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令(英语:shilling,简称:s)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硬币,也是一种现代货币单位的名称,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德语国家,以及英国和前英国附庸国附属国共和联邦Commonwealth)国家的货币单位。在英国通常相当于12便士或二十分之一英镑,并在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被逐步淘汰。

1956年伊莉沙白二世时期在英格兰及苏格兰流通的先令货币的背面。

目前有五个东非国家使用先令作为货币称呼,分别是:肯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索马里以及事实上的国家索马里兰[1]

早期,先令在几个德意志国家(如汉堡吕贝克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梅克伦堡勃兰登堡符腾堡巴伐利亚)、奥地利奥地利先令)、瑞士爱尔兰波兰丹麦挪威瑞典中使用。

“先令”币值来自于罗马帝国的一种硬币单位苏德(“solidus),在德意志地区,则称为马克(mark)。是一镑(pound)的二十分之一(1/20),也是十二便士pence)。在非正式场合中,会用斜扛“/”或有衬线撇号“'”符号来取代长s,用作分隔先令及便士的符号;当币值没有便士的时候,会用一小横表示。例如:

  • 一先令六便士可写为1/6d或是1'6
  • 十一先令与可写为11/-11'-

在许多中世纪和现代的德语文献中,德意志先令的缩写则是ßßl

非洲,先令普遍的缩写为sh

称呼

编辑

先令在以下语言中有不同的称呼:

英语:Shilling、古英语:Scilling、德语:Schilling、古高地德语:Skilling、古冰岛语:Skillingr、哥德语:Skilliggs

这个字的起源目前尚不确定。在哥德语中,它指的是罗马金币苏德(Solidus),日耳曼人民也将其作为珠宝佩戴。它可能与印欧语词根 *(s)kel-“切割”相关,因此先令可以理解为“从金或银金属棒上切下的碎片”。但它也可能源自日耳曼语 *skildulingaz,意思是“类似盾牌的东西”或“Schildling”。作为进一步的、事实上显而易见但在语音上令人难以置信的可能性,也可能是修改自拉丁语(siliqua) “某些小硬币重量”。

而英国的“先令”(Shilling)这个字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古英语Scilling,是当时的会计名词,意思是一磅的二十分之一,可能来自原始日耳曼语词根skiljaną,意思是“分离、分裂、划分”,词根来自于(s)kelH-意思是“切割、分裂”,最早的书面纪录来自于日耳曼法典(肯特郡埃塞尔伯特的法典)中提到了“Scilling”一词。价值大约相等于当时肯特郡的一只牛或其他地方的一只羊的市值。

历史

编辑

最初,“schilling”一词指的是罗马帝国晚期的苏德(solidus),即在四世纪中取代了早期的奥乌瑞斯(aureus)的金币。七世纪的盎格鲁撒克逊先令仍然是小金币。

796年,查理曼大帝通过了以加洛林银镑(约406.5克)为基础的货币改革。先令相当于一磅的二十分之一,约20.3克白银。一先令相当于12德纳里或丹尼尔(便士)。然而,加洛林时期没有银制先令硬币,仅有金先令(相当于十二枚芬尼银币),但也非常稀有,当时汇率为:

1加洛林磅(约等同406½)=20先令(Solidi) = 240芬尼 (Denarii).

12世纪,铸造了许多芬尼重量的大银币,被称为“第纳尔”(denariigrossi)或“格罗申”(groschen,碎粒)。这些较重的硬币的价值在4到 20第纳尔银币之间。在中世纪晚期神圣罗马帝国各邦开始铸造许多芬尼重量的类似银币,其中一些邦国则称为先令。

16世纪,欧洲铸造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先令。英国先令是爱德华六世时期德顿(testoon)硬币的延续,于1551年首次铸造,采用92.5%的纯银。

到了17世纪,货币进一步贬值,导致神圣罗马帝国铸造了十亿以贱金属制造的先令,而不是原先的白银,每1枚帝国泰勒(Reichsthaler)可兑换48先令。而英格兰(包含后来的联合王国)先令则一直作为银币铸造,直到 1946 年。

中世纪德意志、奥地利和瑞士先令

编辑
 
1728年汉堡4先令硬币的反面

中世纪以来,汉堡吕贝克按照吕贝克马克Lübische Mark汉萨同盟的统一货币规格)规定16先令可兑换12芬尼。 1619年,币值等同于9泰勒的帝国泰勒(Reichsthaler)的被指定为汉堡银行(Bankotaler,也称为Banco-Thaler)的会计单位。 1622 年,帝国泰勒成为汉堡吕贝克马克和先令货币的共同基础:从那时起,一枚帝国泰勒就可以兑换为三枚马克。换句话说:铸造9枚塔勒的银可以铸造27枚马克。

1730年至1764年间,汉堡根据9泰勒标准(成色888 8/9;净重29.2 克)铸造了约 110,000枚标准泰勒(Specestaler)。在1761-1764年间的 标准泰勒上,注意到它们也可兑换48枚先令。提及先令币必要的,因为1725年推出的汉堡库兰特货币先令的银含量仅为先令币的5/6左右。 1762年,汉堡还小范围铸造了6、12和24 Schillingen Species的硬币。[2]

Schilling Species 和 Schilling Courant 之间的区别背景是1725年决定改用34马克硬币当标准。而先令仍然是主要的硬币类型。1先令=12芬尼的连结在当时很容易理解,因为半先令被称为“六枚”(Sechsling),四分之一先令被称为“三枚”(Dreiling)。分离的便士并未铸造。马克当时仍然是是一个纯粹的记账单位(Zählmark,算术马克)。 1先令铸造为现金硬币,2、4、8、16 和 32 先令铸造为库兰特硬币。 1862 年之前,先令一直在汉堡铸造。

在梅克伦堡,先令最初与吕贝克和汉堡的先令相对应。然而,从 1325 年左右开始,1.5,后来的2文德(即梅克伦堡)先令相当于1卢布施先令; 2½ 文德先令相当于1勃兰登堡先令。在16和17世纪,24先令等于1古尔登,自17世纪以来,48先令等于1泰勒。最后提到的 1 泰勒 = 48 先令兑换 12 芬尼的划分在梅克伦堡两个州一直有效,直到 1871 年引入帝国货币为止,当时泰勒的价值为 3 个新马克。

符腾堡直到17世纪才铸造先令。早期价值为1批纽伦堡 (1396) 的 6½ 先令、7兑换1批乌尔姆 (1404) 和10兑换1批纯银(1482、1493、1509)[3]

中世纪晚期的巴伐利亚和奥地利区分了 12 芬尼的短先令和 30 芬尼的长先令。直到 19 世纪,萨尔斯堡上奥地利州的方言中仍然使用“schilling”一词,相当于 30 芬尼或 7½克罗伊泽 (kreuzers)[4]

在现在的瑞士境内,独立先令铸币始于14世纪下半叶的瑞士西部(从 1375 年起,由洛桑主教管辖)。从 15 世纪初期开始,先令币在瑞士德语区也变得普遍,例如苏黎世伯恩巴塞尔。 1420年左右,先令发展成扁平硬币,随着世纪末巴岑的出现,先令日益成为低面值硬币。然而,作为一个小教派,直到 19 世纪初,它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瑞士中部、苏黎世日内瓦。瑞士最后一批先令分别于 1813 年和 1833 年在格拉鲁斯日内瓦铸造。

参考资料

编辑
  1. ^ Renders, Marleen. Consider Somaliland: State-Building with Traditional Leaders and Institutions. BRILL. 2012-01-27: 134. ISBN 978-90-04-22254-0 (英语). 
  2. ^ Kurt Jäger: Die Münzprägungen der deutschen Staaten vor Einführung der Reichswährung und 6: Nordwestdeutschland. Münzen- und Medaillen A.G., Basel 1971, S. 80–116.
  3. ^ Schwäbisches Wörterbuch V 837; Weiteres siehe dort.
  4. ^ Bayerisches Wörterbuch II² Sp. 397 ff.; vgl. ferner Numispedia: Schilli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