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

大乘佛教教义,为菩萨修行的六种法门
佛教
波罗蜜(度)
 
南传十波罗蜜
(十波罗蜜)
布施
持戒
出离
忍辱
真实
决意
精进
智慧
   
北传六波罗蜜
六度/十度)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般若
方便
 
 

六度梵语ṣaḍ-pāramitā)即波罗密,为佛教术语,指六种菩萨修行所具有的品德特质,被认为行之可渡生死苦恼大海,到达涅槃安乐彼岸。

概论 编辑

波罗密”意译作“事究竟”、“到彼岸”、“度无极”[1][2],简称“度”。或音译作“波罗密多”、“播啰弭跢”、“播啰弭谛”。按龙树《宝行王正论》,有六种波罗密统摄大乘义:布施持戒为利他,忍辱精进为自利,禅定智慧解脱[3]。此六波罗密为戒、定、慧三无漏学所含摄,又统摄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门,俱称为六度万行

释迦牟尼佛为菩萨时,由“能施一切乃至眼髓,所行惠舍但由悲心”而圆满布施度,由“布施身体,心无少忿”而圆满持戒、忍辱度,由“勇猛精进菩萨行,遇底沙佛,专诚瞻仰以颂赞彼”而圆满精进度,由“坐菩提树下,将登无上正等正觉前,住金刚喻”而圆满、慧度[4]

布施 编辑

布施(檀波罗密、檀那波罗密):指把自身所拥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除了财物的布施(财布施)外,还包括佛法的传扬(法布施)和消除恐惧(无畏布施)。能长养慈悲心、对治“”。

持戒 编辑

持戒(尸波罗密、尸罗波罗密):大乘教义中除四众之根本律仪(摄律仪戒),尚有菩萨戒。菩萨三聚净戒之其他二者,为摄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诸;摄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饶益有情戒是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

忍辱 编辑

忍辱(羼提波罗密)《金刚经》“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包括“生忍”和“法忍”及“无生法忍[5],其为菩萨能在“位高时不傲慢放纵”、“被侮辱时不屈/居于怨恨”以及“外界现象变化时不会痛苦烦扰”等不生[6][7]。但忍辱只能对治“自身的瞋恚(即自身造成的瞋碍)”,而不能对治“他人的瞋恚(即他人造成的瞋碍)”,且单单只会“忍辱”并没真的完成“修成正果”或“解决问题”,而真正要完成修成正果或解决问题则是需要辅助六度中除“忍辱”的另外五度[8]。故佛陀说的“忍辱”,并不是真的叫人“只会忍辱”[9]

精进 编辑

精进(毗梨耶波罗密):包括以心灵思想与以身体力行去精进,“思考何为善法、何者可成善法”(禅定),并“实践并修正”(持戒)、“护持”(忍辱)、“分享”(布施)善法,以增进“智慧”(般若)。精进修持其余五度,以勤断恶源。精进对治怠惰、懈怠。[10]

禅定 编辑

禅定(禅波罗密、禅那波罗密):入三摩地,心无杂念,身心轻安,能对治心散乱。

般若 编辑

般若(智慧、般若波罗密)破除无明,远离烦恼邪见而得自在。有“缘世俗谛慧、缘胜义谛慧、缘饶益有情慧”三种,能对治“

其他 编辑

  • 南传上座部,立十种波罗密[12][13]:布施、持戒、出离、忍辱、谛(真实)、受持(决意)、慈、舍、精进、般若(智慧)。

参考文献 编辑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1. ^ 大智度论》(卷十二):“波罗,秦言彼岸。密,秦言到。若能直进不退,成办佛道,名到彼岸。复次,于事成办,亦名到彼岸。天竺俗法,凡造事成办,皆言到彼岸。……此六波罗密,能令人渡悭贪等烦恼染著大海,到于彼岸,以是故名波罗密。”
    天台智者《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一者、诸经论中多翻为到彼岸。二、摩诃衍论中别翻云事究竟。三、瑞应经中翻云度无极……言到彼岸者: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为中流。菩萨以无相妙慧,乘禅定舟航,从生死此岸,度涅槃彼岸,故知约理定以明波罗密。言事究竟者:即是菩萨大悲为众生,遍修一切事行满足故。摩诃衍云:‘菩萨因禅能究竟众事,禅在菩萨心中,名波罗密’。此据事行说波罗密。言度无极者:通论事理,悉有幽远之义。合而言之,故云度无极。此约事理行满说波罗密。”
  2. ^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释尊过去生中的修行,虽各部派的分类不一致,而都是称之为波罗密多(或简译为“波罗密”)的。波罗密多(pāramitā),译义为“度”,“到彼岸”。《大智度论》说:“于事成办,亦名到彼岸”。附注说:“天竺俗法,凡造事成办,皆言到彼岸”。在一般习用语言中,波罗密多有“究竟”、“完成”的意义。如《中部.不断经》,称赞舍利弗(Śāriputra),于戒、定、慧、解脱,能得自在,得究竟;得究竟就是 pāramippatta 的义译。所以,波罗密多是可用于果位的。这是修行所成就的,从此到彼的实践道,也就名为波罗密多,是“因得果名”。这是能到达究竟的,成为菩萨行的通称。”
  3. ^ 《宝行王正论》:“由施戒利他 忍进为自利 定慧脱自他 略摄大乘义 略说佛正教 谓解脱自他 此六度为藏 何人能拨此”
  4. ^ 俱舍论》(十八卷):“我释迦菩萨于何位中何波罗密多修习圆满?颂曰:但由悲普施,被析身无忿,赞叹底沙佛,次无上菩提,六波罗密多,于如是四位,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圆满。论曰:若时菩萨普于一切能施一切乃至眼髓,所行惠舍但由悲心,非自希求胜生差别,齐此布施波罗密多修习圆满。若时菩萨被析身支,虽未离欲贪而心无少忿,齐此戒忍波罗密多修习圆满。若时菩萨勇猛精进因行,遇见底沙如来坐宝龛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异于常,专诚瞻仰忘下一足,经七昼夜无怠,净心以妙伽他赞彼佛……如是赞已便超九劫,齐此精进波罗密多修习圆满。若时菩萨处金刚座,将登无上正等菩提,次无上觉前住金刚喻定,齐此定慧波罗密多修习圆满。能到自所往至圆德彼岸,故此六名曰波罗密多。”
  5. ^ 《大智度论》
  6. ^ 出六度集经》曰“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谓于恭敬供养中。不生㤭逸。于嗔骂打害中。不生怨恨也;二者法忍。谓于寒热风雨饥渴等法恼害之时。能安能忍。”
  7. ^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憙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瞋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8. ^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之中除前例“忍辱”段叙述外全部内容,在此举例“精进”段叙述:“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而不忘念,若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9.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10. ^ 大智度论》(卷八十):“精进者,谓心练于法而不懈怠。如法致财而用于布施等,为身精进;断悭贪等惡心,使不得入者,为心精进。
  11. ^ 大毘婆沙论》:“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密多,戒波罗密多,精进波罗密多,般若波罗密多。……外国师说:有六波罗密多,谓于前四加忍、静虑。迦湿弥罗国诸论师言:后二波罗密多即前四所摄,谓忍摄在戒中,静虑摄在般若,戒、慧满时即名彼满故。复有别说:六波罗密多,谓于前四加闻及忍。……此二亦在前四中摄,忍如前说,闻摄在慧。虽诸功德皆可名为波罗密多,而依显了增上义说,故唯有四。”
  12. ^ 解脱道论》:“观凡夫根念根所,初慈哀世间。我已得脱,当令彼脱。我已得调,当令彼调。我已得安,当令彼安。我已入涅槃,当令彼入涅槃。施、戒、、忍、受持、精进、智慧,皆令满足。”
  13. ^ The Ven. Mingun Sayadaw (编). 南傳菩薩道. [2020-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14. ^ 印顺.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三項 菩薩行──波羅密多. [2020-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15. ^ 无著显扬圣教论》(卷三):“波罗密多者,谓十波罗密多,广说如经。一、施波罗密多,谓依菩提心,悲为导首,十种法行助善修治,七种通达为坚固根,或因资财、或因正法、或因无畏,五种功德大我所摄性,一无著故舍、二不观故舍、三无失故舍、四无分别故舍、五回向故舍。由此行故,而诸菩萨以资生具摄诸有情,及由亲近多修习故,令彼资粮圆满,当成无上正遍知果。如施波罗密多,如是戒乃至慧应知。此中差别者,第二戒波罗密多,谓或因息离不善、或因摄受善法、或因利益有情,律仪戒所摄身语意业性。由此行故,诸菩萨以不恚不恼摄诸有情。第三忍波罗密多,谓或因忍受他不饶益不恚性、或因安受诸苦不乱性、或因审察诸法正慧性。由此行故,诸菩萨以忍受一切不饶益事及损害事摄诸有情。第四勤波罗蜜多,谓或因被发心铠、或因方便加行、或因利益有情,相续纯熟心勇猛性,为欲引生一切善根。由此行故,而诸菩萨虽未伏惑,而能一向专修诸善。第五静虑波罗蜜多,谓或因对治烦恼、或因发起功德、或因利益有情,心住一缘性。由此行故,而诸菩萨伏诸烦恼令住不现行法。第六慧波罗密多,谓或因对治烦恼、或因发起功德、或因利益有情,简择诸法性。由此行故,而诸菩萨永断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种子。第七善巧方便波罗密多,谓诸菩萨以此方便,或由随顺、或由违逆、或由不同意乐、或由作恩报恩、或由威逼、或由清净,以三种利益摄诸有情,于种种善处令受、令调、令安住、令成立。第八愿波罗密多,谓诸菩萨中随有其一为性。懈怠烦恼多故,遂发正愿而修诸善,令我未来获得自性勇猛正勤,烦恼微薄。由此因故,于余生中如所发求咸果其愿,于修善法得强盛力。第九力波罗密多,谓诸菩萨由于所修善法得强盛力,依此力故速疾发起静虑波罗密多。第十智波罗密多,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静虑波罗密多所摄法则智所引世间慧。依此慧故,而诸菩萨速能发起出世无分别不住流转寂灭道所摄慧波罗密多。如是十波罗密多,于一切地中皆具修习。若增上者,施波罗密多唯在初地,如其次第乃至智波罗密多在第十地应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