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

西亞國家

21°N 57°E / 21°N 57°E / 21; 57

阿曼蘇丹國
سلطنة عُمان阿拉伯語
Salṭanat ʻUmān
國歌:نشيد عمان الوطني
(《阿曼國歌》)
阿曼在阿拉伯半島的位置(綠色)
阿曼在阿拉伯半島的位置(綠色)
首都
暨最大城市
馬斯開特
23°36′N 58°33′E / 23.600°N 58.550°E / 23.600; 58.550
官方語言阿拉伯語
宗教
伊斯蘭教伊巴德派
政府單一制君主專制
• 蘇丹
海賽姆·本·塔里克·阿勒賽義德
• 副總理
法赫德·本·穆罕默德·阿勒賽義德英語Fahd bin Mahmoud al Said[1]
立法機構委員會
國務委員會英語Council of State (Oman)
協商會議
建立
1145年
• 雅魯布王朝英語Yaruba dynasty
1624年
1744年
1820年1月8日
1965年6月9日- 1975年12月11日
• 改國名為阿曼蘇丹國
1970年8月9日
1971年10月7日
• 頒布現行憲法英語Basic Statute of Oman
1996年11月6日
面積
• 總計
309,500平方公里(第71名
• 水域率
可忽略不計%
人口
• 2018年估計
4,829,473[2][3]第125名
• 2010年普查
2,773,479[4]
• 密度
15/平方公里(第177名
GDPPPP2022年估計
• 總計
1,659.47億美元[5]第67名
• 人均
35,285美元[5]第23名
GDP(國際匯率)2022年估計
• 總計
1,101.27億美元[5]第75名
• 人均
23,416美元[5]第49名
人類發展指數 0.813[6](2019年)
極高極高 · 第60名
貨幣里亞爾OMR
時區UTC+4GST
行駛方位
電話區號+968英語Telephone numbers in Oman
ISO 3166碼OM
網際網路頂級域

阿曼蘇丹國(阿拉伯語:سلطنة عُمان‎),簡稱阿曼عُمان‎),是位於西南亞阿拉伯半島東南沿海的國家,北部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接壤,西面毗鄰沙烏地阿拉伯,西南靠近葉門。阿曼的海岸南部和東部臨阿拉伯海,東北方則抵阿曼灣

阿曼地區在上古時代稱作「馬乾」。[7]南宋諸蕃志》、元朝《南海志》稱其為「甕蠻」,明朝坤輿萬國全圖》作「亞衣漫」。17世紀晚期,阿曼成為印度洋強國,與葡萄牙英國爭奪波斯灣印度洋的控制權。19世紀是阿曼的鼎盛時期,領土橫跨荷姆茲海峽,延伸至現今的伊朗巴基斯坦,南至東非沿海地區及桑吉巴群島[8]20世紀,阿曼逐漸淪為英國保護國。歷史上,阿曼的首都馬斯開特是波斯灣、印度洋地區的主要貿易港口。

阿曼為君主專制國家,[9]前任蘇丹卡布斯·本·賽義德·阿勒賽義德自1970年到2020年一直是阿曼的世襲領袖[9]。自泰王蒲美蓬·阿杜德駕崩至蘇丹卡布斯駕崩之時,便是在位時間世界第三長的現任統治者(僅次於英國君主伊莉莎白二世汶萊蘇丹哈桑納爾·博爾基亞)。[10]

阿曼的石油儲量居全球第25位。[11][12]201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將阿曼列為世界上在過去40年裡發展最完善的國家。[13]有別於鄰國以石油為支柱產業的經濟體,阿曼的經濟主要依賴於旅遊業和魚、椰棗、農產品貿易。阿曼被世界銀行定義為高收入經濟體,2017年的全球和平指數中,阿曼位列第70名。[14]阿曼與葉門雖然比鄰而居,但兩國不論經濟建設還是政治局勢都有很強烈的對比跟落差。

歷史

編輯
 
哈姆拉城

阿曼是阿拉伯半島最古老的國家之一,公元前2000年已經廣泛進行海上和陸路貿易活動,並成為阿拉伯半島的造船中心。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11世紀末獨立。1429年,伊巴德教派確立在阿曼的統治。1507年葡萄牙入侵。1649年當地人推翻葡萄牙人統治,建立亞里巴王朝。1742年波斯人侵入。

 
舒韋米耶干河

18世紀中葉,阿拉伯人趕走波斯人,建立了賽義德王朝,取國名為「馬斯開特蘇丹國」,使其成為印度洋上最強的國家之一。1806年,賽義德·伊本·蘇爾坦即位蘇丹,在英國支持下先是打敗了瓦哈比派穆斯林的入侵,後建立強大艦隊,擊敗印度洋傳統強國葡萄牙,奪取了葡屬莫三比克以北的所有據點。

 
伊卜拉城的市場

作為地區商業帝國,阿曼控制了桑吉巴島和斯瓦希裏海岸。1834年,賽義德·本·蘇爾坦遷都桑吉巴,稱桑吉巴蘇丹國。阿曼一躍成為印度洋的霸主,在非洲的大湖地區殖民地奴隸貿易中獲利豐厚,許多家庭移居桑吉巴。英國宣布奴隸貿易非法之後,阿曼的命運開始逆轉,阿曼經濟開始崩塌,山區部落起義,成立了阿曼伊斯蘭教長國。

 
奈赫勒城堡

在1850年代至70年代,馬斯開特的人口從55,000人降至8,000人。1856年,賽義德·本·蘇爾坦去世,其兩個兒子分別掌管馬斯開特和桑吉巴,1861年,兩地正式分裂,阿曼衰落。1868年,阿曼教長國攻占馬斯開特。1870年,馬斯開特蘇丹在英國援助下方才奪回首都復國,自此淪入英國控制。1871年,英國入侵阿曼本土,迫使其接受不平等條約。1891年,英國和馬斯開特蘇丹簽訂條約,蘇丹承認英國的保護權。

1913年,阿曼山區部落舉行反英起義,建立「阿曼伊斯蘭教長國」。20世紀初,阿曼教長國向馬斯開特進攻。1920年英國在馬斯開特同阿曼教長國簽訂了「西卜條約」,承認教長國獨立,阿曼就分裂為馬斯開特蘇丹國和阿曼伊斯蘭教長國兩部分。1932年泰穆爾即位蘇丹。1949年,因阿曼教長國境內發現石油,英國和馬斯開特蘇丹同阿曼教長國再度陷入緊張。英國人為了在阿曼內地開採石油。也支持蘇丹賽義德,並在1954年末指揮阿曼軍隊攻入內地,占領了伊卜利和魯斯塔克,1955年12月15日攻占「教長國」的首都尼茲瓦。1957年7月加利布教長領導的反英起義失敗。1962年,英國和法國發表聲明,承認阿曼是獨立國家。1965年南部佐法爾省組織了「佐法爾人民陣線」,發動武裝起義。1967年蘇丹賽義德·本·泰穆爾統一全境,馬斯開特蘇丹國改名馬斯開特和阿曼蘇丹國。「阿曼伊斯蘭教長國」支持者組成「阿曼解放軍」,以及「阿曼和波斯灣人民民主解放陣線」。1970年7月23日泰穆爾蘇丹被宮廷政變推翻,其獨生子29歲的合法繼承人卡布斯接管政權,同年8月9日宣布國名為阿曼蘇丹國。從此,阿曼發生巨大變化。1973年英軍撤出阿曼。

1996年,在國內各勢力的要求下,卡布斯·伊本·賽義德頒布憲制性文件(相當於憲法)的《國家基本法》。

政治

編輯

阿曼為君主專制國家,無憲法議會,禁止政黨活動。由蘇丹(即君主)頒布法律、法令和批准締結國際條約或協定。國家管理機構由內閣、內閣秘書處、各專門委員會、首都省政府及國家協商委員會構成,以蘇丹為首。內閣為蘇丹授權的國家最高執行機構,其成員由蘇丹任命併集體對蘇丹負責,蘇丹兼任內閣首相和國防、外交、財政大臣。國家協商委員會根據蘇丹諭令於1981年10月成立,為諮詢機構,無立法權。委員55人,由蘇丹任命,包括主席1人,政府各部門代表18人,私營企業代表11人,各地區代表25人。每屆2年。其任務是對現行經濟政策和社會法令、政府方針政策、私營企業問題及蘇丹交辦的事務等提出諮詢性意見和建議。1990年1月第五屆協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選出經濟、法律、公共服務、文化教育和社會與衛生5個委員會。1991年改組的政府由蘇丹兼任首相。

君主世系表

編輯
  • 賽義德·本·蘇爾坦سعيد بن سلطان‎,Said bin Sultan,1804年11月20日-1856年6月4日)
  • 蘇韋尼·本·賽義德(سيّد ثويني بن سعيد السعيد‎,Thuwaini bin Said,1856年10月19日-1866年2月11日)
  • 薩林·本·蘇韋尼(سالم بن ثويني آل-سعيد‎,Salim bin Thuwaini,1866年2月11日-1868年10月)
  • 伊瑪目阿贊·本·卡伊斯(الإمام عزان بن قيس‎,Azzan bin Qais,1868年10月-1871年1月30日)
  • 圖爾基·本·賽義德(تركي بن سعيد‎,Turki bin Said,1871年1月30日-1888年6月4日)
  • 費薩爾·本·圖爾基(السيد فيصل بن تركي‎,Faisal bin Turki,1888年6月4日-1913年10月15日)
  • 泰穆爾·本·費薩爾(تيمور بن فيصل بن تركي‎,Taimur bin Faisal,1913年10月15日-1932年2月10日)
  • 賽義德·本·泰穆爾سعيد بن تيمور‎,Said bin Taimur,1932年2月10日-1970年7月23日)
  • 卡布斯·本·賽義德قابوس بن سعيد آل سعيد‎,Qaboos Bin Said,1970年7月23日-2020年1月10日)
  • 海賽姆·本·塔里克·阿勒賽義德هيثم بن طارق آل سعيد‎,Haitham bin Tariq Al Said,2020年1月11日-)

王位繼承

編輯

由於已故蘇丹卡布斯沒有子女,阿曼《國家基本法》對王位繼承權也作出規定。根據《國家基本法》第5條規定,阿曼蘇丹國施行君主制世襲政體,王位由卡布斯曾祖父賽義德·本·蘇爾坦家族的男性後代繼承。王位繼承人應是伊斯蘭教的忠實信徒,高瞻遠矚,是阿曼穆斯林父母的合法兒子。條款還規定,王室委員會應在王位空缺3日內為卡布斯選出繼承人;只有當王室委員會成員不能達成共識時,國防委員會才有權打開卡布斯致王室委員會的遺囑,上面寫有王位繼承人的名字。2020年1月11日,其堂弟海賽姆·本·塔里克·阿勒賽義德繼任為新一任蘇丹。

軍事

編輯

外交

編輯

阿曼和馬來西亞簽署了一項關於從馬來西亞進口冷凍雞肉的協議,而這項協議價值1.288億令吉。阿曼有80%的進口食品都來自馬來西亞[15]

人口與民族

編輯

人口

編輯

2018年人口數量為482萬,而根據2010年阿曼人口普查,每年增長率為10%。其中阿曼公民為1,779,318人(76.3%),外籍人口552,073人(23.7%)。外籍人口占人口總數比例從1993年的26%降為10年後的23.7%。阿曼男性公民與女性公民的比例為100:102,女性公民僅比男性公民多1.7萬人。巴提奈區人口65萬,占全國人口的28%,是人口第一大區。馬斯開特省位居第二,人口63萬,占全國人口總數的27%。

2021年人口數量為4,520,47人。

民族

編輯

阿曼居民絕大部分是阿拉伯人,屬於閃米特人,是高加索人種地中海人種的一支。

婚姻

編輯

阿曼人的婚姻多由父母包辦或受人委託辦理,但須徵得女方的同意。男青年多半娶自己的堂妹為第一個妻子。原因是因為阿曼人認為娶陌生女子為妻就好比喝了一壺不知為何物的飲料一樣;而娶堂妹為妻就如喝了看得見並知為何種飲料那樣痛快。由於近親結婚產生了很多先天畸形的後代,於是阿曼人逐漸擴大了擇偶的範圍。

行政區劃

編輯
  1. 內地省奈茲瓦
  2. 扎希拉省伊卜里
  3. 北巴提奈省
  4. 南巴提奈省
  5. 布賴米省布賴米
  6. 中部省海馬
  7. 東北省
  8. 東南省
  9. 佐法爾省塞拉萊
  10. 穆桑代姆省海塞卜
  11. 馬斯開特省馬斯開特

經濟

編輯
 
漁市

阿曼屬於傳統的農業社會,阿曼居民約40%從事農魚牧業,多數人民自給自足,主要產物為為大麥椰棗乳香檸檬棉花,但阿曼的耕地只占國土面積的1%左右,因此需要大量進口農產品。阿曼漁業屬於傳統產業,資源豐富,除滿足國內需求外,還可供出口,構成了阿曼非石油產品出口收入的一個主要來源。

阿曼貨幣為里亞爾

自然資源

編輯

石油、天然氣和煤

編輯
 
天然氣區

阿曼在1960年代已經開始開採石油,阿曼在波斯灣地區的石油資源不算豐富,2008年1月已探明石油儲量為55億桶,阿曼的天然氣儲量為8495億立方米,2018年油氣收入佔國家財政收入的71%,2017年占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0.1%,另外還有儲量約3,600萬噸。阿曼地質構造複雜,石油儲層埋藏深,開發成本相對較高,但天然氣資源儲量大,發展前景好。阿曼透過出口資源,成為了一個富裕的阿拉伯國家,人均GDP也達到了2萬美元

礦產

編輯

阿曼的金礦儲量約1,182萬噸,每噸礦石可出產黃金5克,2006年阿曼的黃金儲備約為40萬美元銅礦藏量約為2,500萬噸,分青銅黃銅兩種,礦石含銅綠2.1%,礦和鐵礦總儲藏量約為200萬噸,鉻鐵礦產品全部出口。

阿曼鉻鐵礦產量 單位:萬噸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產量 1.8 3 2.6 1.51 3.01 2.74 2.43 1.38 3.4

石棉

編輯

阿曼石棉儲量約為1000萬噸,主要分布在北部的薩哈姆和蘇哈爾附近地區,品質不錯。

交通

編輯
 
阿曼的交通路網圖

截至2014年,阿曼的公路總長為60,230公里,其中29,685公里有鋪設柏油路面,剩下的為一般的道路[16]。在阿曼的高速公路,一種是沿著巴提奈區的海岸而建;另一種大致是沿著馬斯開特的郊區而建,全長將達256公里,其中在穿越馬斯開特的高速公路,此一路段又被稱為「蘇丹卡布斯大道」,擁有比較密集的交流道設置[17]

截至2015年,阿曼境內並無任何鐵路,不過有許多的鐵路計畫正在進行著,目前僅有400公尺長的小火車進入胡泰洞英語Al Hoota Cave做為觀光之用,全程大約只需四分鐘。

海運方面,阿曼在波斯灣的海岸線則擁有4座港口;在阿拉伯灣這側,則有3座港口。

空運方面,截至2013年,阿曼共有13座鋪設跑道的機場與119座未鋪設跑道的機場,綜計132座飛機機場,另有3座直昇機專用機場路,其中最大的機場為馬斯開特國際機場[16]

參考文獻

編輯
  1. ^ Cabinet Ministers. Government of Oman. [13 Octo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2 December 2013). 
  2. ^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 Population division". population.un.org.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2019-11-09]. 
  3. ^ "Overall total population" –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9 Revision (xslx). population.un.org (custom data acquired via website).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2019-11-09]. 
  4. ^ Final Results of Census 2010 (PDF). National Center for Statistics & Information. [7 January 20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18 May 2013). 
  5. ^ 5.0 5.1 5.2 5.3 Oman.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3) (英語). 
  6.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12-09). 
  7. ^ 阿曼历史源流. [2020-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6). 
  8. ^ Kharusi, N. S. The ethnic label Zinjibari: Politics and language choice implications among Swahili speakers in Oman. Ethnicities. 2012, 12 (3): 335–353. doi:10.1177/1468796811432681. 
  9. ^ 9.0 9.1 Country Report: Oman. BTI Project. 2016 [19 August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2). 
  10. ^ Arab uprising: Country by country – Oman. BBC News. 2013 [29 Dec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 
  11. ^ Oman profile – Overview. BBC News. 11 September 2012 [18 Jan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12. ^ Private sector gets Omanisation targets. Gulf News. 13 February 2011 [18 Jan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9). 
  13. ^ Five Arab states among top leaders in long-term development gains. Hdr.undp.org. 4 November 2010 [29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9 November 2013). 
  14. ^ Global Peace Index: 2017 (PDF). visionofhumanity.org. 全球和平指數 and 經濟與和平研究所: 11. [5 December 201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4-01). 
  15. ^ M'sia first Islamic nation to supply frozen halal broiler chicken to Oman. Bernama. Yahoo! News. 2011-04-06 [2014-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2). 
  16. ^ 16.0 16.1 世界概況. The World Factbook OMAN transportation. 中央情報局. [2015-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6). 
  17. ^ oman tra. Times of Oman.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8).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