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戰爭
宋夏戰爭,即北宋與西夏的戰爭,西夏在1038年獨立稱帝後,與宋朝進行的戰爭。主要有五次大的戰爭,即宋仁宗-夏景宗時期,宋英宗-夏毅宗時期,宋神宗-夏惠宗時期,宋哲宗-夏崇宗時期,宋徽宗-夏崇宗時期。雙方互有勝負,總體而言宋朝敗多勝少,惟西夏亦無法侵入中原,最後以夏向宋稱臣作結。戰爭削弱北宋邊防,最終導致金的南侵和北宋滅亡。
第一次戰爭
編輯第一次宋夏戰爭 | |||||||
---|---|---|---|---|---|---|---|
宋夏戰爭的一部分 | |||||||
| |||||||
參戰方 | |||||||
北宋 | 西夏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范仲淹 夏竦 韓琦等 |
李元昊 張元 | ||||||
兵力 | |||||||
約35000人 | 約21000人 |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屬党項政權首領李元昊脫宋自立,自稱皇帝,去宋封號,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仁宗寶元元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寫信通知宋廷,希望他們承認這一事實。可是宋朝大多數官員主張立刻出兵討伐西夏,興師問罪。於是仁宗於當年六月下詔削去元昊官爵,並懸賞捉拿。從此,長達三年之久的宋夏戰爭全面爆發。
三川口之戰
編輯宋寶元二年(1040年)三月,夏景宗李元昊進攻宋朝。元昊一面率軍佯攻北宋的金明寨(今陝西安塞南部),一面送信給宋吏部侍郎、振武軍節度使、資政殿學士、知延州(今陝西延安)事、鄜延,環慶路沿邊經略安撫使、鄜延路馬步軍都部署范雍,表示願意與宋和談,製造假象,以麻痹范雍。范雍卻信以為真,立即上書朝廷,對延州防禦也鬆懈了。
同年七月,元昊派大軍包圍了延州。宋鄜延路馬步軍副部署兼鄜延、環慶路同安撫使、兼管勾涇原路兵馬、侍衛親軍步軍司副都指揮使、靜江軍節度觀察留後劉平、鄜延路馬步軍副都部署,緣邊安撫使,邕州觀察使,殿前司都虞候石元孫奉命增援。當他們到了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時,遭到西夏軍隊偷襲,遇到西夏軍隊重重包圍。劉、石二人率軍與夏軍苦戰,不敵,只好退守三川口附近的山坡。西夏又增援了大量軍隊。元昊多次寫信勸降劉平,但劉平寧死不屈。
最後,西夏軍隊猛攻宋軍駐守的山坡。劉平、石元孫被俘。恰逢天下大雪,寒風凜冽,夏軍缺少禦寒衣物,遂致軍紀鬆弛,後來由於儀州刺史、鄜延路馬步軍副都部署許德懷偷襲元昊得手,西夏軍隊才被迫撤離宋朝境內,延州之圍才得以緩解。戰後,鄜延路駐泊兵馬都監黃德和因臨陣逃脫,被處以腰斬,梟首於延州城下。
三川口之戰中,雖然宋朝成功抵禦西夏軍隊的入侵,但是損失太多,而且宋朝甘陝青寧邊境的防禦也處於被動地位。
好水川之戰
編輯三川口之戰以後,仁宗深感西夏強盛,下令封戶部尚書、奉寧軍節度使夏竦為判永興軍事、陝西馬步軍都部署兼經略安撫沿邊招討使,樞密直學士、權知制誥韓琦,吏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陝西都轉運使范仲淹為副使,共同負責迎戰西夏的事務。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西夏景宗元昊再次率領十萬大軍大舉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好水川口(今寧夏隆德),另一部分攻打懷遠(今寧夏西吉東部),聲稱要攻打渭州(今甘肅平涼),誘宋軍深入。主戰的韓琦不聽主守的范仲淹勸阻,固執己見,派環慶路馬步軍副都署、侍衛親軍馬軍司都虞候、賀州防禦使任福率軍五萬餘人,自鎮戎軍(今寧夏固原)抵羊隆城(今寧夏固原西南部),出夏之後,伺機破西夏,殊不知西夏伏兵正等着他們。任福率軍到達懷遠城,正遇上鎮戎軍西路巡檢常鼎與西夏軍隊戰於張義堡南,殺死幾千西夏軍隊,西夏也不斷增援。任福軍趕到當地支援,於是夏軍佯敗,任福中計,隨尾追擊。宋軍由於長途追擊,糧草不繼,人困馬乏,已是十分疲憊。追至好水川,遇元昊的西夏軍隊主力伏擊,宋軍潰敗,任福等大將戰死,幾乎全軍覆滅。
好水川之戰,宋朝再度失敗。宋仁宗聞知後震怒,貶韓琦、范仲淹。
定川之戰
編輯范仲淹等人被貶謫以後,西夏又開始商議攻宋大計。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李元昊謀臣張元向景宗皇帝獻計。張元認為,宋朝的精兵良將全部都聚集在宋夏邊境地區,而宋朝關中地區的軍事力量卻十分薄弱,如果西夏大軍牽制宋朝邊境地區的軍隊,使宋朝無暇估計關中地區,然後即可派一支勁旅乘機直搗關中平原,攻佔長安(今陝西西安)。元昊採納了張元的建議,派遣10萬大軍兵分兩路大規模進攻宋朝。一路從劉燔堡(今寧夏隆德)出擊,一路從彭陽城(今寧夏固原東南部)出發向渭州發動攻擊。宋涇原路經略、安撫、招討使兼知渭州事、樞密直學士、右司郎中王沿聞知急忙派殿前司都虞侯、眉州防禦使、鄜延路馬步軍副都部署、知延州事、涇原路招討,經略,安撫副使葛懷敏等人率軍增援劉燔堡,宋軍在定川寨(今寧夏固原西北部)陷入西夏軍隊的重圍,宋軍大敗,葛懷敏等15員將領戰死,宋軍九千餘人近全軍覆滅。但西夏另一路遇到左藏庫使、知原州(今甘肅鎮原)事景泰的頑強阻擊,西夏兵全軍覆滅。西夏景宗李元昊直搗關中的美夢就此破滅。
宋夏慶曆和議
編輯北宋與西夏之間發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等3次大規模戰役,都以宋軍失敗而告終,史稱「鎮戎三敗」。雖宋在屢敗之餘揚言要重整決戰,但實際上想與西夏握手言和。西夏雖屢勝,但所掠奪所獲卻抵償不住戰爭中的消耗,與先前依照和約及通過宋夏民間貿易所的的物資相比,實在是得不償失。此外,由於西夏景宗元昊好大喜功,四處征戰,國庫空空如也、民間貿易中斷後,西夏貨幣上漲,百姓十分困苦,四處怨聲載道以及西夏與遼出現矛盾等各種主觀原因,使西夏不得不與宋廷和談,因此,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五年(1042年)六月,元昊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貴前往東京議和,仁宗表示願意接受西夏議和建議,並將談判的全權交給左諫議大夫、龍圖閣直學士、知延州事、鄜延路馬步軍都部署兼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龐籍。雙方自第二年開始進行正式談判。
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北宋與西夏達成協議。和約規定:西夏向宋稱臣,元昊接受宋的封號;宋夏戰爭中雙方所擄掠的將校、士兵、民戶不再歸還對方;從此以後,如雙方邊境的人逃往對方領土,都不能派兵追擊,雙方互相歸還逃人;宋夏戰爭中西夏所佔領的宋朝領土以及其他邊境蕃漢居住地全部歸屬宋朝,雙方可在本國領土上自建城堡;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5萬兩,絹13萬匹,茶2萬斤;另外,每年還要在各種節日賜給西夏銀2.2萬兩,絹2.3萬匹,茶1萬斤。仁宗同意了元昊所提出的要求,於是宋夏正式達成和議,史稱「慶曆和議」。
第二次戰爭
編輯治平元年(1064年),西夏攻略慶州,在大順城被宋軍擊敗,夏毅宗李諒祚受傷,一年多後去世,西夏之後逐漸處於守勢。到了宋神宗、宋哲宗統治時期,宋夏之間又爆發大規模戰爭。
第三次戰爭
編輯熙河之戰
編輯1071年,右正言、集賢殿修撰王韶在洮河流域,收復熙、河、洮、岷、疊與宕州等地,建立熙河路並威脅西夏右廂地區。
五路伐夏
編輯元豐四年(1081年)宋廷以宣慶使、入內副都知、宣州觀察使李憲指揮五路大軍伐西夏,於靈州會師。
永樂城之戰
編輯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9月給事中徐禧、龍衛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鳳州團練使,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种諤帶兵攻夏,準備一舉滅夏。徐禧等人攻入西夏橫山地區,直逼夏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為了滅夏,徐禧等人在永樂川築永樂城(今寧夏境內)。西夏梁氏遣統軍葉悖麻、咩訛埋等,領六監軍司兵三十萬攻永樂城,徐禧不聽部下高永亨突襲敵軍的正確謀略,而以兵萬人列陣城下。夏軍渡河後,向宋軍發動猛攻,宋軍戰敗,退入城中。夏軍兵圍永樂城,截斷流經城中的水源;龍圖閣學士沈括以及李憲等人的救兵受阻。由於怨恨徐禧,种諤未予援救。夏軍終攻破永樂城,徐禧等人死難,宋軍二十多萬士卒役夫陣亡。
第四次戰爭
編輯平夏城之戰
編輯- 條目:平夏城之戰
公元1096年(紹聖三年)冬天十月,西夏小梁太后與夏崇宗李乾順親自率領軍隊,號稱五十萬大軍,進攻宋鄜延路,但各州縣均守御完備,夏軍只好進攻金明砦,將精騎留在龍安砦附近。夏崇宗母子親臨前陣,擂動戰鼓,西夏軍將士士氣高漲,洪水般湧入金明砦,將守將皇城使張輿和二千五百名宋軍幾乎屠殺一空,只有五人得脫,並繳獲大量物資。勝後西夏向宋廷上表稱:「朝廷待我刻薄,本來要攻打鄜延,但因為我恭順,所以只取金明,未失臣節。」[史 1]。
宋哲宗聽聞夏人入寇,對此處之泰然:「五十萬衆深入吾境,最多不過十日,攻佔一二個砦子。」後來戰事竟如宋哲宗所料[史 2]。
其後集賢殿修撰、知渭州事章楶建議對西夏採取經濟制裁與碉堡作戰,為了實踐這套戰術,他在石門峽江口好水河修建二城,被賜名平夏城與靈平砦。
隨後宋軍在第二年進行軍事報復,攻克西夏洪州、宥州、會州、青唐等地,環慶路兵馬鈐轄張存一度佔據鹽州[史 3],但他在勝利回師途中,被西夏軍追襲並縱火,四面攻擊。宋軍蕃官承制趙宗銳等人被殺,鹽州得而復失,不過西夏亦因為之前宋軍的報復而元氣大傷。
平夏城的修建,使得西夏軍從沒煙峽進攻宋國的通道被堵死,因此在公元1098年(紹聖五年),小梁太后偕同夏崇宗李乾順再次猛攻平夏城,但西夏軍遇到大雪人困馬乏,最終慘敗。章楶遣殿侍折可適、郭成輕騎夜襲,俘獲西夏大將嵬名阿埋與妹勒都逋及其族人[史 4],史稱平夏城之戰。
大捷的消息傳出後,宋哲宗親自到紫宸殿接受大臣的祝賀,並擢章楶為樞密直學士、龍圖閣端明殿學士,進階大中大夫[史 4]。隨後宋軍興建西安州與天都寨,打通涇原路與熙河路,控制橫山大部分地區後,秦州變成內地,宋軍取得對西夏戰略上的優勢。
宋朝控制橫山地區後,西夏處境日益艱困。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西夏發生政變,在遼國暗助下,小梁太后被設計毒殺,隨後西夏以皇太后逝世為理由,向宋國遣使告哀並謝罪,宋國表示不接納西夏的使節[史 5]。不過遼國隨即派遣簽書樞密院事蕭德崇,為宋夏兩國「調停」[史 6],最後宋國只好接受西夏的求和。
第五次戰爭
編輯橫山之戰
編輯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宋軍在檢校太尉、開府儀同三司、武康軍,武信軍,武寧軍,護國軍,河東,山南東道,劍南西川,劍南東川節度使、太傅、涇國公、陝西,河東,河北宣撫使、領樞密院事童貫、龍衛神衛四廂都指揮使,洺州防禦使,知渭州事种師道的率領下,在古骨龍大敗西夏軍。
宋夏兩國在經過長年累月的戰爭後,最後在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且恢復舊時賜名曰趙乾順。宋徽宗同意休戰,下令陝西六路罷兵息戰[史 7]。
參考文獻
編輯- 史料
- ^ 元‧脫脫‧著《宋史‧卷486‧列傳第245‧外國二‧夏國下》:「(紹聖)三年九月,大入鄜延,西自順寧、招安砦,東自黑水、安定,中自塞門、龍安、金明以南,二百里間相繼不絕,至延州北五里。十月,忽自長城一日馳至金明,列營環城,國主子母親督桴鼓,縱騎四掠。知麟州有備,復還金明,而後騎之精銳者留龍安。邊將悉兵掩擊不退,金明乃破。守兵二千八百人惟五人得脫,城中糧五萬石、草千萬束皆盡,將官皇城使張俞死之。既還,留一書置漢人頸上,曰:『貸汝命,爲我投於經略使處。』其言曰:『夏國昨與朝廷議疆場,惟有小不同,方行理究,不意朝廷改悔,卻於坐團鋪處立界。本國以恭順之故,亦黽勉聽從,遂於境內立數堡以護耕,而鄜延出兵,悉行平蕩,又數數入界殺掠。國人共憤,欲取延州,終以恭順,止取金明一砦,以示兵鋒,亦不失臣子之節也。』」
- ^ 元‧脫脫‧著《宋史‧卷486‧列傳第245‧外國二‧夏國下》:「(紹聖三年)初,哲宗聞夏人來寇,泰然笑曰:『五十萬衆深入吾境,不過十日,勝不過一二砦須去。』已而果破金明引退。」
- ^ 元‧脫脫‧著《宋史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哲宗二》(紹聖四年)夏四月庚子,知保安軍李沂伐夏國,破洪州。壬寅,環慶鈐轄張存入鹽州,俘戮甚衆,及還,夏人追襲之,復多亡失。甲辰,置克戎砦、平夏城,置靈平砦。
- ^ 4.0 4.1 元‧脫脫‧著《宋史‧卷328‧列傳第87》:「夏統軍嵬名阿埋、西壽監軍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戰,楶諜其弛備,遣折可適、郭成輕騎夜襲,直人其帳執之,盡俘其家,虜馘三千餘、牛羊十萬,夏主震駭。哲宗為御紫宸殿受賀,累擢楶樞密直學士、龍圖閣端明殿學士,進階大中大夫。」
- ^ 元‧脫脫‧著《宋史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哲宗二》:「(元符二年)二月甲申,夏人以國母卒,遣使告哀,且謝罪,卻其使不納。」
- ^ 元‧脫脫‧著《宋史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哲宗二》:「(元符二年)三月丙辰,遼人遣簽書樞密院事蕭德崇來爲夏人請緩師,仍獻玉帶。」
- ^ 元‧脫脫‧著《宋史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徽宗四》:(宣和元年)六月己亥,夏國遣使納款,詔六路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