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长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3月9日) |
省長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始置的地方官职。现代汉语中,省长与“州长”一词亦用于翻译各国一級行政區行政機構的行政長官。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独立,构建中华民国。各省政务繁杂,名称混乱。1913年1月,北洋政府颁布一系列命令,试图统一省级行政机构名称。按“地方军民分治”规定,各省设行政公署,负责人为民政长,由大总统任命,负责全省行政。1914年,颁布《省官制》,省民政长改称省巡按使。1916年,大总统黎元洪下令改称为省长。当时,各省以都督(督军)为军事长官,是为与省长平级的职务。而由于军阀割据的时局,督军掌握行政实权,省长沦为虚职。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北伐战争统一中国大部,在新设的各省政府中,以省主席替代省长,并使之成为实权首长,督军一职退出[1]。
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控制区逐步扩大,各解放区新建省政府。省政府与省委、省军区是解放区地方行政上的三套班子。而在党领导一切的方针下,省长为省委书记之后的二把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地省政府称省人民政府,以省长为省人民政府一把手、地方行政二把手。
海峽兩岸编辑
國家政權或地區 | 實施情況 | 法源依據 | 備註 |
---|---|---|---|
中華民國 | 国府迁台后,三十五个省中仅余台湾、福建两省。因精省實施,臺灣省至今只有宋楚瑜一人當過省長,其他均為中華民國政府委派之「省主席」。所以台灣「省長」,通常被用來指稱前台灣省長宋楚瑜。而仅管辖金门县和部分连江县的福建省則從未舉行過省長民選,亦無省長的職稱。 | 《中華民國憲法》 | 臺灣省虛級化及現任中華民國一、二級行政區行政首長列表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完全的说法是:某某省人民政府省长,为第三级公务员,即省部级正职,與部長同級。省长是省人民政府的第一把手,是该省的第二把手。省的第一把手為中共中央任命的省委书记。现在,省长一般由中国共产党省級黨委的副书记兼任。“省委副书记、省长某某某”,是媒体上经常出现的说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行政首長列表 |
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省人民政府省长编辑
廣義上「省長」可表示「省級行政區行政首長」,即除了狹義的「省長」,還包括「直轄市人民政府市長」、「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以及「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關於此類省長,請參見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行政首長列表。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编辑
根據1944年4月修訂版本的《省政府組織法》規定,省政府置委員七人至十一人組織省政府委員會,其中應選主席一人。省主席之職權包括召集省政府委員會處理省務、執行省政府委員會之議決案及監督所屬行政機關職務之執行等。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12月遷臺前,共在全國設置了35個省;但在1949年底撤退至臺灣時,僅有臺灣省全境以及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雲南及西康等省份之部分區域尚在其控制之下;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中華民國的實際所轄省份僅餘臺灣、福建二省,其中福建省僅轄金門群島、烏坵嶼、馬祖列島。儘管中國大陸各省政府已經隨著國府遷臺而陸續縮編、裁撤,但直到2005年10月行政院主計處(今行政院主計總處)主管之「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公告停止適用後,其建制才正式撤銷[2]。
轄區 | 地圖 | 職稱 | 姓名 | 肖像 | 就任時黨籍 | 任命(就任)時間 | 後續 | 資料出處 | |
---|---|---|---|---|---|---|---|---|---|
江蘇省 | 江蘇省政府主席 | 丁治磐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9月2日 | 原江蘇省會鎮江於1949年4月淪陷,江蘇省政府東撤崇明,6月又遷至嵊泗,並在國軍於1950年5月撤離嵊泗後消亡。丁治磐隨國軍撤往臺灣,復任總統府國策顧問。1988年3月8日,逝世於臺北。 | [組 1] | |||
浙江省 | 浙江省政府主席 | 胡宗南 | 中國國民黨 | 1950年8月 | 原浙江省會杭州於1949年5月3日淪陷,浙江省政府遂遷至定海轄下之舟山群島辦公。1950年5月,省府人員隨國軍撤離舟山群島,浙江省政府因而一度撤銷;1951年初因應作戰需要,於溫嶺轄下的大陳島重新設置。1955年,因一江山島淪陷,大陳難以固守,國軍遂在美國幫助下自大陳島撤退,浙江省全境易手,浙江省政府再度裁撤。胡宗南回臺後退役,旋復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62年2月14日,逝世於臺北。 | [組 2] | |||
安徽省 | 安徽省政府主席 | 張義純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3月24日 | 原安徽省會合肥於1949年1月21日淪陷,安徽省政府被迫撤往懷寧,1949年2月遷蕪湖,3月再遷休寧,並在解放軍進入皖南後消亡。張義純在敗退中於浙江開化被俘,獲釋後任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參事及民革中央團結委員等職。1982年9月10日,逝世於上海。 | [組 3] | |||
江西省 | 江西省政府主席 | 方天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1月20日 | 原江西省會南昌於1949年5月22日淪陷,江西省政府先是遷至贛縣辦公,贛縣淪陷後東移會昌,隨後又撤往廣東梅縣、汕頭,並於9月渡海轉進臺灣臺中。10月21日,江西省政府第2101次省務會議於臺中召開,會中決議結束省政府行政業務,最終江西省政府於11月30日正式裁撤。時方天隨省府人員一併撤往臺灣,後歷任國家安全會議國防計畫局副局長、國家總動員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民大會代表及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等職。1991年,逝世於臺北。 | [組 4] | |||
湖北省 | 湖北省政府主席 | 朱鼎卿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2月21日 | 原湖北省會武昌(今武漢)於1949年5月16日淪陷,湖北省政府遂轉進恩施。10月,解放軍進入湖北,省政府西撤四川萬縣,後裁撤。朱鼎卿於12月在四川金堂通電投共,此後歷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及湖北省政協副主席等職。1982年5月24日,逝世於武漢。 | [組 5] | |||
湖南省 | 湖南省政府主席 | 黃杰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8月9日 | 由於前任省主席陳明仁率領湖南省政府部分成員投共,原湖南省會長沙於1949年8月4日淪陷。湖南省政府先是於邵陽重新建立,旋即轉往廣西桂林;1950年3月,黃杰應時任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指示,率部退入法屬印度支那(今越南)北部。然法國殖民當局懾於解放軍恫嚇,以執行國際法為藉口將黃杰部眾困於越北,後南移置富國島,至1953年7月在政府與法國協調下方得撤退回臺。黃杰回臺後歷任臺北衛戍司令部司令、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臺灣省政府主席、國防部部長及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1995年1月14日,逝世於臺北。 | [組 6] | |||
四川省 | 四川省政府主席 | 唐式遵 | 中國國民黨 | 1950年2月 | 原四川省會成都於1949年12月27日淪陷,西南戰役結束,四川省政府消亡;後於西昌重新建立,並在西昌於1950年3月20日淪陷後再度消亡。時唐式遵率部逃離西昌,至禮州棄車改為步行;後經瀘沽入越嶲境內,欲由此返川南,然於3月27日行經越嶲山區時遭到彝民與解放軍合作圍攻,最終唐式遵部遭到全殲,唐式遵本人亦在交火中陣亡。 | [組 7] | |||
西康省 | 西康省政府主席 | 賀國光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12月16日 | 1949年12月初,時任西康省政府主席劉文輝等人向中共投誠,西康省政府分崩離析;後雖於西昌恢復省政府建置,然解放軍時已完成對成都、西昌一帶之包圍網,預備圍殲國軍部隊;賀國光見敗局已定,遂隨胡宗南搭機撤往海口,旋轉進臺灣,復任總統府國策顧問。1969年4月21日,逝世於臺北。 | [組 8] | |||
廣東省 | 廣東省政府主席 | 薛岳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1月21日 | 原廣東省會廣州於1949年10月14日淪陷,薛岳率部與廣東省政府人員撤往海口,並任海南特區副行政長官兼海南防衛總司令官,負責海南周圍防務;1950年4月海南島戰役失敗後廣東省政府消亡,薛岳轉進臺灣,此後歷任總統府戰略顧問、行政院政務委員及光復會主任委員等職。1998年5月3日,逝世於臺北。 | [組 9] | |||
廣西省 | 廣西省政府主席 | 李品仙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11月28日 | 原廣西省會桂林於1949年11月22日淪陷,廣西省政府遂南遷邕寧,後移往龍津(今龍州),並在解放軍攻入龍津後消亡,殘餘人員多隨國軍黃杰部遷往越南。李品仙於1949年12月隻身飛往臺灣,復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87年3月23日,逝世於臺北。 | [組 10] | |||
雲南省 | 雲南省政府主席 | 李彌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12月21日 | 由於前任省主席盧漢率部投共,原雲南省會昆明於1949年12月9日淪陷,雲南省政府消亡;後於滇南開遠及蒙自一帶短暫重新建立,不久再度裁撤。李彌於1950年1月14日搭機飛往臺灣商討軍事;後返西南地區,並以緬甸北部的猛撒為基地建立雲南反共救國軍,繼續與解放軍對抗;後因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提出控訴國軍侵占國土,中華民國政府與美、泰、緬等國會商後,決議撤回在緬軍隊。1953年底,李彌率部撤往臺灣,轄下段希文等則接獲密令留下,成為後來的泰緬孤軍。李彌返臺後居於臺北(今新北),復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1973年12月8日,逝世於臺北。 | [組 11] | |||
貴州省 | 貴州省政府主席 | 谷正倫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4月5日 | 原貴州省會貴陽於1949年11月14日淪陷,貴州省政府遂撤離貴陽,經晴隆、盤縣退入雲南,並在解放軍攻陷雲南全境後消亡。谷正倫於1949年11月隻身經昆明飛香港,旋轉往臺灣,復任總統府國策顧問。1953年11月3日,逝世於臺北。 | [組 12] | |||
河北省 | 河北省政府主席 | 楚溪春 | 中國國民黨 | 1947年12月17日 | 國民政府雖將河北省會設於清苑(今保定),但河北省政府實際上設治於北平辦公;1949年1月,因北平和平解放而消亡。楚溪春隨傅作義向中共投降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參事、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兼秘書長及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委員等職。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批鬥,1966年9月12日,逝世於北京。 | [組 13] | |||
山東省 | 山東省政府主席 | 秦德純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12月30日 | 原山東省會濟南於1948年9月24日淪陷,山東省政府遂寄治於青島辦公,並於國軍撤離青島後消亡。後秦德純隨中華民國政府撤往臺灣,復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63年9月7日,逝世於臺北。 | [組 14] | |||
河南省 | 河南省政府主席 | 趙子立兼任[註 1]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11月19日 | 原河南省會開封於1948年10月24日淪陷,河南省政府撤往信陽,信陽陷落後移治漢口,並在漢口淪陷後消亡。後趙子立率部撤往重慶,同年12月在四川巴中通電投共,此後歷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及民革中央監察常務委員等職。1992年2月1日,逝世於北京。 | [組 15] | |||
山西省 | 山西省政府主席 | 梁敦厚代[註 1]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3月 | 1949年4月起,解放軍開始向山西省會太原發動攻勢,最終於4月24日攻陷太原,太原戰役結束。梁敦厚、閻錫山堂妹閻慧卿等人為不被中共俘虜,於4月23日在山西省政府大樓內集體自殺,是為「太原五百完人」。梁敦厚死後,山西省政府隨之消亡。 | [組 16] | |||
陝西省 | 陝西省政府主席 | 董釗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7月8日 | 陝西省會西安於於1949年5月20日淪陷,陝西省政府消亡。後董釗隨中華民國政府撤往臺灣,復任光復會委員。1977年9月30日,逝世於臺北。 | [組 17] | |||
甘肅省 | 甘肅省政府主席 | 王治岐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12月2日 | 原甘肅省會蘭州於1949年8月26日淪陷,甘肅省政府遂遷往武都,並於武都淪陷後消亡。1949年12月9日,王治岐與蔣雲台等人通電投共,此後歷任甘肅省人民政府委員、民革甘肅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革中央委員等職。1985年8月11日,逝世於蘭州。 | [組 18] | |||
寧夏省 | 寧夏省政府主席 | 馬鴻逵 | 中國國民黨 | 1931年6月13日 | 寧夏省會銀川於1949年9月23日淪陷,寧夏省政府消亡。後馬鴻逵隨中華民國政府撤往臺灣,並於1950年10月搭機飛往美國舊金山,旋又轉往洛杉磯定居。1970年1月14日,逝世於洛杉磯。 | [組 19] | |||
青海省 | 青海省政府主席 | 馬步芳兼任[註 1] | 中國國民黨 | 1938年3月5日 | 青海省會西寧於1949年9月5日淪陷,青海省政府消亡。馬步芳於1949年8月乘飛機逃離西寧到達重慶,徐即飛銀川,後又經廣州、香港,1950年初抵達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後轉至埃及開羅郊區居住;1957年,因埃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遂返沙烏地阿拉伯定居,並被中華民國政府任命為駐沙國全權大使,至1961年6月卸任。1975年7月31日,逝世於吉達。 | [組 20] | |||
綏遠省 | 綏遠省政府主席 | 董其武 | 中國國民黨 | 1946年10月15日 | 綏遠省會歸綏(今呼和浩特)於1949年9月19日淪陷,綏遠省政府消亡。董其武在傅作義勸誘下向中共投降,此後歷任綏遠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綏遠省人民政府主席、解放軍第69軍軍長及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1989年3月3日,逝世於北京。 | [組 21] | |||
察哈爾省 | 察哈爾省政府主席 | 傅作義 | 中國國民黨 | 1946年10月15日 | 察哈爾省會張垣於1948年12月24日淪陷,察哈爾省政府消亡。傅作義於1947年12月被任命為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負責指揮國軍華北戰事;在平津會戰情勢漸趨不利下,傅作義於1949年1月向中共投降,並宣告北平和平解放,此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水利部部長及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1974年4月19日,逝世於北京。 | [組 22] | |||
熱河省 | 熱河省政府主席 | 孫渡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6月22日 | 熱河省會承德於1949年11月12日淪陷,熱河省政府消亡。後孫渡被任命為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遂赴雲南就任;12月9日,時任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通電投共,孫渡遂被迫逃往昆明郊外隱居。1952年,孫渡被中共逮捕,至1963年獲得特赦釋放,復任雲南省政協委員。1967年4月,逝世於昆明。 | [組 23] | |||
遼寧省 | 遼寧省政府主席 | 王鐵漢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2月18日 | 遼寧省會瀋陽於1948年11月2日淪陷,遼寧省政府消亡。後王鐵漢隨中華民國政府撤往臺灣,歷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及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等職。1995年12月15日,逝世於臺灣。 | [組 24] | |||
安東省 | 安東省政府主席 | 董彥平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2月18日 | 安東省會通化於1947年6月10日淪陷,安東省政府遂寄治瀋陽,並於瀋陽淪陷後後消亡。董彥平隨中華民國政府撤往臺灣,此後歷任行政院設計委員會委員、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中華學術院東北研究所所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及國民黨中央黨務顧問等職。1976年11月5日,逝世於臺北。 | [組 25] | |||
遼北省 | 遼北省政府主席 | 徐梁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2月18日 | 國民政府雖將遼北省會定於遼源,但遼北省政府因解放軍長期控制遼北省境,實際上設治於四平辦公;1948年3月13日,解放軍攻入四平,四平街會戰結束,遼北省政府消亡。徐梁於1948年10月搭機逃往臺灣,復任委員。1977年6月20日,逝世於臺北。 | [組 26] | |||
吉林省 | 吉林省政府主席 | 鄭洞國兼代[註 1]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3月24日 | 原吉林省會吉林於1948年3月淪陷,吉林省政府遂遷往長春辦公;1948年10月21日,解放軍攻陷長春,吉林省政府消亡,長春圍困戰結束。鄭洞國向中共投降,後歷任水利部參事、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及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1991年1月27日,逝世於北京。 | [組 27] | |||
松江省 | 松江省政府主席 | 周福成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4月24日 | 松江自二戰結束後便一直置於中共控制下,松江省政府雖於瀋陽成立辦事處,然終未能赴省境辦公,並在瀋陽淪陷後消亡。周福成被中共俘虜並關押於哈爾濱,至1953年3月方獲得釋放,並於數月後逝世。 | [組 28] | |||
合江省 | 合江省政府主席 | 吳瀚濤 | 中國國民黨 | 1945年9月4日 | 合江自二戰結束後便一直置於中共控制下,合江省政府雖於瀋陽成立辦事處,然終未能赴省境辦公,並在瀋陽淪陷後消亡。吳瀚濤偕部分省府人員逃往北平,隨後轉往臺灣,此後歷任行政院設計委員、光復會委員、總統府參事及中華文化復興推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1988年12月22日,逝世於臺北。 | [組 29] | |||
黑龍江省 | 黑龍江省政府主席 | 韓駿傑 | 中國國民黨 | 1945年9月4日 | 黑龍江自二戰結束後便一直置於中共控制下,黑龍江省政府雖於瀋陽成立辦事處,然終未能赴省境辦公,並在瀋陽淪陷後消亡。後韓駿傑隨中華民國政府撤往臺灣,歷任行政院設計委員、司法院大法官、司法院法規研究委員會顧問及光復會委員等職。1976年2月9日,逝世於臺北。 | [組 30] | |||
嫩江省 | 嫩江省政府主席 | 彭濟群 | 中國國民黨 | 1945年9月4日 | 原嫩江省會齊齊哈爾於1946年4月24日淪陷,嫩江省政府撤往瀋陽,並於瀋陽淪陷後消亡。彭濟群在齊齊哈爾陷落後曾任國民政府主席東北行轅秘書長及東北行轅委員等職,但在東北全境淪陷後即行蹤不明,卒年亦不詳。 | [組 31] | |||
興安省 | 興安省政府主席 | 吳煥章 | 中國國民黨 | 1945年9月4日 | 興安自二戰結束後便一直置於中共控制下,興安省政府雖於瀋陽成立辦事處,然終未能赴省境辦公,並在瀋陽淪陷後消亡。吳煥章隨中華民國政府撤往臺灣,此後歷任國民大會代表及行政院設計委員等職。1988年1月11日,逝世於臺北。 | [組 32] | |||
新疆省 | 新疆省政府主席 | 堯樂博士 | 中國國民黨 | 1950年4月11日 | 由於前任省主席包爾漢·沙希迪率部投共,原新疆省會迪化於1949年9月25日淪陷,新疆省政府消亡;後於臺北重新建立省政府辦公處,至1971年堯樂博士病逝後縮編為辦事處,1992年裁撤。堯樂博士於1951年復任新疆省政府主席,並續任至1971年7月27日逝世於臺北為止。 | [組 33] |
現存编辑
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臺灣後,中國人民解放軍仍持續對其實際統治地區發起進攻,陸續攻陷海南島、萬山群島、舟山群島等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島嶼。1950年,中華民國國軍撤離嵊泗列島,江蘇省政府消亡;1955年,解放軍發起一江山島戰役,成功攻占一江山島,並迫使國軍從大陳島撤退,浙江省政府消亡。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浙東一帶全部島嶼,中國大陸沿海僅餘金門群島(全境屬福建省金門縣)、馬祖列島(原分屬福建省長樂縣、羅源縣、連江縣,1956年後全境劃歸連江縣管轄[151])及烏坵嶼(原屬福建省莆田縣,1954年後交由金門縣代管[152]:30-31[153])等島嶼仍由中華民國政府所實控[154][155][156]。今日的中華民國僅實際管轄福建省及臺灣省兩個省份。福建省政府由於轄區自1956年後長期施行戰地政務,省政府組織早已虛級化[157];臺灣省政府早期實際負責地方自治工作、綜理全省事務,省主席具有實權,後更於1994年選出首任民選省長[158]。然而,由於臺灣省與中華民國實際管轄區域長期高度重疊,中華民國政府為精簡事務運作,於1998年實施省虛級化政策,使臺灣省政府組織大幅精簡[157][159];原由其負責之政務,也盡數轉由行政院及各區域聯合服務中心承擔。根據目前的《地方自治法》規定,省政府仍具有公法人身分,但成為行政院的派出機關,政策制定與人事任命權均由中央掌握;省議會則改制為省諮議會,成為諮詢機關,失去原有立法機關的功能[157][160]。至於原屬省政府管轄的縣、市等地方各級政府則改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並以內政部為主要監理機關,各縣、市僅在行政區劃上仍隸屬於省[157][160]。2018年,行政院院長賴清德進一步決議省級機關去任務化、預算歸零,所存省級行政組織及業務完全移交中央政府[157][161][162]。2018年7月1日,臺灣省政府及省諮議會之行政組織及業務移交予國家發展委員會[163];2018年12月31日,福建省政府之行政組織及業務由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接收[164][165]。至此中華民國政府實際所轄省級機關實質上解散,僅保留臺灣省政府、臺灣省諮議會及福建省政府頭銜及臺灣省政府主席、臺灣省諮議會諮議長及福建省政府主席之無給職職位[166]。由於福建省及臺灣省存續至今,本處列出1949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遷臺時兩省之實際領導人(即省主席)[167]:176。
轄區 | 地圖 | 職稱 | 姓名 | 肖像 | 就任時黨籍 | 任命(就任)時間 | 後續 | 資料出處 | |
---|---|---|---|---|---|---|---|---|---|
福建省 | 福建省政府主席 | 胡璉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12月4日 | 原福建省會福州於1949年8月17日淪陷,福建省政府移治金門;後因金馬地區實施戰地政務,遂東遷臺北新店(今新北新店)辦公;戰地政務終止後,遷返金門至今。胡璉擔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兼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至1955年,此後歷任國民黨中央委員、陸軍副總司令、駐越全權大使及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並曾於1958年領銜指揮八二三砲戰,成功阻止解放軍攻入金門。1977年6月22日,逝世於臺北。 | [組 34] | |||
臺灣省 | 臺灣省政府主席 | 陳誠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12月30日 | 原臺灣省會臺北自1949年12月後成為中央政府駐地,中央政府為避免行政機構過度集中及考量臺灣整體防空軍事戰略,命臺灣省政府於1956年疏遷臺中,旋遷南投中興新村至今。陳誠擔任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至1949年12月底,此後歷任行政院院長、副總統、光復會主任委員及國民黨副總裁等職。1965年3月5日,逝世於臺北。 | [組 35] |
省政府主席(虛級化,無實職)编辑
轄區地圖 | 職稱 | 姓名 | 肖像 | 性别 | 出生日期 (年齡) |
就任或出缺日期 (任職或懸缺時間) |
黨籍 | 來源出處 | |
---|---|---|---|---|---|---|---|---|---|
臺灣省政府主席 | (懸缺) | 不適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2018年6月30日 (2年243天) |
不適用 | [182] | ||
福建省政府主席 | (懸缺) | 不適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2018年12月31日 (2年58天) |
不適用 | [183] |
参见编辑
注释编辑
- ^ 在这个时期,省长是一个“位高权不重”的虚职. 网易. 2019-01-10 [2019-03-10] (简体中文).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中華民國各省縣行政區域代碼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徐友春等. 《民國人物大辭典 增訂版》.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劉國銘等. 《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 北京: 團結出版社. 2005. ISBN 7802140390.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6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嵊泗列島國軍 昨撤抵高雄 戰略撤退已全部完成〉 (PDF). 《中央日報》. 1950-05-23.
- ^ 丁治磐 - 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 國史館. [2019-01-28].[永久失效連結]
- ^ 丁治磐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杭州解放:1949年5月3日--黨史頻道--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9-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舟山國軍來臺 臺灣同胞熱烈歡迎〉 (PDF). 《中央日報》. 1950-05-17.
- ^ 〈為適應反共抗俄新形勢 我政府昨發表聲明 大陳駐軍轉移使用 凡對確保台澎有關地區與領土 美國決定與中華民國共同防衛〉 (PDF). 《中央日報》. 1955-02-07.
- ^ 〈胡宗南將軍昨病逝 生前功在黨國將請予以國葬 並報請總統追贈一級上將〉 (PDF). 《中央日報》. 1962-02-15.
- ^ 胡宗南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總統府公報》第1307號 (PDF). 中華民國總統府. 1962-02-20 [2019-02-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2-12).
- ^ 安徽省 - 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 國史館. [2019-01-02].[永久失效連結]
- ^ 合肥解放:1949年1月21日--黨史頻道--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張義純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南昌解放:1949年5月22日--黨史頻道--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網.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林良哲. 中華民國江西省政府撤退來台之文物簡介 - 黃金六十兩 買屋辦公 (PDF).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2011-12-28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6).
- ^ 20.0 20.1 秦孝儀. 《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 7. 臺北: 中國國民黨黨史編纂委員會. 1978.
- ^ 方天 - 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 國史館. [2019-01-28].[永久失效連結]
- ^ 方天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2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朱鼎卿 - 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 國史館. [2019-01-28].[永久失效連結]
- ^ 朱鼎卿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长沙解放:1949年8月4日--黨史頻道--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黃杰. 《海外羈情》. 臺北: 傳記文學出版. 1984.
- ^ 總統向黃杰致悼. 中華民國總統府. 1995-01-15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7).
- ^ 〈數萬留越忠貞軍民全部安全接運抵臺 政府已妥予安置個個感覺興奮 黃杰仍留西貢辦理善後〉 (PDF). 《中央日報》. 1953-07-03.
- ^ 黃杰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黃杰 - 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 國史館. [2019-01-28].[永久失效連結]
- ^ 《四川近現代人物傳》 2. 成都: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6.
- ^ 《四川省志.人物志》.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ISBN 9787220057878.
- ^ 周開慶. 《民國川事紀要》 1972年1月版. 臺北: 四川文獻出版社. 1972.
- ^ 唐式遵-四川省志·人物志-蜀中人物-巴蜀史志-四川省地方志. 四川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成都解放:1949年12月27日--黨史頻道--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網.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總統明令褒揚 唐式遵王公常〉 (PDF). 《中央日報》. 1950-10-21.
- ^ 唐式遵將軍殉國三十週年 -台湾大陆同乡会文献数据库. 台湾大陆同乡会.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39.0 39.1 《總統府公報》第245號 (PDF). 中華民國總統府. 1949 [2019-02-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2-12).
- ^ 〈臺灣省政府改組吳國楨任主席 民政蔣渭川 財政任顯群 建設彭德 教育陳雪屏 農林徐慶鐘 祕長浦薛鳳 劉文輝撤職賀國光主康〉 (PDF). 《中央日報》. 1949-12-16.
- ^ 賀國光 - 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 國史館. [2019-01-28].[永久失效連結]
- ^ 賀國光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總統府公報》第6218號. 中華民國總統府. 1998-05-15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薛岳受命防衛海南島 分區設防統一指揮權 加強兵力擴編三個師〉 (PDF). 《中央日報》. 1949-12-17.
- ^ 薛岳 - 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 國史館. [2019-01-28].[永久失效連結]
- ^ 薛岳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常勝將軍享年一○三 薛岳逝世〉 (PDF). 《中央日報》. 1998-05-04.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辭海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49.0 49.1 49.2 〈行政院會議通過 更調四省主席 石覺主浙李品仙主桂胡璉主閩王治岐主甘 成立各院部會集體辦公機構〉 (PDF). 《中央日報》. 1949-11-24.
- ^ 廣西戰役:林彪終於報三敗白崇禧之仇. 戰略網. 2011-06-17 [201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4).
- ^ 李品仙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李品仙 - 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 國史館. [2019-01-28].[永久失效連結]
- ^ 昆明解放:1949年12月9日--黨史頻道--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網. [2019-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柏楊. 《異域》. 臺北: 躍昇文化事業. 1988. ISBN 9573242133.
- ^ 張維翰. 陸軍上將李彌將軍墓表. [2019-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4).
- ^ 胡士芳. 〈異域孤軍的原型〉. 《大對抗》. 臺北: 風雲時代出版. 1992.
- ^ 李彌 - 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 國史館. [2019-01-28].[永久失效連結]
- ^ 雲南省 - 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 國史館. [2019-01-03].[永久失效連結]
- ^ 《聯合國大會707號決議》. 聯合國難民署. 1953-04-23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6).(英文)
- ^ 《聯合國大會717號決議》. 聯合國難民署. 1953-12-08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4).(英文)
- ^ 《聯合國大會815號決議》. 聯合國難民署. 1954-10-29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4).(英文)
- ^ 〈我仍貫澈已定政策 力促李部自緬撤退 李彌將軍已接受政府之勸令 派李文彬赴泰從事細節諮商 葉公超外長昨發表聲明〉 (PDF). 《中央日報》. 1953-07-19.
- ^ 「日暮鄉關何處是」-「留越國軍」的返台路.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2008-05-30 [2019-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李彌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10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贵阳解放:1949年11月14日--黨史頻道--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貴州省 - 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 國史館. [2019-01-02].[永久失效連結]
- ^ 谷正倫 - 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 國史館. [2019-01-03].[永久失效連結]
- ^ 〈西北軍政長官由馬步芳升代 盧漢谷正倫分主滇、黔綏署 政院例會通過任免案多起〉 (PDF). 《中央日報》. 1949-05-20.
- ^ 谷正倫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因胃出血症不治 谷正倫昨逝世 生前友好組治喪委會 遺體定明晨九時大殮〉 (PDF). 《中央日報》. 1953-11-04.
- ^ 历史沿革 - 走进清苑 - 清苑区政府. 保定市清苑區人民政府. [2019-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楚溪春 - 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 國史館. [2019-01-28].[永久失效連結]
- ^ 楚溪春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楚溪春等已被整死〉 (PDF). 《中央日報》. 1980-02-11.
- ^ 76.0 76.1 76.2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政務會通過 陳誠任臺主席 秦德純任魯省主席 教育司法兩次長代理部務〉 (PDF). 《中央日報》. 1948-12-30.
- ^ 秦德純 - 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 國史館. [2019-01-28].[永久失效連結]
- ^ 秦德純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七七事變抗日名將 秦德純將軍昨逝世〉 (PDF). 《中央日報》. 1963-09-08.
- ^ 趙子立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政院會議通過 通緝趙子立等〉 (PDF). 《中央日報》. 1950-06-15.
- ^ 《山西通志:人物志》. 北京: 中華書局. 2001.
- ^ 〈太原五百完人〉. 《國民小學國語》1979年版 8: 9. 臺北: 國立編譯館. 1979. 「民國三十八年四月⋯⋯那時候,共匪背叛國家,到處攻擊政府的軍隊。山西省的省會太原市,受到共匪六十萬人的圍攻。省政府代理主席梁敦厚先生,親自率領官兵守城。共匪知道城裡軍隊很少,仗著自己人多,對守軍發動猛攻。炮聲隆隆,喊聲震天。守城的士兵,在槍林彈雨中奮勇作戰,雖然傷亡很多,還是不肯退出太原市。後來,子彈沒有了,糧食吃完了,再也沒有力量守下去了。梁代主席早已決心為國犧牲。他不怕死,但是更希望以他的死來喚醒全國同胞,使大家能夠堅定意志,永遠不向邪惡的共匪屈服。他和幾百名忠貞的同志,齊集省府大樓,全體自盡。部下遵照他留下的命令,放火燒樓,不讓共匪侮辱他們的遺體⋯⋯」
- ^ 梁敦厚 - 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 國史館. [2019-01-03].[永久失效連結]
- ^ 黃玉章. 國防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簡史》.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14046253.
- ^ 太原解放:1949年4月24日--黨史頻道--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網.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我軍解放太原守敵全殲無一漏網 外圍戰役殲敵十二個師查獲王靖國等多名戰犯〉. 《人民日報》. 1949-04-25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太原浩劫 軍民死亡達四萬餘人 梁敦厚委員引刀就義 王靖國孫楚等已被俘〉 (PDF). 《中央日報》. 1949-05-08.
- ^ 董釗 - 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 國史館. [2019-01-02].[永久失效連結]
- ^ 〈董釗主陝西 湘局部改組 政院通過任免〉 (PDF). 《中央日報》. 1948-07-08.
- ^ 董釗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兰州解放:1949年8月26日--黨史頻道--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郭方忠. 張克復. 呂靖華等. 《甘肅大辭典》. 蘭州: 甘肅文化出版社. 2000. ISBN 9787806085479.
- ^ 王治岐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不再為殘匪賣命 前國民黨一一九軍正副軍長王治岐蔣漢城發出起義通電〉. 《人民日報》. 1949-12-25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银川解放:1949年9月23日--黨史頻道--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馬鴻逵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馬鴻逵傳》. 銀川: 寧夏人民出版社. 2010. ISBN 9787227026785.
- ^ 〈馬鴻逵逝世 願安葬國土 在臺友好今商治喪事〉 (PDF). 《中央日報》. 1970-01-16.
- ^ 陳秉淵. 《馬步芳家族統治青海四十年》. 西寧: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1. ISBN 9787225029986.
- ^ 馬步芳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西宁解放:1949年9月5日--黨史頻道--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解放西寧戰果 俘匪千九百餘〉. 《人民日報》. 1949-09-21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政院派馬步芳出任 駐沙地阿拉伯大使 派趙龍文出席國際警察年會 吳靜出席世界衛生區域會議〉 (PDF). 《中央日報》. 1957-08-02.
- ^ 归绥解放:1949年9月19日--黨史頻道--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金沖及. 《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09730041.
- ^ 星火燎原編輯部. 《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名錄》 1.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06. ISBN 7506550555.
- ^ 董其武--資料中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5).
- ^ 董其武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董其武等電毛主席朱總司令 宣布脫離反動集團加入人民民主陣營 願在中共領導下建設新綏遠〉. 《人民日報》. 1949-09-20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草原奇葩 訪董其武之子董濟民〉 (PDF). 《中央日報》. 1949-12-30.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蔣介石先生年表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傅作義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北平簽訂休戰協議 雙方組聯合辦事處處理軍政 城內部隊移駐城外將予整編〉 (PDF). 《中央日報》. 1949-01-23.
- ^ 〈以和平方法結束戰爭 北平宣告完全解放 國民黨軍已全部開出城外聽候改編〉. 《人民日報》. 1949-02-01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治事勤勉的傅作義先生--資料中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为人民立了大功”的傅作义--黨史頻道--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31).
- ^ 〈政院通過湘浙熱省主席易人 程潛主湘陳儀主浙孫渡主熱 美援運用委會人事亦有更調〉 (PDF). 《中央日報》. 1948-06-22.
- ^ 孫渡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王鐵漢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122.0 122.1 122.2 〈東北四省主席易人 遼北徐梁 遼寧王鐵漢 安東董彥平 熱河范漢傑〉 (PDF). 《中央日報》. 1948-02-18.
- ^ 沈雲龍. 林泉. 《王鐵漢先生訪問紀錄》. 臺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5. ISBN 9787510813535.
- ^ 董彥平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董彥平 - 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 國史館. [2019-01-28].[永久失效連結]
- ^ 徐梁 - 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 國史館. [2019-01-28].[永久失效連結]
- ^ 徐梁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鄭洞國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鄭洞國率部投降 長春完全解放〉. 《人民日報》. 1948-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长春解放:1948年10月21日--黨史頻道--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七屆常委會委員鄭洞國同志在京病逝〉. 《人民日報》. 1991-01-29.
- ^ 鄭洞國. 〈從猖狂進攻到放下武器〉. 《文史資料選輯》 20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61. ISBN 9787503401107.
- ^ 鄭建邦. 胡耀平. 《我的戎馬生涯:鄭洞國回憶錄》. 北京: 團結出版社. 1992. ISBN 9787800616259.
- ^ 鄭洞國 - 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 國史館. [2019-01-28].[永久失效連結]
- ^ 〈東北行轅政委會張作相任主委 周福成主松江省政〉 (PDF). 《中央日報》. 1948-04-23.
- ^ 周福成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合江省主席吳瀚濤脫險〉 (PDF). 《中央日報》. 1948-11-22.
- ^ 吳瀚濤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韓駿傑 - 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 國史館. [2019-01-28].[永久失效連結]
- ^ 黑龍江省政府主席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熱河國軍兩路前進 警戒部隊進入瀋陽 國軍空運東北繼續中 嫩江省主席彭濟群由平抵長〉 (PDF). 《中央日報》. 1946-01-08.
- ^ 〈東北行轅人事內定 彭濟群將出任秘書長 楚溪春為辦公廳主任〉 (PDF). 《中央日報》. 1947-09-06.
- ^ 彭濟群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吳煥章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迪化解放:1949年9月25日--黨史頻道--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漫談新疆省政府辦事處 - 政大人文中心. 國立政治大學. 2015-04-11 [201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1).
- ^ 堯樂博士 - 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 國史館. [2019-01-28].[永久失效連結]
- ^ 堯樂博士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堯樂博士. 《堯樂博士回憶錄》. 臺北: 傳記文學出版. 1993.
- ^ 〈堯樂博士病逝 今舉行回教殯禮〉 (PDF). 《中央日報》. 1971-07-28.
- ^ 福建省政府組織沿革. 福建省政府.[永久失效連結]
- ^ 《中華民國六十八年統計提要》. 臺北: 行政院主計處. 1980.
- ^ 《金門縣綜合發展計畫烏坵鄉發展計畫》. 金門縣政府. 2006.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國情簡介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中華民國年鑑『 九十三年版 』 第一篇 總論 第二章 土地 第一節 臺灣. 行政院新聞局. 2004 [2019-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4).
- ^ 內政部統計月報--1.1-土地面積、村里鄰、戶數暨現住人口數. 內政部.
- ^ 157.0 157.1 157.2 157.3 157.4 行政院第3606次院會決議. 行政院. 2011-12-01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2).
- ^ 83年臺灣省長選舉 選舉概況 - 中選會選舉資料庫網站. 中央選舉委員會. [2019-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暫行條例. 立法院.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9).
- ^ 160.0 160.1 精省之後為什麼還有「臺灣省政府」. 臺灣省政府. 2011-01-19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臺灣省政府全球資訊網停止更新公告. 臺灣省政府.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6).
- ^ 省級機關明年起預算歸零. 《經濟日報》.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6).
- ^ 台灣省政府7/1走入歷史 國發會活化中興新村. 中央社.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省府人員將移撥金馬聯服中心服務. 福建省政府. 2018-07-07 [2019-01-01].[永久失效連結]
- ^ 「福建省政府」吹熄燈號 到此一遊記得打卡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自由時報》.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1).
- ^ 省府人員將移撥金馬聯服中心服務. 金門縣政府. 2018-07-07 [2019-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167.0 167.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中國現代史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一代名將胡宗南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胡璉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 福州解放:1949年8月17日--黨史頻道--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5月4日).
- ^ 〈衡山地區持續戰鬥 贛南國軍收復南康 福州及長山島國軍轉移〉 (PDF). 《中央日報》. 1949-08-18.
- ^ 〈拔除殘匪東南大陸上最大據點 福州全部解放 贛南解放軍與華南游擊隊會師打通粵贛走廊克大庾信豐兩城〉. 《人民日報》. 1949-08-20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王禹廷. 《胡璉評傳》. 臺北: 傳記文學出版. 1987. ISBN 9786685061260.
- ^ 〈胡璉將軍病逝 防衛金門屢建戰功名震中外 晚年勤讀進修常去臺大聽課〉 (PDF). 《中央日報》. 1977-06-24.
- ^ 《總統府公報》第3255號 (PDF). 中華民國總統府. 1977-09-23.「⋯⋯陸軍一級上將胡璉,夙嫻韜略,久歷戎行。自北伐以來,戮力安攘,迭膺勳賞。三十八年督戰古寧頭,一舉殲滅來犯匪軍;四十七年臺海金門戰役,粉碎共匪砲戰陰謀。固我海疆,厥功尤偉。嗣奉命出使越南,亦多貢獻。綜其生平,為國馳驅,敫歷中外,艱難之際,忠勇益彰。茲聞病逝,軫悼良深,應予明令褒揚,以示政府篤念殊勳之至意。⋯⋯」
- ^ 陳胤宏. 〈從中央到地方─臺灣省政府之疏遷〉. 《暨南史學》. 2011, 14.
- ^ 臺灣省政府疏遷臺中. 臺灣電影文化公司(由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典藏). 1956-11-19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省府疏遷中興新村 徹底執行將不變更〉 (PDF). 《中央日報》. 1957-05-13.
- ^ 沈揮勝. 1999年精省後 南投中興新村從繁華趨於平靜...被遺忘的台灣省政府. 《中國時報》. 2016-10-26 [2019-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陳誠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 王成斌等.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 3.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8. ISBN 9787506509183.
- ^ 臺灣省政府全球資訊網 現任省主席. [2019-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8).
- ^ 福建省政府 主席專欄. [2019-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4).
参考文献编辑
- 1
- ^ [3][4][5][6][7][8]
- ^ [9][10][11][12][13][14]
- ^ [3][5][15][16][17]
- ^ [3][4][5][18][19][20]:239[21][22]
- ^ [3][4][5][23][24][25]
- ^ [26][27][28][29][30][31]
- ^ [32]:148-150[33]:198[34]:451[35][36][37][38]
- ^ [3]:2105[4]:1797[5][39][40][41][42]
- ^ [20]:239[43][44][45][46][47]
- ^ [48]:3319[5][49][50][51][52]
- ^ [53][54]:22-29[55][56][57][58][59][60][61][62][63][64]
- ^ [5][65][66][67][68][69][70][71]
- ^ [3]:2189[4]:2322[5][72][73][74][75]
- ^ [76]:8762[3][5][77][78][79][80]
- ^ [3]:1670-1671[4]:2263[5][81][82]
- ^ [83]:292[84][85][86]:159[87][88][89]
- ^ [3]:1959-1960[4]:2251-2252[5][90][91][92]
- ^ [49][93][94][95][96]
- ^ [5][97][98][99][100]
- ^ [5][101][102][103][104][105]
- ^ [106][107]:671[108]:143[109][110][111][112]
- ^ [76]:8758-8759[113]:52[5][114][115][116][117][118]
- ^ [3][119][120]
- ^ [3]:193[4]:215[5][121][122][123]
- ^ [3]:1967[4]:2257-2258[122][124][125]
- ^ [3]:1198[4]:1953-1954[122][126][127]
- ^ [76]:8713[128][129][130][131][132][133][134]
- ^ [3]:936[4]:1626[5][135][136]
- ^ [3]:649[4]:1071-1072[5][137][138]
- ^ [3]:2663-2664[4]:2270[5][139][140]
- ^ [3]:1928[4]:2222[5][141][142][143]
- ^ [3]:215[5][144]
- ^ [5][145][146][147][148][149][150]
- ^ [39][168][49][169][170][171][172][173][174][175]
- ^ [167]:176[176]:121-154[177][178][179][180][181]:176. 212-213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