;在加利西亞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的音樂熔爐,一個來自多個傳統的音樂家在中世紀晚期走在一起的朝聖地,它的音樂在《加里斯都卷軸英語Codex Calixtinus》留存;以及英國學院,它的音樂在《烏斯特抄本英語Worcester Fragments》及《老廳手抄本英語Old Hall Manuscript》留存。 除了這些聖樂學派,具活力的傳統世俗歌曲發展起來,例如南法遊吟詩人北法遊唱詩人英語trouvères戀歌。很多在後來早期文藝復興時代的世俗音樂由遊吟詩人、宮廷詩人和巡迴音樂家的形式,觀念和音樂美學發展而成。這些文化在13世紀早期阿爾比十字軍的時候在遭到很大程度的滅絕。

在13世界後期發展的多種聖樂形式包括經文歌康都曲第斯康特英語discant克勞蘇拉英語clausulae。一個不尋常的發展是「苦修團英語flagellants」的流浪樂隊音樂自鞭者之歌英語Geisslerlieder,它經歷了兩個時期:13世紀中(直到他們被教會打壓)及在1350前後黑死病發生之後的時期,在那時候他們的活動以廣泛的錄音及樂譜充分記錄下來。它們的音樂把混合了民間音樂的多種風格,加上了悔罪或世界末日的文本。

14世紀的歐洲音樂歷史被「新藝術英語arts nova」風格完全主導,縱使它和早期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想法和美學有很多共同之處,它在慣例上分類為中世紀的音樂。很多這個時期留存下來的音樂也是世俗音樂,而且偏向使用一些固定曲式英語formes fixes敘事曲英語Ballade (forme fixe)重複詩歌英語virelai萊歌英語lai輪旋曲英語Rondeau (forme fixe), 它們和同名的詩歌形式對應。這些形式中有大部份是有一至三個樂聲,有些有樂器伴奏。著名的作曲家包括紀堯姆·德·馬肖蘭第尼英語Francesco Landini

文藝復興音樂(約1400年~1600年) 編輯

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開始點並不像其他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一樣有明確的分野。它和其他的藝術不同,不是發源自意大利,而是在歐洲北部,尤其是現時的法國中部及北部、荷蘭比利時包括在內的區域。勃艮第學派英語Burgundian School作曲家的風格也稱為第一代的福萊樂派英語Franco-Flemish_School,是首個是對14世紀「精細藝術英語ars subtilior」的極端複雜和重視禮風格進行反抗的運動。它在所有樂聲之中有着清晰易唱的旋律及平衡的複音。主要的15世紀中勃艮第學派著名作曲家包括紀堯姆·迪費吉爾·班舒瓦安托萬·比努瓦英語Antoine Busnois

在15世紀中,在低地國家及鄰近區域的作曲家及歌手開始往歐洲各地散播,尤其是進入了意大利,在當地被羅馬教堂和藝術的貴族贊助人(例如美第奇家族埃斯特家族斯福爾扎家族)僱用。他們帶着他們的平滑的複音風格,能夠恰當地適應聖樂或世俗音樂。當時聖樂作品的主要形式是彌撒曲經文歌讚歌。世俗音樂形式包括香頌福羅投拉英語frottola及後期的牧歌

印刷術的發明及五線譜的成熟對各種音樂風格的傳播有巨大的影響。隨着弗萊芒派英語Franco-Flemish School音樂家的運動,歐洲音樂中產生了自從額我略聖歌在查理大帝之下統一之後第一個真正的國際化風格,對文藝復興作出貢獻。弗萊芒樂學派的中產階級作曲家包括約翰內斯·奧克岡,他以一個對立的複雜風格創作音樂,並精心使用素材豐富的卡農技法;雅各布·奧布雷赫特,其中一個在15世紀最後數十年的最著名的彌撒曲作曲家;以及若斯坎·德普雷,很可能是帕萊斯特里納之前歐洲最著名的作曲家,他在16世紀以其中一名在所有藝術中最傑出的藝術家聞名。在若斯坎之後的世代,音樂探索了越漸複雜的對位法貢貝爾英語Nicolas Gombert的音樂可能是最極端的表現,他的對立的複雜影響了早期器樂,例如短歌里切爾卡,最終在巴洛克音樂賦格形式達到高峰。

 
意大利作曲家克勞迪奧·蒙特威爾第肖像,斯特羅奇在威尼斯畫。約1630年

16世紀中,國際風格開始分解,數個分歧性很高的風格成為明顯趨勢:聖樂走向簡化的趨勢由反宗教改革特倫托會議推動,例如帕萊斯特里納的音樂;牧歌變得複雜性和半音主義英語chromaticism的趨勢在盧扎斯奇英語Luzzasco Luzzaschi費拉拉派英語Ferrara School前衛風格及後世紀馬德里主義者卡洛·傑蘇阿爾多到達了極端;威尼斯學派宏偉洪亮的音樂,它使用了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的大教堂建築來創造對唱對比。威尼斯派英語Venetian school的音樂包括了配器法的發展,樂器裝飾配件及數字低音英語Basso continuo的聲部,這些全部也發生在1600前後的數十年。著名的威尼斯作曲家包括喬凡尼·嘉布里耶利安德烈·加布里埃利喬萬尼·加布里埃利,以及克勞迪奧·蒙特威爾第,該時期完結時其中一個最顯著創新者。

在16世紀後期,歐洲大部份地區已主動對傳統音樂作出的精細的區分。在英格蘭一些作曲家例如托馬斯·塔利斯威廉·伯德以類似歐洲大陸的風格創作聖樂。同一時期,一群活躍的本土牧歌作曲家為了英國人的口味而採用了意大利風格,著名的作曲家包括湯瑪斯·莫雷英語Thomas Morley約翰·威爾比英語John Wilbye托馬斯·威爾克斯英語Thomas Weelkes西班牙發展了獨有的器樂及聲樂風格,當中有湯馬斯·路易斯·德·維多利亞創作了和帕萊斯特里納類似的改良音樂,也有為數眾多的其他作曲家為了新結他而創作。 德國精於來自新教眾讚歌的複音音樂,它取代了羅馬天主教額我略聖歌作成為聖樂的基礎,也加入了威尼斯學派的風格(它的出現定義了巴洛克時代的開始)。除此之外,德國作曲家創作了很大量的管風琴音樂,為之後的巴洛克管風琴風格建立了基礎,其最終在巴哈的作品上使用。法國發展出稱為「格律音樂英語musique mesurée」的獨特發音風格,在世俗的香頌使用,特別是以考斯特雷英語Guillaume Costeley克洛德·勒申訥英語Claude Le Jeune等作曲家見稱。

當代其中一個具革命性的運動發生在1570及1580年代的佛羅倫薩,由佛羅倫薩卡梅拉塔英語Florentine Camerata的作品引起,它諷刺地有反動意圖:對眼中的當代音樂敗壞感到不滿,並以恢復古希臘的音樂為目的。他們之中的領袖是著名天文學家的父親溫琴佐·伽利萊英語Vincenzo Galilei朱利歐·卡契尼。他們努力的成果是一個聲稱是旋律演唱風格的單聲歌曲,分為多個階段的戲劇形式—也就是現今的歌劇。第一場歌劇在1600年前後創作,同時也定義了文藝復興時代的完結及巴洛克時代的開始。

在1600年之前的音樂是調式多於調性。數個理論在16世紀後期發展出來,包括按著音階和調式來作曲的札里諾英語Gioseffo Zarlino弗朗赤努斯英語Franchinus Gaffurius。它直接導致了普及音調的發展。大調和小調英語Major and minor音階超越了舊有的教會調式,並開始佔主導地位,並逐漸變得普遍。它的最明顯的特點是作品的終結式。1600年之後的音樂以巴洛克時代的音調開始,這時期也普遍認為屬於共曉時期

巴洛克音樂(早期,1600年~約1650年) 編輯
 
約翰·施巴提恩·巴哈肖像,1748年繪製
 
大鍵琴

在巴洛克時代,器樂成為主導,同時大多數的音樂形式也在這個時代定義。對位法是這時間在器樂及聲樂中其中一個的主要影響。 雖然宗教傳統音樂也獲得延續,卻被世俗音樂的發展超越。其中的發展包括奏鳴曲協奏曲大協奏曲

很多的巴洛克時代音樂也是為了即興創作而設,使用了作曲家使用數字低音讓演奏者充實和裝飾。 鍵琴樂器,尤其是大鍵琴,是一個主導的樂器。 優律的開始也打開了彈奏所有調及轉調的可能性。

很多的巴洛克時代音樂有具有通奏低音的特色,由一個鍵琴樂器,可能是大鍵琴或風琴(有時候由魯特琴代替)、一個低音樂器,例如一個維奧爾琴低音管組成。當期有三位傑出的作曲家:約翰·施巴提恩·巴哈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韓德爾安東尼奧·韋華第,除此以外,在這個時期有很多的活躍的作曲家,其中一些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共曉時期音樂(約1650年~1900年) 編輯

共曉時期(英語:Common practice period)是指從調性體系的形成到瓦解的這段時期。一般來說,巴洛克音樂中後期、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或者說從大約1650年到1900年的這段時期是典型的共曉時期。

巴洛克音樂(中後期,約1650年~1750年) 編輯
古典主義音樂(1750年~1820年) 編輯
 
胡爾夫岡·阿瑪迪烏斯·莫扎特創作了古典音樂時期具代表性的音樂。

古典音樂時期的音樂是以主音音樂見稱,或帶着伴奏的明顯旋律。 這些新的調子偏向和人聲相似,而且可用於演唱。它令作曲家取代了演唱者成為音樂的焦點。因比器樂很快地取代了歌劇 及其他詠唱形式(例如神劇)。器樂成為了音樂聽眾的口味及大作曲家的縮影。但是,歌劇並沒有因此消失。在古典音樂時期,有數名作曲家開始為了普羅大眾製作他們母語的歌劇(之前的歌劇普遍是意大利語)。

隨着聲樂的地位逐漸被強烈和清晰的旋律取代,對位法更加大受歡迎,常常在一個作品完結或在樂章使用。取而代之,簡單的樣式,例如琶音及鋼琴音樂中阿爾貝蒂低音(以左手為主使用重複樣式的伴奏)用來使作品的樂章在沒有造成額外的混亂聲音下快活起來。這個時候流行的器樂由數個優律形式主導: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但當時還沒有像現今的音樂理論一樣獲得定義或教導。這三者也是派生自奏鳴曲式,它既覆蓋了整個作品,亦是單一樂章的結構。奏鳴曲式在古典音樂時期發展成熟,直至19世紀也成為了樂器作品的主要形式。

古典音樂時期早期迎來了曼海姆樂派,它包括了約翰·斯塔米茨弗朗茲·克薩韋爾·里赫特卡爾·斯塔米茨克里斯蒂安∙卡納比赫英語Christian Cannabich等多位作曲家。它對約瑟夫·海頓發揮了深刻的影響力,並經由他影響了隨後的歐洲音樂。胡爾夫岡·阿瑪迪烏斯·莫扎特是古典音樂時期的中心人物,他在所有範疇的非凡度及產生的變化定義了我們對這個時間的感覺。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法蘭茲·舒伯特是過渡性作曲家,他們擴展了時下的流派、形式、甚至是音樂的功能,將音樂引領到浪漫時期。

浪漫主義音樂(1813年~1914年) 編輯
 
19世紀,華格納的歌劇齊格弗里德的主角

在浪漫主義時期[15],音樂變得更具表達力及情感化,並擴展到文學,藝術和哲學範疇。浪漫主義時期早期的著名作曲家包括羅伯特·舒曼弗雷德里克·蕭邦費利克斯·孟德爾遜·巴托爾迪溫琴佐·貝利尼埃克托·白遼士

19世紀後期出現了管弦樂團戲劇性的擴張,音樂會成為了城市文化的一部份。後半個世紀的著名作曲家包括小約翰·史特勞斯布拉姆斯李斯特·費倫茨柴可夫斯基威爾第理查德·華格納。1890年至1910年,第三波的作曲家包括德伏扎克馬勒理察·史特勞斯普契尼西貝流士以浪漫主義時期中期作曲家的作品為基礎,創作出更複雜及更長的音樂作品。19世紀後期的音樂有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它對民族主義的熱情,例子有德伏扎克、西貝流士及葛利格。 其他19世紀後期的顯赫人物包括卡米爾·聖桑加布里埃爾·佛瑞拉赫曼尼諾夫弗蘭克

20及21世紀音樂(1901年~現在) 編輯

在20世紀音樂聆聽出現了一個革命。在收音機在全球性變得流行。新的媒介及科技發展下,收錄、製作及發行音樂的途徑和水平獲得改進。在音樂影片及音樂會的廣播及錄制下,音樂演出變得越來越重視視覺效果。越多越多各種形成的音樂變為可攜帶式。耳機的發明讓坐在彼此旁邊的人們耹聽完全不同的音樂演出。

20世紀音樂在新的音樂風格及形式上帶來新的自由及廣闊的試驗。這些新風格及形式挑戰了過往時期被接受的音樂規則。音樂放大器電路電子樂器的發明,尤其是合成器,在20世紀中期改革了流行音樂,同時也加速了新的音樂形式的發展。

古典音樂方面,有兩位作曲家的出現決定了20世紀音樂的發展:分別是阿諾德·勳伯格史特拉汶斯基

音樂樣本 編輯

右邊是一些音樂樣本。


播放此檔案有問題?請參見媒體幫助
約翰·帕赫貝爾D大調卡農 使用了固定低音,是一個在巴洛克時期常見的伴奏。

播放此檔案有問題?請參見媒體幫助
喬治·弗里德里克·韓德爾神劇彌賽亞》裏面的《哈利路亞》合唱是一個巴洛克聲樂的例子。

播放此檔案有問題?請參見媒體幫助

播放此檔案有問題?請參見媒體幫助
理查德·瓦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前奏是一個浪漫主義的例子。

播放此檔案有問題?請參見媒體幫助

參考文獻 編輯

  1. ^ Wallin, Nils Lennart; Steven Brown; Björn Merker. The Origins of Music. Cambridge: MIT Press. 2001 [2017-02-27]. ISBN 0-262-73143-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2. ^ Krause, Bernie. (2012).
  3. ^ Hoppál 2006: 143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5-04-02.
  4. ^ Diószegi 1960: 203
  5. ^ Nattiez: 5
  6. ^ Deschênes 2002. [2017-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2-08-03). 
  7. ^ Conard, NJ. A female figurine from the basal Aurignacian of Hohle Fels Cave in southwestern Germany. Nature. 2009, 459 (7244): 248–52. PMID 19444215. doi:10.1038/nature07995. 
  8. ^ Wilford, John N. Flutes Offer Clues to Stone-Age Music.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24, 2009 [June 29,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28). 
  9. ^ 存档副本. [2022-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7). 
  10. ^ "Wooden pipe find excites Irish archaeologists", ABC News, May 10, 2004. [2017-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5). 
  11. ^ Kilmer, Crocker, Brown, Sounds from Silence, 1976, Bit Enki, Berkeley, Calif., LCC 76-16729
  12. ^ The Music of India, Reginald Massey, Jamila Massey. [2017-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13. ^ Easton's Bible Dictionary, "Music", 1897
  14. ^ "A Theatre Before the World: Performance History at the Intersection of Hebrew, Greek, and Roman Religious Processional"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6-10-04. The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Theatre, Vol. 5, No. 1, Summer 2006.
  15. ^ 《西方音樂簡史》,余志剛編,2006年版。1813年E.T.A霍夫曼論述貝多芬的浪漫主義精神開始,到1914年荀伯克提出「不協和音的解放」為止。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