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晋

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朝代
(重定向自後晉

后晋(936年-947年)是中国历史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三个朝代,从后晋高祖石敬瑭936年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个皇帝,總計12年。为与司马氏的晋朝相区别,又别称为石晋

936年-947年
五代后晋、后汉时形势图(简).png
  青色部分为后晋疆域
京城 
• 936
晋阳
• 937-947
开封
陪都 
• 937-947
洛阳
• 937-947
晋阳
国君姓氏
君主2
• 936-942
高祖石敬瑭(开国)
• 942-947
出帝石重贵(亡国)
常用语中古汉语
兴衰
• 936年
石敬瑭灭后唐,后晋建立
• 947年
辽国入侵,后晋灭亡
宗教佛教道教儒教中国民间信仰
通币方孔钱
前身
继承
後唐
後漢
中國歷史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传说時代
三皇五帝
新石器時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

前21世纪–前17世纪

前17世纪–前11世紀

前11世紀

前256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
东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476
戰國 前475–前221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前202

220
西汉 前202–9
9–23
更始政權 23–25
东汉 25–220
三国
220–280

220–266
蜀漢
221–263

229–280

266–420
西晋 266–316
东晋
317–420
五胡十六国
304–439



420

589
420–479 北魏
386–534
479–502
502–557 西魏
535–557
东魏
534–550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齐
550–577
581–619
618–907
武周 690–705




907

979
後梁
907–923
十國
南唐
吳越
前蜀後蜀
荆南
南汉北汉
902–979

(契丹)

916–1125

西辽
1124–1218
後唐
923–937
後晉
936–947
後漢
947–951
後周
951–960

960

1279
北宋
960–1127
西夏
1038–1227
南宋
1127–1279

1115–1234
大蒙古國 1206–1635
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後金 1616–1636
1636–1912
中華民國
大陆时期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至今
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 1949至今
相关条目

建国编辑

后晋的开国皇帝沙陀人石敬瑭是后唐开国的功臣,他曾经多次在危难中救护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和明宗李嗣源。李存勖和李嗣源都十分器重他,李嗣源甚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后唐建立后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今山西),石敬瑭成为当地军民最高指挥官。石敬瑭在河东政绩很高,而且生活清廉,很受当地人的欢迎。但李嗣源死后后唐内部互相倾轧,石敬瑭受李从珂的猜忌,因此渐渐产生了反唐的计划。当李从珂决定将石敬瑭调离河东时,石敬瑭决定反唐,不用李从珂的清泰年号,以明宗年号称长兴七年。

石敬瑭在河东的兵力不足以抵挡后唐的进攻,因此石敬瑭决定求救于契丹。作为条件,他同意割让燕雲十六州(此十六个州,属今河北和山西)给契丹,并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儿」。在这种情况下,耶律德光决定帮助石敬瑭。

契丹和石敬瑭的联军打败了后唐,攻入后唐首都洛阳。后唐灭亡,石敬瑭称帝,国号,史称后晋。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唐的「土」德之後為「金」德,因此後晉以「金」為王朝德運。[1]後晉建都开封,并按约将16州让给契丹。这16州是:幽(今北京市)、蓟(今天津市蓟州区)、瀛(今河北省河间市)、莫(今河北省沧州任丘市)、涿(今河北省涿州市)、檀(今北京市密云区)、顺(今北京顺义区)、新(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妫(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儒(今北京市延庆区)、武(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蔚(今河北蔚县)、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省朔州市东)、朔(今山西省朔州市市区),并向契丹称儿皇帝,契丹封其为“晋帝”。

石敬瑭割让燕雲十六州为辽国和金国后来对宋朝长江以北地区的威胁打开了门户。

建国后的动乱编辑

后晋建国后一直处于动盪中,石敬瑭割地称儿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他自己过去的亲信。石敬瑭本人到死没有改变依附契丹的政策,但国家多處发生叛乱,石敬瑭的两个儿子在这些叛乱中被杀,種種事情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为了对付叛乱,石敬瑭加重嚴刑峻法,同时非常猜忌自己的手下。

石重贵反辽亡国编辑

石敬瑭死时,立石重贵为继承人。石重贵是他的侄子,因为在战场上立战功获得石敬瑭的赏识。但石重贵仅是一勇之夫,根本无法在國家面對困境下應付各種政治问题。石重贵登基后决定渐渐脱离对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称对耶律德光称,但不称

契丹对此当然不能坐视。944年契丹伐晋,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南)交战,互有胜负。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贵亲征,再次战败契丹。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李守貞張彥澤率軍向契丹投降,后晋丧失主力,契丹派張彥澤率先部入開封。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灭亡。

后晋亡后,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太原称帝,建立后汉

君主编辑

君主列表编辑

五代十国·五代·后晋·君主年号  编辑
肖像 庙号 谥号 名讳 在世时间 在位时间 年号及使用时间 陵寝
靖祖
(高祖石敬瑭追尊)
孝安皇帝
(高祖石敬瑭追谥)[2][3][a]
石璟 义陵
肃祖
(高祖石敬瑭追尊)
孝简皇帝
(高祖石敬瑭追谥)[2][3][a]
石彬 惠陵
睿祖
(高祖石敬瑭追尊)
孝平皇帝
(高祖石敬瑭追谥)[2][3][a]
石昱 康陵
宪祖/献祖
(高祖石敬瑭追尊)
孝元皇帝
(高祖石敬瑭追谥)[2][3][a]
石紹雍 昌陵
  高祖 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敬瑭 892年942年 936年942年 天福 936年942年 显陵
出皇帝 石重貴
(辽太宗耶律德光降封负义侯)
914年974年 942年947年 天福 942年944年
開運 944年947年

君主世系图编辑

后晋献祖
石紹雍
后晋宋王
石敬儒
后晋高祖
石敬瑭
892-936-942
后晋出帝
石重貴
914-942-946-974

注释编辑

  1. ^ 1.0 1.1 1.2 1.3 石敬瑭四代先祖之名讳、庙号、谥号,《新五代史》、《旧五代史》记载有异,今以《新五代史》为准。

参考文献编辑

  1. ^ 陳元-臺北故宮藏宋元明帝王畫像與其隱喻的王朝正統性, Zhongguo wenhua 中國文化 [Chinese Culture] 44 (2016): 137-53 (英语).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缺少|last1= (帮助)
  2. ^ 2.0 2.1 2.2 2.3 《新五代史·卷八 晉本紀第八 高祖》:“(天福二年五月)丁丑,追尊祖考為皇帝,妣為皇后:高祖璟謚曰孝安,廟號靖祖……;曾祖彬謚曰孝簡,廟號肅祖……;祖昱謚曰孝平,廟號睿祖……;考紹雍謚曰孝元,廟號獻祖……”
  3. ^ 3.0 3.1 3.2 3.3 《舊五代史·卷七十五 晉書 高祖本紀一》:“四代祖璟……天福二年,追尊為孝安皇帝,廟號靖祖,陵曰義陵。……三代祖郴,早薨,贈左散騎常侍,追尊為孝簡皇帝,廟號肅祖,陵曰惠陵。……皇祖諱翌,任振武防禦使,贈尚書右僕射,追尊孝平皇帝,廟號睿祖,陵曰康陵。……皇考諱紹雍,番字臬捩雞……贈太傅,追尊為孝元皇帝,廟號憲祖,陵曰昌陵。”
中国朝代:中国北方地区政权
前朝
五代 ·
五代 ·
936年12月-947年3月
后朝
五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