枋山鄉

臺灣屏東縣下轄的一個鄉鎮

坐标22°15′50″N 120°39′09″E / 22.2640049°N 120.652469°E / 22.2640049; 120.652469

枋山鄉臺灣話Pang-suann-hiong白話字Pang-soaⁿ-hiong)位於台灣屏東縣西南方沿海,輪廓大致呈魚鰭狀,北臨枋寮鄉,東北端一小段接春日鄉,東邊緊鄰獅子鄉,西濱台灣海峽,南接車城鄉,以壯麗的山巒和優美的海景聞名遐邇,區內多為海岸峭壁,氣候上則屬熱帶季風氣候

枋山鄉
Fangshan Township
舊稱:崩山
枋山鄉位於屏東縣內西南方
枋山鄉位於屏東縣內西南方Map
枋山鄉位置圖
坐标:22°16′N 120°39′E / 22.27°N 120.65°E / 22.27; 120.65
國家 中華民國
臺灣省(已虛級化)
上級區劃屏東縣
下級區劃463
政府
 • 行政机构枋山鄉公所
(立法機關:枋山鄉民代表會
 • 鄉長羅金良枋山鄉鄉長列表)
面积
 • 总计17.2697 平方公里(6.6679 平方英里)
海拔14 公尺(46 英尺)
人口(2023年2月)(2,026戶)
 • 總計5,093人
 • 排名29
 • 密度295人/平方公里(764人/平方英里)
时区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郵遞區號941
戶政資料代碼10013250
毗鄰枋寮鄉春日鄉獅子鄉車城鄉
網站http://www.pthg.gov.tw/fangshan/Index.aspx
枋山鄉市區

本鄉位處恆春半島之上、中央山脈末段,行政區劃呈現特殊狹長地形,南北長達30公里,東西平均寬度僅約500-1,000公尺,最窄處甚至不到100公尺(僅台1線上安全島至西側海岸),是台灣最狹窄、狹長的鄉鎮市區,由南至北共分成楓港、枋山與加祿三個主要聚落。在墾丁國家公園成立後,成為進入墾丁的重要門戶。

歷史编辑

枋山鄉在早期為台灣原住民排灣族加祿堂社的故地。此地約在1860年左右才有漢人進入開墾,因為此地有座小山經常發生山崩而命名為「崩崁頭」(臺灣話Pang-khàm-thâu),後來覺得不雅也不吉利,便採用閩南語諧音「枋山」替代[1]

1875年,清廷欽差大臣沈葆楨於原屬蕃界的恆春半島設置「恆春縣」,現今的恆春鎮車城鄉滿州鄉等地都成了漢人開墾地,為了將上述三地與西部的漢人大本營連接起來,因此在枋寮到車城的海岸間劃設一條狹長走廊連接(今台1線屏鵝公路 ),即為今日的枋山鄉的前身。

日治時期中期的1920年,台灣實施地方改制,於此地設置「枋山庄」,劃歸高雄州潮州郡管轄。二戰後初期改設高雄縣潮州區枋山鄉,1950年新設屏東縣,改隸至今。

人口编辑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81 8,472—    
1986 7,799−7.9%
1991 7,058−9.5%
1996 6,784−3.9%
2001 6,771−0.2%
2006 6,328−6.5%
2011 5,919−6.5%
2016 5,535−6.5%
2021 5,150−7.0%
來源: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根據屏東縣枋寮戶政事務所統計,2022年底枋山鄉戶數約2千戶,人口約5.1千人,鄉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村分別是加祿村與善餘村,2022年底兩村人口分別為2,071人與925人[2]

政治编辑

歷任首長编辑

任次 姓名 備註
1 黃春輝
2 黃春輝
3 黃春輝
4 王壽淋
5 王壽淋
6 洪榮玉
7 洪山雲
8 洪山雲
9 洪清隆
10 溫義春
11 溫義春
12 洪清隆
13 林耕名
14 林耕名
15 葉有進
16 溫士源 當選無效
候補 周巧雲 補選
17 洪啓能
18 洪啓能
19 羅金良 現任

鄉政組織编辑

枋山鄉公所是枋山鄉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鄉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枋山鄉的自治監督機關為屏東縣政府。鄉長由全體鄉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枋山鄉公所並置鄉政會議,為鄉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鄉長之下,設有3課3室等6個內部單位及3個附屬機關[3]

枋山鄉民代表會是枋山鄉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枋山鄉全體鄉民立法和監察鄉政。鄉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枋山鄉民代表會共有7位鄉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1席鄉民代表、第二選區3席鄉民代表、第三選區3席鄉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7位鄉民代表互選產生[4]

行政區编辑

 
鳥瞰枋山鄉枋山村
枋山鄉行政區劃

枋山村编辑

1860年北勢寮漢人陳龜旁先生率數人攜眷入墾枋山,而後移民日增始成今日之村落,其毗鄰之糖部、刺桐腳、五塊厝等部落現均併屬枋山村。

枋山村位居鄉內中央地帶,屏鵝公路由北向南縱貫,南迴鐵路亦從國際電台下穿山越嶺進入臺東縣。枋山溪由東向西綿延入海,將枋山村分為枋山,成功及刺桐腳等三社區。每年十月起至次年四月間為落山風季節,夏秋季炎熱,間有西南季風吹拂,全年猶如熱帶風情,綠意盎然視野開闊,亦是枋山鄉農特產品愛文芒果的主要產區。轄內有觀光果園、濱海遊憩區,含住宿,露營,戲水,沿海垂釣,行動咖啡餐飲,沙灘散步,觀賞夕陽等。

加祿村编辑

 
枋山鄉海灘

加祿堂社(Caratonan)故地,從荷蘭時期文獻記載,該社由南方的瑯嶠地區排灣族建立。

1828年泉州人林枝全先生入墾,爾後北勢寮人陳某皆同數十鄉親來此定居,拓荒墾殖,日後移民日增,毗鄰之會社、嘉和(社區)、南和等部落合為加祿村。加祿村位居鄉內北帶,亦為恆春半島最北端,是枋山鄉最大的村,無論是要往恆春或臺東都必定經過加祿村,其主要道路為屏鵝公路,緊鄰海線,而有山有海是加祿村的特色之一,天氣好的時候還可以望見小琉球島,海天一線盡收眼底。

村民大都以務農為主,些許少數以捕魚過活,是個典型的鄉村,亦是枋山鄉農特產品黑珍珠蓮霧和愛文芒果的主要產區。

楓港村编辑

楓港舊名「風港」,1765年泉州人陳玉代率漢人由原住民贖地拓墾楓港。之後由北勢寮、水底寮倆地村民移居於楓港村,從事農、漁為生,乾隆年間,因受原住民襲擊,死傷慘重,為杜絕後患,改遷舊庄,嗣後人口日眾,始成今日楓港村。

楓港村位居通往臺東及墾丁國家公園之門戶,另有蝦虎魚苗、芒果、洋蔥並稱楓港三寶。

善餘村编辑

善餘村原屬楓港村,1955年因人口增加始畫分為兩村,村名來自清朝時期堡里名善餘里

地理上地勢平坦呈東西向傾斜,位於里龍山下,地形狹長背山面海,為入恆春半島與臺東的交通要道,其海岸地質以楓港溪為界,以北為砂岩,楓港出海口及兩側為現代沖積層由粘土、砂石、礫石所組成,因不含砂,海水清澈見底,因礁岩地形,魚群十分豐富多樣,漁港興建完成,新建防波堤及碼頭設施,使附近漁伐可停泊使用,其外海未來規劃為海洋牧場,海岸線規劃為遊樂區。

清代庄名與現行村名對照编辑

恆春縣 枋山鄉
加祿堂庄 加祿村
平埔厝 加祿村
南勢湖屯 加祿村
枋山庄 枋山村
莿桐腳庄 枋山村
頂楓港庄 楓港村
下楓港庄 善餘村

廟宇编辑

  • 加祿嘉和宮:主祀盧府千歲,創建於1945年,位於加祿村加祿90-2號
  • 會社天師府:主祀張府天師,創建於1995年,位於加祿村會社路49-2號
  • 嘉和福德宮:主祀福德正神,創建於1923年,位於加祿村嘉和83號
  • 枋山代天千歲府:主祀黃府千歲,創建於1959年,位於枋山村國中路29巷13-1號
  • 枋山崇德宮:主祀李府先師,創建於1951年,位於枋山村枋山路13號
  • 莿桐腳五塊厝鳳安宮:主祀廣澤尊王,創建於1970年,位於枋山村莿桐路168號
  • 楓港德隆宮:主祀范府千歲,創建於1926年,位於善餘村德隆1號

教育编辑

國民中學编辑

國民小學编辑

交通编辑

 
新楓港外環道是台1線與台9線來往之高架道路,因此避開了楓港市區

鐵路编辑

臺灣鐵路管理局

公路编辑

 
台26線枋山路段,遠處為墾丁H會館以及枋山農民育樂中心
 
楓港縱貫公路終點之7-11
省道
  •   台1線:終點位於楓港,又稱屏鵝公路(北段)。
  •   台9線:終點位於楓港,又稱南迴公路
    • 新楓港外環道
  •   台26線:起點位於楓港,屏鵝公路南段。
鄉道

未來编辑

鐵路
臺灣鐵路管理局
公路

旅遊编辑

  • 加祿八筒芒果園
  • 嘉和遮體
  • 枋山遊憩區
  • 枋山觀光農園
  •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七里橋服務區
  • 恐龍及自強號展示區(原國寶樂園)
  • 楓港老街
  • 品味軒海灘

特產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1. ^ 《枋山概況及沿革》,屏東縣枋山鄉公所官網. [2014-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8). 
  2. ^ 人口統計-枋山鄉人口統計. 屏東縣枋寮戶政事務所. [2022-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9) (中文(臺灣)). 
  3. ^ 關於我們-業務總覽及分機專線. 枋山鄉公所. [2021-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9) (中文(臺灣)). 
  4. ^ 關於我們-本鄉簡介-鄉鎮市民代表介紹. 枋山鄉公所. [2021-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8)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