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油餅
蔥油餅是一種由蔥花作成的煎餅[1],在華人社會街頭如臺灣、香港、中國大陸,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區常見,常作為早餐或小吃食用。

在古代稱之為胡椒餅,因音有福椒餅,又稱為「福餅」,種小麥和發展麵食技術幾乎是同步的,它們就像一對前後落地的雙生兒,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只是在中國出現了例外。小麥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在中國生根,而關於餅(古代文獻中,餅是所有麵食的通稱)的最早記載出現在《墨子·耕柱篇》中,「見人之作餅,則還然竊之」。此後,以麥粉制餅的記錄不斷增多。西漢後期史游所著《急就篇》中,將餅列在食物之首,「餅餌麥飯甘豆羹」,隨着餅食形態不斷豐富多樣,漢唐之際已成北人主食的麵食,因宋代南方稻麥兩熟制和發酵麵食的發展,進一步向南方普及。燒餅、油餅、饅頭、包子等各類麵食深入人們日常生活,千年來,構成了中國獨特的麵食文化。
材料 編輯
製作蔥油餅時,餅皮中普遍會使用小麥粉、糯米粉和食用油的混合麵團,油可以使用豬油、花生油、玉米油或菜籽油。
餅皮製成後,可以加入滾水、冷水、胡椒、食鹽以深化蔥油餅的味道[2]。
最後在餅皮中糅合入蔥。
相關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 ^ 蔥油餅 愛料理
- ^ 聯合報 文/太陽臉. 在家揉麵 變化4種餅滋味. [2019-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