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社川铁桥又称为鲤鱼潭桥,是位于台湾中华民国苗栗县三义乡鲤鱼潭村、跨越大安溪支流景山溪鲤鱼潭水库后池堰上的一座旧山线铁路(已废线)停用桥梁。

内社川桥
旧山线内社川桥
坐标24°20′25″N 120°45′59″E / 24.340169°N 120.766455°E / 24.340169; 120.766455
承载台铁旧山线铁路
跨越景山溪大安溪支流)
地点 中华民国台湾
苗栗县三义乡鲤鱼潭村
官方名称内社川桥[1]
其他名称鲤鱼潭桥
维护单位交通部台湾铁路管理局
上游桥梁龙门桥
下游桥梁龙门三号桥
设计参数
桥型上部结构:上承式华伦式桁架桥与钢钣梁桥
下部结构:钢筋混凝土桥墩、沉箱基础
全长173.7米(570英尺)[2]
宽度单线桥梁
高度36米(118英尺)[2]
桥墩数4
历史
施工单位第一代桥:大仓组[3]
第二代桥:今道组[2]
开工日第一代桥:大日本帝国1904年10月
第二代桥:大日本帝国(不详)
完工日第一代桥:大日本帝国1907年10月30日
第二代桥:大日本帝国1938年7月[4]
开通日第一代桥:大日本帝国1908年2月20日
第二代桥:大日本帝国1938年7月15日
关闭日第一代桥:大日本帝国1935年4月11日
第二代桥:台湾地区 1998年9月24日
地图
地图
内社川铁桥(鲤鱼潭桥)
Neishechuan Iron Bridge
(Liyutan Bridge)[5]
鲤鱼潭桥
台铁旧山线—内社川铁桥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
苗栗县三义乡鲤鱼潭村
建成时间大日本帝国昭和13年(1938年:二代桥)
官方名称台铁旧山线─内社川铁桥
类型登录等级:苗栗县县定古迹
登录种类:桥梁
评定时间2019年5月8日[6]
详细登录资料

沿革

编辑

1895年日本统治台湾后,台湾总督府铁道部自1899年起兴建纵贯铁路。1903年5月,开始兴建最困难的三叉河(今三义)—葫芦墩(今丰原)路段的旧山线铁路,并在跨越哆啰固溪(今景山溪)之处架设“内社川桥[7]

由于工程所需材料多且杂,其供给与搬运关系著施工进度和完成期限,于是该年(1903年)11月在设立三叉河建设事务所(所长:稻垣兵太郎技师)的同时[注 1],于三叉河—伯公坑建设搬运线(伯公坑线),该线于伯公坑附近再分出两线材料搬运线,一线沿内社川、一线沿大安溪北岸,运送建材到内社川铁桥与大安溪铁桥工地[7]:192-196[8](p. 276)

而受1904年起日俄战争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即将东来的影响,于隔年5月紧急建成伯公坑—葫芦墩复线轻便铁道,名为军用速成线,与三叉河—伯公坑搬运线共同担负三叉河—葫芦墩纵贯铁路竣工前的交通联络[7]:399-403[8](p. 277)

建筑设计

编辑

第一代桥(已拆)

编辑

第一代内社川桥原设计构想为9孔跨径18.3公尺钢钣梁再加上南端1孔5.5公尺红砖半圆拱,后来变更为8孔18.3公尺及南端1孔24.4公尺钢钣梁桥,全长185.5公尺,单线桥梁无弯道,桥面坡度10‰,桥台与桥墩基础为混凝土造,8座桥墩本体以红砖砌筑并附有石材[7],犹如马雅阶梯金字塔般向上支撑[4];另由于第3号至第5号桥墩落在河道主流中,所以墩体底部面向上游侧有三角形分水尖设计。此外,为加强制震,于桥墩内部置入铁棒补强[7]

第二代桥

编辑

第一代桥在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中震毁无法使用[注 3],必须重建。本桥重建时,先将原旧桥修复至勉强可通行的程度,再于旧桥墩之间建设新墩,待新桥(二代桥)完成后再拆除旧墩与旧梁。

二代桥由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建设改良课技师坂本敏一设计、今道组承包施工,使用耐震性佳的椭圆形中空钢筋混凝土桥墩,上部结构则采用4孔39公尺上承式桁架梁与1孔16公尺钢钣梁,桥长略短缩为173.73公尺。由于第二代桥的建筑设计是以的桁架梁为主体,成为当时台铁钣梁桥浪潮下的一个特例,更是现今台铁唯一建于二战前的上承式桁架桥 [2][4][16]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1905年11月21日改为三叉河出张所,1908年纵贯线全通前一日(4月19日)裁撤[7]:13-14、166-170
  2. ^ 另有文献记载1905年5月开工[3]
  3. ^ 除了1号桥墩无损以外,其馀各桥台与桥墩均有切断、破损、位移等[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台湾铁路管理局. 《臺灣鐵路路線圖(西線)》. 1965年5月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2.4 昭和拾年臺灣鐵道震災誌》. 台北: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 1939年3月25日 (日语). 
  3. ^ 3.0 3.1 3.2 东洋协会台湾支部. 〈臺灣縱貫鐵道新線工事の概況〉,《臺灣協會會報》第九十八號. 1906年11月20日: 页17 (日语). 
  4. ^ 4.0 4.1 4.2 魏志宏. 〈內社川橋的故事〉 (PDF). 《源 Yuan》 (促进电源开发协助基金管理委员会). 2001-05-01, (第33期): pp49–50 [2020-03-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7-16) (中文(台湾)). 
  5. ^ (英文)《TAIPEI TIMES》 Trespassers on picturesque Neishechuan bridge in Miaoli could be fined: police. Taipei Times/自由时报. 2018-08-28 [2020-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8). 
  6. ^ 6.0 6.1 台铁旧山线─内社川铁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国家文化资产网(繁体中文)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臺灣鐵道史》中卷(未定稿). 台北: 国立国会图书馆. 1911年3月25日: 页174~213 [2020年3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6日) (日语). 
  8. ^ 8.0 8.1 8.2 8.3 8.4 8.5 《三義鄉誌》下冊(舊山線) 縱覽三義篇之肆〈舊山線鐵路史話〉 (PDF). 三义乡公所: 页265–392. 2015年10月12日 [2020-04-11] (中文(台湾)). [失效链接]
  9. ^ 9.0 9.1 9.2 编辑部,〈旧山线历史回顾 从1898到1998〉. 《鐵道情報》196期,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 2010年7~8月号: 页36-39 (中文(台湾)). 
  10. ^ 《臺灣鐵道史》下卷(未定稿). 台北: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1911年2月25日,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数位典藏: 页67-69 [2020年4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8日) (日语). 
  11. ^ 11.0 11.1 〈后里車站〉. 《台湾驿站之旅》网站. 2004-2018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9) (中文(台湾)). 
  12. ^ 交通部台湾铁路管理局. 〈大事紀要〉,中華民國67年《臺灣鐵路統計年報》 (报告). 国家图书馆 政府统计资讯网: 页272. 1979年6月 [2022-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9) (中文(台湾)). 
  13. ^ 台湾铁路管理局:《中国铁路创建百年史》,台北市,1981年6月9日,页241。(繁体中文)
  14. ^ 〈停駛13年 苗栗舊山線6月復駛〉. 《苹果日报》. 2010-05-05 [202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1 (中文(台湾)). 
  15. ^ 〈舊山線魚藤坪、內社川鐵橋 苗縣指定古蹟〉. 《自由时报》. 2019-03-16 [202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8) (中文(台湾)). 
  16. ^ 王彦翔. 〈正視舊山線經典大鐵橋文資價值〉. 台湾交通文化资产保存学会. 2018-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9) (中文(台湾)). 
  17. ^ 〈內社川橋梁〉,《台湾鉄道橋梁隧道ノ図》.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1902年。(日本宫内厅宫内公文书馆数位典藏) [2022-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9) (日语).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