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諾曼·斯科特

由InternetArchiveBot在話題外部連結已修改上作出的最新留言:5 年前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18年7月4日同行評審已評審
新條目推薦
本條目曾於2018年5月8日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你知道嗎?」欄位。
新條目推薦的題目為:
同行評審本條目已經由維基百科社群同行評審並已存檔,當中或有可以改善此條目的資訊。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美國軍事專題 (獲評未評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美國軍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美國軍事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同行評審(第一次)

編輯
諾曼·斯科特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
評審期:2018年6月4日 (一) 10:01 (UTC) 至 2018年7月4日 (三) 10:01 (UTC)

這篇是自行編寫的。在寫戰鬥的時候已經儘量挑選與主角相關的部分,但總覺得還可以再精煉一些。請各位幫忙看看能怎麼改,謝謝。—Medalofdead留言2018年6月4日 (一) 10:01 (UTC)回覆

「古鷹號見旗艦青葉號有難,……1分鐘內便被擊沉」這一節可以簡寫一下,改成「日軍艦隊分兵兩路,開始向西北方退避,過程中古鷹號、吹雪號受美軍追擊而損失」。「一陣錯愕後的日軍開始了兇悍的還擊。……伊西號和衣笠號展開交火,互有損傷」可以縮寫成「博伊西號和鹽湖城號同衣笠號展開交火,互有損傷」。
然後「戰間期」?我印象中好像是「間戰期」比較多……?
還有就是被字句稍微多了點;翻譯腔不重但有的地方還是殘留了一些,比如這裏「出人意料的是,特納並沒有選擇為美軍旗開得勝的斯科特,而是任命尚無對日海戰經驗的卡拉漢作為這支水面艦隊的司令官。特納的理由是非常簡單而官僚的……」,或許可以改成「然而特納的任命出人意料,艦隊的司令官不是帶領美軍旗開得勝的斯科特,而是尚無對日海戰經驗的卡拉漢。特納的理由倒非常簡單,也很有官僚作風……」(自從人家批評過我的翻譯腔問題後我對這個就有點過於敏感了,笑)——Gundamfire留言2018年6月13日 (三) 06:36 (UTC)回覆
(題外話): 在百度,「間戰期」和「戰間期」數量不相伯仲,但前者多出現於一些貼吧帖子,後者在多個範圍出現;Google則大多是「戰間期」。所以「間戰期」可能是民間說法,「戰間期」則是海內外通用的說法。--約翰同志 - 條目裱糊匠留言2018年6月13日 (三) 16:46 (UTC)回覆
原來如此,看來我是被網絡耽誤了OvO 那麼就按照正式出版物的用法來寫吧。——Gundamfire留言2018年6月14日 (四) 00:58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諾曼·斯科特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7月22日 (日) 22:05 (UTC)回覆

返回 "诺曼·斯科特"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