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摩诃衍藏语མཁན་པོ་མ་ཧཱ་ཡཱ་ན威利转写mkhan bo ma hva ya na),又称和尚摩诃衍藏语ཧྭ་ཤང་མ་ཧཱ་ཡཱ་ན威利转写hwa shang ma hva ya na)、摩诃衍那玛哈雅纳、或大乘和尚,是吐蕃帝国时期的一位汉人僧。“摩诃衍”(महायानMahāyāna)的梵文意思是“大乘佛教”。

《顿悟大乘正理决》中说:“至戌年正月十五日,大宣诏命曰:摩诃衍所开禅义,究畅经文,一无差错。从今已后,任道俗依法修习。”

摩诃衍原为唐朝禅宗僧人,属于东山法门。他是神秀派的一位禅师,驻锡于长沙麓山寺,神秀派遭到以菏泽神会为首的慧能派禅师的猛烈批判,受到打压。后来他离开长沙,来到沙州(今敦煌)一带弘法,并成为神秀派在这里的重要人物。日本藏学家上山大峻在敦煌出土的古藏文文献中发现关于他的记载,这与汉文文献《顿悟大乘正理决》是了解其思想的史料。[1]

786年,沙州被吐蕃攻陷。当时在赤松德赞的支持下,佛教刚刚在吐蕃兴起,因此邀请不少沙州的禅僧来到拉萨弘法并翻译经书,摩诃衍便是这些禅僧中最著名的一位。在拉萨弘法期间,禅宗以无念、无想、无作意等简单易懂的教义获得了大量信众。根据敦煌出土汉文文献《顿悟大乘正理决》的记载,赤松德赞的王妃没庐萨墀洁莫赞(法名绛求洁赞)、姨母以及苏毗王子都拜摩诃衍为师进行修行。[2]相反地,天竺来的密宗受到了巨大冲击,各作论著,对对方进行攻击和诋毁。天竺僧人的主将是莲花戒,主张渐悟;唐朝僧人主将是摩诃衍,主张顿悟,双方关系达到水火不容的状态。

792年,莲花戒的奏请禁止禅宗,摩诃衍则奏请与天竺僧人辩论,落败者主动离开拉萨。汉传佛教的禅宗与天竺密宗在桑耶寺举行辩论。这场被称为“拉萨法诤”的辩论长达三年,最终两派的诤论得以平息,但其结果至今仍是一个谜。后世藏传佛教史书大多记载:赤松德赞认定汉人落败,天竺僧人获得了胜利,落败的摩诃衍向莲花戒献上花环,随后带领禅宗僧人主动离开了拉萨,返回唐朝。但是,敦煌出土的汉文禅宗文献《顿悟大乘正理决》(794年)却记载,摩诃衍获得了胜利,禅宗被赤松德赞定为正统派系并得以弘扬。[3][4]虽然学术界对此次辩论结果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是一致同意的是:西藏在此辩论之后,推崇天竺金刚乘佛教,而非汉传佛教,但禅宗的顿悟思想亦深深影响了藏传佛教。[5]

注释 编辑

  1. ^ 上山大峻; 杨富学; 杨汉璋. 敦煌吐蕃文禅写本研究的回顾与瞻望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西藏研究, 1992, p. 133-146
  2. ^ 《贤者喜宴》摘译十,71页(总202页),译注41
  3. ^ 《贤者喜宴》摘译十,72页(总203页),译注45
  4. ^ 中国禅宗在西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释慧严
  5. ^ Joseph F. Roccasalvo. The Debate at bSam yas: A Study in Religious Contrast and Correspondence.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Oct 1980, 30 (4): 505–520 [2017-08-02]. doi:10.2307/13989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8). (英文)

参考文献 编辑

  • 贤者喜宴》,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9年3月出版(原载于《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