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林寺 (廣州)

華林寺(原名西來庵)位於中國廣州市荔灣區下九路西來正街,是一間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佛教寺院,是廣州四大叢林(華林、六榕光孝海幢)之一。由於達摩梁武帝邀請前往建康(今南京),後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弘揚禪宗,被尊稱為中國禪宗初祖,西來庵一帶稱為西來初地[1]

華林寺羅漢堂

五百羅漢堂
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荔灣區下九路華林寺前31號
分類古建築
時代清代
編號1-7
登錄1963年3月

歷史 編輯

 
清末時期的五百羅漢堂
 
華林寺正門
 
五百羅漢像近照

華林寺始建於中國南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當時印度僧人達摩從海路到達廣州,在廣州城外珠江北岸(今下九路一帶)登岸後建起西來庵。後經歷等朝代,雖燈火不絕,但已破舊不堪。至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從福建漳州至此的臨濟宗三十二代法裔宗符禪師,重建寺院,將西來庵改名為華林禪寺。首建大雄寶殿,次建樓閣、堂廡、寮室、倉廚,其範圍大致為現時的北起興華大街,南至下九路,東靠新勝街,西鄰毓桂坊,正門在長壽西路,占地近三萬多平方米。康熙四十年(1701年)增建殿舍,殿內有七層高的舍利塔。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興建五百羅漢堂,到咸豐元年(1851年)落成。

1907年11月,廣州同時成立兩大立憲團體——粵商自治會和廣東地方自治研究社,其中粵商自治會會址就設於華林寺[1]

 
祖師殿

民國十三年(1924年),廣州市政府為開闢道路及籌集軍費,將殿宇廊廡拆除改為民房,拍賣寺內大部分物品,僅保存五百羅漢堂、舍利塔等建築物。

1957年廣州市人民政府維修了五百羅漢堂,1963年廣州市人民委員會將華林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65年將星岩白石舍利塔移置廣州蘭圃,藏於塔內的佛舍利及套盒移交廣州市園林局。

文化大革命期間,華林寺被嚴重破壞,五百羅漢像被毀、阿育王塔不知去向,殿宇被改為廠房,宗教活動停止。直到1989年才恢復宗教活動,隨後多位知名人士均為其題字作匾。1994年白石塔從蘭圃移回華林寺,安放在寺院北端,對五百羅漢堂進行重修、五百羅漢法像進行重塑和裝金。1996年7月廣州市市園林局將藏於舍利塔內的舍利子歸還給華林寺,成為華林寺鎮寺之寶。次年建造達摩堂落,供奉達摩塑像。

建築 編輯

舍利塔 編輯

 
1870年代的五百羅漢堂。
 
1907年的五百羅漢堂,裡面原有的雕像已全部於文化大革命時被毀。
 
1994年重新塑造的新五百羅漢像

舍利塔塔身高7,為星岩白石製造,六面七層,每層刻有花紋。1965年拆卸石塔時,在下座的四重套盒內發現藏有22粒佛舍利,還有38粒珍珠,3粒琥珀珠,1塊沉香木等寶物。[2]

五百羅漢堂 編輯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時華林寺住持祗園大師始建,期間祗園住持親至杭州淨慈寺,將五百羅漢像帶回按樣塑造,咸豐元年(1851年)落成。

整個殿堂呈「田」字型,水磨青磚牆,花崗岩石腳,長44米,寬31米,內有四個取光天井。堂殿門向南,由殿門至北端供奉釋迦牟尼阿彌陀彌勒三佛,為南北中軸線,東西兩側是迴廊,分列五百羅漢像,當中一名被尊為「善德尊者」的羅漢取形於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羅漢堂中央還有一座阿育王塔,為青銅鑄造,高4米,重750公斤,中部四面各有一天王托塔像,每層均有不同圖案的花紋。但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嚴重破壞,現時供奉的五百羅漢像是參照清朝光緒年間的《五百羅漢圖》重新雕塑。

羅漢堂為廣州市的一個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古建築,公布時間為1963年3月,歷史年代為清代。

達摩堂 編輯

達摩堂於1997年重建,紀念達摩師祖。殿堂坐北朝南,北牆正中白石基上供奉達摩像。像高6.88米、重10噸,在佛山經過兩年時間鑄造而成,為世界最大的達摩像。[3] 殿堂東西兩側牆壁上掛有兩幅雕畫,敘述達摩東渡中國的傳奇故事。

英文名稱 編輯

華林寺的英文名稱在1949年前使用「Temple of 500 Genii」或傳統的粵式郵政式拼音Wah Lum Temple」及「Wa Lam Monastery」,現時已被當局改為漢語拼音Hualin Temple」,地鐵方面則翻譯為Hualinsi Buddhist Temple。

古物 編輯

公共運輸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座標23°7′8.24″N 113°14′28.60″E / 23.1189556°N 113.2412778°E / 23.1189556; 113.2412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