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战争,即北宋西夏的战争,西夏在1038年独立称帝后,与宋朝进行的战争。主要有五次大的战争,即宋仁宗-夏景宗时期,宋英宗-夏毅宗时期,宋神宗-夏惠宗时期,宋哲宗-夏崇宗时期,宋徽宗-夏崇宗时期。双方互有胜负,总体而言宋朝败多胜少,惟西夏亦无法侵入中原,最后以夏向宋称臣作结。战争削弱北宋边防,最终导致金的南侵和北宋灭亡。

第一次战争

编辑
第一次宋夏战争
宋夏战争的一部分
日期1040年-1042年
地点
一带
结果 西夏胜利,双方签订庆历和议
参战方
北宋 西夏
指挥官与领导者
范仲淹
夏竦
韩琦
李元昊
张元
兵力
约35000人 约21000人
宋夏三大战役与辽夏三大战役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仁宗宝元元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写信通知宋廷,希望他们承认这一事实。可是宋朝大多数官员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于是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从此,长达三年之久的宋夏战争全面爆发。

三川口之战

编辑

宝元二年(1040年)三月,夏景宗李元昊进攻宋朝。元昊一面率军佯攻北宋的金明寨(今陕西安塞南部),一面送信给宋吏部侍郎、振武军节度使、资政殿学士、知延州(今陕西延安)事、鄜延,环庆路沿边经略安抚使、鄜延路马步军都部署范雍,表示愿意与宋和谈,制造假象,以麻痹范雍。范雍却信以为真,立即上书朝廷,对延州防御也松懈了。

同年七月,元昊派大军包围了延州。宋鄜延路马步军副部署兼鄜延、环庆路同安抚使、兼管勾泾原路兵马、侍卫亲军步军司副都指挥使、静江军节度观察留后刘平、鄜延路马步军副都部署,缘边安抚使,邕州观察使,殿前司都虞候石元孙奉命增援。当他们到了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时,遭到西夏军队偷袭,遇到西夏军队重重包围。刘、石二人率军与夏军苦战,不敌,只好退守三川口附近的山坡。西夏又增援了大量军队。元昊多次写信劝降刘平,但刘平宁死不屈。

最后,西夏军队猛攻宋军驻守的山坡。刘平、石元孙被俘。恰逢天下大雪,寒风凛冽,夏军缺少御寒衣物,遂致军纪松弛,后来由于仪州刺史、鄜延路马步军副都部署许德怀偷袭元昊得手,西夏军队才被迫撤离宋朝境内,延州之围才得以缓解。战后,鄜延路驻泊兵马都监黄德和因临阵逃脱,被处以腰斩,枭首于延州城下。

三川口之战中,虽然宋朝成功抵御西夏军队的入侵,但是损失太多,而且宋朝边境的防御也处于被动地位。

好水川之战

编辑

三川口之战以后,仁宗深感西夏强盛,下令封户部尚书、奉宁军节度使夏竦为判永兴军事、陕西马步军都部署兼经略安抚沿边招讨使,枢密直学士、权知制诰韩琦,吏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范仲淹为副使,共同负责迎战西夏的事务。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西夏景宗元昊再次率领十万大军大举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好水川口(今宁夏隆德),另一部分攻打怀远(今宁夏西吉东部),声称要攻打渭州(今甘肃平凉),诱宋军深入。主战的韩琦不听主守的范仲淹劝阻,固执己见,派环庆路马步军副都署、侍卫亲军马军司都虞候、贺州防御使任福率军五万余人,自镇戎军(今宁夏固原)抵羊隆城(今宁夏固原西南部),出夏之后,伺机破西夏,殊不知西夏伏兵正等着他们。任福率军到达怀远城,正遇上镇戎军西路巡检常鼎与西夏军队战于张义堡南,杀死几千西夏军队,西夏也不断增援。任福军赶到当地支援,于是夏军佯败,任福中计,随尾追击。宋军由于长途追击,粮草不继,人困马乏,已是十分疲惫。追至好水川,遇元昊的西夏军队主力伏击,宋军溃败,任福等大将战死,几乎全军覆灭。

好水川之战,宋朝再度失败。宋仁宗闻知后震怒,贬韩琦、范仲淹。

定川之战

编辑

范仲淹等人被贬谪以后,西夏又开始商议攻宋大计。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李元昊谋臣张元向景宗皇帝献计。张元认为,宋朝的精兵良将全部都聚集在宋夏边境地区,而宋朝关中地区的军事力量却十分薄弱,如果西夏大军牵制宋朝边境地区的军队,使宋朝无暇估计关中地区,然后即可派一支劲旅乘机直捣关中平原,攻占长安(今陕西西安)。元昊采纳了张元的建议,派遣10万大军兵分两路大规模进攻宋朝。一路从刘燔堡(今宁夏隆德)出击,一路从彭阳城(今宁夏固原东南部)出发向渭州发动攻击。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兼知渭州事、枢密直学士、右司郎中王沿闻知急忙派殿前司都虞侯、眉州防御使、鄜延路马步军副都部署、知延州事、泾原路招讨,经略,安抚副使葛怀敏等人率军增援刘燔堡,宋军在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部)陷入西夏军队的重围,宋军大败,葛怀敏等15员将领战死,宋军九千余人近全军覆灭。但西夏另一路遇到左藏库使、知原州(今甘肃镇原)事景泰的顽强阻击,西夏兵全军覆灭。西夏景宗李元昊直捣关中的美梦就此破灭。

宋夏庆历和议

编辑

北宋与西夏之间发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等3次大规模战役,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史称“镇戎三败”。虽宋在屡败之余扬言要重整决战,但实际上想与西夏握手言和。西夏虽屡胜,但所掠夺所获却抵偿不住战争中的消耗,与先前依照和约及通过宋夏民间贸易所的的物资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此外,由于西夏景宗元昊好大喜功,四处征战,国库空空如也、民间贸易中断后,西夏货币上涨,百姓十分困苦,四处怨声载道以及西夏与出现矛盾等各种主观原因,使西夏不得不与宋廷和谈,因此,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年)六月,元昊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贵前往东京议和,仁宗表示愿意接受西夏议和建议,并将谈判的全权交给左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事、鄜延路马步军都部署兼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庞籍。双方自第二年开始进行正式谈判。

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和约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元昊接受宋的封号;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从此以后,如双方边境的人逃往对方领土,都不能派兵追击,双方互相归还逃人;宋夏战争中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土以及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地全部归属宋朝,双方可在本国领土上自建城堡;宋朝每年赐给西夏5,绢13匹,2;另外,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仁宗同意了元昊所提出的要求,于是宋夏正式达成和议,史称“庆历和议”。

第二次战争

编辑

治平元年(1064年),西夏攻略庆州,在大顺城被宋军击败,夏毅宗李谅祚受伤,一年多后去世,西夏之后逐渐处于守势。到了宋神宗宋哲宗统治时期,宋夏之间又爆发大规模战争。

第三次战争

编辑
1081年宋神宗李宪率领五路宋军伐夏,西夏梁太后采取诱敌深入、断其粮道,最后只让北宋夺得兰州
1082年年宋军采取碉堡战术,派徐禧兴建永乐城,以步步逼近兴庆府。西夏梁太后紧急率领30万大军突袭攻陷此城,北宋至此暂停伐夏,史称永乐城之战

熙河之战

编辑

1071年,右正言、集贤殿修撰王韶在洮河流域,收复熙、河、洮、岷、叠与宕州等地,建立熙河路并威胁西夏右厢地区。

五路伐夏

编辑

元丰四年(1081年)宋廷以宣庆使、入内副都知、宣州观察使李宪指挥五路大军伐西夏,于灵州会师。

永乐城之战

编辑

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9月给事中徐禧、龙卫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凤州团练使,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种諤带兵攻夏,准备一举灭夏。徐禧等人攻入西夏横山地区,直逼夏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了灭夏,徐禧等人在永乐川筑永乐城(今宁夏境内)。西夏梁氏遣统军叶悖麻、咩讹埋等,领六监军司兵三十万攻永乐城,徐禧不听部下高永亨突袭敌军的正确谋略,而以兵万人列阵城下。夏军渡河后,向宋军发动猛攻,宋军战败,退入城中。夏军兵围永乐城,截断流经城中的水源;龙图阁学士沈括以及李宪等人的救兵受阻。由于怨恨徐禧,种諤未予援救。夏军终攻破永乐城,徐禧等人死难,宋军二十多万士卒役夫阵亡。

第四次战争

编辑

平夏城之战

编辑
条目:平夏城之战

公元1096年(绍圣三年)冬天十月,西夏小梁太后夏崇宗李乾顺亲自率领军队,号称五十万大军,进攻宋鄜延路,但各州县均守御完备,夏军只好进攻金明砦,将精骑留在龙安砦附近。夏崇宗母子亲临前阵,擂动战鼓,西夏军将士士气高涨,洪水般涌入金明砦,将守将皇城使张舆和二千五百名宋军几乎屠杀一空,只有五人得脱,并缴获大量物资。胜后西夏向宋廷上表称:“朝廷待我刻薄,本来要攻打鄜延,但因为我恭顺,所以只取金明,未失臣节。”[史 1]

宋哲宗听闻夏人入寇,对此处之泰然:“五十万众深入吾境,最多不过十日,攻占一二个砦子。”后来战事竟如宋哲宗所料[史 2]

其后集贤殿修撰、知渭州事章楶建议对西夏采取经济制裁与碉堡作战,为了实践这套战术,他在石门峡江口好水河修建二城,被赐名平夏城与灵平砦。

随后宋军在第二年进行军事报复,攻克西夏洪州宥州、会州、青唐等地,环庆路兵马钤辖张存一度占据盐州[史 3],但他在胜利回师途中,被西夏军追袭并纵火,四面攻击。宋军蕃官承制赵宗锐等人被杀,盐州得而复失,不过西夏亦因为之前宋军的报复而元气大伤。

平夏城的修建,使得西夏军从没烟峡进攻宋国的通道被堵死,因此在公元1098年(绍圣五年),小梁太后偕同夏崇宗李乾顺再次猛攻平夏城,但西夏军遇到大雪人困马乏,最终惨败。章楶遣殿侍折可适、郭成轻骑夜袭,俘获西夏大将嵬名阿埋与妹勒都逋及其族人[史 4],史称平夏城之战。

大捷的消息传出后,宋哲宗亲自到紫宸殿接受大臣的祝贺,并擢章楶为枢密直学士、龙图阁端明殿学士,进阶大中大夫[史 4]。随后宋军兴建西安州天都寨,打通泾原路与熙河路,控制横山大部分地区后,秦州变成内地,宋军取得对西夏战略上的优势。

宋朝控制横山地区后,西夏处境日益艰困。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西夏发生政变,在辽国暗助下,小梁太后被设计毒杀,随后西夏以皇太后逝世为理由,向宋国遣使告哀并谢罪,宋国表示不接纳西夏的使节[史 5]。不过辽国随即派遣签书枢密院事萧德崇,为宋夏两国“调停”[史 6],最后宋国只好接受西夏的求和。

第五次战争

编辑

横山之战

编辑

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宋军在检校太尉、开府仪同三司、武康军,武信军,武宁军,护国军,河东,山南东道,剑南西川,剑南东川节度使、太傅、泾国公、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领枢密院事童贯、龙卫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洺州防御使,知渭州事种师道的率领下,在古骨龙大败西夏军。

宋夏两国在经过长年累月的战争后,最后在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且恢复旧时赐名曰赵乾顺。宋徽宗同意休战,下令陕西六路罢兵息战[史 7]

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被女真金国所灭,南宋与西夏不再接壤,宋夏战争结束。

参考文献

编辑
史料
  1. ^ 元‧脱脱‧著《宋史‧卷486‧列传第245‧外国二‧夏国下》:“(绍圣)三年九月,大入鄜延,西自顺宁、招安砦,东自黑水、安定,中自塞门、龙安、金明以南,二百里间相继不绝,至延州北五里。十月,忽自长城一日驰至金明,列营环城,国主子母亲督桴鼓,纵骑四掠。知麟州有备,复还金明,而后骑之精锐者留龙安。边将悉兵掩击不退,金明乃破。守兵二千八百人惟五人得脱,城中粮五万石、草千万束皆尽,将官皇城使张俞死之。既还,留一书置汉人颈上,曰:‘贷汝命,为我投于经略使处。’其言曰:‘夏国昨与朝廷议疆场,惟有小不同,方行理究,不意朝廷改悔,却于坐团铺处立界。本国以恭顺之故,亦黾勉听从,遂于境内立数堡以护耕,而鄜延出兵,悉行平荡,又数数入界杀掠。国人共愤,欲取延州,终以恭顺,止取金明一砦,以示兵锋,亦不失臣子之节也。’”
  2. ^ 元‧脱脱‧著《宋史‧卷486‧列传第245‧外国二‧夏国下》:“(绍圣三年)初,哲宗闻夏人来寇,泰然笑曰:‘五十万众深入吾境,不过十日,胜不过一二砦须去。’已而果破金明引退。”
  3. ^ 元‧脱脱‧著《宋史卷十八 本纪第十八 哲宗二》(绍圣四年)夏四月庚子,知保安军李沂伐夏国,破洪州。壬寅,环庆钤辖张存入盐州,俘戮甚众,及还,夏人追袭之,复多亡失。甲辰,置克戎砦、平夏城,置灵平砦。
  4. ^ 4.0 4.1 元‧脱脱‧著《宋史‧卷328‧列传第87》:“夏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战,楶谍其弛备,遣折可适、郭成轻骑夜袭,直人其帐执之,尽俘其家,虏馘三千馀、牛羊十万,夏主震骇。哲宗为御紫宸殿受贺,累擢楶枢密直学士、龙图阁端明殿学士,进阶大中大夫。”
  5. ^ 元‧脱脱‧著《宋史卷十八 本纪第十八 哲宗二》:“(元符二年)二月甲申,夏人以国母卒,遣使告哀,且谢罪,却其使不纳。”
  6. ^ 元‧脱脱‧著《宋史卷十八 本纪第十八 哲宗二》:“(元符二年)三月丙辰,辽人遣签书枢密院事萧德崇来为夏人请缓师,仍献玉带。”
  7. ^ 元‧脱脱‧著《宋史 卷二十二 本纪第二十二 徽宗四》:(宣和元年)六月己亥,夏国遣使纳款,诏六路罢兵。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