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邑(?—前58年),仲卿西漢廬江郡舒縣(今屬安徽省廬江縣)人,朱邑早年擔任桐鄉嗇夫,辦事清廉公正,對人寬仁慈愛,深獲當地百姓的信任與愛戴,其後朱邑轉任太守卒史,舉賢良為大司農丞,再擢升北海郡太守,以任上「治行第一」的政績,調入京師長安官拜大司農,掌理全國財政大權。朱邑為人淳厚、節儉有操守,以俸祿救濟親友和鄰里,家無餘財。神爵元年,朱邑因病去世,臨終前叮囑兒子將其葬於桐鄉,漢宣帝亦對他的逝世感到婉惜,下令賜予黃金一百斤資助朱邑的祭祀費用[1][2]

生平

編輯

廉平不苛

編輯

朱邑年輕時做舒縣桐鄉的嗇夫,廉潔、公平而不苛刻,以對人仁愛有利益為做事的原則,未曾鞭笞羞辱過人,撫慰年壽以高的老人和孤兒寡母,對待他們恩義深重,廣受所在鄉部官吏與老百姓們的愛戴和尊敬。其後朱邑升遷太守卒史,經舉薦賢良成為大司農丞,又擢升北海郡太守,因治績第一而進入朝廷擔任大司農。朱邑為人淳樸厚道,尤其是對於老朋友,不過他秉性公正,在交往中絕不徇私。漢宣帝相當器重朱邑,朝廷上下也十分敬重他[1][2]

感悟薦賢

編輯

當時,張敞正擔任膠東國國相,他給朱邑寫信說:「當今聖明的主上傾心於上古時代的歷史,廣泛地延攬優秀的士人,這實在是忠臣竭盡才智的時機,適逢我張敞在遠方守護朝廷的大郡,受制度法令的約束,心胸受到束縛,原本也沒有什麼出奇的才華,即使有的話,又在什麼地方施展呢?而足下憑藉清明的德行,掌管着后稷率民農耕的事業,就好像飢餓之人感覺糟糠也是甘甜的,而豐收之年梁肉也會感到多餘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有和沒有的客觀情況有所不同,從前,陳平雖然具有賢良之才,仍須待魏倩推薦之後才得以進用,韓信雖然具有軍事奇才,亦有賴蕭何的保薦後才被提拔任用,所以賢良之士各自都要舉薦他身處時代的傑出人才,如果一定得是伊尹呂望之流的人才推薦他們,那麼這種人恐怕不用依靠足下的引薦自己就能進用顯貴了」[1]

朱邑因張敞信中所言而感悟,此後大力舉薦優秀的士大夫,許多人都得到他的幫助。而朱邑身為朝廷的九卿之一,居處簡約節省,俸祿與皇帝的賞賜都送給了九族同宗以及鄉里鄰居,家中沒有多餘的錢財[1]

必葬桐鄉

編輯

神爵元年朱邑病逝,漢宣帝哀憐可惜他,頒佈詔令稱讚褒揚說:「大司農朱邑,為官廉潔恪守節操,甚至於退還俸祿,以私奉公,沒有多餘公事以外的私下往來、財禮餽贈,真可稱得上是清廉有德之人,其遭遇不幸,朕十分憐惜他。現在賞賜朱邑的兒子黃金一百斤,以供給他的祭祀之用」[1][2]

當初,朱邑在他病重將要去世時,囑咐其子說:「我原先在桐鄉為吏,當地的老百姓敬愛我,等我死後,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桐鄉,後代子孫供奉祭祀我,恐怕還不如桐鄉的老百姓呢!」等到朱邑死後,他的兒子依照遺囑將其埋葬於桐鄉西面郭城的外面,桐鄉的百姓果然共同替朱邑修築起高大的墳墓,並興建了祠堂,每年按照季節在祠堂中祭祀朱邑,至今仍綿延不絕[1]

評價

編輯
  • 班固王成黃霸、朱邑、龔遂鄭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生有榮號,死見奉祀,此廩廩庶幾德讓君子之遺風矣[1]
  • 朱軾:一命之士,茍存心愛物,於人必有所濟,當邑為嗇夫時,民視為父母久矣。迨夫報最登朝,輿望日重,推其性情行事,蓋豈弟君子也,昔子產死,夫子以為古之遺愛,若邑者,足以當之[3]
  • 黃震:文翁之在蜀,庶幾為生民立極之類矣,黃霸之教化,朱邑之慈祥,龔遂、召信臣之感厲勸率,民心服從,捷於影響,非所謂至誠而動者乎,後世從事於一切以御其民,而曰古今異時,教化不可復行於今也,嗚呼,亦弗思甚哉[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漢書》·循吏傳
  2. ^ 2.0 2.1 2.2 資治通鑑》·漢紀
  3. ^ 史傳三編》·卷四十九
  4. ^ 黃氏日抄》·卷四十七

延伸閱讀

編輯

[]

 漢書/卷089》,出自班固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