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Yolopertz/优良条目

胡乐甫英国殖民地官员,1918年至1934年担任香港警察司。胡乐甫1898年以官学生身份加入马来亚政府,1901年被调派至香港。在港历任田土厅经历、警察裁判司、洁净局总监和邮政司等职位。1916年担任敌对国在港资产监管人,负责处理在港德国侨民之财产。在任警察司(和警察总监)的16年间,他曾经作为持伞游行案的检控官,处理小贩牌照以及舞院监管问题,分别落实小贩管制条例和舞蹈学校管制条例;又负责招收鲁警一事。此外,他以不同职位兼任定例局议员凡20余年。于1934年返英退休。

柯科迪是一座位于苏格兰法夫的镇和前皇家自治镇。2011年人口普查时有49,709人,是法夫最大的人口聚居地。柯科迪的人类居住史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柯科迪有众多娱乐场所,因而成为法夫地区的服务业中心。柯科迪亦是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出生地以及其撰写名著《国富论》的地方。

史钊域,教育家,英国殖民地官员,被誉为“香港公立教育之父”。1862年任中央书院掌院。任内主张中英双语教育,学生应该同时学习中文和英文;并于1873年推出补助学校计划。此外史钊域为乡村学校制定规例,确保学校有合乎规格的师资、设施;又提供津贴予乡村学校。1883年转任总登记官。又和保良局对涉以保护受拐妇孺。此外,他应对中法战争所带来的华工罢工,与华人领袖磋商以寻求解决方案。1887年升任辅政司。任内他被推举为西医书院掌院。此外他主持中央书院新校舍的兴建工程,并协助建立中央女书院。

施戈斐侣英国殖民地官员及考古学家。施戈斐侣于1911年加入香港政府,1923年至1931年间多次担任南约理民官,1931年起担任首席巡理府,至1938年退休。施戈斐侣除了港府供职,亦是一位业余考古学家。他于1910年代起到香港各地进行考古工作,包括1918年至1937年年间,多次于九龙城宋皇台考察,以及1937年于石壁东湾进行遗址研究。

活约翰(1877年-1953年),英国派驻香港的殖民地官员、法官,1925年至1934年担任最高法院副按察司,期间多次署任正按察司一职。活约翰于1899年加入香港政府,历任新界田土厅经历、田土法庭成员、巡理府等职务。田土法庭成员任内,他奉命完成新界田地勘察,确定新界土地之业权。巡理府任内,活约翰曾参与审理多宗重大案件,部分更为引渡案。署理副按察司期间,他于1922年被任命为瑞安轮劫案调查委员会主席,负责就事件展开调查和检视相关法例是否有效。1931年,他审理锺谈光海盗案,案件上达至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后,引起委员会内辩论。活约翰于1934年退休后,获英国政府委任为牛津郡伊夫利太平绅士,又被任命为牛津郡四季法院副院长。

连些路(1885年-1940年),英国派驻香港的殖民地官员、法官,1934年至1940年担任高等法院副按察司,期间多次署任正按察司及律政司一职。连素于1909年加入香港政府,先后任职于总登记官署、邮政局、出入口管理处等政府部门,至1922年出任总巡理府,并一度署任助理律政司一职。巡理府任内,连些路曾担任持伞游行案的主审,另外又曾于1926年审理“河内号”劫案以及于1927年审理青山谋杀案。署任副律政司期间,他担任冯德谦被杀案的主控官;他于1933年署任副按察司一职时,亦参与审核《鸦片条例》的工作。而担任副按察司期间,他曾审理1938年山顶道西妇被杀案以及1939年政记轮船公司清盘案。1940年,连些路于南非休假期间去世,终年54岁。

夏理德(1874年-1950年),英国殖民地官员,1913年至1933年期间担任华民政务司一职。夏理德于1897年加入香港政府,历任新界巡理府、秦皇岛移民委员、北约理民官首席巡理府、助理警察队长等职务。华民政务司任内,夏理德着手处理蓄婢问题。此外,夏理德曾与华人领袖商讨大英帝国展览会事宜,更被任命为香港展览专员。他协助华人筹办香港仔儿童工艺院。为应对中国不稳定的局势为香港所带来的影响,夏理德奉总督之命禁止本地华人庆祝广州军政府的成立。此外,为应对接踵而来的罢工浪潮,他多次与劳资双方甚至是广州国民政府斡旋。

麦道高(1904年-1991年),二战后首任香港辅政司,1946年-1949年在任。麦道高于1928年以官学生身份来港,曾担任南约理民府、首席助理辅政司兼定例局秘书等职位。1939年,麦道高转任情报局主管。二战期间,麦道高与同样滞留在香港的中华民国驻港代表陈策及掌控重要机密的英国军情人员突围至中国。返回英国后获委任为香港规划小组组长香港重光后,麦道高获委任为军政府首席民政事务司,负责处理重光事务,制定食物供应、控制汇率、公共卫生、及法治等政策,以及与东江纵队合作,维持地方治安。麦道高曾处理走私问题,并与中国签订港中走私协定。

歧乐嘉(1906年-1993年),英国殖民地官员,1952年至1961年在任香港财政司。歧乐嘉在1930年加入香港政府,曾经于华民政务司署理民府工作,亦尝任战时税务专员和首席助理辅政司兼立法局秘书等职位,但他于日治时期遭日军拘禁。战后,歧乐嘉回到香港政府,出任副财政司以及工商业管理处处长。财政司任内,歧乐嘉积极落实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亦主张设立财政储备指标。此外,面对香港社会急速发展,歧乐嘉多次主张设立以按总入息原则的入息税,又加征产业税和修订遗产税法案。

史美(1887年-1968年),英国殖民地官员,在1936年至1941年担任香港辅政司,多次在香港总督卸任后担任香港总督直至新总督抵港。史美1933年至1934年担任教育司一职,同时担任教育委员会主席;1934年转任华民政务司。辅政司任内,史美对香港内政作出决策,包括处理洗街问题以及加租迫迁租客事件。史美于1941年香港保卫战前夕退休归国,但于1943年被委任为香港规划小组组长,负责为英国重新接管香港作筹备工作。

漆咸(1859年-1940年)是英国工程师、殖民地官员,1901年至1921年任工务司,是香港在任时间最长的工务司。在任内漆咸推出新措施以取代采石专利政策,解决采石垄断的问题。此外,为增加食水供应,漆咸展开“大潭笃计划”,兴建大潭中水塘和大潭笃水塘。漆咸亦就著港府清拆上环太平山区的华人住房而进行收地工作,也为海旁东填海计划作前期预备工作。除此之外,1918年跑马地马场大火发生后,他于听证会上承认自己监管不力,未有及时就棚架的结构问题作出补救。

金锡仪爵士(1902年-1991年),英国殖民地官员、经济学家、教育家。金锡仪大学毕业后加入殖民地部。1938年,金锡仪转任香港财政司一职。任内,他改革水务政策,并着手制定利得税和金融政策。1940年,金锡仪被调回英国,历任助理秘书、殖民地大臣财务顾问、英国财政和供应代表团团长等职务。1952年至1956年,金锡仪出任马来亚大学校长一职。他致力于改善教学质素,包括提出在吉隆坡建造新校舍以供教授不同学科之用。1957年,金锡仪转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长。1967年金锡仪辞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长一职,展开退休生涯,至1991年去世,终年88岁。

彭德(1911年-1987年),是英国殖民地官员及汉学家,1959年至1970年担任人口调查处处长。彭德于1934年加入香港政府,早年历任洁净局担任行政助理、九龙巡理府、助理战时税务专员等职务,并于1941年参与香港保卫战。战后先后出任助理辅政司、助理财政司和社会福利署长。1951年,彭德出任市政局主席。任内,彭德处理寮屋问题,并兴建平房区,并为当地居民提供基础设施。担任人口调查处处长期间,彭德曾筹备战后首次人口普查。公余以外,彭德热衷于研究语言和香港历史,曾经撰写多篇关于粤语和香港古代史的文章。

甘弼仕爵士(1867年-1930年),英国殖民地官员、法官,1909年至1925年担任香港最高法院副按察司,后于1925年至1929年间担任马来联邦首席法官。他于香港历任助理辅政司兼行政立法两局秘书、田土法庭主席、巡理府等职位。其中田土法庭主席任内,甘弼仕协助土地划界事宜以及负责统筹土地登记事宜,并通知村民申报土地拥有权。而于副按察司任内,他曾参与审理不同性质的案件,当中包括涉及决定是否剥夺律师执业资格的迪克森案、涉及引渡的洪兆麟案、李康美案以及数宗涉及《租金法案》的案件。而于马来联邦首席法官任内,甘弼仕亦有参与审理不同案件,案件涵盖土地利益纷争、行骗等类型,甚至涉及商人控告政府的案件。

普仁街香港上环的一条街道,可双向行车。普仁街前称“坟墓街”和“圣士提反街”,于1869年改为现称,起始于荷李活道,尽头连接医院道。普仁街是为东华医院保良局的发源地,其中东华医院院址于1870年落成,保良局初成立时,亦于普仁街东华医院作办公场所。此外,普仁街曾经建有戏院露宿者庇护所难民营等设施,香港政府亦多次于街道一带兴建下水道设施。自2000年代起,普仁街出现家俬店、古董店、艺廊等高档店铺,东华三院的服务单位也座落于普仁街部分建筑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