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扈天主教建築

黑山扈天主教建築,位於北京市海淀區黑山扈,1920年代由天主教會創建。

上義師範學校黑山扈校區舊址(2024年1月)

歷史 編輯

百望山原名望兒山,百望山所在地叫黑山扈。黑山扈天主教建築主要包括聖母療養院、聖若瑟樓等。聖母療養院位於今百望山森林公園內西南,百望山頂峰的西南方向,建在山上。聖若瑟樓是原來的上義師範學校校址,位於今百望山森林公園以外的東南方向,今為黑山扈17號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九醫院家屬院)100號樓,建在山下。聖若瑟樓位於聖母療養院以東。

興建 編輯

20世紀初,天主教中國教省希望為疲勞和退休的老年兄弟建設一所可提供多種服務的療養院。並且至少可被用作年輕修士的學習場所,以便解決他們在馬尾溝柵欄修院一住十多年、無其他地方可去的不便之處。1917年,由於辛亥革命滿族人經濟地位下降,一位居住在北京西郊黑山扈的滿族人沒有能力繼續保住包括一處墓地和房屋在內的家產,想儘快脫手。他的鄰居是柵欄修院的一位施主,將該消息告知教會,教會以教省會長C. F. Marie Nizier的名義,用總價500元買下了這塊地產。此後教會又買下了裸露的山頂部分土地,加上山腳的平地,總面積達到60公頃,其中山下平地約占1/10。當時山頂裸露,山的其餘部分被樹木覆蓋。教會在山上規劃興建了一條約兩公里長的道路,築路工人是天主教獻縣教區青年教徒的父母及兄弟,這些人在1919年水災後被迫離開家鄉農村謀生。此外為抵禦經常性的暴雨,教會還修建了許多排水工程,並長期在山上植樹造林。因為找不到標有此地的地圖,也不懂當地人的命名,所以教會人士為這裡起了個俗名叫「大碗」,因為山溝圍繞着教會最早購置的山頂部分土地,形似一個「大碗」。[1]:Le Chapitre 7

此後,教會在山下平地開闢果蔬園,種植核桃李子蘋果大棗,並開展作物嫁接。後來又開闢了大規模的葡萄園。[1]:Le Chapitre 7由此發展為如今的北京龍徽釀酒有限公司

1920年,教會在山頂建成了作為神父們住所的建築。1921年,在靠近山頂處又建了一處寬大的建築,四周是立柱構成的迴廊,東側還有帶護欄的房間,這便是聖母療養院的主體建築。1922年起,聖母療養院開始接收退休神父。1923年,又在西區興建了許多公寓。周圍植樹造林,鋪設步道,並興建了聖母山。在低些的地方有口老井,出水正好能滿足山上聖母療養院的日常需要。[1]:Le Chapitre 7

1907年,天主教聖母會在馬尾溝石門柵欄修院建立教區學校「中法上義學校」,1918年改制成為完全師範學校。1919年獲得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教育部批准。後來又增設了附屬小學(上義小學)。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將北京改為北平特別市,本校在政府部門立案的校名成為「北平特別市私立上義師範學校」,學制6年。[2] [3]

因校舍不敷使用,1925年,上義師範學校在山腳下的黑山扈開始興建聖若瑟樓。聖若瑟樓與山頂的其他教會建築直線距離約800米,但互相看不到。和聖母療養院類似,聖若瑟樓也在兩側建有迴廊。1926年起,上義師範學校將聖若瑟樓作為第二校址,見習班和師範後五年的課程都改到聖若瑟樓上課,其他課程仍在柵欄修院上。從1926年到1937年,上義師範學校一直在聖若瑟樓正常運作。[1]:Le Chapitre 7

1926年4月20日,因潰兵們搶劫當地居民,一群婦女兒童難民來到已接近完工的聖若瑟樓尋求庇護。頭幾天來了兩千多人,此後兩個月內人數倍增,到6月人數已增至約4000人。難民們帶着家裡的大車、家畜、家具、糧草前來,擠滿聖若瑟樓及周圍的工棚。負責監造聖若瑟樓的教區負責人Marie Nizier努力維持秩序,在教會學校及其他慈善機構募款幫助這些難民。貝熙業醫生每周來一次,為難民中的病人看病。Francis de Sales兄弟每天做護工數小時。難民們在大門口旁掘了一口水井。又過了三個月後,難民們陸續回家,他們為感謝教會,捐錢購買了一個大鐘表,裝在聖若瑟樓的門楣上。1927年元旦之際,教會給當地居民送去了約九百份天主教日曆。1927年1月7日教會在韓家川舉行了慕道大會。[1]:Le Chapitre 7

黑山扈事件 編輯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發生,抗日戰爭全面爆發,7月30日日軍攻占北平。1937年7月20日,趙侗在其母趙洪文國的支持下,率領24人從國立清華大學起出事先藏匿的武器,分兩路秘密離開北平城。次日深夜抵達昌平縣白羊城,宣布武裝抗日,打響了華北民眾抗日的第一槍。8月22日,趙侗率部攻占北平第二模範監獄,救出包括70多名政治犯在內的587人,其中的240人加入趙侗部,並繳獲3挺機槍、40多支步槍,部隊迅速擴至1000餘人。[4]

8月30日凌晨,趙侗部100餘人進入山下的聖若瑟樓,槍擊擊傷校長Francois de Sale神父,隨後又占領了山上的聖母休養院。趙侗部有人向傳教士們訓話,表示教會應當向他們提供武器及金錢以作為抗日之用,並且搜查和尋找武器、財物。8月30日中午,日軍進抵山下,趙侗部押走10名外國天主教人士(包括Willems神父即魏伯多,Feely神父,1個法國人,1個新西蘭人,3個匈牙利人,2個西班牙人,1個年輕的德國人)作為人質撤進山中。趙侗部的談判代表隨後在當天下午抵達馬尾溝的柵欄修院。被扣押的其他人(主要是上義師範學校學生)在8月30日傍晚獲釋。[5][1]:Le Chapitre 11

為了保證安全,獲釋後的上義師範學校學生於8月31日凌晨全體撤到了馬尾溝的柵欄修院。[5]

9月1日下午,被趙侗部放出作為談判代表的法國人Marie-Marcel和中國人Malya-Cyrille抵達柵欄修院。同時,趙侗部帶着10名人質從黑山扈休養院及師範學校撤離。談判代表帶領日軍及警備隊約兩百人返回黑山扈休養院及師範學校。當天傍晚,日軍撤退。9月2日,趙侗部索要贖金數目29,000英鎊。[6]

9月5日,趙侗部三個總隊在三星莊村舉行全軍軍人大會,重新任命了軍政委員會委員及各級領導,正式確定部隊名稱為「國民抗日軍」,並確定了部隊的標誌。[7][4]同日,國民抗日軍釋放4名人質(1名神父和3名兄弟,分別是R.P.James Francis Feely, Marie-Prudent, Leo-Ceferino, René-Joseph),沒有要贖金。這是應中國兄弟Malya-Cyrille的懇求,他寫了封信給趙侗部,希望先釋放那些健康狀況不良的人質。[1]:Le Chapitre 11[8]

9月8日,趙侗率國民抗日軍來到黑山扈,並親自率一總隊開入天門溝的法國教堂,對日軍發動黑山扈戰鬥,這是國民抗日軍首次與日軍正面作戰。排長蘇家順(原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副連長)用輕機槍擊落日軍飛機一架,飛機墜毀在清河的農田中,這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方擊落的首架日本飛機。[7][4]9月8日傍晚,國民抗日軍帶着6名人質西撤。9月16日釋放3名人質(Edmond-Etienne, Otto-Raphal, R.P.Pierre Willems即魏伯多)。9月18日,國民抗日軍邀請人質參加了九一八事變6周年紀念活動。10月16日釋放了最後3名人質(F. Faustus, José Vicente, Leon Xavier)。[9]

10月初,日軍在妙峰山派出一個旅團兵力,攜十多輛坦克和十多架飛機圍剿國民抗日軍,日軍傷亡慘重,國民抗日軍安全突圍,在離開妙峰山時該軍已發展到1500人的規模。12月25日,國民抗日軍在河北省阜平縣改編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五支隊。[4]

廢棄 編輯

從1937年8月31日凌晨上義師範學校全體學生撤至柵欄修院後,上義師範學校在黑山扈11年的辦學歷史便告結束。教會也不再在聖母修養院舉辦年度療養。黑山扈的全部教產由留下的三個中國人與魏伯多神父看守,一直到抗日戰爭結束。[1]:Le Chapitre 11魏伯多神父就是聖母山後面墓碑的主人。

1939年,上義師範學校更名為上義中學。1952年,成達中學(1914年徐樹錚創建)與上義中學合併為北京市第三十八中學,校址設在成達中學校址阜成門內王府倉。1958年遷到北京西郊八里莊,更名為北京市第四十二中學。後來北京市第四十二中學歸屬北京師範學院附屬中學。1992年改稱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10]

 
進步小學的前身可追溯至上義學校

1951年,上義小學由北京市教育局接管,改名為「馬尾溝小學」。1954年,馬尾溝小學遷到車公莊大街以北,後來又更名為北京市西城區進步巷小學。2003年7月,位於西直門地區的西外大街小學、北禮士路二小、新興中巷小學、進步巷小學、展新小學合併成為北京市西城區進步小學。[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法國傳教士回國。教區建築收歸國家所有,先由治療肺結核的黑山扈療養院使用,後來黑山扈療養院遷至八大處改成工人療養院,這裡改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九醫院使用。聖若瑟樓及聖母療養院的建築都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九醫院所有。

建築 編輯

聖若瑟樓 編輯

上義師範學校黑山扈校區舊址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海淀區黑山扈路甲17號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民國
編號9-34
登錄2021年8月19日
309醫院天主堂
 
北京市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黑山扈路甲17號解放軍309醫院內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民國
編號4-20
登錄2014年8月31日

聖若瑟樓位於山腳下的平地,外牆為青磚,頂層為木質結構,建築風格為歐洲式樣。據說聖若瑟樓部分牆磚取自圓明園遺址。聖若瑟樓坐北朝南,中央為四層的主樓,主樓東西為三層帶閣樓的翼樓,主樓和翼樓平面構成了一個十字。主樓正立面(南立面)三層兩個窗戶之間正中有一塊縱向的漢白玉石匾,從上到下刻有「上義師範學校」六字,石匾上方橫有三塊四角內缺的方形漢白玉石匾,內各有一花體字母。主樓正立面頂部三角山花內安裝有一塊大鐘表。在兩個翼樓南側中間,分別接有附樓。聖若瑟樓有東門、西門、南門,南門為正門。[12]

聖若瑟樓在黑山扈17號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九醫院家屬院)中被編為100號樓。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九醫院的一些科室曾占用此樓。到2010年代,聖若瑟樓已被徹底廢棄,門窗全無,一、二層的門窗大多被木板封閉。頂層原先的閣樓已無存。原先聖若瑟樓前是開闊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在樓前興建了居民樓。如今聖若瑟樓周圍都是居民樓。

2012年1月,海淀區文化委員會在聖若瑟樓東門右側牆上掛「北京市海淀區文物普查登記項目」牌,名稱為「309醫院天主堂」(實際上是錯誤名稱,因為聖若瑟樓是上義師範學校校址,並非教堂)。2014年,聖若瑟樓以「309醫院天主堂」之名被定為北京市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8月19日,以「上義師範學校黑山扈校區舊址」之名,公布為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3]

聖若瑟樓曾做過《甲方乙方》(1997年電影)、《亮劍》(2005年電視連續劇)的外景地。其中在電影《甲方乙方》裡,英達飾演一個夢想成為巴頓將軍的人,聖若瑟樓是他的指揮所,指揮所熱火朝天的景象就是在聖若瑟樓門前拍攝,作戰會議在聖若瑟樓閣樓拍攝,葛優劉蓓何冰在聖若瑟樓閣樓外的走廊上演出了作戰會議結束後的聊天戲。在這裡取外景,是因為劇組中傅彪的父母住在該家屬院裡,傅彪從小就在該家屬院長大。當時聖若瑟樓(100號樓)已不再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九醫院的科室使用。[14][15]在電視連續劇《亮劍》中,聖若瑟樓被當作李幼斌飾演的主角李雲龍在淮海戰役負傷後的醫院外景地。

聖母休養院 編輯

聖母休養院因屬法國天主教聖母會,所以俗稱「法國樓」、「法國教堂」。又因為曾有多國傳教士在此服侍,所以又俗稱「九國教堂」。

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後,聖母休養院曾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先後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九醫院的戒毒所和招待所。到2010年代,聖母休養院也已被廢棄。

 
1934年神職人員在聖母山前的合影

從聖母休養院下山的路旁有聖母山遺址。聖母山的山形依然完整,只是其中已沒有聖母像。聖母山後面有一塊倒在地上的墓碑,是文革期間被推倒棄置。該墓碑為《魏司鐸之墓》,是荷蘭傳教士魏伯多(Piet Willems,1877年—1947年)的墓碑。魏伯多神父是荷蘭邁耶爾英語Meijel(Meijel,又作Meyel)人,1912年到1947年在中國當傳教士,1912年12月在保定榮膺鐸品,曾在保定南關、四各莊、高家莊、程六市、南宋村等處任職。1931年開始在北平黑山扈聖母會擔任神父。1937年經歷了上文提到的「黑山扈事件」。1947年8月26日在北平逝世。[16]墓碑用中文法文鐫刻,碑身正面上方為法文碑文,下方為豎寫的中文碑文(碑文中對其生平的一些記載有誤)。上方的法文碑文為:

PIERRE WILLIENS
AUMONIER
NE A MEYEL HOLLANDE
LE 28 NOVEMBRE 1877
DECEDE A HESHANHU
LE 26 AOUT 1947

R. I. P.

下方豎寫的中文碑文為:

魏司鐸之墓
魏公諱囗囗洗名囗囗一八七七年十一月廿八日生於荷蘭,自幼棄俗精修,一九一二年十二月八日榮膺鐸品,翌年遠渉重洋,履我中土,先後傳教於保定南關……一九三一年來平西黑山扈聖母會任初試院駐院神師凡十六載,公性和藹,奉職勤誡,信德堅實,茹苦如飴,一九四七年春突患重病,惟以年逾古稀,雖經調治,終告不支,遂於同年八月廿六日安逝於本院,享年七十有一歲
公元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一日 立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F. Jean Émile. Petit Historique de la Province de Chine 1891 à 1941. Universidad Marcelino Champagnat. 1941. [永久失效連結]
  2. ^ 京师私立上义师范学校. [2020-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4). 
  3. ^ 北京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简介. 新浪. 2014-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4). 
  4. ^ 4.0 4.1 4.2 4.3 东北抗日英雄赵侗将军一门英烈. 抗日戰爭紀念網. 2015-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9). 
  5. ^ 5.0 5.1 Nos Frères captifs des brigands en Chine, Bulletin de l'Institut, vol. XVI, n. 111, janvier 1938, Pp. 41-47.. [2017-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2). 
  6. ^ CAPTURED BY BANDITS - Chinese Release Prisoners. The West Australian. 1937-09-07. 
  7. ^ 7.0 7.1 平西抗日鬥爭史編寫組、中法大學校友會編委會 合編. 平西儿女(革命回忆录)上集. 北京: 光明日報出版社. 1986年: 94–99. 
  8. ^ 郭培根. 民族独立的制胜法宝:党指挥枪——记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诞生与成长. 北京教育學院電子院報. 2011-10-18. [永久失效連結]
  9. ^ Nos Frères captifs des brigands en Chine, Bulletin de l'Institut, vol. XVI, n. 112, avril 1938, Pp. 89-96.. [2017-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3). 
  10. ^ 劉彭年(劉闖). 我对母校的回忆. 首師大附中百年校慶. 2014-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11. ^ 北京市西城区特色校推荐:进步小学. 搜狐. 2014-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6). 
  12. ^ 北京城市探险:潜入那些隐秘角落. 北京網. 2014-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1). 
  13. ^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08-27. 
  14. ^ 309医院大院回忆:傅彪在此长大小名“傅蛋儿”. 北晚新視覺. 2013-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5). 
  15. ^ 好人傅彪走了. 新浪. 2005-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4). 
  16. ^ Joseph Hubertus Pouls. Pater Willems: Meijelnaar in China. Heemkundevereniging Medelo. 2003. ISBN 978907646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