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牛頓旋轉軌道定理/檔案1

最新留言:13年前由Mywood在话题优良条目候选内发布

新条目推荐讨论

在候选页的投票结果
 

准确性有待提高

一些引用文献的作者姓名拼写有错误,条目作者应该亲自验证一下为好。例如Fazal Mahomed的名字开始拼错了,其它人名可能也有类似问题--海牛 (留言) 2010年8月15日 (日) 02:28 (UTC)

我已仔細檢查了資料來源,Fazal Mahomed名字的確正確。他的個人網頁為[1]。能否更詳細敘述問題為何?謝謝!--老陳 (留言) 2010年8月15日 (日) 05:01 (UTC)
之前您写的是fasal,见[2],已修正。另外有些first name是缩写,有些是全写,是否可以统一一下?抱歉这一块我认识的人比较少,就不一一校对了。--海牛 (留言) 2010年8月15日 (日) 05:17 (UTC)
我試著儘量找到每一位人士的第一名字。實在找不到(大概是物理系研究生,在網路上沒有置入很多資料。),就只好用縮寫了。--老陳 (留言) 2010年8月15日 (日) 06:18 (UTC)

關於歷史背景的第一段

過去幾千年來,天文學家有系統地觀測天空中的星體運動。各種各樣的恆星規律地繞動,永遠保持相對位置不變。可是,有一些星體被觀測到漫遊於這些恆星背景的前方。大多數這種星體稱為行星,希臘文「πλανήτοι」 (拉丁化:planētoi),意思是「漫遊者」。雖然它們通常沿著一條路徑朝著同樣方向從天空的這一端移動到那一端(請參閱條目黃道)。單獨行星有時候會短暫地逆轉其移動方向,顯示出逆行運動。

由於中文非拉丁語系,故我認為不需要再如英文條目特別述及希臘文的行星的意思,中文的行星本身即有適合的定義。否則又有希臘原文,又附上拉丁化文字,破壞了整個版面的閱讀節奏。本段文字我建議的譯文為:

過去幾千年來,天文學家有系統地觀測天空中的星體運動,發現各種各樣的恆星有規律地繞行,相對位置永遠保持不變。可是,也有一些星體被觀測到「漫遊」於這些以恆星為背景的前方,其軌跡難以捉摸,大多數這種星體被稱為行星。雖然它們通常沿著一條路徑循著同樣方向從天空的這一端移動到那一端(請參閱黃道),但是某些獨特的行星有時候會短暫地逆轉其移動方向,顯示出逆行運動

行星搭乘於旋轉中的圓圈……

將carried翻譯成「搭載」,實在很不符合中文習慣。譯者應該將原文消化後,再以譯文讀者易懂的方式表達,而不該逐字照翻。關於此部份,我建議的譯文是:

為了描述這種忽前忽後的運動,阿波羅尼奧斯(西元前262年–前190年)提出均輪與本輪(deferent and epicycle)的概念。按照這概念,行星的本身繞行的軌跡為一個圓圈,而這個圓圈又循著另一個圓圈的軌跡繞行;如此這般一個搭著一個,就像兒童樂園裏的咖啡杯遊戲一般。

-- Marcus Hsu  talk  2010年9月20日 (一) 10:00 (UTC)

多謝關注!這樣行嗎?
過去幾千年來,天文學家有系統地觀測天空中的星體運動,發現各種各樣的恆星有規律地繞行,相對位置永遠保持不變。可是,也有一些星體被觀測到「漫遊」於這些以恆星為背景的前方,其軌跡比較難以捉摸,大多數這種星體被稱為行星。雖然它們通常沿著一條路徑循著同樣方向從天空的這一端移動到那一端(請參閱黃道),但是某些獨特的行星有時候會短暫地逆轉其移動方向,顯示出逆行運動
為了描述這種忽前忽後的運動,阿波羅尼奧斯(西元前262年–前190年)提出均輪與本輪(deferent and epicycle)的概念。按照這概念,行星的本身繞行的軌跡為一個圓圈,而這個圓圈的圓心又循著另一個圓圈的軌跡繞行;如此這般一個搭著一個,就像兒童樂園裏的咖啡杯遊戲一樣。
--老陳 (留言) 2010年9月21日 (二) 00:46 (UTC)
咦?好像與在下所建議的沒差別啊?-- Marcus Hsu  talk  2010年9月22日 (三) 03:03 (UTC)
粗體顯示不同之處。--老陳 (留言) 2010年9月22日 (三) 03:38 (UTC)

优良条目候选

以下内容移动自Wikipedia:優良條目候選最后修订版本

牛頓旋轉軌道定理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經典力學--物理,提名人:老陳 (留言)

  • (+)支持:提名人票。這篇文章專門探討物理大師艾薩克·牛頓在他的曠世鉅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裡發表的一個定理及其應用與延伸。由於相關理論不甚艱深,很適合一般讀者啟發性閱讀。在翻譯這篇文章時,我特別將所有涉及概念都詳細地描述與解釋,盡可能以淺易的方程式來輔助分析證明,加上超炫動畫,希望能使整篇文章明晰順暢、易讀易懂。敬請大家批評指教,給予寶貴意見,並且惠賜支持票,謝謝!——老陳 (留言) 2010年9月16日 (四) 04:48 (UTC)
  • (+)支持圖文並茂,參考文獻比英文版多3個,不過同項參考好像少了一點(現在流行的2010年新標準只審腳註與參考來源...)。--安可 留言請按此請來啟動質量提升討論)發表於 2010年9月16日 (四) 06:56 (UTC)
(:)回應,按照英文版,已經補足了缺少的同項參考。--老陳 (留言) 2010年9月18日 (六) 05:39 (UTC)
(!)意見:什麼禁忌?寫給維基中文使用者看的條目,如果解釋內文的註腳不是中文而看不懂的話究竟有何意義?—Ai6z83xl3g (留言) 2010年9月17日 (五) 13:44 (UTC)
內文註腳若是原文的參考文獻,絕不能同意書名翻成中文,翻譯過來的中文書名不等同於發行於華文市場的使用書名,原寫作者參考的也不是中文書,勢將有違查證方針。— WiDE 懷德  留言  2010年9月21日 (二) 02:19 (UTC)
  • (+)支持,这是内文参考,不是内文注释,参考保留原文有助于查找,否则将很难办(当然,我不反对在保留原文的同时把论文和书籍的名称翻译成中文,但一般不需这样做)。建议把参考文献和参考书目合并或采用哈佛式引用,因为参考文献中很多是对下面参考书目中的引用,例如Chandrasekhar, p. 183.,读者(比如我)第一眼看上去可能找不到这个Chandrasekhar指的是哪本书。--迷走SuiDreamBCS Championship! Go Gators! 2010年9月17日 (五) 15:37 (UTC)
(:)回應,謝謝建議!已經改為哈佛式引用。--老陳 (留言) 2010年9月18日 (六) 23:47 (UTC)
(:)回應,請參閱條目OggGIF。簡略而言,Ogg適合處理高品質數位媒體;GIF是一種常見的圖形檔案格式,可是功能比較薄弱。--老陳 (留言) 2010年9月18日 (六) 04:30 (UTC)
(:)回應,某一詞句在英文書裡的頁面數,跟經過翻譯後在中文譯本裡的頁面數,可能不一樣。國外很難找到這類翻譯書!--老陳 (留言) 2010年9月19日 (日) 22:42 (UTC)
  • (!)意見:(1)所有標點符號請用全形,包括括弧號(WP:MOS)。(2)已有通用中譯名稱的名詞不需再加注外文,就算是未成立的中文條目亦是。(3)有些細微修辭還需修正。譬如,「牛頓提議,任意兩個物體彼此之間交互作用的重力是一種連心力,大小與這兩個物體各自的質量乘積成正比……」、「牛頓建議,行星繞著太陽的公轉軌道大約為橢圓形,因為太陽的重力是主掌的作用力,……」在這些句子中,使用「提議」、「建議」都是不妥的中文措詞。propose在這裡可以翻成「主張」、「認為」、「假設」。-- Marcus Hsu  talk  2010年9月19日 (日) 14:39 (UTC)
(:)回應,(1)謝謝建議!已修改。
(2)或許讀者對於這學術領域並不熟悉,他們可能不清楚某些術語或名詞的意思。為了精準地表達出每一個重要術語或名詞的意思,必須附加原文或英文條目名。這樣,也可以便利讀者在英文維基裡找到相關資料。
(3)「主張」(to advocate, to claim)、「認為」(to be of the opinion that , to consider)、「假設」(to assume, to hypothesize),這些詞語都跟原作的「propose」(建議,提出)的意思有些不同。謝謝您的意見!我已將這兩句稍加修飾,請再檢閱評論。--老陳 (留言) 2010年9月20日 (一) 06:52 (UTC)
(:)回應:翻成「提出」是很好的。但是善意提醒一下,雖說百科條目需要嚴謹,但是畢竟還不需嚴謹到如同官方或法律條文上必需在逐字翻譯上如此精確。換句話說,中文維基並不需嚴謹到在翻譯外文維基條目時做逐字對應,甚至還可以加入原文條目未提及的資料。許多維基人在翻譯時就容易出現這種問題(有些原因是太倚重工具使然),甚至是連標點、斷句、字句順序都依照原文照翻,而忽略了中文在這些方面與外文有相當大的差別。-- Marcus Hsu  talk  2010年9月20日 (一) 10:16 (UTC)
移动完毕--木木 (发呆中) 2010年9月23日 (四) 11:14 (UTC)
返回到“牛頓旋轉軌道定理/檔案1”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