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评定生物代谢水平和功能的一种级别

健康是指生物的功能性和代謝效率的水平。

對人類而言,健康是指個人或群體面臨生理、心理或社會的挑戰時,適應及自我管理的能力[1]世界衛生組織於1946年6月22日WHO於紐約舉辦的健康大會,61國簽署並於1948年4月7月生效的WHO組織法序言(《世界衛生組織官方記錄》第2號第100頁)定義健康廣義來說是:「健康不僅為疾病或虛弱之消除,而是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2][3][4]。此定義相當有爭議,特別在其實務上不易評估,以及用到「完全」一詞所引發的相關問題[5][6]。後來也有組織提出新的定義,有些定義將健康及個人的滿足相關連[7][8]。例如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及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等國際分類系統,也常用來定義及衡量健康的組成。

有關預防及治療人類健康問題及促進人類健康的系統性活動會由醫療保健服務機構英語health care provider進行,而有關動物的類似議題則會由獸醫進行。

健康一詞也常用在許多非生物,且對人類有影響的物體,例如健康社群英語healthy community design健康城市或是健康環境等。

已知有許多因素會影響個人健康的狀態,例如背景、生活形態、經濟條件、社會條件及靈性,這些稱為「健康決定因素」(determinants of health)。研究已發現過大的壓力會影響健康[9]

定義

編輯

生物體

編輯

對任何生物體,健康是一種動態平衡。這是一種平衡的狀態:均衡地輸入和輸出能量和物質(甚至允許生長)。

健康也意味著有繼續生存的期望。

對有情感的動物,例如人類,自演化以來就有追求生理面與物質面兩種更好的生活方式,所以對健康的認知與要求會有更廣的概念。

健康與生病不是絕對的對立面,而是相對的有過渡性階段的狀態。處於此階段的人,稱為亞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性調查指出,全球只有5%人群處於健康狀態,20%經醫生確診為生病狀態,而有75%人們處於亞健康[10][來源請求]。長期處於亞健康,而無法排除影響健康因素,可能導致人們往生病狀態靠攏。亞健康主要因素有以下四點:一、過度疲勞。二、心血管疾病(無病徵,無徵兆)。三、衰老。四、生物週期[11]

完整的健康需要每天注意好飲食和保健。調節好一天人體的八大系統,使細胞健康。

指標

編輯

社會中檢測族群的指標,包含疾病盛行率死亡率出生率、新生兒生存率[12]

保持健康

編輯

保持健康是漸進的過程,都會受到醫療衛生知識及實務的演變所影響,也會受個人策略及一些組織的影響。

飲食

編輯

人體需要的營養素去維持健康有七大類: 碳水化合物(五穀雜糧)、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13]

均衡飲食和適量運動對於人們十分重要。均衡飲食是指選擇多種類和適當分量的食物,以便能提供各種營養素和恰當熱量去維持身體組織的生長,增強抵抗力和達致適中的體重。在進食時,應該按照「飲食金字塔」的分量比例進食及每天喝充足水分,以促進健康。[14]均衡飲食使身體正常運作,有助抵抗疾病,讓人時刻感到精力充沛並維持理想體重。如要達致理想體重,最有效及可持續的方法便是保持健康飲食並進行適量運動。[15]多吃煎炸和太甜或太鹹的食物可能會引致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等,有損人們的健康。[16]

健康飲食的三大原則,分別為:進食多類食物、避免暴飲暴食及注意均衡,以吸收各種所需營養。[15]

健康飲食同時涉及食物安全與衞生的問題。無論是購買還是處理食物、煮食還是出外用餐,均應注意,以避免染病或食物中毒,對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15]

運動

編輯

運動會強化肌肉及循環系統,運動可以維持或增強體適能,也可以促進健康,如2018年討論度最高的核心與深蹲運動。[17] 但若長時間不運動,肌肉將會退化,甚至萎縮。

科學扮演的角色

編輯
荷蘭公共衛生機構為荷屬東印度群島的居民提供醫療服務,1946年5月

健康科學是科學著重在健康的分支,有二個主要的方向:研究人體及健康相關的議題,來瞭解人類(及動物)體內的運作,並且應用這些知識來促進健康、預防及治療疾病或其他身體或心理的損害。健康科學可分為許多領域,包括生物學生物化學物理流行病學藥學醫學社會學。應用健康科學應用衛生教育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公共衛生等領域的知識,更進一步的瞭解健康相關議題及促進人們的健康。

公共衛生的角色

編輯
 
1933年紐西蘭的郵票,有許多的方式可用來提倡公共衛生

公共衛生可以用以下的話來描述:「藉由社會及組織,公營及私營部門、群體及個人進行系統性的努力,來預防疾病、延長人類壽命及促進健康的科學及藝術。」[18]。公共衛生以人口健康英語population health分析為基礎,關注威脅社群健康的事件或疾病。要探討的人口可以少到極少數人,也可以多到包括各大洲的所有人口(例如瘟疫)。公共衛生有許多的子領域,但一般會和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醫療衛生相關。環境健康、群體健康英語community health心理健康職業衛生也是公共衛生相關的領域。

自我照護的策略

編輯
 
1655年,一名女士在洗手

個人健康有賴於自己觀察到有關身體狀況的一些資訊,也和個人為了身體健康而做的調整有關。這些包括預防疾病或減少疾病影響的個人行動,也包括像用肥皂洗手洗澡刷牙及使用牙線潔牙、食物儲存、準備及處理時的食品安全等。這些日常生活觀察英語Observations of Daily Living得到的資訊-例如睡眠模式、是否運動、營養攝取及環境特徵等-有助於個人的決策及行動(例如:「我昨晚睡得不好,今晚決定換一個枕頭看看。」)到門診的診斷及治療計劃(例如「一個病人注意到若他的鞋比較緊時,左邊心臟會不適,可能需要利尿藥物以減少體內的水分。」[19]

相關評論

編輯

1999年1月13日,時任馬來西亞首相馬哈地·穆罕默德接受《中天頻道》的「相對論」專訪時自揭個人的養生之道表示,他偶爾會吃人參,但他認為若要維持身體的健康,則應過很正常的生活。他說,所謂的正常生活,便是不要太勞動、不要吃太多、不喝酒、不抽菸,這才有用,不只是靠人參而已。

2019年12月15日,已高齡94歲的馬哈迪在《新海峽時報》專欄撰寫題為《這就是我的保健秘訣》的文章時指出,飲食習慣是保健的第一要訣,人們應該為生存而吃,而非為吃而生活:「除非是年輕人長身體,否則人體不需要太多食物。對他們而言,食物是身體成長所需,但是食量也不能超出所需。肥胖通常是伴隨過量飲食而至,且肥胖對健康和壽命有影響。」[20]

其他

編輯

健康的範圍非常廣泛屬於最核心的事是有關醫學領域方面的如:營養學疾病預防公共衛生公共健康等事務。人們可以調查這些方面來幫助評測健康的程度。

在一些國家,健康包括在滿足更基本的食品、住所和基本的醫療保障後,對身體狀態的管理。很多這類的實踐是為了追求幸福,實際上,是致力於控制富裕的副作用,例如肥胖和缺乏鍛鍊。

健康觀念從19世紀後期在西方國家開始逐漸流行,那時正是中產階級在工業化的世界開始出現;也從那時開始,一個新興的繁榮的大眾有了時間和資源來追求幸福和其他形式的自我提升。許多早期的消費產品,從玉米片到漱口水,都是從公眾對健康日益增長的興趣中派生出來的。

健康可以用科學的測試或者實踐來維持,例如檢查膽固醇血壓葡萄糖 等。它也包含一些有爭議的實踐,例如避免某些食物,攝入某些維生素或者替代藥品。

健康的主觀性可以用這樣的一個假設的例子來說明:許多人在飲食上避免添加劑,並選擇有機蔬果與食物,但並不排斥疲勞駕駛幾百公里。但統計數據表明,長途駕車的死亡率或者事故發生率,比食品添加劑對人體的危險大得多。但是人們認為避免食品添加劑就覺得「健康」。但為了避免交通不便,駕車而非搭乘大眾運輸時,卻完全不考慮到是否保健

對健康的追求過程能夠以一種安慰劑的效果來提升健康,儘管用到的技術還沒有被科學所證實。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可能減緩心理上的壓力,提升自我對健康的感知,達到一種提升了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有一些已經被證實了的,對身體不同系統有益的效果,例如:血壓、腸胃系統功能以及免疫反應。

心理健康

編輯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心理健康為「一個人可以實現其能力、可以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工作有所成效、可以為其所有所貢獻的健康幸福英語well-being狀態。」[21],不只於沒有心理疾病而已。

心理疾病定義為「在認知、情感或是行為上的特點影響其社交及情緒上的不健康幸福,也影響其生活及生產力。」心理疾病可能造成個人心智功能暫時或永久的嚴重損害,其他詞語包括「心理健康問題」、「功能失調」或「功能障礙」。

16歲以上的法國人約有五分之一有可以診斷出來的心理疾病[22]。這是法國及加拿大殘疾的主要原因,主要的有思覺失調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重性憂鬱障礙, 躁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心理壓力緊張症候群自閉症光譜[23]

許多青少年因為遇到的社會壓力或社交問題而產生心理疾病,常見的有、進食障礙物質濫用[24]。有一些方式可以避免青少年出現上述情形,若青少年已經有類似的問題,良好的溝通也會有所幫助。[25]

職業健康

編輯

有些職業有安全上的風險,有些職業則有造成疾病或長期健康問題的風險。最常見的職業病是各種的肺塵病,包括矽肺症煤礦工人塵肺症英語coalworker's pneumoconiosis等。職業性哮喘英語occupational asthma是另一種工人常得的呼吸系統疾病。工人也常得到皮膚病:例如蕁麻疹皮膚炎濕疹曬傷皮膚癌[26][27]。其他常見的職業病有腕隧道症候群鉛中毒

隨著已開發國家服務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工作需要久坐英語Sedentary lifestyle,因此其造成的健康問題和製造業第一產業的不同。當代的健康問題,像是許多國家肥胖比例的上昇,以及心理壓力超時工作等問題,使得工作和健康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

許多國家將職業健康視為是社會的挑戰,並且形成公共組織以確保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像是英國的英國衛生安全局,在美國有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進行有關職業安全和衛生的研究,而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局英語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則管理和工作者安全及健康有關的法令及政策[28][29][30]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Huber M, Knottnerus JA, Green, L., van der Horst H, Jadad AR, Kromhout D, Smid H. BMJ 2011; 343 (d4163) http://savenhshomeopathy.org/wp-content/uploads/2012/09/Huber-Definition-Health-BMJ-21.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46. WHO definition of Healt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reamble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s adop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Conference, New York, 19–22 June 1946; signed on 22 July 1946 by the representatives of 61 States (Official Records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no. 2, p. 100) and entered into force on 7 April 1948.
  3.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6.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Basic Documents, Forty-fifth edition, Supplement, October 2006.
  4. ^ 世界衛生組織-常見問題.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8-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30). 
  5. ^ Callahan D. The WHO definition of 'health'. The Hastings Center Studies. 1973, 1 (3): 77–87. JSTOR 3527467. doi:10.2307/3527467. 
  6. ^ Taylor S, Marandi A. How should health be defined?. BMJ. 2008, 337: a290. PMID 18614520. doi:10.1136/bmj.a290. 
  7. ^ Bellieni CV, Buonocore G. Pleasing desires or pleasing wishes? A new approach to pain definition. Ethics Med. 2009, 25 (1). 
  8. ^ Sport, Disability and an Original Definition of Healt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Zenit.org (February 27, 2013).
  9. ^ BBC News – How stressed are you?. Bbc.co.uk. 2013-11-06 [2014-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9). 
  10. ^ Kit. 亞健康找上我. 《醫.藥.人》. [2018-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31). 
  11. ^ 健康和亞健康. 《香港保健中心》. [2022-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5). 
  12. ^ 圖解公共衛生學(ver.2)編/著者:顧祐瑞出版社:五南. [2016-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8). 
  13. ^ 健康的重要性. [2013-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4). 
  14. ^ 飲食與營養. [2013-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5). 
  15. ^ 15.0 15.1 15.2 GovHK 香港政府一站通:健康飲食. www.gov.hk. 30 January 2015 [2013-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16. ^ 健康地帶-健康資訊-運動與營養. cheu.gov.hk. [2013-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17. ^ 網路帶動健身風潮 OpView:大家多討論核心、深蹲. 三立新聞網. 2018-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6). 
  18. ^ Winslow CE. The Untilled Fields of Public Health. Science. 1920, 51 (1306): 23–33. PMID 17838891. doi:10.1126/science.51.1306.23. 
  19. ^ 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 (2008). Health in Everyday Living. Portuguese Web Archive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05-22
  20. ^ 敦马分享长寿秘诀 国内. 東方網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2019-12-15 [2021-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2) (中文(簡體)). 
  21.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5). Promoting Mental Health: Concepts, Emerging evidence, Practice: A report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Mental Health and Substance Abus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Victorian Health Promotion Foundation and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va.
  22. ^ One in five young French people has a depressive disorder. Le Monde.fr. 2023-02-14 [2024-07-02] (英語). 
  23. ^ The numbers count: Mental disorders in Americ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5 September 2012
  24. ^ Edmonds, David Matthew; Zayts-Spence, Olga; Fortune, Zoë; Chan, Angus; Chou, Jason Shang Guan. A scoping review to map the research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and graduates during their university-to-work transitions. BMJ Open. 2024-03-01, 14 (3). ISSN 2044-6055. PMID 38443080. doi:10.1136/bmjopen-2023-076729 (英語). 
  25. ^ Mental Health and Teens: Watch for Danger Signs. HealthyChildren.org. [2014-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7). 
  26. ^ HSE (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 of Great Britain) Skin at wor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on June 20, 2009
  27. ^ Skin Exposure & Effects. NIOSH Topics.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7 August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18). 
  28. ^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7 August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6). 
  29. ^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U.S. Department of Labor. [7 August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3). 
  30. ^ 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 U.K. 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 [7 August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8). 

[]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