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共同市场

兩岸經濟整合

两岸共同市场,又称一中市场,为一种自由贸易协定及区域经济整合的概念,由台湾知名政治人士、原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萧万长于2001年间所提出的经济政策构想。[1] 该政策真正落实宣示于2005年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所签订之连胡公报,[2] 其中“两岸”指的是中国大陆台澎金马地区

台湾护士与其他劳工拒绝中国学历与一中市场

中国国民党与台湾部分重要民间企业积极推动的两岸共同市场政策,认为可由经济统合进展至政治统合,也能改善台湾经济。但另一方面,反对者例如民主进步党台湾团结联盟,则认为两岸共同市场将冲击台湾经济,造成“盲流充斥台北公园”、“台湾将离岛化”等后遗症。[3]

内涵 编辑

参考欧洲联盟的两岸共同市场,其最终目的在于从经济上整合逐步走向政治上的整合。该政策认为:欧盟的发展亦从欧洲煤钢共同体渐次发展到现今欧洲共同市场。此经验亦可作为两岸共同市场的根基,前提为淡化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政治差异,完全寻求经贸合作。提倡共同市场的人认为,该做法可以摆脱台湾与中国大陆间的政治力牵扯,并让双方面于和平安全及互惠原则下,降低经贸往来的障碍与成本。同时,也可解决实施戒急用忍大三通所带来的问题。[4]

就细节实践上,两岸共同市场重点实为: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经济全面交流,并借由该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详细内容则包括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的海空直航、加强投资贸易往来、农渔业合作、台湾农产品于中国大陆内销合作并共同打击经济犯罪。[5][6]

推行 编辑

两岸共同市场确定后,推动其宣言的机构纷纷成立,其中以民间财团法人性质的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7] 最著名而主要推动者则包含2008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副总统候选人萧万长、国民党主席连战[8] 等人。尔后,该宣言亦曾成为国民党各类型选举中的竞选政见[9],并认为两岸共同市场会使台湾经济迅速成长。[10] 另外,亦有台积电统一国泰人寿等台湾大型企业各自捐款数百万新台币予该基金会以推动两岸共同市场。

除此,以推动该市场策略的经济论坛,亦于两地相继举行,例如于2007年9月于中国广西南宁召开的“第二届两岸产业共同市场论坛”。该论坛推动参加者计有国民党副主席章仁香亲民党荣誉副主席钟荣吉等460人台湾经济、政治及产学界人士参与。[11]

争议 编辑

两岸共同市场构想推出后,除了获得回响与推动外,亦同时有不少反对声音。反对者又以民主进步党为最主要代表,论点包括:

  1. 中国大陆过剩人力冲击劳工市场。例如2008年2月月底,2008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就频以发表主要政见方式,大力反对该共同市场概念,他与民进党指陈该共同市场其实就是一中市场,并认为核心为“全面对中国开放台湾市场”。除了会使台湾政经情势恶化外,也在大陆便宜劳工占尽价格优势下,让“中国五百万人过来台湾”。[12] 惟该说法遭国民党正副总统候选人马英九和萧万长郑重否认,萧且公开宣示认为“两岸共同市场并未列入竞选政见”[13]。至此,共同市场议题,成为该场选举的重大议题决胜点。[14]
  2. 台湾投资中国受害者协会指出在许多情况下台商权益受到非法侵占、被坑杀后根本无法讨回公道,人身安全也遭受威胁及迫害。出席成立大会的十多名台商发表共同声明表示“中国大陆表面看来似乎时时有商机,但实际上却是处处陷阱。...多年搜证指出,有些台商不知利害而到处投诉,据理力争,结果落得不是入狱就是被杀害的下场。”[15][16]台商林志昇在成立大会上气愤的说着在大陆被绑架软禁的过程。有着中国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等各种吃亏经验的台商在忍无可忍下组成这个协会,提醒大家西进大陆的法治风险。[17]理事长高为邦指出“掠夺台商企业是中共的国家政策,中国掠夺台商的模式在过去已经发生了几百起,合资就是引狼入室,合资就是教会你的合伙者,你的技术管理他控制之后,就会把你赶出去,至于到底是什么理由,已经不重要,因为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很多冲突都是台商与地方政府间的,最严重的是土地买卖问题。早期台商去的时候都是与地方书记订合约买土地盖工厂、商办楼或住宅,台商依合约付钱,中方却以各种理由不发给土地证明或房产证明,一拖就是十年、二十年,现在土地增值了,政府就以各种理由征收,或与建商合作,强行将台商的地上物拆除,然后再与台商协商解决,以百分之一价钱逼台商就范,不从就一直拖下去!”[18][19][20]高为邦及立法委员陈重信指出台商前往中国投资的,真正赚钱的不到三分之一,资讯不足是造成误判形势的主因。[21][22]
  3. 两岸对谈身份。两岸共同市场系参考欧盟,但欧盟各会员国皆为独立国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对中华民国总统所提两岸是特殊国与国关系一台一中
  4. 经济制度调和的不可能。据共同市场基金会网站所示,推动共同市场第二阶段是调和两岸经济制度、共订标准。但学者质疑包括关税收入分配、金融与租税调和、司法管辖等调和是极浩大的工程,进而质疑可行性。[23]
  5. 中国大陆的黑心商品流入。此论点亦成为民进党电视广告诉求之一。

另外,台湾社会少数左派团体台湾劳工阵线台湾农业产学联盟亦对两岸共同市场表示反对。这些团体认为两岸共同市场所带来的“自由贸易”、“资本快速流动”或“人员自由流动”可能会台湾劳工遭受伤害;直接冲击台湾中小企业劳工的工作权[24][25]。除此,也会让台湾农业品销售市场严重萎缩。[26]

反对与示威 编辑

2013年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订后,台湾各界逐渐开始出现反对台海两岸经济整合的运动,协定在立法院遭多次杯葛。更在2014年3月爆发太阳花学运,造成全面且大规模的冲突。该协定的实行遭到阻挠。一中市场或其构想也逐渐受到社会抗拒。2016年民进党再度执政后,此构想被扬弃。

参考文献 编辑

  1. ^ 蕭萬長;《建設「海峽兩岸經濟區」的願景與實踐》. [2008-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6). 
  2. ^ 國家政策經濟研究會,《連胡會新聞公報》,2005年4月29日. [2008年3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2月19日). 
  3. ^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對「兩岸共同市場」與「全台自由貿易區」的幾點看法》. [2008-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5). 
  4. ^ 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兩岸和解的契機:兩岸共同市場》. [2008-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6). 
  5. ^ 中廣(BCC),《從國共經貿論壇看當前兩岸關係發展》. [2008-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7). 
  6. ^ 《連胡會新聞公報》,2005年4月29日. [2008年3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2月19日). 
  7. ^ 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官方首頁. [2008-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2). 
  8. ^ 蕭萬長;《兩岸共同市場的理念與實踐》. [2008-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6). 
  9. ^ 謝長廷:白紙黑字 馬蕭主張一中市場. [2008-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0. ^ 蕭萬長;《蕭萬長:兩岸經濟共存共榮》. [2008-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6). 
  11. ^ 大陸財經雜誌;《推動兩岸共同市場,擺脫台灣產業危機》. [2008-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6). 
  12. ^ 聯合報新聞網,兩岸共同市場》謝:兩岸市場;馬曾經背書. [2008-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5). 
  13. ^ 台灣中央社;《蕭萬長:兩岸共同市場並未列入競選政見》,2008年3月2日. [2008年3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3月5日). 
  14. ^ 聯合報新聞網,《兩岸市場,滾燙選戰神經》,2008年3月10日. [2008年3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3月13日). 
  15. ^ “掠夺台商是中国的政策”台湾成立投资受害者协会盼讨公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苹果日报 (台湾), 2003年07月16日
  16. ^ 怕惹麻烦 台商有顾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苹果日报 (台湾), 2003年07月16日
  17. ^ 避免西进大陆吃亏 台商组会自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公共电视新闻网, 2004-02-16
  18.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New1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9. ^ 高为邦:新光天地案 标准的掠夺台商模式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3-04-19, 中央广播电台 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 2007/09/03
  20. ^ 高为邦:中国政策就是掠夺台商[失效链接], 自由时报, 2011-10-10
  21. ^ 中国控制台商 无所不用其极[失效链接], 民视新闻, 2005/12/16 00:00
  22. ^ 迫害台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民视英语新闻, 2005/12/16
  23. ^ 对“两岸共同市场”与“全台自由贸易区”的几点看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湾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洪财隆
  24. ^ 黃吉伶(2008) 《共同市場對誰有利?肥了財團,瘦了勞工》,全國產業總工會 副秘書長. [2008-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1). 
  25. ^ 陳俊諺(2008)《兩岸共同市場對台灣基層民眾的衝擊》,台灣勞工陣線 研究助理. [2008-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1). 
  26. ^ 苹果日报,《劳工农业团体;明天探讨两岸共同市场冲击》[永久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