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濡须口之战

最新留言:5年前由Jimmy-bot在话题三国濡须口之战之相关问题内发布

三国濡须口之战之相关问题 编辑

在2012至2015年期间,User:HenryXVII依英文维基百科的基础创建了三个濡须口之战的条目,分别为濡须之战 (213年)濡须之战 (217年)濡须之战 (222-223年),随后间断地有不同用户将一些内容加入,尤以濡须之战 (213年)的修改为多,其中董袭事屡次被加入,都为本人所移除,因《三国志·董袭传》中所记并无明示年份,而虽然董袭在及后数年的记载都未有再出现,部分人认为这足以证明董袭因死在213年之役中所致,但我认为这猜想并不可靠。但始终《董袭传》明确记载他参与了濡须口对抗曹操的战事,在发现2018年年末濡须口之战页面被人由重定向页变成条目后,我就想将此条目概括地记载三场战役,并将未能明确该记载何年的董袭事写下来,也好厘清写法,免得日后继续来回改。

然而在写下来期间我发现甘宁、董袭、孙观乃至徐盛等人所记都有相当的争议,将不同观点放在争议一栏中好办,但要不要放在各自放在条目中呢?全不放会否过于保守之馀亦令条目过于空洞呢?而其实这三场战事的史籍记载不算太多,而且在学术期刊及史家书籍中也难找到相关的考证和研究;相反却在很多网络上论坛中有讨论,此一系列战役在不少爱三国历史的人中具知名度,这怕是争议编辑的源头。在此希望得到各位的意见或提供一些遗漏了的资讯,以求达到一个共识。

《三国志》作者陈寿为甘宁、董袭及徐盛皆立了传,而孙观则获裴松之以注引《魏书》记载方式记系在《臧霸传》之中。然而所载皆未明示其参战年份,而且在按帝纪形式所写的曹操和孙权的传记(《武帝纪》及《吴主传》)中亦未有明示他们的参与。

  • 甘宁
《三国志·甘宁传》的记载如下:后曹公出濡须,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权特赐米酒众殽,宁乃料赐手下百馀人食。食毕,宁先以银碗酌酒,自饮两碗,乃酌与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时持。宁引白削置膝上,呵谓之曰:“卿见知于至尊,孰与甘宁?甘宁尚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都督见宁色厉,即起拜待酒次,通酌兵各一银碗。至二更时,衔枚出斫敌。敌惊动,遂退。宁益贵重,增兵二千人。
裴松之于传中注引《江表传》之引文如下:江表传曰:“曹公出濡须,号步骑四十万,临江饮马。权率众七万应之,使宁领三千人为前部督。权密敕宁,使夜入魏军。宁乃选手下健儿百馀人,径诣曹公营下,使拔鹿角,逾垒入营,斩得数十级。北军惊骇鼓噪,举火如星,宁已还入营,作鼓吹,称万岁。因夜见权,权喜曰:“足以惊骇老子否?聊以观卿胆耳。”即赐绢千匹,刀百口。权曰:“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停住月馀,北军便退。
  • 董袭
《三国志·董袭传》记载:曹公出濡须,袭从权赴之,使袭督五楼船住濡须口。夜卒暴风,五楼船倾覆,左右散走舸,乞使袭出。袭怒曰:“受将军任,在此备贼,何等委去也,敢复言此者斩!”于是莫敢干。其夜船败,袭死。
  • 徐盛
《三国志.徐盛传》:曹公出濡须,从权御之。魏尝大出横江,盛与诸将俱赴讨。时乘蒙冲,遇迅风,船落敌岸下,诸将恐惧,未有出者,盛独将兵,上突斫敌,敌披退走,有所伤杀,风止便还,权大壮之。
  • 孙观
裴松之在《臧霸传》注引《魏书》:孙观字仲台,泰山人。与臧霸俱起,讨黄巾,拜骑都尉。太祖破吕布,使霸招观兄弟,皆厚遇之。与霸俱战伐,观常为先登,征定青、徐群贼,功次于霸,封吕都亭侯。康亦以功封列侯。与太祖会南皮,遣子弟入居邺,拜观偏将军,迁青州刺史。从征孙权于濡须口,假节。攻权,为流矢所中,伤左足,力战不顾,太祖劳之曰:“将军被创深重,而猛气益奋,不当为国爱身乎?”转振威将军,创甚,遂卒。
  • 《三国志·吴主传》对三场战事的记载
《三国志·吴主传》对建安十八年(213年)战役的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裴松之注引《吴历》: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馀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
以及《魏略》: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三国志·吴主传》对建安二十一年(217年)战役的记载:二十一年冬,曹公次于居巢,遂攻濡须。
《三国志·吴主传》对黄龙二年(223年)战役的记载:三月,曹仁遣将军常雕等,以兵五千,乘油船,晨渡濡须中州。仁子泰因引军急攻朱桓,桓兵拒之,遣将军严圭等击破雕等。是月,魏军皆退。
  • 《三国志·武帝纪》及《文帝纪》对三场战事的记载
《三国志·武帝纪》对建安十八年(213年)战役的记载:十七年春正月,公还邺。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劔履上殿,如萧何故事。马超馀众梁兴等屯蓝田,使夏侯渊击平之。割河内之荡阴、朝歌、林虑,东郡之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钜鹿之廮陶、曲周、南和,广平之任城,赵之襄国、邯郸、易阳以益魏郡。冬十月,公征孙权。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
《三国志·武帝纪》对建安二十一年(217年)战役的记载:冬十月,治兵。遂征孙权,十一月至谯。 二十二年春正月,王军居巢,二月,进军屯江西郝谿。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遂逼攻之,权退走。三月,王引军还,留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居巢。
《三国志·文帝纪》对黄初四年(223年)战役的记载:(黄初三年十月)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十一月辛丑,行幸宛。庚申晦,日有食之。是岁,穿灵芝池。四年春正月,诏曰:“丧乱以来,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残杀。今海内初定,敢有私复仇者皆族之。”筑南巡台于宛。三月丙申,行自宛还洛阳宫。癸卯,月犯心中央大星。
裴松之注引《魏书》载丙午诏:“孙权残害民物,朕以寇不可长,故分命猛将三道并征。今征东诸军与权党吕范等水战,则斩首四万,获船万艘。大司马据守濡须,其所禽获亦以万数。中军、征南攻围江陵,左将军张郃等舳舻直渡,击其南渚,贼赴水溺死者数千人,又为地道攻城,城中外雀鼠不得出入,此几上肉耳!而贼中疠气疾病,夹江涂地,恐相染污。昔周武伐殷,旋师孟津,汉祖征隗嚻,还军高平,皆知天时而度贼情也。且成汤解三面之网,天下归仁。今开江陵之围,以缓成死之禽。且休力役,罢省繇戍,畜养士民,咸使安息。”
  • 《建康实录·卷一》的各项记载
(建安)十七年,城楚金陵邑地,号石头,改秣陵为建业。是岁,初作濡须坞于江西,以拒曹操。时操以步兵号四十万,列营出濡须口,权以七万当之。使甘宁夜突入操营,斩数级而还,操军大骇,军中鼓噪。权闻笑曰:“足以惊老子否?聊复观卿胆耳。”
(建安)十八年,权自与操相持于濡须,使将军常雕等以兵五千,乘油船,夜入中州,权使将军严圭、朱桓等率水军击破之,枭其将诸葛虎,并首虏三千人而还。权数挑战,操坚守不出,权乃乘轻舟入濡须。操军士以为挑战,欲击之,操不许,曰:此“此孙权欲观吾军部伍也。”敕左右严仗,不得妄动。权行五六里,回作鼓吹而归。操见权舟船器械整肃,嗟曰:“生子当如孙权,刘景升儿子若㹠犬耳!”〔案,《魏书》:孙权乘大船来观曹公军,曹公使弓箭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乃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匀船平,乃回。此说不同。〕权乃书为书与操,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别纸曰:“足下不死,孤不得安。”乃引还。
(建安二十年)冬,折冲将军,升城督甘宁卒。
(建安二十八年)秋九月,魏命曹休、张辽等诸军大出,数道来逼。权令吕范、诸葛瑾等缘江守备,拜陆逊为辅国大将军、郢州牧,封江陵侯、假黄钺,渡江拒魏,以将军朱桓为濡须督,封新城亭侯。魏密遣大司马曹仁步骑数万向濡须,欲袭取桓,乃伪扬声东攻羡溪,桓分兵将赴羡溪,既发,卒得仁进军拒濡须七十里。桓遣追还羡溪兵,未到,而仁奄至城下。桓时兵吏在者五千人,因敕偃旗卧鼓,外示虚弱,以诱之。仁使子泰来攻,自将万人留为后拒。桓分步兵当仁,身自拒破泰,泰烧营走,追斩数千级。仁退,诸军乘胜破曹休、张辽等,魏引退。
  • 《资治通鉴》的记载
(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东击孙权。董昭言于曹操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今明公耻有惭德,乐保名节。然处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己,诚不可不重虑也。”乃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彧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操由是不悦。及击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操军向濡须,彧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彧行义修整而有智谋,好推贤进士,故时人皆惜之。
(建安十八年)春,正月,曹操进军濡须口,号步骑四十万,攻破孙权江西营,获其都督公孙阳。权率众七万御之,相守月馀。操见其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权为笺与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操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
(建安二十一年)冬,十月,魏王操治兵击孙权;十一月,至谯。
(建安二十二年)春,正月,魏王操军居巢,孙权保濡须,二月,操进攻之。初,右护军蒋钦屯宣城,芜湖令徐盛收钦屯吏,表斩之。及权在濡须,钦与吕蒙持诸军节度,钦每称徐盛之善。权问之,钦曰:“盛忠而勤强,有胆略器用,好万人督也。今大事未定,臣当助国求才,岂敢挟私恨以蔽贤乎!”权善之。三月,操引军还,留伏波将军夏侯惇都督曹仁、张辽等二十六军屯居巢。权令都尉徐详诣操请降,操报使修好,誓重结婚。权留平虏将军周泰督濡须;朱然、徐盛等皆在所部,以泰寒门,不服。权会诸将,大为酣乐,命泰解衣,权手自指其创痕,问以所起,泰辄记昔战斗处以对。毕,使复服;权把其臂流涕曰:“幼平,卿为孤兄弟,战如熊虎,不惜躯命,被创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坐罢,住驾,使泰以兵马道从,鸣鼓角作鼓吹而出。于是盛等乃服。
(黄初四年)二月,诸葛亮至永安。曹仁以步骑数万向濡须,先扬声欲东攻羡溪,朱桓分兵赴之。既行,仁以大军径进。桓闻之,追还羡溪兵,兵未到而仁奄至。时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才五千人,诸将业业各有惧心,桓喻之曰:“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诸君闻曹仁用兵行师,孰与桓邪?兵法所以称‘客倍而主人半’者,谓俱在平原无城隍之守,又谓士卒勇怯齐等故耳。今仁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马罢困。桓与诸君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劳,为主制客,此百战百胜之势,虽曹丕自来,尚不足忧,况仁等邪!”桓乃偃旗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仁遣其子泰攻濡须城,分遣将军常雕、王双等乘油船别袭中洲。中洲者,桓部曲妻子所在也。蒋济曰:“贼据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为自内地狱,危亡之道也。”仁不从,自将万人留橐皋,为泰等后援。桓遣别将击雕等而身自拒泰,泰烧营退。桓遂斩常雕,生虏王双,临陈杀溺死者千馀人。

主要的争议点为

  1. 甘宁的参战时间。《建康实录》直指在213年之战役,而《江表传》记载之相持时间亦和《吴主传》吻合。《通鉴》欲没有提及。不过有不少说法都依著《江表传》一句“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认为甘宁参战应该在建安二十年逍遥津之战后的217年一战,惟这年更无任何文献指向。User:AreenyimHK更表示有少部分人认为这事件发生于214-215年间,而这期间仅有的征孙权记载为建安十九年“秋七月,公征孙权”,有关的惟傅干劝曹操罢兵不果的文章,并无记载经过,而结果按《九州春秋》为“军遂无功”
  2. 董袭上面己有提及,就是213,217和存疑之争
  3. 孙观之前几次系在217年事,大抵因为这次臧霸参战了,但孙观和臧霸一同参战之事并无文献支持,也没有指出该是哪一年。
  4. 徐盛也是没有指明,但多认为是217年,这和《通鉴》的写法和之后周泰任濡须督事似有关联
  5. 常雕等人事《三国志·朱桓传》及《通鉴》都写得很明白,尤其《朱桓传》明言其担任濡须督在周泰后,《建康实录》的这记载似明显有误,也没太多人争辩这项,不过也就摆出来吧。

主要我希望知道社群的意向是将以上争议的内容放在哪一年,而另在别栏中列出争议;还是哪一年都不放,只放在争议一栏中。以及相关准则。有其他争议内容也可再提出,这一系列内容问题纠缠了很久了--Eartheater留言2019年4月21日 (日) 15:45 (UTC)回复

返回到“濡须口之战”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