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都會區
臺灣首都圈及第一大都會區
(重定向自大台北)
臺北都會區,又稱大臺北地區、臺北都市圈、大臺北、北北基,是臺灣的首都圈及第一大都會區,以首都臺北市為中心,包含臺北市、新北市與基隆市,其中前兩者又合稱為「雙北」。人口聚集區域以臺北盆地為主,並擴及周邊山區、臺地及沿海平地。總面積2,457平方公里,人口6,905,751人,中華民國約30%的人口居住於此。
臺北都會區 | |
---|---|
信義計畫區天際線 | |
坐标:25°02′N 121°38′E / 25.03°N 121.63°E | |
國家 | 中華民國 |
中心都市 | 臺北市 |
面积 | |
• 都會區 | 2,457.1253 平方公里(948.7014 平方英里) |
人口(2024年9月) | |
• 都會區 | 6,905,751人 |
• 都會區密度 | 2,810.50人/平方公里(7,279.2人/平方英里) |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 |
---|---|
漢字 | 臺北都會區 |
注音 | ㄊㄞˊ ㄅㄟˇ ㄉㄨ ㄏㄨㄟˋ ㄑㄩ |
台語羅馬字 | Tâi-pak-to͘-hōe-khu |
客羅 | Toiˇ Bedˋ Duˊ Fi Kiˊ(四縣腔) |
更廣義的範圍,則在大臺北之外再加上桃園市所組成的「臺北生活圈」(北北基桃),人口達9,253,001人,面積達3,678平方公里,在世界人口組織裡為世界排名第41大都會區[1][2],約40%的臺灣人在此居住、生活、就學和工作。若按生活圈規劃,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屬於「大臺北首都生活圈」,依生活圈概念為一體來實施區域聯合治理。
聚居地人口
编辑聚居地城市 | 英語 | 行政區類別 | 人口 (2024年9月) |
面積 (km²) |
人口密度 |
備註 |
---|---|---|---|---|---|---|
臺北市 | Taipei City | 直轄市 | 2,498,210 | 271.7997 | 9,191.36 | |
新北市 | New Taipei City | 4,046,022 | 2,052.5667 | 1,971.20 | 含鶯歌 | |
基隆市 | Keelung City | 市 | 361,519 | 132.7589 | 2,723.12 | |
臺北都會區 | Greater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 都會區 | 6,905,751 | 2,457.1253 | 2,810.50 |
都會區劃分
编辑臺北都會區包含了
發展趨勢
编辑- 多核心發展
- 戰後初期的臺北市區以台北站前商圈、西門町一帶為中心,之後逐漸東擴,至1990年代信義計畫區成為首要之中心商業區,並吸引許多移入人口居住。1990年代後期以來,則有內湖科技園區的興起聚集了大量的工作人潮,而大直重劃區的發展則成為臺北市另一個代表性的商務娛樂核心區域,2010年代起則積極開發位於南港的東區門戶計畫區。
- 另一方面,淡水河西岸的人口大量增加並逐漸凌駕臺北市中心,新北市(原臺北縣)的板橋、中永和、新莊、三重、蘆洲、新店等市鎮的開發也趨於成熟。由於早期眾多衛星城市環繞臺北市單一核心的結構已不符大都會區的發展需求,故自2000年代以後,在公共交通捷運路網連通的基礎上,以板橋新板特區為首的淡水河西岸都會核心亦逐漸成型,而其北側的新莊副都心[5]亦於近幾年開始進入具體開發階段,整個臺北都會區呈現明顯的「多核心」發展趨勢。
- 政府在臺北都會區外圍規劃的新市鎮,則有林口新市鎮、淡海新市鎮等兩處。
- 範圍維持穩定
註釋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存檔副本. [2010-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03).
- ^ 強化「北北基桃首都圈」相互連結,讓臺灣更進步. 總統府新聞. [2021-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9).
- ^ 全市通檢.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都市規劃科. [2019-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4).
- ^ 看不到落實可能 新北區域計畫永續願景遭批.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 [2019-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 ^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 電子報第57期. [2012-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