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子
堂子(滿語:ᡨ᠋ᠠᠩᠰᡝ,穆麟德轉寫:tangse)是滿人祭天祭神的場所。早在清朝崛起之前,女真民間即設堂子。《兩世罕王傳》作俠倡唐舍,亦能稱堂色、堂澀,乾隆朝始改定堂子為漢譯[1],原稱祭堂子為祭廟。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令民間禁設,堂子遂成為宮廷專有。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攻克北京,即建堂子於玉河橋東,長安左門外[2]。即今台基廠大街北端。《辛丑條約》簽訂之後,東交民巷地區成為使館區,清廷為保存面子,被迫將堂子遷至南河沿南口,即今北京貴賓樓飯店處[3]。另兩處場所為坤寧宮和寧壽宮區。
堂子建制帶有其民族自身的諸多特色,與中華傳統廟堂有顯著區別。其拜天圜殿為北向,與天壇之南向相反,院內還設有屬於皇帝、皇子及八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的73個石座,祭祀前,石座要插上松木杆,稱為「神杆」。[4]
堂子為專屬滿洲薩滿教的祭祀場所。每年元旦,必先祭祀於此,皇帝、皇子等人各就相應杆下行禮。康熙年間定製,祭祀堂子,不准漢官參與。故堂子鮮為人知。[5]
參考文獻
編輯- ^ 傅同欽:《北京考古集成》〈清代的祭堂子〉,pp. 955-961.
- ^ 《大清會典事例·堂子規制》
- ^ 王彬、徐秀珊 主編:《北京地名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第74頁.
- ^ 昭槤《嘯亭雜錄》:「國家起自遼瀋,有設竿祭天之禮,又總祀社稷諸神祇於靜空,名曰:『堂子』……既定鼎中原,建堂子於長安左門外,建祭神殿於正中,既匯祀諸神祇者,南向前為拜天圓殿,殿南正中第一重為設大內致祭立杆石座次。」
- ^ 吳振棫《養吉齋從錄》:「順治元年,建堂子於長安左門外,玉河橋東。元旦必先致祭於此,其祭為國朝循用舊制,歷代祀典所無。又康熙年間,定祭堂子,漢官不隨往,故漢官無知者。詢之滿洲官,亦不能言其詳,惟會典諸書所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