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區

林口區是台灣新北市所轄29個區之一

坐标25°04′39″N 121°23′30″E / 25.0775308°N 121.3916021°E / 25.0775308; 121.3916021

林口區,舊稱「樹林口」,位於中華民國新北市最西端,地處臺北都會區桃園中壢都會區之外圍邊陲交界地帶,與新北市八里區泰山區桃園市龜山區蘆竹區接壤,面積約為54.17平方公里。林口全區大部分位於林口台地上,其中一小部分位於西部濱海的狹窄平原上,而與台北都會區發展奠基之台北盆地有明顯的地域和自然地形區隔。民國五、六十年代在台灣社會人口急遽增加並向都市快速集中時,為紓解臺北市及其衛星城市的發展壓力,政府曾嘗十年代開始,因臺北都會區的發展趨於飽和,台北市與新北市板橋區等都會精華地區在住房剛性需求與經濟發展下房價持續水漲船高,導致越來越多受薪階級無法負擔,而開始遷入台北都會區的外圍重劃區,包括三峽區台北大學城、林口重劃區、淡海新市鎮(俗稱「林三淡」)等地大量提供了價格相對低廉的新建集合住宅供給,而吸引了大量受薪人口的移入。目前林口的人口總數已突破十二萬人,在新北市二十九個行政區中位列十二。

林口區
Linkou District
舊稱:樹林口
市轄區
林口台地俯瞰
Linkou.png
坐标:25°06′06″N 121°21′47″E / 25.1017°N 121.3631°E / 25.1017; 121.3631
國家 中華民國
上級區劃桃園市
下級區劃17428
政府
 • 區長廖武輝林口區區長列表)
面积
 • 总计54.1519 平方公里(20.9082 平方英里)
海拔161 公尺(528 英尺)
人口(2023年4月)(53,181戶)
 • 總計129,953人
 • 排名12
 • 密度2,400人/平方公里(6,215人/平方英里)
时区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郵遞區號244
戶政資料代碼65000170
毗鄰八里區五股區泰山區桃園市龜山區蘆竹區
網站http://www.linkou.ntpc.gov.tw/
Linkou District
汉语林口區

歷史编辑

史前遺跡编辑

 
林口區 (2015年)

林口之住民,始於台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林口考古的最重大發現,是1997年發現分佈於林口與八里沿岸的「太平村遺址」。出土文物分為石器、陶器、化石三類,根據出土文物判斷為一有多重文化層壘壓的遺址,幾乎涵蓋了台灣北部地區大部分的史前文化層,如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等,而學者劉益昌也證實,在太平村海域發現一萬年前的人類頭蓋骨與下顎骨,是台灣出土最完整的人類化石,出土時並伴隨加工過的動物骨骸與陶器,證實上萬年前林口、八里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參⁠ 1]

漢人墾殖编辑

1642年,根據荷蘭人的記錄推斷,林口一帶為八里坌社的原住民所居。郁永河的裨海紀遊一書中,也記載在康熙年間(1697年)的台北平原有「八里分」(八里坌)社,屬於淡水總社。漢人對林口的開墾,首先以林口北部的海岸平原開始。至乾隆五年(1740年),林口地區已經有漢人聚落「大灣莊」(今日的大、小南灣,位於海邊)的存在。至1760年,在今日的林口區域記載有「大南灣」、「小南灣」、「大牛稠莊」(今日的南勢里一帶)等漢人聚落,顯示漢人已經由海岸逐漸登上林口台地。其中開墾者多為泉州人,在南勢埔尾一帶,也有粵人加入開墾,成為林口少見的粵籍聚落。此時八里坌社仍在記載中,顯示原住民仍在林口活動。而其中位於交通要道的樹林口(今日的林口里一帶),也逐漸形成了大的庄落,成為林口的中心。1871年,林口又出現了「大坪頂莊」,清治光緒年間,再出現「瑞樹坑莊」,林口的聚落分佈大致完成。[參⁠ 1]

行政區變遷编辑

美軍進駐時期(1954年-1977年)编辑

 
美國空軍樹林口通訊站(Shu Lin Kou Air Station)的空拍圖,攝於1967年
 
1967年1月24日,樹林口通訊站,俱樂部旁新建的樹林口藥房(SLK Dispensary)開業剪彩。時任樹林口基地的指揮官雷蒙德·E·蘭伯特(Colonel Raymond E. Lambert)上校(右二)及第327航空師師長威廉·F·畢茲 (Brig Gen William F. Pitts)准將(左一)出席剪綵儀式。
 
位於樹林口通訊站旁的美國空軍憲兵(Security Police)中隊總部,1976年
 
駐台美軍美國空軍)位於臺北縣林口鄉的樹林口通訊站(Shu Lin Kou Air Station),基地內駐紮約有850名美軍人員。圖為基地大門,星條旗下方掛有慶祝美國建國二百周年旗,攝於1976年7月4日
  • 1954年10月:第一支由18名美軍官兵組成的分隊在距桃園附近6英里的舊日本軍二戰廢棄機場跑道上駐紮。這個最初的單位被指定為“B”分隊、第29移動無線電中隊 (29th Radio Squadron Mobile, RSM),其母單位位於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Clark Air Base)[參⁠ 2]
  • 1955年2月16日:美國陸軍第327通訊偵察連(327th Communications Reconnaissance Company;327th CRC)從日本兵庫縣桃山軍營(Camp Momoyama)調往台灣樹林口部署。
  • 1955年5月16日:美國第13航空隊(Thirteen Air Force;13 AF)發布一般命令編號2,於樹林口組建第6209空軍基地中隊(6209th Air Base Squadron;6209th ABS)。1955年5月,當第6209中隊投入使用時,它成為了主單位。“B” 分隊由桃園搬遷至樹林口新址。
  • 1955年5月22日:美軍部分人員從位於菲律賓克拉克基地的第6200空軍基地聯隊(6200th Air Base Wing)轉移到台灣樹林口,組建第6209空軍基地中隊。50名官兵被空運來幫助新基地啟動,使美國空軍人員總數達到68人。
  • 1955年5月24日:第6209空軍基地中隊(6209th Air Base Squadron)在樹林口簡易機場啟用,也稱為南四浦機場 [日本二戰林口機場的遺跡],通常稱為林口飛行場。它佔地40英畝,位於距台灣台北18英里的高地上。該中隊於1955年5月16日由Thirteenth AF G0 22命令被啟動,作為第6925機動無線電大隊(6925th Radio Group Mobile)第1支隊(Detachment 1)的支援單位,並被分配到第13航空特遣隊(Air Task Force Thirteen),總部位於台灣台北市的台北通訊站(Taipei Air Station)管轄。
  • 1955年5月:樹林口航空站被指定為美國空軍第6925機動無線電中隊(6925th RSM (Radio Squadron Mobile))第1特遣隊,隸屬第6925機動無線電大隊 (6925th RGM (Radio Group Mobile)),總部設在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
  • 1956年8月15日:美國陸軍第327通訊偵察連(327th CRC)停用。
  • 1957年4月9日:羅伯特E.斯塔克(Major Robert E. Stark)少校從克拉克派往台灣樹林口,擔任指揮官。
  • 1958年7月1日:第1支隊(Detachment 1)被停用,第6987機動無線電中隊(6987th RSM)由美國空軍安全勤務處英语United States Air Force Security Service接管,羅伯特F.斯塔克(Major Robert F. Stark)少校擔任第一任指揮官,直到1959年3月調離台灣。
  • 1963年7月:第6987移動無線電中隊(6987th RSM)被美國空軍安全勤務處英语United States Air Force Security Service擴編為第6987安全大隊(6987th Security Group)[參⁠ 3],指揮官改為上校編制,基地編制人數為848人。
  • 基地於1976年4月接到通知,美國獨立戰爭二百週年管理局(ARBA)選擇樹林口通訊站作為美國建國二百周年紀念設施之一,為全台灣唯一獲選的美軍基地。
  • 1977年4月1日:美國空軍關閉樹林口通訊站(Shu Lin Kou Air Station),第6987安全大隊(6987th Security Group)解編,最後一任指揮官為詹姆斯·E·卡特(Colonel James E. Kater)上校[參⁠ 4]

地理编辑

林口區位於新北市最西端,東與五股區為界,北鄰八里區,東南與泰山區為鄰,南接桃園市蘆竹區龜山區,西濱台灣海峽,面積約有54.17平方公里。

地形土壤编辑

林口區地形主要由平均海拔255公尺高的林口台地所組成,平坦台地面、丘陵谷地、濱海灘地分別約佔全區總面積的42%、57%、1%。東北方緊鄰觀音山,以河谷為界,東南邊以新莊斷層山腳斷層台北盆地相鄰、西側與桃園台地相接,中隔南崁溪,西北方臨台灣海峽。由於台地地勢平坦又臨海,缺乏屏障、因此林口經常風力強勁。而由於氣候高溫多雨,台地上的泥土淋溶作用旺盛,因而形成強酸、不肥沃的紅土層,不利農耕,只利於茶樹栽種與紅磚的生產。加上日治時期,日人積極開發,設茶業傳習所,廣植茶樹。因此林口的茶園開墾與紅磚製造業曾盛極一時。

氣候编辑

林口區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涼爽、冬季濕冷。由於林口瀕臨海岸,加上台地地形缺少屏障,因此風勢較大、冬天常起霧。根據中央氣象局在2000~2010年的資料顯示,年均溫22.1度,最冷月均溫14.5度,最熱月均溫29.2度,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9.5%。[參⁠ 1]平均均溫較台北盆地低約2-3度。

人口编辑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81 23,986—    
1986 28,245+17.8%
1991 34,125+20.8%
1996 45,026+31.9%
2001 52,651+16.9%
2006 62,126+18.0%
2011 86,628+39.4%
2016 103,219+19.2%
2021 124,628+20.7%
來源: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 [2018-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根據新北市政府民政局統計,2022年底林口區戶數約5.3萬戶,人口約12.8萬人[參⁠ 5],區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南勢里與瑞平里,2022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29,868人與886人[參⁠ 5]。區內的南勢里與湖南里分別是新北市人口第一大里與第二大里[參⁠ 5],在全臺灣所有村里中,該兩里人口分別高居全國第五多與第六多[參⁠ 6]

政治编辑

歷任首長编辑

林口區歷任首長[參⁠ 8]
屆數 姓名 任期 備註
民選前鄉長時期
1 陳水源 1947年1月1日~1948年2月1日
林家齊 1948年2月1日~1948年12月31日
2 王金生 1949年1月1日~1951年6月30日
民選鄉長時期
1 陳承富 1951年7月1日~1953年6月30日
2 1953年7月1日~1956年6月30日
3 陳秋波 1956年6月30日~1960年1月15日
4 1960年1月16日~1964年2月29日
5 林來春 1964年3月1日~1968年2月29日
6 陳秋波 1968年3月1日~1969年7月31日
陳寶琦 1969年8月1日~1973年3月31日
7 1973年4月1日~1977年12月29日
8 洪德利 1977年12月30日~1982年2月28日
9 1982年3月1日~1986年2月28日
10 黃茂松 1986年3月1日~1990年2月28日
11 1990年3月1日~1994年2月28日
12 蔡宗一 1994年3月1日~1998年2月28日
13 1998年3月1日~2000年12月5日
洪樓根 2000年12月6日~2001年7月26日 代理
蔡宗一 2001年7月27日~2002年2月28日
14 陳建財 2002年3月1日~2006年2月28日
15 蔡宗一 2006年3月1日~2006年6月15日 就任
黃世榮 2006年6月16日~2007年7月31日 代理鄉長,官派
蔡宗一 2007年8月1日~2008年10月6日 補選
黃世榮 2008年10月7日~2009年7月14日 代理鄉長,官派
莊茂盛 2009年7月15日~2010年12月24日 代理鄉長,官派
官派區長時期
1 莊茂盛 2010年12月25日~2011年7月22日
2 林耀長 2011年8月1日~2014年12月24日
3 朱思戎 2014年12月25日~2019年1月31日
4 劉淑芬 2019年02年01日~2020年6月9日
5 藍品畯 2020年6月10日~2023年1月16日
6 廖武輝 2023年1月31日~ 現任

依照內政部的規劃,臺北縣升格為為新北市之後,於每屆任期民選新北市市長,再由市長指派林口區的区长

林口政壇主要分為前鄉長陳秋波與前縣議員陳添秀兩派。陳秋波曾擊敗陳添秀派的人選而當選兩任林口鄉長。[參⁠ 9]之後,陳添秀派的林口國小總務主任洪德利於1977年當選鄉長。後來的鄉長黃茂松與蔡宗一均屬洪派。1994年蔡宗一當選鄉長,任內完成不少延宕多年的重大鄉政建設頗獲好評,不過因為林口鄉棄土場弊案更二審被判有罪,在其第三次擔任鄉長時被台北縣政府停職,並指派黃世榮代理鄉長。台北縣政府在2007年辦理鄉長補選,由蔡宗一再度當選。[參⁠ 10]

區政組織编辑

 
林口區公所大樓

林口區公所新北市政府在林口區的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新北市政府。区长市長任命,其任期為無任期保障。在區長及主任秘書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參⁠ 11]

行政區劃编辑

林口區的行政區劃轄有東林里、林口里、西林里、菁湖里、中湖里、湖北里、湖南里、南勢里、東勢里、頂福里、下福里、嘉寶里、瑞平里、太平里、麗林里、仁愛里、麗園里等17個里,共計443鄰[參⁠ 12]

交通编辑

捷運编辑

桃園捷運

公車客運编辑

  • 行經林口區的社區巴士(新北市新巴士)路線數量共有9線[參⁠ 13],分別為:
    • F231
    • F232
    • F233
    • F235
    • F236
    • F237
    • F238
    • F239
    • F250
  • 桃園客運
    • 5063 醒吾科技大學↔桃園(經長庚醫院)
    • 5069 醒吾科技大學↔桃園(經赤塗崎)
    • 5071 醒吾科技大學↔桃園(經外社)

公共自行車编辑

公路编辑

主要道路编辑

  •  中山路-林口舊聚落主要道路。
  • 中正路-林口舊聚落商圈核心道路。目前部份路段是採用特殊舖面,規劃為中正藝術商街
  •  文化一路-林口新市鎮主要聯外道路,通往林口交流道A出入口。
  • 文化二路-新市鎮區域中商業較興盛區域,主要公車路線均有通過,有許多新建大樓和住宅。
  • 文化三路-新住宅社區大樓林立,林口區國際媒體園區(機1)與行政園區(機1─1),進駐行政機構有林口警分局、林口消防分隊、林口戶政所及衛生所等等。與八德路交岔口有桃園捷運林口站
  • 文化北路(忠義路)-新住宅低密度住宅大樓與工業區聚落,特教體系的新北市立新北特殊教育學校和未來的林口完全中學與林口工一產業專區也座落於此路段,並通往林口交流道B出入口。
  • 林口路-林口舊聚落最主要道路。
  • 竹林路-通往竹林山觀音寺的重要道路,每到進香時間香客絡繹不絕。
  •  仁愛路-連接林口新舊市區,是林口的低密度別墅住宅重鎮。近文化一路有運動公園、壘球場、溜冰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林口校區(僑生先修部及國際與僑教學院)亦在座落此路上。
  • 忠孝路-林口新市鎮內道路,扶輪公園坐落於此路上文化二路與文化三路之間。
  •  粉寮路-林口工業區所在,醒吾科技大學亦座落在此路上。

其他编辑

  • 台灣鐵路管理局林口線為由桃園站起至林口火力發電廠的運煤鐵路,因終點位於林口區故以林口為名。1968年(民國57年)1月1日通車(貨運業開業),桃園縣政府(今桃園市政府)於2005年(民國94年)10月28日在林口線的桃園段免費試辦客運服務,於是將林口線稱為「桃林鐵路」,車站皆不位於林口區境,路線亦未經過林口市區。2009年(民國98年)8月10日長興車站-海山車站段通車。因桃園鐵路高架化工程,全線於2012年(民國101年)12月28日停辦客運業,同年12月31日正式廢止(停辦貨運業)。未來改建為桃園捷運棕線(桃林段BRT)公車專用道。
  • 中正機場捷運計畫時,曾計畫文化二路站鐵路支線林口線)改建計畫。後來於2003年(民國92年)政府收回自辦後,宣告計畫中止。
  • 林口區人口快速成長的同時,衍生出不少交通的問題,為了改善車流過多、繞行區內道路時間過久的問題,以及配合媒體園區開發後的交通運輸需求,新北市政府交通局開始籌劃辦理並興闢一轉運中心,是為林口轉運站,已於2021年3月竣工,此外,林口交流道立體化工程也已完成設計經行政院核定,待辦理工程招標後,預計將於2024年8月完工啟用。[參⁠ 14][參⁠ 15]

教育编辑

 
師範大學林口校區的大門
 
林口高中校門

大學编辑

高級中等學校编辑

特教學校编辑

國民中學编辑

國民小學编辑

國際學校编辑

圖書館编辑

經濟编辑

農業特產编辑

  • 龍壽茶(烏龍茶):但現今許多茶園已因都更而消失。
  • 文旦柚
  • 竹筍

工業编辑

  • 林口發電廠:為台灣大型火力發電廠之一,北台灣工業所需之一部份電力由該電廠提供。
  • 林口工一產業園區:面積約108公頃,該地區附近原有許多違章工廠、倉儲物流及閒置土地,因應地區產業發展、解決土地閒置與違章工廠等情況,因此以市地重劃方式進行開發,活化閒置土地,帶動周邊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吸引六千家廠商進駐,預計於2022年1月完工。[參⁠ 16]

金融機構编辑

地方建設编辑

林口新市鎮编辑

1968年起,政府就計畫在林口成立新市鎮,以紓解台北市的剩餘人口。1975年發佈實施以中山高速公路林口交流道為中心,包括了林口特定區、工業區、住宅區等規劃。並有新市鎮開發條例法源為依據,進行協同開發。目前以中山高速公路為界,林口交流道以北為新北市林口區,以南為桃園市龜山區,新市鎮橫跨縣市邊界但仍冠名林口。而新市鎮多數設施,如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林口體育園區、長庚大學等事實上在桃園市龜山區而非新北市林口區。

然而,新市鎮卻因種種原因而發展緩慢,原本預計25萬人的規模也縮減到8萬人。據指出,失敗的原因在於未適度引進產業,交通不便,離台北都會區較遠。民眾因就業困難,遷居意願不高。加上採市地重劃方式徵收,徵收後,私人擁有很多土地,但不少是閒置而不開發,政府也未採取限期建築措施,使得林口新市鎮進行開發多年仍未真正完成。[參⁠ 17]

不過在日後林口長庚醫院(實際位於鄰近的桃園市龜山區)的設立下,為林口帶來新商機,使新市鎮開始有了起色。且因臺北都會區的發展逐漸飽和、台北市與新北市精華地區的房價持續上漲,近期大量人口移入。再加上桃園機場捷運位於新市鎮南邊的林口站設站、新市鎮附近龜山區的華亞科技園區之開發,分別改善林口連動台北市區、桃園國際機場間的交通。

林口三井Outlet编辑

 
林口三井Outlet室內環境

日商三井不動產的海外投資據點之一,為北台灣的大型Outlet商場之一,來自日本的「MITSUI OUTLET PARK(三井Outlet)」進軍台灣,選定桃園機場捷運林口站周邊進行開發,引進220家店鋪品牌,總營業面積約有1.6萬坪,帶來龐大商機及人潮。該商場為三層建築(GF、1F、2F、3F),2016年1月27日正式開幕。

2021年林口三井Outlet第二期動土,將打造地下1層、地上4層建築,除將增加90間店鋪和原有Outlet串聯,也將強化數位科技導入館內的娛樂、健身等服務,預計2024年開幕。[參⁠ 18]

昕境廣場编辑

昕境廣場位於扶輪公園旁,地址設於文化三路一段,為一座小型購物中心,內部設有國賓影城,共有六層樓,約有近三十家店舖設點於此。

環球林口A9店编辑

位於文化三路一段和八德路的路口旁的桃園機場捷運A9林口站共構大樓內,共有四層樓,二樓有連結捷運站連通道。

觀光與文化编辑

竹林山觀音寺编辑

 
竹林山觀音寺的庭園

竹林山觀音寺,位於林口區竹林路325號,為一世俗化的觀音寺,主祀十八手觀音,香火鼎盛。1801年建立檀越會,祭拜福建泉州泉安龍山寺分靈十八手觀音大媽、二媽、三媽而來,信仰圈遍及林口龜山蘆竹。1939年建廟林口龍山寺,隨即改稱竹林山寺,1949年改稱竹林山觀音寺。是結合宗教信仰、傳統藝術與社會教化的首屈一指宗教勝景。

正殿主祀十八手觀音佛祖,兩旁脅侍善財龍女,前立韋馱伽藍,左側奉祀文殊菩薩,右側奉祀普賢菩薩,左殿奉祀關聖帝君文昌帝君玄壇真君;右殿奉祀天上聖母註生娘娘福德正神。左偏殿一樓光明燈殿,二樓地藏王菩薩殿,右偏殿一樓太歲殿,二樓至聖先師五穀先帝殿。[參⁠ 19]

廟前有占地約兩萬(約6000平方公尺)的庭園,供遊人休憩,由於園中多植櫻花,春天常湧入賞櫻人潮,並在節日假日「平安麵」的素齋麵。重建工程花費超過20億元新台幣,2013年初完工。[參⁠ 20]拜庭的橫樑是由千年檜木裁切而成,總長跨距是52尺。檜木立柱34.4尺,全國唯一擁有三十八根千年檜木大木柱及屋脊六百處木雕,採用臺灣檜木樟木興建,圓通寶殿內有全臺最長檜木供桌,桌長42尺;石堵採青斗石精雕而成、寺內鏤雕、立體浮雕、壁雕、計有三千多幅,每幅皆有不同典故。

林口大峽谷编辑

位在下福海岸,原為嘉寶溪旁的山丘,後為長期盜採砂石成為峽谷,成為放牧地與觀光景點。

林口高爾夫球場编辑

林口高爾夫球場於1963年由吳三連許水德等政府官員與社會人士所籌建,適逢林口茶業不振,由林口區公所負責茶園土地收購工作而建成,目前共有球道27洞,為台灣早期著名的高爾夫球場,常有達官貴人往來其間。

中正藝術商街(林口舊街)编辑

為林口歷史最悠久的商業聚落,整條街商圈氣息濃厚且無刻意營造的復古氛圍,約一公里長,中間和路底各有東、西福宮廟宇,還有菜市場、鐵匠鋪、各式攤販、郵局及警局等設施,新舊建築兼容並蓄存於此處,生活機能一應俱全。路面原為一般柏油路,後來改採用紅磚頭地板,2018年因居民的要求又改回一般柏油路。此外,路燈皆為吊鐘造型,店舖招牌亦有統一規劃。若是沿著中正路往橫窠雅路(現名:泰林路三段)就走便可到泰山區,據說早期林口舊街是泰山、林口兩地居民的商業交流區。

林口夜市编辑

林口夜市,位於中山路、佳林路、竹林路間空地,每逢週三、週日便會出來擺攤,曾經號稱是北台灣最大的流動夜市,後來局部逐步成為建地後陸續蓋了一些房子,實際夜市攤販擺攤區域一直縮小,現在只有原本的八分之一,但也是北部較大的夜市。

林口北文紫祥宮编辑

俗稱包公廟,祀奉包青天,地址位於林口區瑞平里3鄰瑞樹坑24號之1。

林口子弟戲文化節编辑

林口子弟戲在市府歷年積極的輔導下,結合當地九大軒社[註⁠ 1],透過每年傳習北管戲與子弟戲文化節演出活動,逐漸把文化薪傳的種子繼續傳遞下去。

每年的子弟戲活動,將在既有基礎上,結合區內林口醒吾科技大學高教深耕計畫,以學校、社區、街坊一起來方式,透過創意點子集結、傳統宗教民俗傳習,與主活動期間子弟戲的體驗與學習,讓學校、社區居民重新認識與接觸、欣賞林口的常民戲曲音樂文化。另外也結合地方采風繪畫與攝影展方式,讓林口居民了解在地文化變遷,與林口街景建設的新舊對照,以復舊為題讓居民找回往日舊林口榮光,透過創新讓傳統和現代作一個文化交流,讓新舊共融共同營造林口在地文化特色。[參⁠ 21]

注解编辑

    註:

  1. ^ 包括:林口樂林園(林口里)、頭湖悅樂軒(湖南里)、頭湖和樂軒(湖南里)、中湖中興社(菁湖里)、寶斗厝寶樂軒(嘉寶里)、後湖福樂社(湖北里)、太平嶺平樂社(太平里)、下福洪福社(下福里)、頂福顯林社(頂福里)、東華復興社(瑞平里)

參考資料编辑

    參:

  1. ^ 1.0 1.1 1.2 1.3 尹章義 (编). 林口鄉志. 陳文立 監修. 臺北縣林口鄉公所. 2001 (中文(臺灣)). 
  2. ^ Shu LinKou Air Station: 1956 thru 1959 Base Formation and the Quemoy Crisis. Shu Lin Kou Air Station Taiwa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0). 
  3. ^ Shu LinKou Air Station: 1960 thru 1969 Base Modernization. Shu Lin Kou Air Station Taiwa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6). 
  4. ^ Shu LinKou Air Station Tour: 1975 to 1977 The Last Days of Linkou. Shu Lin Kou Air Station Taiwa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9). 
  5. ^ 5.0 5.1 5.2 人口計算機. 新北市政府民政局. [2020-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5). 
  6. ^ 資料集-村里戶數、單一年齡人口(新增區域代碼). 中華民國行政院 數位發展部 政府資料開放平臺. [2022-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4) (中文(臺灣)). 
  7. ^ 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XLS). 內政統計月報. 2020-02-10 [2020-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8. ^ 歷任首長. 新北市林口區公所. [2021-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9. ^ 林口四聲槍響 鄉長參選人之妻 街頭拉票受驚嚇. 聯合報. 1990-01-06 (中文(臺灣)). 
  10. ^ 林口鄉棄土弊案浮上檯面 肇因內訌說. 聯合報. 2000-12-06 (中文(臺灣)). 
  11. ^ 公所簡介 - 組織架構. 新北市林口區公所. [2021-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4) (中文(臺灣)). 
  12. ^ 歷史沿革. 新北市林口區公所. [2019-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中文(臺灣)). 77年(西元1988年)8月1日,林口鄉的行政區域再度有所調整,分別有東勢村自南勢村分出、中湖村從菁湖村分出,使林口鄉所轄村落成為東林、菁湖、湖南、頂福、下福、嘉寶、瑞平、林口、西林、湖北、南勢、太平、東勢、中湖等14村;於91年(西元2002年)2月1日,分別有仁愛村、麗林村自南勢村分出,麗園村由東勢村分出,共有17村。99年(西元2010年)12月25日改制為新北市林口區,村改為里,仍轄17個里。 
  13. ^ 新北市新巴士. 新北市林口區公所. [2021-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中文(臺灣)). 
  14. ^ 曾佳俊. 紅火蟻危機解除 林口公車轉運站將動土最快明年3月完工. 蘋果新聞網. 2020-10-16 [2021-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中文(臺灣)). 
  15. ^ 汪靖軒. 林口交流道壅塞有解?林佳龍:2024年完成增設匝道工程. 新頭殼. 2020-12-15 [2021-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中文(臺灣)). 
  16. ^ 林和謙. 林口工一產業專區超過20萬坪!至少6千家廠商爭取進駐. 好房網新聞. 2020-09-29 [2021-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中文(臺灣)). 
  17. ^ 防範新市鎮私地主擁地自重 營建署祭出限期建築撒手鐧. 聯合報. 1992-05-12 (中文(臺灣)). 
  18. ^ 張哲郢. 林口三井Outlet二期 2024年開幕. 聯合報. [2022-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0). 
  19. ^ 竹林山觀音寺. [2018-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20. ^ 竹林山觀音寺簡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竹林山觀音寺
  21. ^ 2020子弟戲活動. 新北市林口區公所. [2020-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