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是中國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史電視連續劇,共60集,但中国大陆上映时仅59集,此后亦未复播。在台湾上映时另剪辑成68集的《满清末代王朝》。该剧由張黎執導,于2001年10月8日在北京开机拍摄,[1]2003年首播。
走向共和 | |
---|---|
![]() 《走向共和》海报 | |
类型 | 電視連續劇 |
导演 | 張黎 |
国家/地区 | ![]() |
集数 | 68 |
片头曲 | 曙色 (徐沛东主唱) |
作曲 | 徐沛东 |
作词 | 田晓光 |
片尾曲 | 年轻的向往 (宋祖英主唱) |
制作 | |
制作人 | 罗浩、劉文武、冯骥、程春麗 |
播出日期 | 2003年— |
劇情背景為自清朝慈禧太后歸政光緒皇帝,至民初袁世凱稱帝失敗,約20年間的历史,演绎了洋務運動、清日戰爭、戊戌變法、义和团运动、八國聯軍之役、庚子後新政、預備立憲、丁未政潮、辛亥革命、宋教仁案、二次革命、洪憲帝制和張勳復辟等事件。
敘事主要圍繞以下六位主角發展:李鴻章、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康有為、袁世凱、孫中山。該劇仅在中國中央電視臺公开播出过一次,但是中国大陆观众仍能通过网络电视观等渠道看到该剧,其影碟也允许发行流通。[2]
該劇在第59集中,孫文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的演说,在第一次播出時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刪剪。2003年,該劇在臺灣由緯來綜合台及中視以《滿清末代王朝》之名先後播出。2005年,香港無綫電視購得該劇集之播映權。
劇情 编辑
慈禧太后要修頤和園風光的過她六十歲生日,李鴻章擔心日本擴充海軍漸成威脅,想加強北洋水師實力,設“海防捐”,又找洋人借錢,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籌得的款項全都“捐”給慈禧修園子了,只搞了一次令人心酸的演習……
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受命簽定《馬關條約》,在日本遇刺大難不死,但從此背著漢奸惡名退出政治舞臺。
甲午兵敗之後,朝廷決定訓練新兵,榮祿聽從李鴻章建議,讓袁世凱小站練兵,而袁世凱卻暗地裡經營其政治資本……
甲午戰爭後,慈禧進駐頤和園享其清福,聲言歸政於光緒,但軍政實權仍掌控於其手中,光緒與康黨維新變法不過百日,而維新最大的障礙,卻是陳腐不堪的舊勢力,在新舊勢力衝突後,慈禧重新執政,而光緒則被幽禁深宮……
逃亡在外的康黨,假借“衣帶詔”哄得外國干預中國內政,慈禧惱羞成怒,竟同時向世界列強宣戰……
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慈禧西逃,為了慈禧回鑾的議和,清廷不僅賠款,還不得不將一大批王公大臣處死。為慈禧安全回鑾,袁世凱學西方組建警察隊,以應付清軍不得駐軍的條約規定,且在慈禧回鑾過程中倍加殷勤,於是袁世凱深得慈禧器重,在慈禧晚年,袁世凱辦洋務行新政,大有王莽之風……
慈禧太后死後,載灃攝政,罷免袁世凱、親貴專權、遏壓民意。革命黨乘機起事,辛亥革命爆發……
由於清軍精銳皆聽命於袁世凱,朝廷只得再次啟用袁世凱;袁世凱重組內閣掌握軍政大權,借平亂之名掏空清廷壯大自己,當時的北洋軍隊無論在軍隊數量或訓練裝備,都遠勝於南方革命聯軍,形勢頗似當年曹操挾天子領百萬南征之時……
袁想奪權又懼怕篡位之名,於是製造輿論與南方議和,此舉不但造成清廷惶恐,也造成南方聯軍戰和分歧,由於袁也是漢人,加上其軍事實力與政治聲望,終於竊國據位當上了大總統……
宋教仁遇刺暴露了袁世凱封建軍閥政客面目,引發二次革命……
革命失敗,孫中山再次流亡海外;之後袁世凱解散國會,清除國民黨議員,最後竟復辟當皇帝;袁世凱稱帝舉國鼎沸,各地紛紛起兵討袁護法,袁世凱在眾叛親離下惶惶而死。但隨即軍閥混戰,張勳又借機復辟。孫中山發表言論,反對張勳復辟,民主時代即將來臨……
演員 编辑
主演 编辑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慈禧太后 | 呂中 | 晚清實際的掌權者,在光緒屆齡親政之時,名為結束垂簾還政於他,實仍於後宮繼續弄權,致使胸懷大志的光緒皇帝有名無實,形同她的傀儡。在甲午戰爭前夕仍花公帑重修頤和園,並籌辦極度奢華的六十壽典,被世人認為是沒錢整肅水師而導致甲午戰敗的罪魁禍首。戊戌變法也因她暗中運籌而遭破壞,變法流產之後重掌政權。 |
李鴻章 | 王冰 | 文華殿大學士兼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淮軍領袖,洋務派領袖。深知大半公帑沒用於軍事上而導致砲彈嚴重缺乏,北洋艦隊年久失修不敵列強,只好與列強求和苟延,曾多次代表清廷與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遭人詬病,本劇中尤其與軍機大臣翁同龢有嚴重嫌隙。在甲午戰後赴日簽訂《馬關條約》時遇刺,負傷簽約。 |
袁世凱 | 孫淳 | 清朝駐朝鮮大使,甲午戰爭後出任新軍督辦,曾被視為出賣戊戌變法的告密者,致使變法失敗。武昌起義後被推為內閣總理,促成清帝遜位。任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卻暗中藉機壯大北洋軍閥,做為稱帝籌建中華帝國(洪憲帝制)的後盾。 |
孫文 | 馬少驊 | 革命黨領袖,曾上書李鴻章倡言共和而遭駁回,又嘗試與康有為合作失敗,於是決定以革命推翻千年帝制,締造共和,歷經十次起義失敗,多次流亡海外,曾在英國倫敦被清使館人發現而遭逮捕軟禁(倫敦蒙難)。終於武昌起義全國過半省份宣布獨立,中華民國於焉成立,任職臨時大總統,後為中國國民黨總理。 |
清国 编辑
內廷 编辑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光緒皇帝 | 李光潔 | 清朝第11任皇帝,醇親王奕譞之子,銳意維新,惜有志難伸,百日維新失敗後被禁錮於中南海瀛台,劇中為憂憤而死。 |
隆裕皇后 | 姜楠 | 光绪帝皇后,宣統朝垂簾聽政,中國最後一位太后。 |
珍妃 | 阿斯茹 | 光绪帝寵妃,八國聯軍時因得罪慈禧太后,遭投井溺死。 |
宣統帝 | 王培文 | 清朝末代皇帝。 |
李蓮英 | 李永貴 | 慈禧時代的太監總管。 |
小德張 | 馬小寧 | 隆裕時代的太監總管。 |
王公大臣 编辑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奕訢 | 鄭天庸 | 恭親王,領班軍機大臣兼總理衙門大臣。 |
奕譞 | 錢學格 | 醇親王,海军衙門總理大臣。 |
醇王福晉 | 王瑞虹 | 劇中將她與載灃生母侧福晋刘佳氏合併為一人。 |
奕劻 | 徐敏 | 慶親王,清末首任內閣總理。 |
載灃 | 高田昊 佟乐(少年) |
嗣醇親王,宣統朝攝政王,溥儀生父。 |
載振 | 姚潤昊 | 慶親王之子,典型的紈絝子弟。 |
載澤 | 郝柏傑 | 鎮國公,改革派、立憲派人物。 |
榮祿 | 戈治均 | 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 |
張之洞 | 廖丙炎 | 湖廣總督,洋務派領袖,漢陽鐵廠創辦人。 |
翁同龢 | 張炬 | 光緒帝師,戶部尚書兼軍機大臣。 |
閻敬銘 | 尚印泉 | 戶部尚書,因諫阻慈禧重修圓明園而遭罷職。 |
瞿鴻禨 | 鄭天庸 | 軍機大臣。 |
徐桐 | 王洪濤 | 體仁閣大學士,晚清守舊派的代表人物。 |
徐承煜 | 于雷 | 徐桐之子,與其父一樣守舊。 |
丁汝昌 | 王明智 | 北洋水師提督,甲午戰爭重要軍事人物,戰敗後自殺。 |
劉步蟾 | 張原榮 | 定遠艦管帶,見習英國海軍學成歸國,甲午戰爭重要軍事人物,戰敗後自殺。 |
林泰曾 | 魏德山 | 鎮遠艦管帶,見習英國海軍學成歸國,甲午戰爭重要軍事人物,戰敗後自殺。 |
鄧世昌 | 蘇茂 | 致遠艦管帶,甲午戰爭重要軍事人物,壯烈殉國。 |
林永升 | 楊增元 | 經遠艦管帶,見習英國海軍學成歸國,甲午戰爭重要軍事人物,壯烈殉國。 |
方伯謙 | 洪宗義 | 濟遠艦管帶,見習英國海軍學成歸國,甲午戰爭重要軍事人物,因臨陣脫逃,就地正法。 |
鐵良 | 賈一平 | 軍機大臣,陸軍部尚書。 |
良弼 | 金華 | 清末立憲派大臣,宗社黨首領,後遭革命黨人彭家珍炸死。 |
剛毅 | 趙順增 | 清末軍機大臣,甲午戰爭的主戰派,反對戊戌變法,亦為義和團事件禍首之一。 |
毓賢 | 徐家忠 | 義和團事件禍首之一。 |
廕昌 | 宋濤 | 清末陸軍大臣。 |
端方 | 劉國光 | 湖南巡撫,立憲派人物。 |
瑞澂 | 吳爾甫 | 清末湖廣總督,因鎮壓革命不力,狼狽而逃。 |
盛宣懷 | 溫海波 | 工部左侍郎,清末實業家。 |
張謇 | 劉偉明 | 清末狀元,主張「實業救國」。 |
岑春煊 | 胡龍吟 | 甘肅布政使、郵傳部尚書,奕劻及袁世凱的對頭。 |
孫家鼐 | 曾靜 | 光緒帝師,甲午戰爭的主和派。 |
譚鍾麟 | 賈韻彤 | 清末兩廣總督,任內鎮壓第一次廣州起義。 |
蔣士瑆 | 劉義 | 彈劾奕劻存鉅款於外國銀行的御史。 |
朱寶奎 | 高玉慶 | 清末郵政、鐵路管理官員。 |
江春霖 | 魏德山 | 監察御史,多次彈劾袁世凱。 |
趙啟霖 | 賈兆冀 | 監察御史,因彈劾楊翠喜案而聲名大噪。 |
王照 | 劉禹佟 | 禮部主事,支持戊戌變法。 |
吳毓鼎 | 董丹軍 | 瞿鴻禨的學生,原型惲毓鼎。 |
辜鴻銘 | 田小潔 | 張之洞幕僚,學貫中西,堪稱清末怪傑。 |
恩銘 | 張孟星 | 安徽巡撫,任內大力推行新政,後遭下屬徐錫麟行刺致死。 |
程德全 | 曹琨其 | 清末江蘇巡撫,辛亥革命爆發後,宣布江蘇獨立,並自任都督。 |
伍廷芳 | 吳爾甫 | 李鴻章幕僚,首位取得外國律師資格的華人。 |
馬三俊 | 韓英群 | 淮軍舊部,因違反軍紀而被袁世凱處死。 |
維新派 编辑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譚嗣同 | 随抒扬 | 清末維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維新期間為光緒重用,事敗與其他五人一同處斬於菜市口。 |
林旭 | 柴銘洋 | 清末維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
楊深秀 | 任明生 | 清末維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
楊銳 | 袁世龍 | 清末維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
康有溥 | 許承璋 | 清末維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
劉光第 | 徐寶國 | 清末維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
康有為 | 孫寧 | 维新派領袖,主張君主立憲,曾受光緒接見於朝堂上,反專制,亦反共和、反革命,為戊戌變法之首腦,失敗後流亡國外組建保皇會,後力挺張勳復辟。 |
梁啟超 | 張含 | 康有為弟子,戊戌變法的主要人物之一。 |
中华民國 编辑
北洋政府 编辑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黎元洪 | 蔡偉 | 副總統,袁死後繼任大總統。 |
徐世昌 | 郑玉 | 袁世凱盟友,北洋政府國務卿。 |
唐紹儀 | 王宇 | 首任總理。 |
趙秉鈞 | 李屹 | 第三任國務總理,宋教仁案的嫌疑人。 |
王士珍 | 王迎奇 | 「北洋三傑」之一,北洋政府陸軍總長,馮國璋當政時被委為內閣總理。 |
段祺瑞 | 馬侖 | 「北洋三傑」之一,北洋政府皖系首領,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後為臨時執政。 |
馮國璋 | 姚崗 | 「北洋三傑」之一,北洋政府直系首領,黎元洪辭職後任代理總統。 |
曹錕 | 郭宏傑 | 北洋政府直系首領,以賄選得任大總統而受世人所譏。 |
張勳 | 楊光華 | 北洋軍閥,丁巳復辟的策動者。 |
楊度 | 陳康 | 立憲派人士,袁世凱幕僚,組織籌安會推動洪憲帝制。 |
楊士琦 | 王暉 | 袁世凱幕僚,支持洪憲帝制。 |
曹汝霖 | 營灃 | 清末留學生,袁世凱親信。 |
蔡鍔 | 楊猛 | 雲南都督,發動護國戰爭討袁。 |
程壁光 | 劉超 | 北洋政府海軍總長。 |
蔡廷幹 | 孫亮 | 北洋政府海軍將領。 |
袁克定 | 苗強 | 袁世凱長子,以順天時報之名偽造輿論欺矇其父。 |
袁克文 | 蔣一銘 | 袁世凱次子。 |
段芝貴 | 國文學 | 北洋政府軍事將領,以坤伶楊翠喜行賄載振而謀官。 |
孟恩遠 | 郭明翰 | 北洋政府軍事將領,原沈玉英妓院的狎司。 |
應桂馨 | 楊俊勇 | 江蘇巡查總長,刺殺宋教仁的主兇。 |
中國國民黨 编辑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黃興 | 李傳纓 | 與孫文並肩的民主革命家。 |
宋教仁 | 喬立生 | 中國國民黨的主要籌建人之一,倡導責任內閣制,積極推行憲政的政治家。 |
陳少白 | 劉仲元 | 興中會的組織人之一。 |
楊衢雲 | 脫一然 | 興中會領袖,後被清廷暗殺。 |
陸皓東 | 鄭春雨 | 孫文同鄉,於廣州起義時犧牲。 |
鄭士良 | 王敬禹 | 興中會成員,後被清廷暗殺。 |
程蔚南 | 鄭强 | 孫文同鄉,創辦《檀山新報》鼓吹革命。 |
宋慶齡 | 石佳麗 | 孫文的妻子。 |
蔡元培 | 于雷 | 近代革命家、教育家。 |
外國 编辑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明治天皇 | 矢野浩二 | 日本第122代天皇。 |
伊藤博文 | 平田康之 | 日本首任內閣總理大臣。 |
伊東祐亨 | 中村文平 |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 |
陸奧宗光 | 桑名湧 | 日本外務大臣。 |
小村壽太郎 | 神谷秀澄 | 日本駐華公使,代表日本簽訂《辛丑條約》。 |
西鄉從道 | 星野晃 | 日本海軍大臣。 |
福澤諭吉 | 小林龍夫 | 日本學者,提倡《脫亞論》。 |
梅屋庄吉 | 河源啟明 | 孫文的日本友人。 |
野村 | 三浦研一 | 日本海軍陸戰隊將軍。 |
純子 | 市川亞沙子 | 野村的女友,為捐資購買軍艦而出賣初夜。 |
瓦德西 | 瑞内 | 八國聯軍總司令。 |
莫理逊 | 曹操 | 英國泰晤士報記者。 |
老羅斯福 | 漢斯 | 美國總統。 |
海因里希 | 安馬克 | 德國高爐專家。 |
其他 编辑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徐錫麟 | 翟雲鵬 | 革命黨人,安慶起義敗後從容赴義。 |
張振武 | 周波 | 武昌起義首義者之一。 |
李光昭 | 馬維福 | 欲藉修園工程大發橫財的投機份子。 |
沈玉英 | 韓再芬 | 袁世凱大姨太,妓戶出身。 |
楊翠喜 | 唐禾香 | 清末民初名伶。 |
孫眉 | 米國強 | 孫文長兄,傾家蕩產資助其弟的革命事業。 |
譚氏 | 孫少麗 | 孫眉之妻。 |
宋嘉澍 | 王傳海 | 宋慶齡之父,清末傳教士,鼎力金援革命活動。 |
王阿發 | 洪宗義 | 宋教仁遇刺案的線人。 |
羅文 | 趙立新 | 參議院議員。 |
田沫 | 丁柳元 | 民國時報記者。 |
收视情况 编辑
《走向共和》首播前,中国中央电视台对这部投资4100多万元、首播时长达59集的电视剧寄予厚望,期盼创造收视率新高。中国中央电视台在该剧策划阶段就开始介入,在首播的播出安排上还为该剧做了便于推高收视率的特殊安排。[8]但是,2003年《走向共和》在CCTV-1黄金时段首播时,收视率很低,远远不如中国中央电视台的预期。根据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统计,《走向共和》在CCTV-1开播时,全国收视率仅为3.1%,之后略有增长。[9]中国中央电视台对CCTV-1黄金时段电视剧平均收视率的要求是达到5.29%的标准,《走向共和》未能达标。[10]而CCTV-1黄金时段以往播出的热门电视剧,例如1994年的《三国演义》首播时全国收视率高达46.7%。[11]2003年CCTV-1黄金时段共播出25部电视剧,排在前三名的是21集的《荣誉》9.12%、23集的《军歌嘹亮》8.97%、20集的《公安局长》7.84%,其他均在2.81%-7.26%之间,5%以下的有13部(包括《走向共和》)。[10]
《走向共和》收视率虽然不高,但却在舆论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和其惨淡的收视率极不相称。这主要得益于该剧的收视群体。根据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统计,该剧首播的收视群体呈现“三高”的特点,即“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高学历体现在78%观众的学历在大学以上,高收入体现在观众平均月收入在2500元人民币以上,高年龄体现在观众年龄主要介于30岁至49岁之间,且以中年男性观众居多。因此该剧的收视人群主要集中在高收入高学历的中年男性观众,其他观众对该剧缺乏热情。该剧也是那几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中,这种“三高”特点最强烈的电视剧。[9]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在2014年的一次会议上透露,该剧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期间,他同在北京的几位历史学家收看了此剧,讨论认为此剧有政治问题,传播了错误的观念。[12][13]
参考资料 编辑
- ^ 方屏. 历史大片《走向共和》撩起面纱. 当代电视. 2001, (14): 8. ISSN 1000-8977. doi:10.16531/j.cnki.1000-8977.2001.14.003. CNKI DDDS200114002. NSSD 15027213 .
- ^ 从禁播《走向共和》看中国权力斗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美国之音
- ^ 李文海. 《走向共和》给人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新的历史观点”?. 高校理论战线. 2003, (6): 44–47. ISSN 1002-4409. CNKI GXLL200306009. NSSD 9208678 .
- ^ 方闻. 真是真非安在 人间北看成南——《走向共和》及其引起的反响述评.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3, (5): 4–25. ISSN 1002-9583. doi:10.16532/j.cnki.1002-9583.2003.05.001. CNKI WAVE200305000. NSSD WYLLYPP2003005001 .
- ^ 萧功秦. 从《走向共和》的人物形象看历史范式的转换. 探索与争鸣. 2003, (6): 26–27. ISSN 1004-2229. CNKI TSZM200306009. NSSD 9103551 .
- ^ 钱乘旦. 谈谈大众历史教育的偏失. 历史教学. 2003, (8): 5–9. ISSN 0457-6241. CNKI LISI200308000.
- ^ 徐新闻. 影象中的“社会记忆”变迁 (硕士论文). 安徽大学. 2010. CNKI 2010146424.nh.
- ^ 三大悬念决定《走向共和》走向高收视率. 东方网. 2003-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9-09).
- ^ 9.0 9.1 《走向共和》观众“三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高. 新浪. 2003-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5).
- ^ 10.0 10.1 何延锋. 从电视剧《星火》取得高收视率谈起. 中国电视2007年第9期.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 ^ 94版三国演义走红柬埔寨 民众家里供奉关公. 网易. 2016-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9).
- ^ 张海鹏发言:在重大意识形态问题上不能含含糊糊、遮遮掩掩. 红歌会网. 2014-11-14 [2020-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1).
- ^ 张海鹏发言:在重大意识形态问题上不能含含糊糊、遮遮掩掩 ——从亲历的三件事说起. 红色文化网. 2014-11-03 [2020-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外部連結 编辑
- 豆瓣电影上《走向共和》的資料 (简体中文)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走向共和》的资料(英文)
- CCTV-电视剧频道-电视剧《走向共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导演编剧新浪谈《走向共和》——用丰满形象描述历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梁柱. 历史不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与年轻朋友谈历史剧《走向共和》. 中华魂, 2003(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阿忆. 《正剧·主观叙事·艺术商品》——由59集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想到. 南方电视学刊, 2003(3):84-8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沈平. 站不住脚的理由——简评关于《走向共和》的两篇述评. 报刊之友, 2003(5):25-2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苏人. 既是正剧,就要反映历史真实——《走向共和》观后. 百年潮, 2003(6):7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