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裔臺灣人

(重定向自臺灣泉州人

泉州裔臺灣人臺灣閩南裔族群的最大群體,父系祖籍位於福建泉州府(今泉州市廈門市金門縣等地),母語為閩南方言泉州話。泉州裔人可再細分為三邑裔同安裔安溪裔等子群體。

泉州裔臺灣人
Choân-chiu è Tâi-uân-lâng
總人口
約佔臺灣閩南裔人口的45%[1]
分佈地區
 中華民國臺灣島澎湖群島
語言
閩南語臺灣話
中華民國國語現代標準漢語
宗教信仰
佛教
道教臺灣民間信仰
基督宗教新教天主教
其他
相关族群
閩南人漳州裔潮州裔臺灣原住民

歷史

移民

泉州港曾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商港,泉州人善於航海經商;泉州人的首次臺灣移民潮可追溯至閩南武裝海商領袖鄭芝龍以「三金一牛」獎勵並招募墾民。隨後,鄭芝龍之子鄭成功為首的明鄭政權驅逐荷蘭人控制臺灣,部份泉州人跨海投奔,是為第二波移民潮。第三波移民潮是清治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開放泉州晉江的蚶江港鹿港對渡,五十七年(1792年)再開放蚶江及福州五虎門與淡水河口的八里坌對渡,這是人數最多的一波移民潮。

發展

泉州裔人多居住於沿海城市或農村,掌握濱海的港口要地。三邑與同安裔人均擅長航海經商,從事工商業者眾多,著名的一府二鹿三艋舺以及滬尾大稻埕等均由三邑或同安裔人所闢建。清治時期的郊商即多數由三邑裔人組成,一般稱為「泉郊」,掌握當時臺灣對外的經濟命脈;然而,也有同安裔人組成的廈郊。泉郊與廈郊雖同為泉州裔,但也曾因地域商業利益而發生械鬥,如艋舺頂下郊拚。至於安溪裔人則因為安溪人較晚來臺,且原鄉安溪多山,多務茶業,對於臺灣茶業發展有深遠影響,安溪移民集中於大台北地區,對於台北的開拓,安溪移民居功厥偉,如東門周家瑞芳李家等。

1926年臺灣漢人祖籍、籍貫調查表格中來自泉州府和永春直隸州移民人數比例
府州/居民(千人) 泉州府
1,681.4
永春直隸州
20.5
地區/居民(千人) 安溪
441.6
同安
553.1
三邑
686.7
比率 44.8% 0.5%

文化與信仰

音樂與戲劇

鄉土神信仰

泉州移民渡海至臺灣開墾時,把家鄉神祇信仰一併帶到臺灣。迄今臺灣的泉州裔移民仍不忘本,對待與家鄉同名、同神的寺廟,依然祭以鼎盛的香火。

保生大帝同安的鄉土神信仰,之後信仰遍佈整個閩南地區
霞海城隍同安移民的鄉土神
蘇府王爺同安金門籍移民的鄉土神
觀音菩薩為不分地域的共同信仰,晉江安海視為鄉土神,圖為艋舺龍山寺觀音菩薩
武惠尊王(順正大王)為晉江石獅移民的鄉土神
石獅城隍晉江石獅移民的鄉土神
青山靈安尊王惠安移民的鄉土神
廣澤尊王南安移民的鄉土神
清水祖師安溪永春直隸州移民的鄉土神
顯應祖師安溪永春直隸州移民的鄉土神
三代祖師安溪永春直隸州移民的鄉土神
董公祖師安溪永春直隸州移民的鄉土神
安溪城隍安溪永春直隸州移民的鄉土神
法主真君安溪永春直隸州移民的鄉土神
保儀尊王安溪永春直隸州移民的鄉土神
臺灣各地由泉州三邑移民所建的龍山寺

語言

閩南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南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新竹市澎湖縣臺灣話的鹿港方言的發音與泉州話府城腔高度一致,臺灣話第二優勢腔為偏泉州話腔調,近似泉州同安話北臺灣的口音為臺灣話偏泉混合腔,是繼臺灣話偏漳混合腔後的第二優勢腔。 [4]

名人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戴寶村,移民臺灣:臺灣移民歷史的考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灣史十一講
  2. ^ 《浯事吾聞》艋舺金門館傳承金門香火. [2018-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9). 
  3. ^ 前水頭「靈濟宮」蘇王爺被天公處罰之說. [2018-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4. ^ 存档副本. [2018-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