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命名常规 (天体)

基本规则 编辑

根据维基百科:命名常规#使用事物的常用名称

“尽量使用人、物或事项的最常见的名称,但是不要和其他的人或物的名称冲突。”

天体命名参考资料 编辑

SIMBAD网站NASA/IPAC 银河系外天体资料库 (NED)均为专业天文资料,可被用于查找个别天体的可接受编号或名称。然而,这些网站中的天体名称排名不分先后,因此仍应参照以下标准。请注意:SIMBAD网站包含银河系内外天体,而NED网站只提供银河系外天体资料。另外这些网站并不含太阳系内之天体。

消歧义 编辑

通常应使用天体的官方命名,但若另一更出名的条目与此同名,则该天体条目名应加上括号标明用处。

具体规则 编辑

小行星 编辑

有关小行星或其他太阳系小天体(不包括彗星)的条目名应如下:

  1. 拥有官方承认的中文名称的小行星条目应以此名为标题,如爱神星
  2. 除上述情况外,已经获得编号的小行星,条目标题应为“小行星”加上其号码,如小行星4047。中文“小行星”和数字之间不留空格。
  3. 若该小行星只有临时编号而没有号码或名称,则条目名应为此临时编号,如2011 MD。临时编号的年代和字母之间应留有一个半角空格;若因临时编号过大而出现数字,可以通过在页首加入{{DISPLAYTITLE:标题}}来使得数字变为下标,如在2011 CQ1的页首加入{{DISPLAYTITLE:2011 CQ<sub>1</sub>}},使得标题展现为2011 CQ1,但在命名时仅仅需要将数字原样写出就可以了。
  4. 非官方的别称不应作为条目的标题。

太阳系小天体的天然卫星 编辑

(待拟)

彗星 编辑

有关彗星的条目名应如下:

  1. 极为闻名而无歧义的彗星条目名应为“<名称>彗星”,如哈雷彗星
  2. 其他彗星条目名应使用1994年后的新编号系统,如下:
  • 周期彗星:周期彗星编号,加上“P/”(活跃)或“D/”(碎裂或无法寻回的),再加上发现者名,最后以“彗星”结尾。若发现者超过一人,则名与名间以半角连接符“-”隔开,如7P/庞士-温尼克彗星
  • 无编号彗星:“P/”(周期彗星)、“C/”(双曲线轨道彗星)、“D/”(不再存在的彗星)或“X/”(未计算出轨道数据的彗星),加上发现年份,再加上代表发现日期的编号,如C/2001 Q4

注意:彗星是以其发现者命名的,而某些人曾发现超过一颗彗星;若单单使用第一项规则,可能会有歧义。因此在处理这种情况时应十分小心。

恒星 编辑

有关恒星的条目命名顺序应如下:

  1. 比其他名称更常用的传统名(中文名),如天狼星
  2. 巴耶恒星命名法,规格为星座加上希腊字母,如三角座α
  3. 佛兰斯蒂德命名法,规格为星座加上阿拉伯数字,如巨蟹座55
  4. 杜雷伯编号(HD)或格利泽编号(GJ),视乎哪个更常用,如HD 98800GJ 3021
  5. 其他广泛使用的命名也可接受,如GSC 02652-013242M1207
  • 注意:如果命名存在争议,请勿移动,例如不要把沃夫359移到狮子座CN、GJ 406或把拉兰德21185移到HD 95735、BD+36 214、GJ 411、SAO 62377、HIP 54035等。

太阳系外行星 编辑

太阳系外行星条目名应为其主星条目名,加上其行星编号,如飞马座51b。所有行星编号均为小写字母(PSR B1257+12行星和1995年前公布的行星例外)。此系统应用于所有太阳系外行星条目,除非该行星的命名有意与其主星不同,如TrES-1

国际天文联会并不承认其他非官方别称,因此这些别称不应作为条目标题,但应在内容中提及。

星系 编辑

有关星系的条目命名顺序应如下:

  1. 被广泛使用的传统命名(中文名)应被使用,如仙女座星系
  2. 梅西耶天体编号,规格为“M”加上阿拉伯数字,如M30
  3. 星云和星团新总表编号,如NGC 1
  4. 广泛使用的编号,如Arp 220Mrk 33
  5. 索引星表编号,如IC 2
  6. 乌普萨拉星系总表编号,如UGC 1
  7. 其他编号。

星系团 编辑

有关星系团的条目命名顺序应如下:

  1. 广泛使用的传统名称,如本星系群室女座星系团史蒂芬五重星系
  2. 以星系团中最亮的星系命名之常用名称,如M81星系团,并只适用于约5千万秒差距以内的星系团。
  3. 其他常用编号。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