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堆客语白话字:Liuk-tôi),原是指在台湾清治时期朱一贵事件爆发时,原籍广东省潮州府镇平县程乡县平远县大埔县福建省汀州府永定县武平县上杭县等县的客家垦民,为了保卫地方乡土,而在下淡水溪以东区域所组成之乡团组织。[1]它在今日,则是指位在高雄市屏东县客家族群聚落的特定区域。

历史

编辑

学者施雅轩认为,六堆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一是“前六堆时期”,即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二是“组织观的六堆”,即乾隆五十一年至咸丰三年(1853年);三是“区域观的六堆”,即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今日。[2]

清治时期

编辑

形成背景

编辑

康熙二十五、六年间,广东惠州潮州二府的客籍垦民渡台垦殖,[3]初在台南东门城外谋生,后至罗汉门南界到林仔边溪口,沿下淡水、东港两溪拓垦。至康熙六十年,朱一贵事变之时,客籍垦民在下淡水溪一地已至少建立了十三大庄与六十四小庄的垦殖规模。
其时在下淡水溪流域一地垦殖的垦民包括了闽、粤二籍。其中闽籍垦民多来自漳州泉州二府,也包括了少数来自汀州的客籍垦民。粤籍垦民则来自潮州府和惠州府。其中来自潮州府的潮阳海阳揭阳三县的垦民,由于其先祖原来皆是自闽入垦粤东,所以通行闽南语潮汕片。而来自潮州府的程乡、平远、镇平三县和惠州府的兴宁、长乐二县的垦民,则为使用客语的客家垦民。[4]因此在清朝康熙年间台湾的拓垦历史上,来自粤省潮州府的垦民同时包含了使用二种不同方言的人群。[5] 同样地,“粤民”一词所指也一样包含了来自潮州通行闽南语潮汕话的垦民以及来自惠州和潮州北部使用客语的垦民。不论来自闽或粤,垦民之间在生活互动上,是以福、客相聚,而不以闽、粤相分。[6]同为“粤民”,使用闽语潮汕片的潮民和来自漳、泉的垦民“声气相通”,而客家垦民彼此之间又“自为守望”。[7]
这种以语言上的差异所形成的认同直接影响了其后六堆民间团练的成员组成。[8]

朱一贵事件

编辑

康熙60年(1721年),广东省潮州府海阳县杜君英,于三月十日竖“清天夺国”旗号,起事于内山。四月十九日,福建漳州府长泰县朱一贵,亦举“大元帅朱”旗于冈山。朱一贵、杜君英在五月一日合力攻下台湾府城后,朱一贵尊为正朔,受拥立为“中兴王”,国号大明。朱一贵称王后,朱、杜二人的权力斗争转趋剧烈,再加上杜部军纪废弛,导致朱、杜二集团发生内哄。[9]杜君英起事之初,其部众即包括了粤、闽和台湾府籍人士,[10]其后新园、小琉球陆续有人加入杜君英,此时杜部仍以闽籍之漳、泉和粤籍潮之三阳人士为主。[11] [12]待至杜君英和其所属的粤籍将领以权力分配不公而和朱一贵集团起争执,[13]且朱一贵集团又以整饬纪律为由密谋剿灭杜君英时,双方遂发生对立。内哄中,杜君英集团发生闽、粤分裂,原杜君英集团的闽籍将领倒戈投向原即以闽籍为主的朱一贵,和朱一贵集团合攻杜君英。[14][15][16]朱、杜起事集团遂分裂为漳、泉和潮之三阳二股势力,形成闽、粤对立。其后,杜君英战败,并率残部败走猫儿干(今云林县仑背乡)。
康熙六十年五月,朱一贵、杜君英相争之际,发生于府城的“闽、粤相争”引起了下淡水溪不愿附众起事,[17]但却又同样来自粤属潮州的客籍垦民的危机感。六堆地区的客籍垦民遂于五月联合当地十三大庄、六十四小庄一万余人,涵盖来自粤省潮州所属的镇平、程乡、平远、大埔,和闽省汀州所属之永定、武平、上杭各县客籍垦民,[18]屏东县万丹社[19]上帝庙(今万丹万泉寺[20])集会,分设前、后、左、右、中、巡查营以及先锋营等七卫乡自保。[21]。并在五月中至六月中之间,以武力清除下淡水溪东岸漳州、泉州籍垦民的势力,[22]严防朱一贵势力的进犯。
朱一贵在击败杜君英部后,派二万余兵将南下征伐屏东平原的客庄。[23]此时,朱一贵北上追讨杜君英的本质是闽、粤对立,而南下用兵却变质为福、客相伐。[24][25][26]康熙六十年六月十八、十九日,二军大战于下淡水溪,最后以七营大败朱一贵部队收场。事件结束后客家人为了保乡卫土,取消巡查营,将“堆”(意思通“队”)取代“营”,以和官军有别,六堆分成前堆、后堆、中堆、左堆、右堆、先锋堆,各堆设置一名总理监军,六堆共同推举正副“大总理”各一名统领军务,由于下淡水溪一带的客家人生活环境夹在福佬人马卡道族排湾族鲁凯族聚落之间,人数居劣势的客家人遂以常态性的团练组织维持其族群生存及地方治安。

吴福生事件

编辑

雍正十年,大甲西社平埔族因劳役繁重,联合台中、苗栗一带原住民10社2000余人起事。此时,福建漳州吴福生趁清兵北上之际,以“大明得胜”为旗号,举事于凤山。吴福生起事后,六堆推举侯心富为大总理,召集港东、西二里万余人,分驻防守上、下淡水、龙肚岖、冷水坑、搭楼社、笃佳、武洛、罗汉门、巴六焦、阿猴社、三叉河、乌树港、力力社、新园汛等处,防范吴福生部众攻掠。侯心富甚至亲带九百余人渡过下淡水溪大败吴福生部众。[27]

林爽文事件

编辑

乾隆五十一年,因台湾知府孙景燧取缔天地会,彰化大里杙(今台中市大里区)人林爽文树“盟主大元帅”大纛,起事于彰化。爽文原籍福建漳州府平和县,此时天地会领袖,凤山县漳州庄大田亦集众起兵响应,并攻陷凤山,并和林爽文合攻台湾府城。此时,屏东平原因朱一贵事件以来的闽、客对立之势已成,庄大田攻陷凤山已引起六堆客籍垦民的不安,再加上承平之时对闽籍移民勒索金钱的积怨,[28]六堆人民遂齐集忠义亭,推举人曾中立为总理,选壮丁八千余人,分为中、左、右,前、后及前敌六堆,对抗庄大田部,保卫六堆地区。其后六堆并选一千三百余人,协助清军平定林爽文。[29]然而由于闽、客结怨已久,六堆在捍卫乡土和协助平乱之际,对地方闽庄也有借机报复之事,闽人被粤人擒杀极多。[30]

张丙事件

编辑

道光十二年(1832年)张丙竖旗起事反清。凤山许成以“灭粤”之名响应。导致六堆副总理李受(李直三、李定观)假借“义民”之名,骚扰闽人聚落,攻万丹、阿猴诸闽庄,焚杀闽庄阿里港七十余处,造成伤亡惨重,是为“李受骚扰事件”。[31]台湾道平庆会副将谢朝思诱李受,获之置于狱,被判凌迟处死 。六堆大总理曾伟中被判充军,各庄总理如弥浓庄林纶辉(年三十六岁)、潮州庄李坛(年五十二岁)、海丰庄林谦受(年三十三岁)、万峦庄黎应扬(年六十一岁),该四犯均系弥浓、潮州、海豊、万峦各庄总理绅士。台湾庄民,向应责成总理管束。该犯等虽讯未同谋攻庄,且事后随同捆交凶匪,惟于李受纠人派谷,守庄不知虑祸阻止,转听从各出庄众谷石。迨至焚抢事发,既不能以力约束,又不自行首告,若非严惩总理之罪,实无以遏分类之端。所有附贡生、生员革去功名,发云贵两广极边烟瘴充军。[32][33]事件后,海丰庄不再加盟六堆(参见施雅轩论点)。清帝国以闽南人势力,牵制六堆势力。(参见简炯仁论点)[34]

林恭事件

编辑

咸丰三年(1853年),林恭连同不满王廷干的凤山县民,在义首林万掌的协助下,攻入凤山县城(埤头新城),并杀死知县王廷干。屏东平原闽粤械斗再起,六堆擅攻闽庄。六堆号招一万三千多名义民进攻内寮,然而,六堆兵势在进攻内寮林万掌遭受挫败。[35]

戴潮春事件

编辑

乙未战争

编辑

步月楼战役

编辑

亦称为“六根庄之战”,发生于乙未战争期间的1895年10月11日,交战方是大日本帝国陆军与当地客家人所集结的联军,最终日军获胜。步月楼是当时客家六堆副总理萧光明指挥作战的所在,是当时萧家书房,也是萧家专用出城门楼,位于今日屏东县佳冬乡佳冬村。

火烧庄战役

编辑

1895年11月26日,在今日台湾屏东县长治乡长兴村的一场会战,交战方是大日本帝国陆军与当地客家人所集结的联军,六堆最后一届大总理邱凤扬领导,最终日军获胜,长兴全村被日军放火焚烧。

日治时期

编辑

1895年因参加反抗日本乙未战争而壮烈牺牲,自卫组织被解散,“六堆”一词已逐渐转变为该地区客家族群之概念性统称。1897年,总督府曾以“六堆部落”为范围,建立境内全为客家人的行政区内埔辨务署,由4个飞地所组成,唯仅1个月就撤销。

历次领袖

编辑
 
内埔乡丰田村锺氏祠堂
 
内埔乡丰田村锺氏祠堂锺召棠岁进士匾

每遇乱事,六堆便集会推选出大总理、副总理领导应变。历届六堆大总理、副总理如下表 [36][37]

六堆领袖
大总理 副总理 推派年 事由
1 李直三 侯观德 康熙60年
(1721年)
朱一贵攻打六堆地区
2 侯心富 雍正10年
(1732年)
吴福生之乱
3 曾中立 乾隆51年
(1786年)
林爽文之乱
4 赖熊飞 锺麟江刘绳祖 嘉庆5年
(1800年)
蔡牵之乱
5 锺麟江 黄观光刘乃昌 嘉庆11年
(1806年)
蔡牵之乱
6 曾伟中 李定观 道光12年
(1832年)
张丙之乱
7 曾应龙 锺里海 咸丰3年
(1853年)
林恭之乱
8 锺召棠 同治2年
(1863年)
戴万生之乱
9 李向荣 萧光明锺发春 光绪21年
(1895年)
反抗日本(尚未作战)
10 邱凤扬 林宜三 光绪21年
(1895年)
反抗日本治台(乙未战争

范围

编辑
 
六堆位在今日之行政区划的分布图

在今日,所谓之“六堆”,是人民对于位在台湾南部客家族群聚落区域的通俗称呼,其不是政府的行政区域划分中的实际地名。[38]六堆的范围,分别是:

研究

编辑

日治时代对于六堆的史料着墨不多,松崎仁三郎《呜呼忠义亭》、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为其中两本重要著作,前者于六堆组织的内容以及多次的出堆情形均有详细记载,后者在其〈拓殖篇〉对于六堆客家的拓垦源起有详细的描述[41]。 战后,1973年锺壬寿《六堆客家乡土志》开六堆研究之先河,文本多处现今仍为学者所引用、辩证、修正,乃研究六堆必备之参考文献[42]。锺壬寿在研究过程中,吸引了许多地方菁英投入,传承其影响。如曾秀气《六堆英华》,即以锺书为基础发展,曾氏并刊行《六堆》,为《六堆杂志》的前身。此时期研究并辅以各地方志,如《万峦乡志》、《内埔乡志》等互为参照。

1980年代后期,客家研究蜂起,石万寿《乾隆以前台湾南部客家人的垦殖》[43]即为一例。1989年锺振斌于创办发行《六堆风云》杂志,迄今已累积大量相关史料,对于六堆之文献纪录贡献良多。1997年,六堆文教基金会组成“重修六堆客家乡土志编纂委员会”,基于《六堆乡土志》为基础,进行编修工作,号召各界人士180余人,以曾彩金为总编纂,历时4年,写成《六堆客家社会文化发展与变迁之研究》十四篇十五册,将近三百万字,实为六堆研究一大里程碑。

2003年行政院客家委员会提拨经费“补助大学校院发展客家学术机构”,激励大学申设客家系所。高雄师范大学屏东科技大学,屏东教育大学(今屏东大学)及美和科技大学等,成为相关研究的中心。诸如建筑[44]、文学[45]、历史[46]、乡土[47]、艺术[48]、语言[49]、教育[50]、产业[51]等方面无所不包。

过去研究地点多以美浓区为主体,占论文之半数[52]。近年以其他六堆村庄为主体之研究亦不少,相关论述如先锋堆[53]、后堆[54][55]高树乡[56]大路关[57][58]不可胜数 。麟洛乡因过去隶属长治乡,较少独立讨论,此外,杉林区竹田乡之史料亦不多。而六堆自日治时代解体后,其后续发展欠缺考究,有待相关学者发掘。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觉罗满保:〈题义民效力议叙疏〉,《台湾文献丛刊》/一四六 重修凤山县志十二/艺文志/奏疏,“...纠集十三大庄、六十四小庄,合镇平、程乡、平远、永定、武平、大埔、上杭各县之人...”
  2. ^ 施雅轩. 《戰爭、空間、六堆客家:另一臺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 高雄市: 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7: 页ⅱ. ISBN 9789577489227 (中文). 
  3. ^ 见伊能嘉矩,江庆林等译,“台湾文化志”。原文中的嘉应州在雍正十一年以前,分属潮州和惠州管辖,故此处称潮州和惠州。另锺任寿编撰的《六堆客家乡土志》则认为,六堆的拓垦先民来自康熙二十七年清朝遣台军队中的客籍人士。
  4. ^ 宋朝时,镇平、平远尚未建县,其地属程乡县(梅州)辖下的区域,为客语区。到了明洪武二年,程乡县被并入通行潮州话的潮州,其地并分别于崇祯七年和嘉靖四十二年,另外再分出镇平、平远二县。
  5. ^ 雍正十一年,在广东总督鄂弥达的建议下,程乡县改制为嘉应直隶州,下辖原潮州府的平远、镇平二县和原惠州府的兴宁、长乐二县,全境均属客语区。自此之后,来自来原潮州府下程乡、平远、镇平三县的垦民才始称来自嘉应州。而来自粤省潮州府的垦民,除大埔丰顺县外,已几为泛闽南语系的人群。
  6. ^ 姚莹,〈答李信斋论台湾治事书 〉,《东槎纪略》(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7种),“台之民不以族分,而以府为气类;漳人党漳,泉人党泉,粤人党粤,潮虽粤而亦党漳...”。
  7. ^ 觉罗满保:〈题义民效力议叙疏〉,《重修凤山县志》(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46 种),“台湾凤山县属之南路淡水,历有漳、泉、汀、潮四府之人,垦田居住。潮属之潮阳、海阳、揭阳、饶平数县,与漳、泉之人,语言声气相通。而潮属之镇平、平远、程乡三乡,则又有汀州之人,自为守望,不与漳、泉之人同伙相杂。”
  8. ^ 六堆的成员组成跨越闽、粤二省垦民,而以语言认同来凝聚。
  9. ^ 从朱一贵所属部众的供词可知,杜君英部有强娶民女和劫掠村社的事迹。见〈朱一贵谋反残件〉,《台案汇录己集/卷一/三》(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91种)。
  10. ^ 〈朱一贵谋反残件〉,《台案汇录己集卷一/四》,(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91种),“...我依允各自会了我一处民陈伯、庄勋、黄捷、陈会、福建民李国彦、李国恩、陈贵、台湾府民萧伯、郑十三等五十来人...”。
  11. ^ 觉罗满保:〈题义民效力议叙疏〉,《重修凤山县志十二/艺文志/奏疏》(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46种),“六十年四月二十二日,贼犯杜君英等在南路淡水槟榔林招伙竖旗抢劫新园,北渡淡水溪侵犯南路营,多系潮之三阳及漳、泉人同伙作乱。”
  12. ^ 朱一贵事件的原始资料均未见杜君英部队主以客家垦民为主。只有蓝鼎元在〈平台纪略〉有称在四月二十一日前,“...君英在下淡水槟榔林招集粤东种地佣工客民...”。但在清一朝的文献中,客家垦民较多用“客仔/子”称之,“客民”一词指“移垦之民”者远多于指“客家垦民”。如《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第三次问答节略》中“台湾系潮州、漳、泉客民迁往,最为强悍!”、《清初海彊图税/附录台湾府属渡口考》中“值耿氏开藩福建,海禁弛;乃招徕客民,漳、泉、惠、潮习水者趋地利,泛海寄居也...”,以及《台湾私法人事编》等等。
  13. ^ 《重修凤山县志》/卷十一/杂志/灾祥,(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46 种),“粤党以入府无所获,且乱自粤庄始,而一贵非粤产,因有异谋”。
  14. ^ 如江国论、胡君用均为福建漳州人,分别在下埤头、林园加入杜君英,朱、杜分裂后均反而追讨杜君英。见〈朱一贵谋反残件〉,《台案汇录己集/卷一》(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91种)。
  15. ^ 《台湾采访册/纪事》(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55种),“...朱一贵之乱,有伪封国公杜君英者,粤之潮洲人也。其旗贼众最雄,闽之贼俱忿恨之。于是,合众攻君英。谚有云:十八国公灭杜是也...”
  16. ^ 林正慧,〈闽客?福客?清代台湾和人族群新探-以屏东平原为起点〉,《国史馆学术集刊第六期》,第45页。
  17. ^ 觉罗满保:〈题义民效力议叙疏〉,《重修凤山县志十二/艺文志/奏疏》(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46种),“六十年四月二十二日,贼犯杜君英等在南路淡水槟榔林招伙竖旗抢劫新园,北渡淡水溪侵犯南路营... 镇平、程乡、平远三县之民,并无入伙。”此处的镇平、程乡、平远三县即属康熙年间潮州府管辖的客语区。
  18. ^ 永定、武平、上杭属福建省汀州府管辖,为闽省的客语区。
  19. ^ 《重修凤山县志》/卷十二上 艺文志(上)/奏疏 题义民效力议效疏中称万丹社。
  20. ^ 李文良. 〈立大清旗,奉萬歲牌: 朱一貴事件時的「皇上萬歲聖旨牌」與地方社會〉. 《台湾史研究》 (台湾: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2012-02, 第19卷 (第2期) (中文(台湾)). 
  21. ^ 《重修凤山县志》/卷十二上 艺文志(上)/奏疏 题义民效力议效疏 义民内有李直三、侯观德... 等谋密起义,誓不从贼;纠集十三大庄、六十四小庄... 共一万二千余名于万丹社... 遂分设七营,排列淡水河岸,连营固守.每营设立统领二人:先锋营... 中营... 左营... 右营... 前营... 后营... 巡查营...
  22. ^ 《重修台湾县志》/卷十五/杂记,(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46种),“自五月中贼党既分闽、粤、屡相并杀。闽恒散处,粤悉萃居,势常不敌。南路赖君奏等所纠大庄十三、小庄六十四,并称客庄,肆毒闽人。而永定、武平、上杭各县之人,复与粤合,诸泉、漳人多举家被杀被辱者。”
  23. ^ 也有怀疑南下的朱一贵部队是因清军登陆而欲逃归下淡水的闽籍部队,而非前往征伐的。李文良的《清代南台湾“客家”的移垦与社会,1680~1790》即持此观点。但觉罗满保的〈题义民效力议叙疏〉、蓝鼎元的〈平台纪略〉和朱一贵谋反残件中王拔的供词,都称是征讨,而非回归。
  24. ^ 在朱一贵部众的供词中,北上追击杜君英的皆称追“杜君英”,而不称追“客仔”。而王拔在供词中,则直称王忠是去南淡水征“客仔”,显见南、北的征伐性质不同。
  25. ^ 李文良的《清代南台湾“客家”的移垦与社会,1680~1790》认为往征六堆的朱一贵部队为起于下淡水的闽籍部众。而林正慧的〈闽客?福客?清代台湾和人族群新探-以屏东平原为起点〉也认为朱、杜分裂后,朱一贵集团由闽籍福佬所组成,北逃的杜君英则为粤籍福佬语系部队(即觉罗满保所称的“潮之三阳”),而六堆地区则系客籍集团。
  26. ^ 蓝鼎元在〈谕闽粤民人〉一文中,也已改采福、客分类,而非闽、粤,称:“...漳、泉海丰、三阳之人经过客庄,客民经过漳、泉村落,宜各释前怨,共敦新好...”。见蓝鼎元,〈谕闽粤民人〉,《重修台湾府志/卷二十一/艺文(二)/文移》,(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05种)。
  27. ^ 《重修凤山县志/卷十/人物志》(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46种)。
  28. ^ 《台湾采访册/纪事》(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55种),“其祸自朱逆叛乱以至于今,仇日以结,怨日以深,治时闽欺粤,乱时粤侮闽,率以为常,冤冤相报无已时。”。
  29. ^ 《钦定平定台湾纪略/卷三十六/九月初七日至十二日》(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02种)。
  30. ^ 《台湾采访册/纪事》(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55种),“嗣后地方安靖,闽每欺粤,凡渡船、旅舍、中途多方搜索钱文。粤人积恨难忘,逢叛乱,粤合邻庄聚类蓄粮,闻警即藉义出庄扰乱闽之街市村庄... 林爽文反,南路粤人蹂躏庄市尤甚。贼首庄大田、庄锡舍等,合众力攻粤庄不得入,闽人被粤人擒杀极多。”
  31. ^ 伊能嘉矩,《台湾地名辞书》,页443。“ 道光十三年,匪徒据南路大岗山逼迫凤山城,乃借名义举,编组六堆却不讨贼,反而焚掠无辜闽庄,不论妇女老幼肆行杀戮,附近百余庄殆成焦土。”
  32. ^ 《军机档:拏获凤山县焚抢番割匪徒姓名事由摘录清单 》
  33. ^ 《台湾通纪.录自福建通纪卷十五》
  34. ^ 简炯仁,〈由屏东市天后宫珍藏──[义祠亭碑记]论清廷对屏东客家六堆态度的转变〉.《台湾风物》
  35. ^ 《凤山县采访册》:“使殃遍及于地角,粤匪益肆噬脐(枋寮水底,凤之尽境,粤匪长驱攻围数次)。立营头,为中军府(中军李受为主,曾伟中副之,设堆分队,号令甚严);假义号,以毒生灵(粤匪每作乱,辄假义民名目。咸丰三年亦然。前此林逆、蔡逆两次滋扰时,尚俟贼匪攻城,方敢自署军府。此番闻警即立营头,勒派田甲摊饷,戕杀甚于逆贼。每日炮声响震百里,县治置若罔闻)。毕支尾,障水底寮;掘巨炮,获全民命(下淡二里,居县之半。被粤匪攻不破者,惟毕支尾、水底寮、坊寮三庄。其民惯习鹿铳,稍稍支持,幸人家地坟裂起巨炮一尊,受药弹甚多,恐不继,正筹虑问,适郡郊商人运到铅药百余斤,足资抵御。盖天不忍此一隅尽受其毒,故不先不后偏来凑巧,俾稍挫其锋,不至长驱入县,多损生灵耳)。祇此一隅,余皆焦土;”
  36. ^ 锺任寿,《六堆客家乡土志》,页178-184
  37. ^ 《六堆客家社会文化发展与变迁之研究》第四篇 政事篇,财团法人六堆文化教育基金会,页8-9
  38. ^ 张维安、简美玲主编. 《全球客家研究的實踐與發展》. 新竹市: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1: 页191. ISBN 9789865470012 (中文). 
  39. ^ 六堆客家鄉土文化資訊網. [200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40. ^ 屏東縣政府-認識屏東-客家人文. [201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9). 
  41. ^ 李云英, 《先锋堆的拓垦与发展之研究》, 页20 http://ir.nptu.edu.tw/retrieve/18633/101NPTT0785020-001.pdf?locale=zh-TW&&&&layout.style=default[失效链接]
  42. ^ 行政院客家委员会, 《锺壬寿与“六堆客家乡土志”》, 页125
  43. ^ 存档副本. [2021-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3). 
  44. ^ 如邱永章《五沟水─一个六堆客家聚落实质环境之研究》、何艳凤《从聚落防御空间的发展探讨场所精神的变迁:以客家六堆为例》
  45. ^ 如邱春美的《六堆客家古典文学研究》、梁文建《六堆进士江昶荣及其诗文研究》
  46. ^ 林正慧《六堆客家与清代屏东平原》、刘相宜的《六堆地名与客家发展》http://hakka.ncu.edu.tw/hakka/modules/tinycontent/content/paper/paper202/096.p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7. ^ 如戴佳静的《美浓地区民间故事研究》、赖旭贞《佳冬村落之宗教与祭祀─台湾客家社会个案研究》
  48. ^ 如曾鼎凯之《六堆历史剧创作及展演之探究-以“1895火烧庄”为例》、邱兆蓉《蔡森泰六堆客家童谣创作之研究》
  49. ^ 如邓明珠的《屏东新埤客话研究》、赖淑芬的《屏东佳冬客话研究》
  50. ^ 邱羽翎《屏东县六堆地区客语学校国小高年级学生族群认同与客语学习态度之研究》、曾瑞杰《六堆地区国小客家传统体育团队学童参与动机之研究-以客家狮为例》
  51. ^ 杨欣宜《由农地变迁论六堆客庄地区发展第六级产业评估指标之研究》、邹富梅《六堆客家花浴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52. ^ 行政院客家委员会, 《锺壬寿与“六堆客家乡土志”》, 页126
  53. ^ 李云英, 《先锋堆的拓垦与发展之研究》http://ir.nptu.edu.tw/retrieve/18633/101NPTT0785020-001.pdf?locale=zh-TW&&&&layout.style=default[失效链接]
  54. ^ 夏雯霖《清末后堆地方传统聚落之研究》
  55. ^ 罗娟芝《清代屏东内埔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
  56. ^ 曾坤木的《客家伙房之研究---以高树老庄为例》
  57. ^ 庄青祥《屏东高树大路关地区之拓垦与聚落发展之研究》
  58. ^ 锺玉桂《六堆客家区域移民及文化适应之探究— 以内埔乡大和社区为例》 https://www.hakka.gov.tw/File/Attach/42319/File_78996.p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