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交流道
{{globalize|time=2017-11-07T15:23:30+00:00}}
{{noteTA |T=zh-cn:立交桥; zh-tw:交流道; zh-hk:交汇处; |1=zh-cn:立交桥; zh-tw:交流道; zh-hk:交汇处; |2=zh-cn:枢纽立交; zh-tw:系统交流道; zh-hk:交汇处; |3=zh-cn:匝道; zh-tw:匝道; zh-hk:引道; |4=zh-cn:辅路;zh-tw:集散道; |5=zh-cn:信号灯;zh-tw:号志; }}
立交桥({{lang-en|Interchange}},常简写为IC)是高架道路与其他公路交汇之道路设计,利用立体交叉与数条匝道组成,引导车辆转换不同公路的交通设施。当两条高架道路交汇时的交流道,则另称为系統交流道或樞紐立交({{lang|en|Junction}},简写作JCT)。
中华民国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公布之系统交流道公式英文名称则为System Interchange,简写作SIC,[1]通常泛指国道与国道交叉或国道与省道高架道路交叉连结之交流道。省道高架道路与省道高架或城市高架道路交叉称为JCT。
名词解释
编辑下列名词以靠右行驶的道路设计为基础,与靠左行驶的道路设计,仅左右两字互换而已。
匝道(进口、出口匝道;上、下匝道)
编辑一小段提供车辆进出主线(高速公路或高架道路)等的陆桥/斜道/引线连接道。
直接式匝道({{lang|en|Directional ramp/road}})
编辑将右转车道设于右方,以高速公路较为常见。
非直接式匝道({{lang|en|Non-directional ramp/road}})
编辑将左转车道设于右方,设置环道({{lang|en|loop}})衔接其他公路。
半直接式匝道({{lang|en|Semi-directional ramp/road}})
编辑与非直接式匝道雷同,但舍去环道,改以路线较长、起伏较大的高架道路连接。
交织路段({{lang|en|Weaving}})
编辑因汇流、分流或其他因素导致行车主线,短时间车流混乱的路段,称为交织路段。
集散道({{lang|en|Collector/distributor road}})
编辑为解决交织路段的车流问题,部分交流道加入集散道的设计,舒缓交织路段的交通。
型式(高速公路与高速公路)
编辑系统交流道
编辑泛指2条以上之封闭式道路的交汇处,以下例有:
- 2条高速公路交会的交流道。
- 1条高速公路与1条快速公路交会的交流道。
- 2条快速公路交会的交流道。
- 1条快速公路与高架道路交会的交流道。
四方向
编辑苜蓿叶型
编辑苜蓿叶型 |
---|
苜蓿叶型(Cloverleaf,也称四叶型、幸运草型)是设置四个环形匝道,让左转车辆行驶约270度的环道后自右侧汇入高速公路。优点在于无平面交叉,匝道不互相干扰。缺点为占地面积大,且路线迂回较长,两环间的路段也容易形成交织路段(可施设集散道解决),直行车辆易受转向车辆干扰。例如:台湾国道1号&台82快速公路的嘉义系统交流道
环状型
编辑环状型 |
---|
环状型(Stack,也称为定向式)为设置全方向的高架半直接式匝道穿越两高速公路间,与对向右转匝道相互汇流后再汇入高速公路;其交流道层数多,无苜蓿叶型容易产生车流交织的缺点,但造价较昂贵,也容易产生视觉上的景观冲击,一般多为三层。
环状苜蓿叶型
编辑环状苜蓿叶型 |
---|
环状苜蓿叶型(CloverStack)为苜蓿叶型交流道和环状型交流道的结合体。不但可以拥有环状型交流道的优点,造价也相对便宜。例如:台湾国道1号&国道8号的台南系统交流道
漩涡型
编辑漩涡型 |
---|
漩涡型(Turbine)为环状型交流道的变形(也可称为风车型),比起前者可减少交流道的层数和造价。通常使用于较少车流量或崎岖的地区,其匝道可顺应地形和用地限制改变其布设。
三方向
编辑分叉式+篮网式
编辑在相同方向上平行的三条高快速道路,行驶的车辆利用在两个行车道之间产生的高架桥或下坡道进行路线切换,汇合后从左右两边分出匝道,再合并为一条独立的道路。
例如:台湾中山高北上线五杨高架于泰山转接道汇入国道一号,中山高于五股交流道分出汐五高架,五杨高架又在五股转接道与汐五高架合并为一条独立的高架道路。中山高南下线,汐五高架与五杨高架与国道一号,汇流方式与北上线相反。
喇叭型
编辑喇叭型A | 喇叭型B |
---|---|
喇叭型(Trumpet)是高速公路与其他公路与交叉,出入口皆位于同一处,因设置两条直接式匝道、一条半直接式匝道与一环道形似喇叭而得名,其中环道供车流量较小的一方进出。此型交流道适合匝道收费之高速公路系统使用,是第二代的交流道型式。例如:台湾国道6号的爱兰交流道(喇叭型B)
Y型
编辑Y型1 | Y型2 |
---|---|
Y型(Directional-T)是喇叭型舍去环道,改以路线较长、起伏较大的半直接式匝道连接。适合车流量需求较高、实行匝道收费之高速公路系统使用,同样也是次世代之交流道型式。缺点为造价需求较高,且容易造成视觉冲击。例如:台湾国道3号&国道6号的雾峰系统交流道(Y型1)
双方向
编辑分叉转换式
编辑篮网式(basketweave)在台湾称为转接道。在相同方向上两条高快速道路,行驶的车辆使用在两个行车道之间产生的高架桥或下坡道进行路线切换,优点是不导致车辆交织。这些转换车道通常设在最右侧之车道出入口,但是可以被配置成在中间车道以避开最外侧车道之大型车辆。
分岔式
编辑分岔式 |
---|
分岔式(Partial Y,另称半Y型)是Y型舍去一边的匝道而成。也可看做一条道路从左右两边分出匝道,再合并为一条独立的快速道路。但只能一边出去,一边进入。通常作为旧路壅塞而改线至外环道路(Bypass Routes)的方案。例如:台68线与台68甲线的衔接处
双C型(Double C Type)是由两个C型环状道组成,适合用于山区、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但只能一边出去,一边进入。例如:台湾国道6号的北山交流道
型式(高架道路与平面道路)
编辑钻石型
编辑基本钻石型 | 简易钻石型 |
---|---|
钻石型(Diamond,也称菱形)动线单纯、用地较小,但交通量大时容易堵塞,常见于联络地区性道路的交流道。例如:台湾的国道3号白河交流道
另有简易钻石型(亦称上下匝道),比起基本钻石型所需用地更少,但仅适合车流量稀少的道路使用。例如:台88快速公路凤山交流道
部分苜蓿叶型
编辑部分苜蓿叶A2型、B2型
编辑部分苜蓿叶A2型 | 部分苜蓿叶B2型 |
---|---|
部分苜蓿叶型(Parclo,为Partial Cloverleaf的简称)是钻石型混合一到三条非直接式匝道(环道)而成。与苜蓿叶型相比,在取得土地兴建的弹性更大。缺点为环道设计容易造成车流回堵。
A2型与B2型不同的地方于A型的匝道位于二、四象限,B型匝道的则位于一、三象限。例如:台湾国道3号的九如交流道(部分苜蓿叶A2型)
部分苜蓿叶A4型、B4型
编辑部分苜蓿叶A4型 | 部分苜蓿叶B4型 |
---|---|
B4型、A4型与 A2型、B2型 不同的地方在于原有空白的象限上多了条直接式匝道。例如:台湾国道1号的杨梅交流道(部分苜蓿叶A4型)、斗南交流道(部分苜蓿叶A4型)
部分苜蓿叶AB型
编辑部分苜蓿叶AB型 |
---|
AB型的部分苜蓿叶交流道亦称为折叠式钻石型(Folded diamond)交流道,此型交流道通常设置于和铁路平行且靠近的公路上。例如:台湾台78线的斗南交流道与台61线的七股交流道。
单点钻石型
编辑单点钻石型 | 交通动线 |
---|---|
单点钻石型(Single-point,简称SPUI,也称为水字型),由钻石型改良而成,将四处左/右转匝道集中于一点,并仅需设置一处号志。结合了钻石型动线单纯及环状型能负荷大交通量的优点。缺点为唯一的号志损坏时容易造成交通的混乱。例如:台湾国道1号的新竹交流道公道五匝道、国道3号的乌山头交流道、国道3号的南云交流道
环岛型
编辑环岛型 |
---|
环岛型(Roundabout),主线由高架形式通过,相交处由环岛来疏导车流。
出口匝道
编辑在双向的其中一向或两向仅设置出口方向,无法进入高速公路或快速公路。
参考资料
编辑- {{Cite book zh|author=徐耀赐|publisher=北门出版社||title=公路工程—理论与实务(下)|location=台北市||date=1996|id=ISBN 978-957-99070-2-6}}
- {{Cite book zh|author=廖肇昌等执行编辑|title=第二高速公路兴建专辑,规划篇|date=2004||publisher=国道新建工程局|id=ISBN 978-957-01-6351-3}}
- 中华民国“内政部营建署”网页:道路立体交叉、快速道路与匝道设计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道路运输 Category:桥梁类型 Category:道路交会型式
- ^ {{cite web|url=https://www.freeway.gov.tw/english/Publish.aspx?cnid=1914 |title=Freeway Bureau English Version »Network Traffic Guide »National Freeway Map »Freeway facilities (interchanges, service areas) |publisher=Freeway.gov.tw |date= |accessdate=2018-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