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保羅·魯本斯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10月11日) |
彼得·保羅·魯本斯爵士(荷蘭語:Sir Peter Paul Rubens,/ˈruːbənz/;[1],荷兰语:[ˈrybə(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法蘭德斯畫家,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人物。魯本斯的畫有濃厚的巴洛克風格,強調運動、顏色和感官。魯本斯以其反宗教改革的祭壇畫、肖像畫、風景畫以及有關神話及寓言的歷史畫聞名。
彼得·保羅·魯本斯 Peter Paul Rubens 爵士 | |
---|---|
出生 | Peter Paul Rubens 1577年6月28日 神聖羅馬帝國威斯特法利亞錫根(今德國境內) |
逝世 | 1640年5月30日 西屬尼德蘭安特衛普(現今比利時境內) | (62歲)
知名於 | 油畫、外交 |
運動 | 巴洛克藝術 |
簽名 | |
魯本斯經營一家安特衛普的大型畫室,繪製許多著名的畫作,也是歐洲知名的藝術收藏家。魯本斯接受良好的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教育,本身也是外交官,曾被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四世及英格蘭國王查理一世冊封為騎士。
生平
編輯魯本斯出生於德國錫根,父親讓·魯本斯(Jan Rubens)是一名原籍西班牙屬尼德蘭(今比利時)安特衛普的新教律師,為了逃避西屬尼德蘭第三代阿爾瓦公爵的宗教迫害,在1568年逃到德國科隆。
讓·魯本斯後來成為奧蘭治威廉一世第二任妻子薩克森的安娜的法律顧問(及情夫),在1570年住在她位於錫根的家中,而且後來像父親般地養育安娜在1571年出生的女兒克里斯汀[2]。
讓·魯本斯因緋聞而入獄,之後彼得·保羅·魯本斯在1577年出生,隔年全家回到科隆,在他的父親去世後,12歲的魯本斯跟隨母親回到了西班牙統治下的家鄉安特衛普,並在那裡接受了天主教洗禮。而宗教也成為魯本斯畫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個主題,魯本斯後來成為著名的天主教反宗教改革畫家[3]。魯本斯曾說:「我的熱情不是來自地上的靈感,是來自天上的。」
少年時期的魯本斯曾在一個伯爵夫人家裡做侍童,因此有機會接受正統的貴族式教育,精通多種語言。後來又在母親的安排下從師幾位畫家,21歲時他便獲得安特衛普畫家公會的承認,成為一名正式的畫家。
1600年,魯本斯前往意大利繼續學習繪畫,曾為曼圖亞公爵溫琴佐一世·貢扎加作畫,能夠有機會進一步完善其藝術素養與教育水平。他曾鑽研過古羅馬畫作,並通過摹仿繪畫大師們的作品來提高自己的繪畫技巧,由於這段經歷,他此後的許多畫作受到提香、米開朗基羅和卡拉瓦喬等人的風格影響很大。這一時期魯本斯的繪畫風格已經基本成熟,也因其出色的畫作與圓滑的為人,獲公爵提拔為大使,獲得經常訪問西班牙與意大利各城市的機會。這期間他所創作的名畫包括《萊爾馬公爵騎馬像》、《聖海倫娜》、《豎起十字架》、《基督戴荊冠》,帶有威尼斯畫派的風格。
1608年,魯本斯的母親去世,魯本斯回到安特衛普,成為了布魯塞爾宮廷畫家,一年以後他迎娶了安特衛普當地一名傑出的人文主義者的女兒伊莎貝拉(Isabella Brant,1591年-1626年7月15日)。他為安特衛普主教座堂所畫的兩副祭壇畫作品《上十字架》與《下十字架》確立了他作為比利時最傑出宗教畫家的地位。這一時期可以算是魯本斯繪畫生涯的顛峰,歐洲許多王室與貴族宮廷都紛紛向他訂畫,一是因為他的繪畫作品氣勢宏偉、色彩豐富且充滿動感,為歐洲的達官顯要所喜愛,另一方面也因他良好的社會關係與聲望:具有出色外交才華與博學的魯本斯與當時歐洲幾乎所有的顯赫家族都有交情。由於訂單應接不暇,魯本斯在安特衛普創建了一間私人畫室,僱傭了許多頗有才能的畫家做其助手。他的大部分畫作都集中在宗教題材、人物肖像和古代神話故事中,著名的畫作包括了《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瑪麗·美迪奇的生平》等,其肖像畫作品更是在歐洲上流社會受到極大歡迎。
從1621年至1630年間,魯本斯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委任,出訪歐洲多國進行外交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成就就是成功為西班牙和英國締結了友好關係。為此他被查理一世封爵,並還為倫敦的宮廷白廳做過一幅題為《祝福和平》的天頂畫。魯本斯本人也顯然很喜歡這種外交工作,曾評論說「畫畫是我的職業,當大使是我的愛好。」[4]
在第一任妻子伊莎貝拉去世4年後,53歲的魯本斯又娶了16歲的海倫娜(Hélène Fourment,1614年4月1日-1673年7月15日)為妻,海倫娜也成為多幅魯本斯晚期作品中的模特兒,包括了《海倫娜在花園裡》、《裹在大衣里的海倫娜》和《皮毛裝束的海倫娜》等。
魯本斯在1640年5月30日中因為慢性痛風引起的心臟衰竭而過世,埋葬在安特衛普的聖雅各教堂。他與海倫娜育有5名子女,最小的一個在他去世8個月後才出生。他與伊莎貝拉也育有3名子女。
藝術
編輯魯本斯對歐洲繪畫產生過重大影響,包括德拉克洛瓦、約翰·康斯特勃和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等人,都受到過他的畫風影響。法國至十七世紀後半開始至十八世紀早期,流行一種魯本斯風格的藝術風潮,主張色彩比線條重要[5]。
工作室
編輯魯本斯的油畫作品可以被分為三類:他親手畫的,他畫過一部分的(主要是手和臉),以及他僅擔任監督指導的。和當時的一般情形一樣,他有一個大工作室,裡頭有許多學徒和學生,他們其中一些人後來自己也變得很出名(例如安東尼·范·戴克)。他還常常轉包大作品中的一些小部分(比如動物或靜物)給一些專門畫家(比如法蘭西·席得斯)或是其他的畫家(比如雅各布·喬登斯)。
作品價值
編輯在2002年7月10日的一次蘇富比拍賣行的拍賣中,魯本斯剛剛被發現的一幅作品《對無辜者的大屠殺》被湯姆森勳爵以4950萬英鎊的驚人價格成交,在當時創下了古典油畫作品的新紀錄[6][7]。
精選作品
編輯-
年輕女子與玫瑰的肖像,提森-博內米薩博物館,1609年
-
鏡中的維納斯,1615年
-
伊莎貝拉·克拉拉·尤金尼亞公主(1566–1633),1615年
-
處女在聖嬰耶穌前崇拜,1615年
-
打獵回來的戴安娜,1615年
-
獵虎,1617-1618年
-
獵河馬及鱷魚,1616年
-
劫奪留西帕的女兒,1617年
-
布里吉妲·斯皮諾拉-多利亞侯爵夫人肖像,1606年
-
西班牙國王與葡萄牙國王腓力四世的肖像,1628-1629年
-
法國伊麗莎白的肖像,1628年
-
安布羅西奧·斯皮諾拉的肖像,1627年
-
聖休伯特的奇蹟,1617年
-
在羅馬在帕拉丁山的景觀,1615年
-
擠奶女工和牛的風景,1618年
-
寧芙填滿許多的喇叭,1615年
-
銀河系的誕生,1636-1637年
-
維納斯和阿多尼斯
-
朱比特及卡利斯托,1613年
-
瑪麗·德·美第奇系列,從布盧瓦出發
-
瑪麗·德·美第奇抵達馬賽
-
公主的教育
-
在昂古萊姆談判
-
Herodes的盛宴
-
被詛咒者的墮落
-
福爾圖娜,1638年
-
蘇珊娜和長者,1608年
-
德性的勝利,1608年
-
許癸厄亞,1615年
-
Ermit和睡著的Angelica
-
Cimone和Efigenia
-
維納斯,丘比特,Baccchus及塞雷斯
-
Amor和Venus
-
海倫娜、魯本斯和他們的孩子保羅,1639年
-
著新娘禮服的海倫娜,1630年
-
海倫娜和馬車,1639年
-
海倫娜、魯本斯和他們的孩子,約1640年
-
維納斯及丘比特,1640年
-
在噴泉的拔示巴,1635年
-
維納斯、瑪爾斯及丘比特
-
田園風光,1636年
-
獅子,約1614-1615年
-
魯本斯的兒子,尼古拉斯,1621年
-
伊莎貝拉(第一任妻子),約1621年
-
彼得·保羅·魯本斯的自畫像,約1636年
流行文化
編輯在薇達的小說《弗蘭德斯的狗》中,主角龍龍和阿忠希望在一生中可以看到魯本斯的二幅畫:《上十字架》及《下十字架》,這也是故事的高潮,因為他們在一個很冷的聖誕夜,偷偷地在安特衛普大教堂見證了繪畫之美,第二天他們被人發現凍死在三聯畫的前面[8]。
其他
編輯魯本斯故居:現位於安特衛普市中心的這所住宅中,魯本斯在這裡和他的家人度過了25年,擁有美麗的後花園。是數萬名喜歡魯本斯的遊客必到之處。安特衛普綠色廣場(Groenplaats)上,樹立着畫家的青銅雕像。
參考資料
編輯- ^ "Ruben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andom House Webster's Unabridged Dictionary
- ^ H. C. Erik Midelfort, "Mad Princes of Renaissance German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age 58,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2 January 1996. Retrieved 2 February 2013.
- ^ Belkin (1998): 11–18.
- ^ 楊選民. 法国工程师. 文藝出版社; Esphere Media(美國艾思傳媒). 12 September 2015: 81–. ISBN 978-7-5411-3916-1.
-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魯本斯風格[永久失效連結].於2009年10月16日查閱
- ^ 鲁本斯一幅油画以4950万英镑拍卖成交创新纪录. 新華網. 2002-07-11 [2012-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8-31).
- ^ 全球油画拍卖最高价诞生 最贵油画榜重排序. 騰訊網. 2012-05-04 [2012-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8).
- ^ 存档副本. [2016-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3).
參考文獻
編輯- Auwers, Michael, Pieter Paul Rubens als diplomatiek debutant. Het verhaal van een ambitieus politiek agent in de vroege zeventiende eeuw, in: Tijdschrift voor Geschiedenis – 123e jaargang, nummer 1, p. 20–33 (荷蘭語)
- Belkin, Kristin Lohse. Rubens. Phaidon Press. 1998. ISBN 0-7148-3412-2.
- Belting, Hans. Likeness and Presence: A History of the Image before the Era of Ar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2021-06-13]. ISBN 0-226-04215-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3).
- Held, Julius S. (1975) "On the Date and Function of Some Allegorical Sketches by Rubens." In: 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 Vol. 38: 218–233.
- Held, Julius S. (1983) "Thoughts on Rubens' Beginnings." In: Ringling Museum of Art Journal: 14–35. ISBN 0-916758-12-5.
- Jaffé, Michael. Rubens and Ital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7. ISBN 0-8014-1064-9.
- Martin, John Rupert. Baroque . HarperCollins. 1977. ISBN 0-06-430077-3.
- Mayor, A. Hyatt. Prints and Peopl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Princeton. 1971. ISBN 0-691-00326-2.
- Pauw-De Veen, Lydia de. "Rubens and the graphic arts". In: Connoisseur CXCV/786 (Aug 1977): 243–251.
延伸閱讀
編輯- Alpers, Svetlana. The Making of Rubens. New Haven 1995.
- Heinen, Ulrich, "Rubens zwischen Predigt und Kunst." Weimar 199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Baumstark, Reinhold. Peter Paul Rubens: the Decius Mus cycle.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85 [2022-08-26]. ISBN 0-87099-39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6).
- Büttner, Nils, Herr P. P. Rubens. Göttingen 2006.
- Corpus Rubenianum Ludwig Burchard. An Illustrated Catalogue Raisonne of the Work of Peter Paul Rubens Based on the Material Assembled by the Late Dr. Ludwig Burchard in Twenty-Seven Parts, Edited by the Nationaal Centrum Voor de Plastische Kunsten Van de XVI en de XVII Eeuw.
- Lamster, Mark. Master of Shadows, The Secret Diplomatic Career of Peter Paul Ruben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ew York, Doubleday, 2009.
- Lilar, Suzanne, Le Couple (1963), Paris, Grasset; Reedited 1970, Bernard Grasset Coll. Diamant, 1972, Livre de Poche; 1982, Brussels, Les Éperonniers, ISBN 2-87132-193-0; Translated as Aspects of Love in Western Society in 1965, by and with a foreword by Jonathan Griffin, New York, McGraw-Hill, LC 65-19851.
- Sauerlander, Willibald. The Catholic Rubens: Saints and Martyrs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2014); 311 pages; looks at his altarpiec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unter-Reformation.
- Schrader, Stephanie, Looking East: Ruben's Encounter with Asi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etty Publications, Los Angeles, 2013. ISBN 978-1-60606-131-2
- Vlieghe, Hans, Flemish Art and Architecture 1585–1700, Yale University Press, Pelican History of Art, New Haven and London, 1998. ISBN 0-300-07038-1
參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彼得·保羅·魯本斯
- Corpus Rubenianum Ludwig Burchard Online[失效連結]
- Rubens's palette and painting materials, with bibliograph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he Correspondence of Peter Paul Ruben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EML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Peter Paul Rubens on BALaT – Belgian Art Links and Tools (KIK-IRPA, Brussel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