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橋大學
一橋大學(日语:一橋大学/ひとつばしだいがく Hitotsubashi Daigaku */?、英語:Hitotsubashi University)是位于日本東京都国立市的一所国立大学。其前身為1875年由森有禮及福澤諭吉創立的「商法講習所」,1920年改為舊制東京商科大學,1949年改為新制大學並易名「一橋」,2004年改为国立大学法人。2019年獲選為頂尖大學「指定國立大學法人」。
一橋大學 | |
---|---|
一橋大学 ひとつばしだいがく | |
![]() 兼松講堂 | |
创办时间 | 1875年 1920年(正式设置大学) |
JIS代码 | 0033 |
学校类型 | 国立 |
校址 | 東京都国立市中2丁目1番地 |
校區 | 国立(東京都国立市) 神田(東京都千代田区) 小平国際(東京都小平市) |
教学机构 | 学部:
研究科:
|
隶属 | 国立大学法人一橋大学 |
網站 | www |
![]() |
一橋是歷史最悠久的旧三商大,至今一直被視為日本菁英商管人才的搖籃[1]而名列日本頂尖大學集團「舊帝一工神」之一,入學難度於日本排名前二以內,而與京都大學相近[2][3],日本四大國立名校「東京一工」之一[4]。
作為專攻社會科學的小型大學,一橋性質與倫敦政經學院、巴黎政治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及國立政治大學等校相近。畢業生多任職於企業、金融商管界及政治司法行政領域。
概要编辑
創立緣起编辑
一橋大學為明治六大教育家中之二人森有禮及福澤諭吉於1875年(明治8年)所創立的商法講習所為起源,日本最古老的社會科學系大學。之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以前則為「東京商科大學」,作為日本第一所國立單科大學而專門於商學領域中耕耘。創立者森有禮曾在幕末時代於倫敦大學學院學習,並在之後成為日本早期的駐美大使而於華盛頓特區居住過,發現於英美兩國,企業家皆不遜於政治家及官僚而活躍著,同時作為國家獨立的要件乃是經濟的富強,因此深感培育日本國內經濟及商務人才乃刻不容緩,因此成為創立商法講習所的開端。
校訓编辑
自創校以來,就一直有著育成產業界領導者的建學理念。一橋大學是事實上使用19世紀英國學者湯瑪斯·卡萊爾的著作「Past and present」中的話語「Captains of Industry」作為一橋大學的校訓[5]。
教育编辑
一橋大學為日本頂尖商業人才的搖籃,於就業方面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同時一橋大學以少人數的精英教育聞名,不以人數計而以比率計算的話則在就業率、國家考試通過率等於日本名列前茅,例如新日本司法考試,一橋大學曾在2006、2008、2009、2011、2012年皆排名日本第一。[6]就職方面則多年蟬聯週刊鑽石社的「就職有力大學排行榜」的冠軍[7],並以相對稀少的畢業人數卻於全世界CEO出身大學排行榜位居全球43名[7]。
小型大學编辑
一橋大學由於相當重視少人數教育的優勢[8],因此大學的人數規模一直偏小。
一橋大學每學年學部的總入學人數總計大約1000人[9],稱得上是小型大學,同時對應起來,自1875年大學設立以來,總計畢業生也大約是七萬人的程度而已[10]。
跟現在的人數先比,至1980年代以前的學生人數更加稀少,如二戰前,加上大學預科及附屬專門學校及教員養成所等附屬教學機構,整個學園全體已只不過是2400人的程度而已[11][12]。
戰後,相較於其他國立大學文科學部的入學人數由於團塊世代而大幅增長的入學人數,雖也增長了入學人數,但也僅是一學年總計1000人的程度[13]。
堅持少人數不僅為一橋大學帶來了教育的優勢,同時畢業生稀少也成為就職時的極大優勢,相較於其他大人數的學校而成為企業間的搶手貨。
研討會(ゼミナール)编辑
一橋大學的少人數教育制度之中,以完善的研討會制度最為有名。研討會制度即使在嬰兒潮時代,仍繼續維持一名教員指導十人左右的學生的規模,至今也是如此。
一橋大學相當重視少人數研討會於教育上的優點,並依此循序漸進規劃自基礎到專門知識的菁英教育課程[14],並在學術指導以外,同時發揮全人格的指導[15]。學生在大三大四期間,將課程重心全部放在研討會中,接受同一教授的指導,並與同會的同學參與課外的休閒、合宿等等,大多也在畢業後仍持續維持密切的聯繫。
學部間的關係緊密编辑
戰前作為東京商科大學而且是單科大學,因此各學部之間就沒有什麼隔閡。一般授課方面,原則上都能修習其他學部的課程,同時還有提供其他學部的專修學程或是副專修學程,另外還有門檻較低的轉學部制度[16]。
研討會方面也是,能夠採用副研討會制度(副ゼミナール)來參與其他學部的研討會。
富有國際色彩的教育、留學制度编辑
自戰前採用許多外籍教師即是教育的傳統[17],現在每年也有超過500名留學生就讀於一橋大學,而文部科學省也將一橋大學列為「大學國際戰略本部強化事業校」
一橋大學同時也是歐盟指定的歐盟高度教育研究機構的指定學校[18](EU Studies Institute in Tokyo)
留學制度方面,一橋大學則與世界眾多大學簽訂協定,擁有「一橋大學海外派遣留學制度」及「國際領導者育成海外留學制度」等交換留學推薦及支援制度。
「國際領導者育成海外留學制度」(グローバルリーダー育成海外留学制度)乃是藉由校內的選考,派遣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政經學院,以及美國哈佛大學,進行交換留學並提供豐厚的獎學金生活補助[19]。
「一橋大學海外派遣留學制度」則是由一橋大學校友會「如水會」及諸多畢業生創立的企業等等,全額補助學費、旅費、生活費等,每年提供超過40名學生前往留學[20]。
除此之外還有做為英語或德語授課的一環,前往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短期語言研修計畫,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附屬外語學校、以及德國包浩斯大學,利用暑假前往研修,皆有一橋大學的基金補助。另外還有北京大學[21]、澳洲蒙納許大學[22]、西江大學[23]、西班牙企業[24]的研修計畫。
獎學金、學費減免制度编辑
一橋大學學業優秀學生獎學金制度以學部在學生及畢業生,不限定家庭經濟狀況,凡是成績優秀者,一年能夠得到96萬元日圓的獎學金[25]。 除此之外由於經濟狀況而無法負擔學費的學生,也具有相當的全額或是部分減免的學費減免制度[26]。
理科系科目的修習编辑
一橋大學作為社會科學系大學,藉由「四大學連合」的協定,除了能在東京醫科牙科大學、東京工業大學、東京外國語大學等修習醫學、理工科學、外文的課程並取得學分,還可能同入學籍、或是取得雙學位[27],同時還有跨領域、跨大學的學程設計(例如經濟加上醫學領域)[28]。另外藉由「多摩地區大學協定」,還能修習東京農工大學及東京學藝大學的農學及教育學學分[29],或是也與御茶水女子大學有學分互換制度。
學風及評價编辑
目前的大學名稱是由學生投票所決定,校長人選是由學生投票進行最後確認,所以有著「重視學生自由的校風」,現在校長與副校長人選也是以學生的參考投票為基準。
為了培養產業界的領導者,畢業生抱持著「要與以培育官僚為目的的舊帝國大學不同」的信念,目標為「Captains of Industry」。
目前大學部有4000多人,一個年級(包含所有科系)大約只有950人左右,也由於學生的稀少,在畢業生就業時也成為各公司間的搶手貨。
根據「大學圖鑑2007」(小畠和幸等著,鑽石社出版),『在商社、金融業有著壓倒性的強勢。慶應大學的學生也嘆說:如果是他們(一橋)的話我們就絕對贏不了了』。
特別是商學部,作為一橋大學歷年來的看板學部,把持著東京商科大學以來極高教學品質的傳統,根據業界的評價在國內乃是第一,而經濟學部的教授則在世界上以對經濟學的研究聞名,這兩學部有著經濟學、商學、經營學等強大的教授陣容
而法學部以稱霸日本多年的司法試驗合格率而聞名。社會學部則是在大眾傳播、新聞等業界的就職方面有強大的優勢。
組織编辑
大學部编辑 |
研究所编辑 |
研究中心·附屬機關编辑 |
大學締結協定编辑
|
著名教授编辑
知名校友和相关人物编辑
政治、政府界编辑
- 吳三連:前台北市市長(1951年成為首位民選中華民國首都市長)、臺灣《自立晚報》創辦人
- 白斗鎮(백두진):韓國政治人物、前大韩民国国务总理
- 具鎔書(구용서):韓國政治人物、前韓國通商产业大臣、前韩国银行總裁
- 大平正芳:政治家、前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 石原慎太郎:芥川龙之介奖作家、政治家、前東京都知事、前運輸大臣
- 渡邊美智雄:前任日本副总理、大藏大臣、外务大臣、厚生大臣、农林水产大臣、以及通商产业大臣
- 石井光次郎:前任日本副总理、日本衆議院議長、運輸大臣、法務大臣、通商产业大臣
- 緒方竹虎:前任日本副总理、国務大臣
- 佐藤尚武:前日本参議院議長、外務大臣
- 大屋晋三:前大藏大臣、運輸大臣、商工大臣、帝人社長
- 小坂善太郎:前任外务大臣、勞動大臣
- 久原房之助:前遞信大臣
- 内田信也:前鉄道大臣、農商務大臣、農林大臣、前宮城县知事
- 田村文吉:前郵政大臣、電氣通信大臣、長岡市市長
- 小平久雄:前労働大臣
- 塚田十一郎:前郵政大臣、前新潟县知事
- 田中康夫:文藝賞作家、政治家、前长野县知事
- 高橋春美:前任北海道知事
- 河村隆之:现任名古屋市市長
- 馮正虎:中國大陸維權人士
工商業界编辑
|
|
學術界编辑
- 高瀬荘太郎:前校長、文部大臣、郵政大臣、通商产业大臣
- 中山伊知郎:经济学家、前校長
- 小岛清:经济学家、前該校教授
- 杉山武彦:交通学者、前校長
- 竹中平藏:经济学家、前總務大臣、内閣府特命擔當大臣、郵政民營化担当大臣、現任慶應大學教授
- 李茂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刑事法學教授
- 黃銘傑: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科際整合法律研究所教授
- 陳雲中:國立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名譽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貿金系、統資系合聘之兼任教授
- 劉姿汝: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 杜怡靜: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院民事法學教授、比較法資料中心主任
- 侯岳宏: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 顏榕: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
- 林季陽: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
- 賴宇松: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 范育材:國立台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 王文英: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教授
- 水田洋:日本社会思想史学家
- 李维安:天津财经大学校长,南开大学现代管理研究所教授
- 杨斌: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
- 劉徳強:日本京都大学教授
- 王雲海:法学家、該校教授
- 吉田裕:历史学家、該校教授
- 伊藤秀史:经济学家、該校教授、前日本京都大学助教授、前日本大阪大学助教授
- 鈴木典比古:國際基督教大學(ICU)現任校長
- 謝如媛: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 林華生:经济学家、現任早稻田大學教授
- 林裕順: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學系教授
文學藝術界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 ^ RecordJapan. 日本知名企業就職率大學排名 一橋大學第一 東大榜上無名. 北京市: 人民網. 2013年12月6日 [2015年6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2月15日) (中文).
- ^ 存档副本. [2013-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 ^ 存档副本. [2013-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 ^ 存档副本. [2019-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7).
- ^ 一橋大学 大学案内 大学プロフィール Captains of Industry. [2013-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2).
- ^ 存档副本. [2013-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2).
- ^ 7.0 7.1 存档副本. [2013-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5).
- ^ 「一橋大学の特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一橋大学。
- ^ 「入学者選抜要項/平成21年度一橋大学入学者選抜の実施教科・科目等につい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一橋大学、2008年。
- ^ 「一橋大学 | 一橋大学で学びたい方へ: 一橋大学の特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一橋大学。
-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一橋大学学園史刊行委員会編 『一橋大学百二十年史』 一橋大学学園史刊行委員会、1995年、266頁-275頁。
- ^ [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川崎操編 『一橋大学年譜 第一』 一橋大学、1976年。
- ^ [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一橋大学学園史刊行委員会編 『一橋大学年譜 第二』 一橋大学学園史刊行委員会、2004年。
- ^ [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一橋大学商學部、2013年。
- ^ 一橋大学学長メッセージ: 平成20年度学部入学式における式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一橋大学、2008年4月3日。
- ^ 存档副本. [2013-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 ^ 一橋大学 「改革が必然の流れなら、 全学を挙げて取り組まねば意味がないでしょう」 (PDF). [2013-09-3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0-02).
- ^ 存档副本. [2013-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31).
- ^ 存档副本. [2013-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3).
- ^ 存档副本. [2013-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8).
- ^ 存档副本. [2013-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 ^ 存档副本. [2013-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 ^ 存档副本. [2013-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 ^ 存档副本. [2013-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8).
- ^ 存档副本. [2013-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 ^ 存档副本. [2013-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8).
- ^ 存档副本. [2013-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2).
- ^ 存档副本. [2013-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1).
- ^ 存档副本. [2013-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2).
- ^ 存档副本. [2018-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9).
- ^ 存档副本.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