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同行评审/埃尔温·隆美尔

埃尔温·隆美尔

编辑
 
埃尔温·隆美尔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
其他以往记录请参见条目的讨论页
说明:
首先,这是我至今为止写过最长的条目了,我相信日后也不太可能超过它的长度。我认为此条目已记述该人极为详细、中立和处处皆有根据,之所以要将他指挥的战斗麾下单位从哪里调到哪里、死多少人、一天内推进几公里这类相当“细微”的资料写出来是因为,隆美尔主要是战术家,不能把他像是描写曼施坦指挥镰刀收割或是波克进攻波兰那样,当然不会长到影响到主条目的存在必要性,我不仅写他的指挥,也写了英军的,包括他们在隆美尔初期得胜时所犯下的种种错误,更让读者容易判断,若单单说这条目太长,“中文维基中没有优良条目这么长”我实在不能认同,若要把它的生平内容砍出一个子条目来编辑那更是荒谬,我也不认为把它写成一开始的版本,描述他“从利比亚打到阿拉曼,这就是他事业的最高峰了”试问,这样的描述能让读者看出隆美尔被捧为名将的原因吗?应要添加他敏锐的判断和战术技巧,以及其所犯下的错误,何况北非的全班作战皆是隆美尔在帷幄,他一人就可以代表德军(更极端点说也包括义军)在北非执行的战略,他的判断与行动也可以代表轴心国在北非的作为,也难怪条目如此长了。
其二,也许有人说,下面的许多参考资料可以合并成用页码的R模板,我不认同那种作法,基本上现在的排版就非常干净,要说也只有资料来源的长度过长,这方面我已经将它局限于“卷轴”中,R模板只把它挤在一起又在正文中增添许多小数字,整体外观上我认为不好。另外,我原本想要加个他轶事的资料,据我所知有集邮、摄影和修理机车,但又觉得相当琐碎,甚至构不成资料饱满的一节,故目前作罢。
其三,我希望这个条目到特色水准,这个条目我是合并日文、英文维基百科和自行编写的内容加以撰写,条目上部日文部分也许会有误译,不吝指教。我把它写得尽量中立了,日文维基过于夸耀,在隆美尔走下坡时写得太快了,后面更是资料缺缺,故以英文相接。有任何异议,欢迎提出,谢谢。—Ai6z83xl3g (留言) 2011年5月15日 (日) 09:59 (UTC)[回复]
评审期︰2011年5月15日 09:59 (UTC) 至2011年6月15日 09:59 (UTC)

内容与遣词

编辑
包括条目内的学术成分遣词造句翻译精确性行话术语完成度连贯性等与条目内容有关的要点
  • 【急转直下: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对于这道命令,隆美尔形容它“有如一颗炸弹”,他不明白为何希特勒会下达这种指令,并在部下面前多次说道:“元首一定是疯了!”但没有擅自撤退、继续犹豫了24小时,令他之后十分后悔。11月4日,蒙哥马里再投入了生力军、并以500辆坦克对付隆美尔仅剩下20辆的坦克、意大利第20摩托化军被包围,于数小时内即被摧毁……’
  1. 是否应在“但”字之后加上主语“他”呢?
  2. 按我的理解,第二文段有3种意思:
    1. 蒙哥马利以500辆坦克对付“隆的20辆坦克+义军”
    2. 蒙哥马利先对付“隆的20辆坦克”后对付“义军”
    3. 蒙哥马利对付“隆的20辆坦克”是隶属于义军的,所以实际上是对付义军

而两文段中的“、”都是翻译日文时没更改标点符号吧。另外,如果指出的地方并非有错,请见谅!--SCA3580 (提出意见|查阅飞行记录) 2011年5月18日 (三) 13:17 (UTC)[回复]

格式与排版

编辑
包括维基化专题格式错别字标点符号列表章节排版序言)等信息


参考与观点

编辑
包括是否有参考文献可供查证)、中立观点未发表的原创脚注地域中心以及其他方针与指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