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小名张老疙瘩,奉天省海城縣人,出身贫农[註 1]。曾任中国陸海軍大元帥,喜人以「張大帥」稱之。张作霖是北洋军奉系首领,1927年于北京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北洋政府最後一个统治者。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坐的火车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藥炸毁,史称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身受重伤,当日回到奉天(今瀋陽市)后身亡,其子張學良接掌東北軍政,人稱「張少帥」。故時人亦稱張作霖為張大帥。
张作霖 | |
---|---|
![]() 摄于1924年 | |
![]() (行使中華民國大總統職權) | |
任期 1927年6月18日-1928年6月3日 | |
前任 | 胡惟德代理(代國務總理攝行臨時執政職權) 正任:段祺瑞(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
继任 | ![]() 張學良(東北保安總司令) ![]() ![]() 譚延闓(國民政府主席) 蔣中正(國民政府主席,中國統一)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光緒元年2月12日)![]() | 1875年3月19日(
逝世 | 1928年6月4日![]() | (53歲)
籍贯 | 奉天省海城縣 |
国籍 | ![]() ![]() |
政党 | 北洋軍閥、奉系 |
配偶 | 趙春桂(元配)盧壽萱(繼配) 戴憲玉(小妾) 許樹暘(伴侶) 壽 懿(側室)馬月清(女友) |
早年编辑
张作霖祖籍河北大城,父系祖先為李姓,因過繼母系而改張姓[1]:66,曾祖辈为谋生而闯关东,落脚于奉天海城小洼村,后几次搬家。其父张有财开店做买卖但并不富裕,長子是螟蛉張作泰、次子張作孚,而張作霖是第三子。
张作霖於1875年3月19日(清光绪元年2月12日)生于奉天省海城(今遼寧境内),少时曾入私塾讀書修業,因脾氣暴躁而輟學。張作霖14岁时,張有財在賭場因「強勢勸阻」一個地主王某詐賭,被王某報復而打成重傷,回家後傷重不治。張作霖與兄長張作孚為了報仇,潛入王某的家中去行刺王某,張作霖不慎手槍走火,流彈擊中了一名王家的女性房客,被拘拿。張作孚一肩扛下所有罪過以力保張作霖,於是張作孚被判處斬首。經過張家用盡銀錢疏通,又改讓張作孚的一位「伯父」頂罪,判刑十年。
张作霖也面臨淪落街頭的窘境,四處打零工為生,曾做過燒餅攤販、跑堂、木匠、貨郎等,還去深山裏採過藥草跟人參,四處漂泊,後向繼父學獸醫,学得相马和医马的技术,由於當時醫馬的獸醫大都跟土匪、馬賊打交道,張作霖因為性格豪爽,所以跟他們关系良好,時常貿易馬匹。
1894年投入驻营口的毅军,在马玉昆手下充当哨长。甲午战争时随军入关。战争失败后,1895年3月被遣返,回到故里,与黑山赵家庙地主赵占元次女结婚,开兽医社营生。在友人介绍下投奔马贼头目冯麟阁,担任通訊員。不久,张作霖离开冯部回到丈人家成立当地士绅雇佣的地方保安队(称作“保险队”),先后获得张景惠、汤玉麟、张作相的支持。並時常抵抗來犯的馬賊。
1901年被盛京将军增祺收编,任游击马队管带,遂升擢而為奉天巡防营前路统领兼中路统领(二品副将衔)。而奉天巡防营后路统领吴俊陞已是记名总兵衔。同年其子张学良出生[2]:369-370。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张作霖未像其他多数軍閥一样协助日本打击俄国,而是保持中立,但後來卻被日軍宪兵逮捕准备处決,所幸通過其他日本軍官溝通後,安然脫身。[2]:387。
經歷编辑
1911年(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张作霖已拥有7个巡防营,经奉天省君主立宪派领袖袁金铠保举,被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重用,奉天国民保安会军事部副部长,打击革命黨人,逼走革命党人、新军第二混成旅协统蓝天蔚等人[2]:370。震慑新军革命党有功,被清廷授予关外练兵大臣的头衔,所部编为新军第24镇(仅是番号,尚未编练成军),张作霖为统制(正二品副都统衔)。
1912年(民國元年)9月,被袁世凯任命为陆军第二十七师师长[3]:89,下辖2个旅:53旅,54旅;4个团是:105,106,107,108团。镇压反袁的南方革命党分子。
1915年,张作霖支持袁世凯洪憲称帝,被袁世凯封为二等子爵、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奉天巡按使。
1916年,前清宗室中与日本人勾结的宗社党在东北进行复辟活动,张作霖予以打击。袁世凯死后,张作霖被北京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領奉天督军,兼省长,控制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個行省,成为奉系首领。1916年,驱段芝贵离奉。吞并第28师,增编第29师,从此开始形成奉系军阀集团。1918年2月先后增编1个师和5个混成旅。1918年9月任东三省巡阅使后,控制三省军政大权,所掌握的军队除奉天4个师(第27师,28师,29师,奉天暂编陆军第1师)和5个混成旅外,还有吉林5个混成旅和黑龙江3个混成旅、2个骑兵旅。后来又曾吸收热河的陆军第16师。
1920年直皖战争中支持直系,获胜,势力扩展到山海关关内,张以东三省巡阅使的身份成为为实授北洋上将。奉系军队握有4个方块师、23个混成旅、3个骑兵旅及若干个独立团的庞大兵力,编制与番号仍为北洋定制。
1922年4月10日起,奉军入关,分为西、东两路军。兵力约12万人。改称“镇威军”,张作霖自任总司令,孙烈臣为副司令:
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败北,撤回关外。张宣布东北“自治”,脱离了中央管辖,所部番号一律改为“东三省陆军”,独立编号。以旅为平时编制单位,军为战时组编单位。除保留原有的第27、29、奉天暂1师等三个方块师的番号外,其余一律统编为旅,共计27个旅(含师属旅)和5个骑兵旅。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 奉军仍称“镇威军”,入关部队编为6个军,总数约14--17万人。张作霖自任总司令:
第二次直奉战争奉系取胜,段祺瑞就任臨時執政,但由張作霖幕后控制北洋政府。1925年3月23日,张作霖在沈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东省军队以师为平时编制单位陆军共编为二十个师,另有十一个独立旅。总计69个旅加其他独立部队。军作为战时编制,自然撤销。
- 东北陆军第一师李景林(第一旅窦联芳、第二旅王宾、直隶第一旅王丕焕、直隶第二旅马瑞云、直隶第三旅张宪、直隶第四旅胡毓坤、直隶第五旅朱毓清、补充第一旅吕正朝、补充第二旅赫文胥、补充第三旅尹立泰)
- 东北陆军第二师张宗昌(第三旅褚玉璞、第二十八旅程国瑞、第二十九旅许琨、第三十旅毕庶澄、卫队旅方永昌、补充旅姚霁)
- 东北陆军第三师阚朝玺(第四十二旅袁永朔、第四十三旅刘山胜、骑一旅张联同、骑二旅常万里)
- 东北陆军第四师张学良(第十九旅栾云奎、第二十七旅宋九龄)
- 东北陆军第五师赵恩臻(第十二旅孙旭昌、第三十三旅范浦江)
- 东北陆军第六师郭松龄(第二旅刘伟、第三十四旅陶经武)
- 东北陆军第七师高维岳(第五旅刘维勇、第六旅刘振东)
- 东北陆军第八师丁喜春(第二十五旅钱忠山、第三十五旅田德胜)
- 东北陆军第九师汲金纯(第十四旅杨德生、第三十六旅李梦庚)
- 东北陆军第十师齐恩铭(第十六旅温玉瓒、第三十七旅刘联瑞)
- 东北陆军第十一师汤玉麟(第七旅张龙文、第三十八旅孟昭田)
- 东北陆军第十二师裴春生(第四旅霁云、第三十九旅朱继先)
- 东北陆军第十三师张九卿(骑三旅萧国庆、骑六旅武汉卿)
- 东北陆军第十四师穆春(骑一旅徐永和、骑七旅王永清、骑八旅于芷山、独三十旅齐占九、骑兵第一游击队张海鹏、骑兵第二游击队刘国勋)
- 东北陆军第十五师张作相(第十五旅熙洽、第二十六旅李桂林)
- 东北陆军第十六师于深澄(骑十旅赵芷香、骑十四旅杨遇春)
- 东北陆军第十七师万福麟(骑四旅张殿九、骑五旅马占山)
- 东北陆军第十八师吴俊陞(第十五旅梁忠甲、第二十二旅王树常)
- 东北陆军第十九师李爽垲(第四十三旅荣臻、第四十一旅朱同勋)
- 东北陆军第二十师邢士廉(第二十四旅赵鸣皋、第三十一旅朱栋臣)
- 独立步兵:东北陆军第八旅丁超、东北陆军第九旅陈玉昆、东北陆军第十一旅巴英颌、东北陆军第十七旅张明九、东北陆军第十八旅张焕相、东北陆军第十三旅吉兴、东北陆军第二十一旅李振声
- 独立骑兵:东北骑兵第二旅彭金山。
- 独立炮兵:东北炮兵第一旅邹作华、东北炮兵第二旅魏益三。
1925年10月,由师--旅的编制,改成军团---军---旅。初步编成6个军团:
第三军团副军团长、津榆驻军司令部副司令(司令由第三军团长张学良兼任),新组的第10军军长,原第6师师长郭松龄反奉,依托7个师:
- 东北陆军第四师张学良(第十九旅栾云奎、第二十七旅宋九龄)
- 东北陆军第五师赵恩臻(第十二旅孙旭昌、第三十三旅范浦江)
- 东北陆军第六师郭松龄(第二旅刘伟、第三十四旅陶经武)
- 东北陆军第七师高维岳(第五旅刘维勇、第六旅刘振东)
- 东北陆军第十师齐恩铭(第十六旅温玉瓒、第三十七旅刘联瑞)
- 东北陆军第十二师裴春生(第四旅霁云、第三十九旅朱继先)
- 东北陆军第十三师张九卿(骑三旅萧国庆、骑六旅武汉卿)
其中骑兵13师师长张九卿置身事外,其他4个师赵恩臻、高维岳、齐恩铭、裴春生以及上校以上军官30多人持犹疑反对态度,被郭松龄逮捕押往天津李景林处关押,占了郭部高级军官的30%多。郭提拔各师的旅长任反奉的国民军各军长。
郭松龄反奉失败后,奉军在原来的军团基础之上再编成方面军团,初期编成4个方面军团;至安国军时期最终编成7个方面军团。为方面军团--军--旅体制:
- 第一方面军团军团长:孙传芳
- 第1军军长:孙传芳(兼)
- 第2军军长:郑俊彦;
- 第3军军长:李宝璋
- 第二方面军团军团长:张宗昌
- 第1军军长:张宗昌(兼);
- 第2军军长:张敬尧;
- 第4军军长:方永昌;
- 第5军军长:王栋;
- 第7军军长:许琨;
- 第8军军长:柴云升;
- 第11军军长:吴奠卿;
- 第12军军长:寇英杰;
- 第13军军长:刘志陆;
- 第15军军长:刘文钊;
- 第22军军长:许宝祥;
- 第30军军长:毛思义
- 第三方面军团军团长:张学良
- 第8军军长:万福麟;
- 第9军军长:高维岳;
- 第10军军长:王树常;
- 第11军军长:富双英;
- 第2军军长:于学忠
- 炮兵军军长:邹作华
- 第四方面军团军团长:韩麟春 杨宇霆(代)
- 第15军军长:汲金纯;
- 第16军军长:胡玉坤;
- 第17军军长:荣臻;
- 第29军军长:戢翼翘
- 预备军军长:富占魁
- 第五方面军团军团长:张作相
- 第12军军长:汤玉麟;
- 第30军军长:于芷山;
- 第31军军长:郑泽生;
- 第15师师长:张作相(兼)
- 第六方面军团军团长:吴俊陞
- 第16师师长:于琛澂;
- 18师师长:吴俊陞(兼);
- 第9旅旅长:陈玉昆;
- 第12旅旅长:张明九;
- 第18旅旅长:张焕相;
- 第21旅旅长:李振声;
- 第30旅旅长:齐占九;
- 骑2旅旅长:程志远
- 第七方面军团军团长:褚玉璞
- 第6军军长:徐源泉;
- 第14军军长:孙殿英;
- 第15军军长:褚玉璞(兼);
- 第16军军长:袁振青;
- 第17军军长:曲同本;
- 第20军军长:李藻麟;
- 第21军军长:王振;
- 第23军军长:杨晴臣;
- 第28军军长:纪元林
1926年4月,段祺瑞於反奉戰爭中下台,5月張作霖於反奉戰爭中击败冯玉祥,直接控制北洋政府。6月入北京,与吴佩孚会面,其後往返于天津與奉天之间。7月9日,广东國民政府的國民革命军总司令蔣介石,率国民革命军北伐。11月張作霖在天津被孫傳芳、吳俊陞、張宗昌、閻錫山、寇英傑、劉鎮華等十六人推戴為安國軍總司令,統一指揮對革命軍作戰。在安国军军政府(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府)成立后,为壮大声势,将旅改为师,成为方面军团-军-师的体系。
1927年6月16日在北京被孫傳芳、張宗昌、吳俊陞、張作相等擁為中华民国军政府陸海軍大元帥,成為北洋政府最後一任統治者。6月18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就任大元帅,行使大總統职權,并令潘復组织军政府内阁。
遇害编辑
1928年5月,山东济南发生五三惨案,日军与北伐军发生冲突。是年5月9日,张作霖呼吁南北双方停战,合力对抗日本侵略,在通电中表示“佥以国内苦战,外侮趁虚而入”应“以侮释嫌,合力抗外,必得世界之同情,对内更多符多年国民之要求”。他表示愿意派人到南京召开善后会议,商讨统一问题[2]:377-378。
同年6月3日夜,张作霖乘火车由北京返回奉天,次日凌晨5点,在东北军控制的京奉铁路与南满铁路交界处的皇姑屯站被炸死。通常认为谋杀计划由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大佐具体制定,奉天特务机关长秦真次、土肥原贤二参与策划,由时任日本关东军司令村冈长太郎中将下令执行。
张死后国民党掌控中國,其子张学良繼任中国东北元帥,继续统领东北,不久宣布“东北易帜”,棄五色旗,改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歸順國民政府。自此中国实现形式上的统一。
年谱编辑
- 1875年(清光緒元年)2月12日生于奉天海城驾掌寺村(今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叶家村下属“张家窝堡”自然村)。
- 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父张有财亡,兄妹4人随母前往广宁县二道沟乡(今黑山县绕阳河镇)生活。卖过包子、煎餅,当过货郎、学过木匠,還一度到山中採藥,後随继父学过兽医、相马。
- 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在营口高坎镇一带谋生。
-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张作霖在营口应募投清朝宋庆毅军。当过宋庆的卫兵。
- 1895年3月甲午战争清军败,离部队回家乡。与广宁县南乡赵家庙村(今北镇市高山子镇赵家村)农户赵占元次女(张学良生母)结婚。后到广宁县城(今北镇市),不久又返回赵家庙村,纠集数十名青壮年,建立一支联村保险队(保安队),投身绿林。
- 1901年除夕,张作霖遭匪首金寿山勾结俄军马队偷袭,损失惨重,率残部8人,逃到台安县桑林子村,后到八角台(今台安县)投靠张景惠,当上了八角台团练长。4月17日,其长子张学良出生于台安县张家窝堡村。
- 1902年11月9日张作霖率200余人被东边兵备道张锡銮和新置新民府知府曾韫招安收编,编为新民府巡警营马队帮带(相当于副营职)。
- 1906年张作霖被提升为统带(相当于团职)。期间,张作霖先后剿除、招安辽西徐翰武、侯占山、金寿山等各路匪徒。特别是智擒悍匪杜立三,清廷发朱批:“予都司张作霖等五员奖叙”,赏银5,000两。
- 1907年张作霖晋升为奉天巡防营前路统领(相当于旅职)。同年,按年龄为序,马龙潭、吴俊升、孙烈臣、张景惠、冯德麟、汤玉麟、张作霖、张作相8人结拜为盟兄弟。
- 1908年至1910年4月间,张作霖被调往吉林省郑家屯、洮南一带,追剿蒙匪,晋升为洮南镇守使。
-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张作霖以“率兵勤王”为由,抢先由洮南入奉天。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任其为“奉天国民保安会”军事部副部长,期间大力镇压同盟会革命志士,张作霖受到清廷破格升赏,出任“关外练兵大臣”,赏顶戴花翎。后升为“奉天巡防营务处总办”。
- 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任命张作霖为第二十七师中将师长。
- 1915年袁世凯洪憲帝制时被封为子爵、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按使。
- 1916年4月22日,袁世凯发表命令,任命廿七师师长张作霖为盛京将军,督理奉天军务。袁死后,张作霖任奉天督军兼省长。
- 1918年张作霖任东三省巡阅使。
- 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奉军支持直军,胜利后共同控制北京。
- 1921年5月北洋国务院发布征蒙令,任命张作霖为蒙疆经略使,节制热河、察哈尔与绥远三地。
-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战败,张作霖挟“东三省议会”推举自己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并宣布东北自治。
-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胜,段祺瑞任臨時執政,惟张作霖實際控制北洋政府。
- 1925年11月奉軍第三方面軍軍長郭松龄於灤州舉兵發動反奉战争,次年4月,反奉战争失败。
- 1926年12月,就任安国军总司令。
- 1927年4月,杀害李大钊等20名国共人士。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華民國北洋政府行使統治權,成为北洋政府國家元首,并组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32届、也是最后一届内阁,也是北洋军政权最后一个统治者。
- 1928年(民國十七年),张作霖将三女张怀瞳许配赵尔巽之子赵天赐(赵世辉)博士。
- 1928年(民國十七年)4月蒋介石为首,加上冯玉祥、阎錫山、李宗仁的四大集团军的攻击下,奉軍戰場失利。张作霖5月30日宣布奉军撤退。6月3日,张作霖眼見大勢已去,乘火車由北京返回奉天。6月4日清晨,張作霖所乘专列途经沈阳南满路与京奉路交叉路“三孔桥”時,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好的炸弹炸毁,因在皇姑屯以东,史稱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身受重伤,送回沈阳後于当日死去,時年五十三。其子張學良繼承后拒絕日本人的威逼利誘,宣布“東北易幟”,中華民國實現形式上的統一。
评价编辑
正面评价编辑
民间尤其对張作霖正面评价較多。有人认为張作霖从一个出身低微农民起家,苦心经营方成为显赫一时的人物,相当不简单。也有人认为张作霖治家很严,子张学良受其影响很大。張作霖曾事綠林,後又以剿匪起家,對剿滅當時在東北極爲猖獗、破壞人民生產生活的土匪,護國安民做出重要貢獻。
还有一些証据表示,张出身貧寒,僅略進私塾,通曉文字,虽未能受到完整的教育,但他仍重视傳統文化教育,尊敬孔儒[4]。他同時亦重视現代化教育,当然主要是为军事服务的,但客观上也起到了培养人材的作用。1922年(民國十一年)筹建东北大学;1923年(民國十二年)4月,东北大学成立。这所大学在当时师资水平较高,像章士钊、黄侃、梁思成等著名学者曾教书于此。
在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张的故事,其智勇、气节得到颇多体现,并流传下「張作霖為日本人作字畫,不寫手『墨』,為不把『土』送給日本,改寫為手『黑』」的故事。這個“张作霖手黑,寸土不让”的典故,少有史料支持,但是張作霖識字,且能為書法是確實的。做为传奇人物,深受他的家乡人民的喜爱。张作为统镇要地的首领,其政治、军事才能都是值得肯定的。被誉为“乱世枭雄”。苏日虽将张作霖视成眼中钉,却也不得不叹服张是个“压不倒的小个子”。
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曾发展工业扩充军备,建立中国当时唯一“海军”、“陆军”、“空军”具全的武力。大量引入山东汉人進入东北,这一移民战略大大充实东北边疆,改变了东三省的人口、民族、文化格局,成为日后日本侵略此地的一大障碍,由於兵工廠的建立,東北軍成爲當時中國唯一一支擁有自主生産火砲和彈藥的軍隊,由於火砲生产的自主,使得東北軍砲兵的火砲數量多,火力猛,砲彈充足,成爲東北軍相較于其他軍閥的優勢兵科。成立东北交通委员会抑制日本进行殖民扩张的工具“满铁”,捍卫国家主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張作霖對蘇聯始終保持警惕,反對共產主義在東北的滲透。
1931年(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变,奉天省淪陷日本之手后,东北盡喪,时人皆称:“大帅(张作霖)在,必不至此!”張學良則評論自己的父親:「有雄才,無大略。[註 2]」親信楊宇霆說:「張作霖是政治家,不是軍事家。[5]」
负面评价编辑
- 内争不止:作为奉系军阀头目始终致力于扩充地盘,主动挑起多场战争,却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利用恩琴白匪占领外蒙古之借口,大肆扩充势力。却不予以收复,造成外蒙古事实独立局面,对历史走向有重大影响[6]。
- 1915年,为支持袁世凯洪憲帝制,镇压游行的学生的领导者。1919年五四运动,张作霖发布命令:“对肇事之徒,严加惩处。”学生不准自由活动,且有警察干涉。1927年4月,逮捕并处决了李大钊等共产党人。
- 對日戰略錯誤:张作霖雖在初期對日本采取亲善政策,如1912年,张作霖和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书记深泽说:“日本国在南满洲享有利权,乃属当然,毫不为过[7]。”且大量雇佣日军事人员。但後來奉系受到關內政治觀點影響,奉系開始有人物轉向抗日(包括張學良),张作霖並未認真壓制抗日勢力(尤其是無法說服張學良繼續採取親日戰略)。因此在國民黨北伐之際,日本遂于1928年6月4日在沈阳西郊制造皇姑屯事件,將张作霖暗杀。這導致其子張學良易幟,宣稱歸順國民政府,名義上中國統一。
藝術编辑
相关文学作品编辑
影視形象编辑
年份 | 劇名 | 飾演演員 |
电影 | ||
---|---|---|
2017年 | 《建軍大業》,中國大陸电影 | 王庆祥 |
電視劇 | ||
1984年 | 《少帅传奇》,中國大陸電視劇 | 吴贵林 |
1994年 | 《大帅传奇》,中國大陸電視劇 | 张永峰 |
1994年 | 《张学良与郭松龄》,中國大陸電視劇 | 苏廷石 |
2014年 | 《传奇大掌柜》,中國大陸電視劇 | 张光北 |
2015年 | 《少帥》,中國大陸電視劇 | 李雪健 |
2015年 | 《山河同在》,中國大陸電視劇 | 吳秀波 |
家庭编辑
据张学良晚年所说,张家祖上是河北省大城县人,是在道光年间移民东北的[8]。张作霖的父亲叫张有财。张作霖共有姐弟五人,共有妻妾六人,儿女十四个,子八人,女六人。
兄弟姐妹编辑
- 有野史稱張作霖與中共創黨者陳獨秀為義兄弟關係[9]。
- 同父异母的姐姐一人,为父前妻邵氏所生;同母异父的哥哥一人,係王氏由李家带来的,名張作泰;母親王氏,同胞兄妹三人,即张作孚(二哥)和另一个妹妹。在男孩裡他排行老三。
- 张作泰因为与有夫之妇偷情,該婦人的丈夫來哭訴,要求洗門風,父親张有财一怒之下以棍子打了張作泰,後傷重不治。
- 张作孚在与土匪作战中阵亡,他的长子张学成(字铸卿)、次子张学文(字右卿),以及三个女儿,由张作霖抚养。张学成后来投靠日本人,被张学良派刺客暗殺身亡。
妻妾编辑
- 元配趙春桂(1875年-1912年),趙占元之次女,故又叫趙二妞,1898年生長女張首芳(又名張冠英),1901年生長子張學良(字漢卿),1907年生次子張學銘;
- 繼配盧壽萱(1880年-1974年),奉天北鎮縣人,貌美識字,1907年生次女張懷英,1911年生四女張懷卿,1974年卒於天津。
- 三房戴憲玉(1887年-1921年),奉天北鎮縣人,本已嫁為人婦,因尚未生養,被張作霖再聘為姨太太,其弟戴憲生1915年因醉酒滋事,被張作霖槍決。積慮在心,無子女,後出家當尼姑,一年後過世,終年31歲。
- 四房許澍暘(1888年-1976年),即許夫人,出身於天津教坊,遇事有見解。 1909年生三女張懷瞳,1911年生三子張學曾(字遠卿),1913年生五女張懷曦,1916年生四子張學思。許氏“七七”事變後移居美國。 1949年後,隻身回國,1976年卒於北京。
- 五房壽懿(1898年-1966年),即壽夫人,冠夫姓為張壽懿,奉天旗人,袁姓,明朝抗清名將袁崇煥之八世孫[註 3],袁崇煥遺腹子袁文弼被編入寧古塔漢軍正白旗。祖父富明阿(袁世福)和父親袁壽山為清末名將。[10]。壽懿為黑龍江將軍壽山和外室王松岩的女兒,故又名王雅君。壽懿受過教育,最得寵,府中事由她掌管。 1920年生五子張學森,1922年生六子張學浚,1924年生七子張學英,1925年生八子張學銓。壽懿“九·一八”事變後居天津,1948年冬離津赴滬,轉道台灣,1966年病故於台灣[11]。
- 王夫人,未生育,病死。
- 六房馬月清(1905年-1975年),亦作嶽卿,即嶽姑娘,奉天人,原為五房壽夫人身邊丫鬟,1925年生六女張懷敏。一直追隨壽夫人左右,在1975年病逝於台灣。在她之前還有一個王夫人,未生育,病死。
子女编辑
- 八子是:
- 六女是:
- 按生年月日大小排列总排行,即:首芳、学良、怀英、学铭、怀曈、学曾、怀卿、怀曦、学思、学森、学俊,学英,怀敏、学铨。他们的年龄相差很大,1898年生首芳,1925年生学铨,前后相差近30年。
注释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 ^ 張學良口述; 唐德剛著. 《張學良口述歷史》. 台北: 遠流出版. 2009-03-01.
(張學良對唐德剛說)我實在的祖籍是河北大城。……實在是本家姓李,到了張家,姓張。張家的姑娘嫁給姓李的,姓李的生了兒子,張家沒孩子,把姓李的兒子給抱回來。
- ^ 2.0 2.1 2.2 2.3 刘红. 《蒋介石全传2》 第一版.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12650206.
- ^ 張學良口述; 唐德剛著. 《張學良口述歷史》. 台北: 遠流出版. 2009-03-01.
- ^ (《李敖自传》)
- ^ 從馬賊到"東北王":有雄才而無大略的張作霖-易頭條. www.wanwan163.com. [2019-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9).
- ^ 赵建坤. 张作霖与苏俄入侵外蒙. [2019-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4).
- ^ 《张作霖传》
- ^ YouTube视频《世紀行過 張學良傳 第一集 白山黑水》. [2008-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4).
- ^ 吴晓. 陈独秀与张作霖是义兄弟. 北京档案. 2005-02-22 [2021-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9).
- ^ 《清史稿》(卷204):“富明阿,字治安,袁氏,漢軍正白旗人,明兵部尚書崇煥裔孫。崇煥裔死,家流寓汝寧,有子文弼,從軍有功,編入寧古塔漢軍。五傳至富明阿,以馬甲從征喀什噶爾,授驍騎校,洊升參領。富明阿幼年名世福,以馬甲清製,八旗男丁十六歲以上,通過考試可披甲,分入步甲、馬甲。從軍,始有旗名富明阿。”
- ^ 張作霖有位“賢內助” 竟是名將袁崇煥後代. 遼寧日報集團多媒體數字報紙──半島晨報. 2009-06-27 [2010-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17) (简体中文).
来源编辑
- 大江志乃夫:〈田中义一内阁的对华政策与张作霖被刺事件〉.
外部链接编辑
参见编辑
中国国家元首 | ||
中華民國元首 | ||
---|---|---|
前任: 胡惟德代理 (代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職權) 正任:段祺瑞 (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
安國陸海軍大元帥 1927年6月18日-1928年6月3日 |
繼任: 奉系: 張學良 (東北保安總司令) 國民政府: 譚延闓 (國民政府主席) (國民政府主席委員會召集人) 蔣中正 (國民政府主席,中國統一) |
中华民国政府职务 | ||
前任: 段芝貴 奉天巡按使 |
奉天省政府主席 1916年-1920年 |
繼任: 王永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