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古文尚書
《偽古文尚書》,是指晉代梅賾(又作梅頤)獻給晉元帝的《尚書》,因被考証是假託於古文經而偽造,故稱《偽古文尚書》。因內中附有偽稱「孔安國」所作之傳,故又稱為《偽孔傳》,由於是梅賾(又作梅頤)所獻,又稱《梅賾尚書》、《梅頤尚書》。
簡介
編輯漢時,東萊張霸將《尚書》的二十九篇重新整合,又以《左傳》、《尚書序》作為首尾,共計一百零二篇,史稱《一百零二篇尚書》。但隨即被發現此乃仿古偽造之書,張霸下獄,而本偽造尚書也在流傳一段時日之後,失傳亡佚。
西晉永嘉之亂時,晉朝皇家所藏圖書遭到嚴重損失。歐陽高、大小夏侯(夏侯勝﹑夏侯建)三家的《今文尚書》全部喪失,這使得從伏生流傳下來的《今文尚書》經文、註疏均失傳,於是鄭玄所注的杜林漆書本《古文尚書》也就成為了當時主要的版本。東晉元帝時,豫章郡守梅賾又獻上尚書經文58篇,自稱傳自於失傳多時的孔安國《古文尚書》,[1]包含《今文尚書》與杜林漆書之33篇外(原29篇被拆為33篇),又多了25篇《古文尚書》的篇目,並帶有傳說由孔安國所作之《傳》(故此版本後來被稱作《偽孔傳尚書》),盛行於江南。隋代南北一統,南朝經學流入北方,唐代學者也深信不疑,貞觀間孔穎達奉敕撰《尚書正義》,本於隋劉焯、劉炫《尚書述義》[2],開成石經尚書亦採偽孔傳,成為日後科舉取士的標準版本。這使得這部《偽孔傳尚書》自此代替了鄭玄注本,影響千餘年,而真正來自孔壁本的《古文尚書》(鄭注漆書本)最終完全失傳。
然而,從宋朝開始,許多人包括朱熹、吳棫等,都對於梅獻《偽孔傳尚書》的真實性開始懷疑,吳棫認為伏生的《尚書》詰屈聱牙,而《偽孔傳尚書》多出的二十五篇《晚書》卻簡單易懂。朱熹說「孔壁所出《尚書》如《禹謨》……等篇皆平易,伏生所傳皆難讀,如何伏生偏記得難底,至於易底全不記得?此不可曉」。
明代中期梅鷟撰《尚書譜》、《尚書考異》,首先系統性批判古文尚書流傳與內容上的可疑之處,清初黃宗羲亦舉古文尚書疑點,清康熙間閻若璩承梅鷟之說,以三十年光陰寫成《尚書古文疏證》八卷,用「以虛證實,以實證虛」的考證方法,列舉一百二十八條證據,認定梅獻《偽孔傳尚書》所多出的二十五篇,都是後世魏晉時代所偽作,其餘三十三篇(《偽孔傳尚書》將原伏生《今文尚書》部分的二十九篇,拆為三十三篇)則真偽雜糅,從此,通行本《尚書》中有二十五篇為偽書的說法,遂成定論,通稱為「偽古文尚書說」。同時代的毛奇齡寫了《古文尚書冤詞》反駁閻若璩的說法,「百計相軋,終不能以強詞奪正理」[3],然閻說仍被大多數學者接受,故今日稱此本為《偽孔傳尚書》或《偽古文尚書》。但雖認為是偽書,偽造者是誰至今仍是未解之謎[4]。現代一般刊行的《尚書》,多將《偽孔傳尚書》中多出的25篇剔除,只留下33篇篇目與《今文尚書》一致者。
雖然現在多數學者認為《偽古文尚書》並不是真正傳自上古的《尚書》,但其中亦不乏優秀作品,如《五子之歌》裏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經常被人引用來體現民本思想。
廿五篇偽古文尚書列表
編輯編號 | 篇名 | 所屬 | 性質 |
---|---|---|---|
1 | 大禹謨 | 虞書 | 偽古文 |
2 | 五子之歌 | 夏書 | 偽古文 |
3 | 胤征 | 夏書 | 偽古文 |
4 | 仲虺之誥 | 商書 | 偽古文 |
5 | 湯誥 | 商書 | 偽古文 |
6 | 伊訓 | 商書 | 偽古文 |
7 | 太甲上 | 商書 | 偽古文 |
8 | 太甲中 | 商書 | 偽古文 |
9 | 太甲下 | 商書 | 偽古文 |
10 | 咸有一德 | 商書 | 偽古文 |
11 | 說命上 | 商書 | 偽古文 |
12 | 說命中 | 商書 | 偽古文 |
13 | 說命下 | 商書 | 偽古文 |
14 | 泰誓上 | 周書 | 偽古文 |
15 | 泰誓中 | 周書 | 偽古文 |
16 | 泰誓下 | 周書 | 偽古文 |
17 | 武成 | 周書 | 偽古文 |
18 | 旅獒 | 周書 | 偽古文 |
19 | 微子之命 | 周書 | 偽古文 |
20 | 蔡仲之命 | 周書 | 偽古文 |
21 | 周官 | 周書 | 偽古文 |
22 | 君陳 | 周書 | 偽古文 |
23 | 畢命 | 周書 | 偽古文 |
24 | 君牙 | 周書 | 偽古文 |
25 | 冏命 | 周書 | 偽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