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民族
南岛族群指大洋洲和东南亚以南岛语系為語言的族群。[15]其中包括东帝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马达加斯加、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亚以及台灣原住民族、海南回辉人(為占人分支)、新西兰毛利人(为玻利尼西亚人分支)、非說巴布亞語系的美拉尼西亚人(語言上屬南島語系,但外貌和巴布亞人沒分別)等多个民族。他们还分布于泰国北大年地区、新加坡、越南西原地区和占婆地区(覆盖越南中部和南部的占婆王国)、柬埔寨。这些地区统称为南島民族地区。南島語族分布範圍中,北到台灣,南達紐西蘭,東到復活節島,西至馬達加斯加。[16]
南岛族群 | |
---|---|
![]() 南岛族群现代分布 | |
總人口 | |
386,000,000+ | |
分佈地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語言 | |
南島語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或台灣原住民語) | |
宗教信仰 | |
伊斯蘭教、基督宗教、佛教、泛靈論及印度教 |
歷史起源编辑
對於南島族群的起源與擴散,學界根據語言學與考古資料,建立了几個假說。
出台灣假說编辑
學界認為,由亞洲大陸移居至福爾摩沙的族群,形成了南島語系,之後沿著島嶼,逐步擴展到太平洋各地。這個假說,稱為出台灣(Out of Taiwan)假說。這個假說最早由語言學學者提出,遺傳人類學學者以粒線體DNA的研究,對這個假說提供更多證據。這個假說在學界有很多支持者。
林馬利於2007發表論文,進一步提出佔福爾摩沙人91%的台、客族群中有85%有南島人血統(包括高砂族、平埔族,以及東南亞島嶼族群),90%以上的台灣人、客家人有百越血統,不是漢人的後代,反倒與東南亞較相近。
舒特勒(Shutler)和马克(Marck)於1975年發表論文[17],認為台灣是南島語最有可能的發源地以後,國際遺傳學界即接受他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彼得·贝尔伍德於1991年在《科学美国人》雜誌上,關於這個問題的論文發表以後,「南島語的發源地在台灣」這一個陳述,就幾乎已經是多數學者的共識[18];後來他再提出,南島語族由亞洲大陸而來,於西元前8000年左右到達臺灣,此後發展出卓越的航海能力,不斷分批移民至海外島嶼[19];在開始很長一段時間後,曾一時暫止,然後又持續移民,而無論是擇居於大島或小島,多遍佈於亞熱帶和熱帶地區是一大特點。
根據贝尔伍德的研究,操南島語的南島民族是由亞洲大陸而來,可能與侗台民族或南亞民族原是一家,分家後抵達台灣,年代大約是6000年前。大約5000年前,才開始從台灣南下擴散到菲律賓群島,主要是北部呂宋一帶。然後到婆羅洲、印尼東部,時間大約是在4500年前。然後往東、西兩方擴散,東至馬里亞那群島(關島、塞班島一帶),也到了南太平洋部份地區,往西到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等,時間約在3200年前。再下一步才擴散到中太平洋美拉尼西亞區域的加洛林群島一帶。然後往東,約在公元300年到達玻里尼西亞。今天在紐西蘭的毛利族,是最晚的移民,約在公元800年[20]。
這個散布模型,可以用番薯的傳播來證明,隨著南島民族往東遷徙,與南美洲的美洲原住民接觸,將番薯由美洲傳播到環太平洋[21][22]。另一個證明則是太平洋構樹。2015年台灣大學森林環資系與智利共組研究團隊,分析西太平洋島弧上的太平洋構樹樣本,發現各地構樹與南台灣構樹皆有相同的葉綠體基因单倍型,西太平洋各地的構樹起源於台灣。因為太平洋構樹沒有雌雄異株,無法自然產出種子,需由人類以其根部進行無性生殖來傳播,因此可排除是由動物傳播的可能。太平洋構樹的樹皮是南島居民重要的資源,在祭典上會使用樹皮布。因為太平洋構樹與南島民族間的緊密關係,應是隨著南島語族遷徙而傳播。這個共生關係間接證實了出台灣假說[23]。
巽他大陸起源說编辑
由斯蒂芬·奥本海默提出。巽他大陸起源說認為,冰河期的東南亞由於海平面比現在低,爪哇島、蘇門答臘島與馬來半島連在一起,形成巽他大陸,為亞洲的延伸。但在間冰期,海平面上升,淹没這個區域。這個區域的居民被迫離開,形成南島語族。[24]
東亞大陆沿海假說编辑
福建發掘的曇石山遺址,漳州東山大帽山遺址,寧德霞浦縣黄瓜山贝丘遗址,泉州晉江庵山沙丘遗址,福州平潭壳丘头遗址,據考證都跟南島語族文化有淵源。在福建出土石锛、石戈以及石叉等物品,在波利尼西亞仍常見。福建的幾大遺址中出土的石器、陶制品等文物制作的方法、生産工藝、母語語系等推測,南太平洋、印度洋的南島語族衆多島國居民的祖先,與中國東南沿海文化有交流。[來源請求]
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葛應欽,利用演化基因學改進方法及技術,分析在馬祖亮島出土的亮島人遺骸,重建遺傳系譜,認為早期南島民族約8000年前起源於福建沿海地區[25],反對台灣或東南亞島嶼是早期南島民族發源地的說法。他們認為,E和R9單倍群出現在台灣原住民遺傳中,亮島人與南島語族有親緣關係,引起了國際人類學界的廣泛討論與爭議;因為粒線體E單倍群在中國大陸並沒有發現,以及葛氏父子後續關於亮島1號人的Y染色體的研究結果、已檢測出來的兩具亮島人的體染色體完整資料,迄今仍未在台灣公開發表,使得不同領域研究的看法,尚無法交叉驗證。[26]
張光直根據福州平潭壳丘头遗址的出土文物,認為稍晚的台灣西海岸的大坌坑文化的與此文化有關聯,兩者部分的文化面貌說明福建與南島語族最早的淵源。[27]
出山东假說编辑
随着现代考古学、生物学和语言学的发展,南岛民族来自新石器时代山东东夷族的理论变得越来越受完善。语言学家沙加尔曾经于1990年提出汉-南岛语系的语言系属假说,认为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及南岛语系同根同源,都是由原始汉澳语分化而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科学家提出来南岛民族起源于山东东夷族,而后南下发展的理论。[28]然而此說上有極大爭議,也不排除是南島民族形成後擴散、傳播至亞洲大陸而造成的現象。[29]
语言编辑
南島民族國家(地区)编辑
现存国家编辑
- 以南島民族為主體民族:
民族国家 | 地理地区 | 主体民族 | 国旗 | 国徽 | 南島民族人口 |
---|---|---|---|---|---|
印尼 | 东南亞 | 爪哇人 | 222,781,000 | ||
菲律賓 | 东南亞 | 比薩亞人 | 92,226,600 | ||
馬來西亞 | 东南亞 | 馬來人 | 12,290,000 | ||
馬達加斯加 | 非洲 | 梅里納人 | 超過500萬人 | ||
東帝汶 | 东南亞 | 東帝汶原住民(語言上屬南島語系,但實際上是巴布亞人與馬來人混血後裔,外貌偏向巴布亞人) | 947,000 | ||
汶萊 | 东南亞 | 馬來人 | 724,000 | ||
索羅門群島 | 大洋洲 | 所羅門人(語言上屬南島語系,但外貌上和巴布亞人沒分別) | 478,000 | ||
斐濟 | 大洋洲 | 斐濟人(語言上屬南島語系,但外貌上和巴布亞人沒分別) | 456,000 | ||
薩摩亞 | 大洋洲 | 薩摩亞人 | 193,773 | ||
吐瓦魯 | 大洋洲 | 玻里尼西亞人 | 11,052 | ||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 大洋洲 | 密克羅尼西亞人 | 106,104 | ||
諾魯 | 大洋洲 | 諾魯原住民 | 9,642 | ||
紐埃 | 大洋洲 | 紐埃原住民 | 1,614 | ||
庫克群島 | 大洋洲 | 庫克群島毛利人 | 17,459 | ||
東加 | 大洋洲 | 玻里尼西亞人 | 100,651 |
- 以南島民族為重要民族:
国家 | 所属地区 | 南島民族 | 國旗 | 國徽 | 南島民族人口 |
---|---|---|---|---|---|
中華民國 | 東亞 | 臺灣原住民族 | 約60萬人 [10] | ||
越南 | 東南亞 | 占族 · 朱鲁族 · 埃地族 · 嘉莱族 · 拉格莱族 | 超過95萬人 | ||
紐西蘭 | 大洋洲 | 毛利人 | 85.5万人 | ||
新加坡 | 東南亞 | 馬來人 | 超過60萬人 |
非独立政体编辑
地區 | 主權國家 | 主體民族 | 旗幟 | 徽章 | 總人口 |
---|---|---|---|---|---|
托克勞 | 紐西蘭 | 托克勞人 | 1,499 | ||
科科斯群島 | 澳大利亞 | 科科斯群島馬來人 | 628 | ||
東薩摩亞 | 美国 | 薩摩亞人 | 55,519 | ||
關島 | 查莫羅人 | 162,742 | |||
北馬里亞納群島 | 加羅林人 | 53,833 | |||
夏威夷州 | 夏威夷人 | 1,419,561 | |||
法屬玻里尼西亞 | 法蘭西共和國 | 玻里尼西亞人 | 275,918 | ||
新喀里多尼亞 | 美拉尼西亞人、玻里尼西亞人 | 268,767 | |||
瓦利斯和富圖納 | 玻里尼西亞人 | |
11,558 | ||
皮特肯群島 | 英國 | 皮特肯人 | 50 |
历史上的南島民族国家编辑
東南亞编辑
历史政权 | 地理地區 | 主体民族 | 主要語言 | 国旗 | 年代 |
---|---|---|---|---|---|
占婆國 | 中南半島 | 占婆人 | 占語 | 137年-1832年 | |
葉調 | 爪哇島?、蘇門答臘島? | 爪哇人? | |||
三佛齊(室利佛逝) | 蘇門答臘島 | 馬來人 | 馬來語、梵語 | 7世紀-13世紀 | |
末羅瑜 | 蘇門答臘島 | 馬來人 | 大約4世紀-13世紀 | ||
狼牙脩 | 馬來半島 | 馬來人 | 馬來語 | 2世紀-14世紀 | |
蘇木都剌國 | 蘇門答臘島北部 | 馬來人 | 馬來語 | 1267年–1521年 | |
吉打蘇丹王朝 | 馬來半島 | 馬來人 | 馬來語 | 1909年–1941年 1945年-1946年 | |
滿剌加國 | 馬來半島 | 馬來人 | 馬來語 | 1402年-1511年 | |
色陀蘇丹王朝 | 馬來半島 | 馬來人 | 馬來語 | 1808年–1916年 | |
勒曼蘇丹王朝 | 馬來半島 | 馬來人 | 馬來語 | 1810年–1902年 | |
勿述蘇丹王朝 | 馬來半島 | 馬來人 | 馬來語 | 1780年–1899年 | |
柔佛蘇丹王朝 | 东南亞 | 馬來人 | 馬來語 | 1528年-19世紀 | |
蘇祿蘇丹國 | 民答那峨島 | 蘇祿人 | 蘇祿語 | 1390年-1917年 | |
梅尼拉王國 | 呂宋島 | 他加祿人 | 舊他加祿語 | 1500年-1570年 | |
滿者伯夷 | 爪哇島、馬來半島、婆羅洲、蘇門答臘 | 爪哇人 | 爪哇語 | 1293年-1527年 | |
信訶沙里 | 爪哇島 | 爪哇人 | 古爪哇語 | 1222年-1292年 | |
夏連特拉王國 | 爪哇島 | 爪哇人 | 752年?—832年? | ||
馬打蘭王國 | 爪哇島 | 爪哇人 | 8世紀-10世紀 | ||
馬打蘭蘇丹國 | 爪哇島 | 爪哇人 | 爪哇語 | 1586年-1755年 | |
萬丹蘇丹國 | 爪哇島 | 巽他人 | 巽他語 | 1527年–1813年 | |
戈瓦蘇丹國 | 蘇拉威西島 | 望加錫人 | 望加錫語 | 14世紀-1946年 | |
亞齊蘇丹國 | 蘇門答臘島 | 亞齊人 | 亞齊語 | 1496年-1903年 | |
馬來聯邦 | 馬來半島 | 馬來人 | 馬來語 | 1895年-1942年 1945年-1946年 | |
坤甸蘇丹國 | 加里曼丹島 | 馬來人 | 印度尼西亞語 | 1771年-1950年 | |
砂拉越王國 | 婆羅洲島 | 達雅族 | 達雅語 | 1841年-1942年 1945年-1946年 | |
汶萊帝國 | 婆羅洲島 | 馬來人 | 汶萊馬來語 | 1368年-1888年 | |
北大年蘇丹國 | 馬來半島 | 馬來人 | 馬來語 | 1516年-1902年 | |
南摩鹿加共和國 | 南摩鹿加 | 摩鹿加人 | 中馬魯古語 | 1950年-1963年 | |
新加坡王國 | 新加坡 | 馬來人 | 古馬來語 | 1299年-1398年 |
台灣编辑
历史政权 | 地理地區 | 主体民族 | 主要語言 | 国旗 | 年代 |
---|---|---|---|---|---|
大肚王國 | 中臺灣 | 拍瀑拉族 | 拍瀑拉語 | 16世紀以前-1732年 | |
大龜文酋邦 | 南臺灣 | 排灣人 | 排灣語 | 16世紀以前-1930年代 | |
斯卡羅酋邦 | 恆春半島 | 排灣人 | 排灣語 | 約17世紀-1904年 | |
瑪家酋邦 | 屏東到臺南一帶 | 排灣人 | 排灣語 | 14世紀以前-1930年代 | |
淡水國 | 北臺灣 | 巴賽人 | 巴賽語 | 約17世紀 | |
雞籠國 | 北臺灣 | 巴賽人 | 巴賽語 | 約17世紀 | |
卑南酋邦 | 東台灣 | 卑南人 | 卑南語 | ||
北港國 | 台灣 | 福爾摩沙人 | 台灣南島語言 | 約17世紀 | |
流求國 | 台灣?、琉球? | 巴宰族? | 巴宰語? | 公元7世紀 | |
蛤仔蘭三十六社 | 蘭陽平原 | 噶瑪蘭族 | 噶瑪蘭語 | 未知-1812年 | |
拉流斗霸 | 新北市三峽區大豹溪流域 | 泰雅族 | 賽考利克泰雅語 | 未知-1907年 | |
伊姆諸 | 清水溪左岸、塔山西北一帶 | 鄒族 | 鄒語 | 12世紀-1925年 | |
魯富都 | 南投縣、嘉義縣 | 鄒族 | 鄒語 | 15世紀-1920年 | |
高砂國 | 高雄市大寮區 | 台灣原住民族 | 臺灣南島語言 | 2003年-2004年 |
大洋洲编辑
馬達加斯加编辑
历史政权 | 地理地區 | 主体民族 | 主要語言 | 国旗 | 年代 |
---|---|---|---|---|---|
安坦卡拉納王國 | 馬達加斯加島 | 安坦卡拉那人 | 馬拉加斯語 | 約17世紀-1895年 | |
安通吉爾王國 | 馬達加斯加島 | 馬拉加西人 | 馬拉加斯語 | 1773年-1786年 | |
博伊納王國 | 馬達加斯加島西北部 | 馬拉加西人 | 馬拉加斯語 | 1690年-1840年 | |
梅納貝王國 | 馬達加斯加島 | 薩卡拉瓦人 | 馬拉加斯語 | 約1685年–1834年 | |
伊默里納王國 | 馬達加斯加島 | 梅里納人 | 馬拉加斯語 | 1540年-1897年 | |
塔馬塔夫王國 | 馬達加斯加島 | 馬拉加西人 | 馬拉加斯語 | 1712年-1820年 | |
塔尼貝王國 | 馬達加斯加島 | 馬拉加西人 | 馬拉加斯語 | 1822年–1828年 | |
馬拉加西共和國 | 馬達加斯加島 | 馬拉加西人 | 馬拉加斯語 | 1958年–1975年 | |
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 | 馬達加斯加島 | 馬拉加西人 | 馬拉加斯語 | 1975年-1992年 | |
馬達加斯加第三共和國 | 馬達加斯加島 | 馬拉加西人 | 馬拉加斯語 | 1992年–2010年 |
注释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Hasil Sensus Penduduk 2020 (PDF). Statistics Indonesia: 9. 21 January 2021 [21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2) (印度尼西亚语).
- ^ 2020 Census of Population and Housing (2020 CPH) Population Counts Declared Official by the President. Philippine Statistics Authority. [2021-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7).
- ^ Population, total - Data. data.worldbank.org. [2017-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0).
- ^ The World Factbook —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www.cia.gov. [2012-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8).
- ^ Population movement in the Pacific: A perspective on future prospects. Ministry of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Employment, New Zealand. [201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7).
- ^ 2015 Census shows population growth moderating. [2016-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7).
- ^ Census > 2006 Census Data > National highlights > 2006 Census QuickStats National highlights. [2012-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23).
- ^ 存档副本. [2012-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27).
- ^ About 13.6%of the Singaporeans are of Malay descent. In addition to these, many Chinese Singaporeans are also of mixed Austronesian descent. See alsoArchived copy (PDF). [2007-04-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7-04).
- ^ 10.0 10.1 原住民人口數統計資料. 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 2020年7月 [2020年7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7) (中文).
- ^ Archived copy (PDF). [2007-03-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4-03).
- ^ U.S. 2000 Census. [2012-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8).
- ^ The World Factbook. Cia.gov. [2013-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1).
- ^ A2 : Population by ethnic group according to districts, 2012. Census of Population& Housing, 2011. Department of Census& Statistics, Sri Lanka. [2017-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0).
- ^ According to the anthropologist Wilhelm Solheim II: "I emphasize again, as I have done in many other articles, that 'Austronesian' is a linguistic term and is the name of a super language family. It should never be used as a name for a people, genetically speaking, or a culture. To refer to people who speak an Austronesian language the phrase 'Austronesian speaking people' should be used." Origins of the Filipinos and Their Languages.(January 2006).
- ^ 國中社會1上歷史課本,頁94
- ^ Shutler, Richard; Marck, Jeffrey C. On the Dispersal of the Austronesian. Archaeology & Physical Anthropology in Oceania. 1975, 10 (2): 81–113 –通过JSTOR.
- ^ Peter Bellwood. The Austronesian Dispersal and the Origin of Languages. Scientific American. July 1991.
- ^ Bellwood, Peter. Prehistory of the Indo-Malaysian Archipelago Revised. 1997 –通过JSTOR.
- ^ 引自李壬癸 1996,45
- ^ Van Tilburg, Jo Anne. 1994. Easter Island: Archaeology, Ecology and Culture.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 ^ Langdon, Robert. The Bamboo Raft as a Key to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weet Potato in Prehistoric Polynesia, The Journal of Pacific History', Vol. 36, No. 1, 2001
- ^ 吳柏軒. 一顆種子改寫歷史 南島祖先台灣出發. 自由時報. 2015年10月9日 [2015-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0月10日) (中文(臺灣)).
- ^ Terrell, John Edward,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Oppenheimer's Eden in the East: The Drowned Continent of Southeast Asia), Current Anthropology, 1999, 40 (4): 559f, S2CID 224792124, doi:10.1086/200054
- ^ Ko AM, Chen CY, Fu Q, Delfin F, Li M, Chiu HL, et al. Early Austronesians: Into and Out Of Taiwan. Am J Hum Genet. 2014-03-06, 94 (3): 426–436. PMC 3951936 . PMID 24607387. doi:10.1016/j.ajhg.2014.02.003 .
- ^ 亮島專題之一》首次發現!澳學者 :馬祖亮島1號人是早期出非洲的澳美人種. 新頭殼. 2017-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1).
- ^ 首個國際性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揭牌. 人民網. 2017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1月18日) (中文(臺灣)).
- ^ 台湾世居少数民族来源东夷. [2022-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9).
- ^ http://bitmummi.blogspot.com/2019/06/1.html.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延伸閱讀编辑
- Bellwood, Peter, Man's conquest of the Pacific: The pre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and Oceania, 1979
- Bellwood, Peter, Prehistory of the Indo-Malaysian Archipelago, 1986
- Bellwood, Peter, James J. Fox, and Darrell Tryon eds., The Austronesians :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95
- Diamond, Jahed, Guns, Germs, and Steel, Vintage & Random House, 1998
- Benitez-Johannot, Purissima (ed.), 'Paths of Origins', ArtPostAsia Books, 2009
外部链接编辑
- Cristian Capelli; et al. A Predominantly Indigenous Paternal Heritage for the Austronesian-Speaking Peoples of Insular Southeast Asia and Oceania (PDF).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01, 68 (2): 432–443 [2012-01-11]. PMC 1235276 . PMID 11170891. doi:10.1086/3182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2-19).
- 本條目出自公有领域:Chisholm, Hugh (编). 大英百科全书 (11th ed.). 劍橋大學出版社. 1911.
- Books, some online, on Austronesian subjects by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 Languages of the World: The Austronesian (Malayo-Polynesian) language Famil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ustronesian Langu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