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管理局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08年9月13日) |
醫院管理局(簡稱醫管局;英語:Hospital Authority,縮寫作 HA)是一個香港法定機構,負責管理香港公立醫院及診所,執行香港政府的公共醫療政策,根據《醫院管理局條例》於1990年成立。自1991年12月起,醫管局負責管理全港公立醫院及相關的醫療服務,並透過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負責,而食物及衞生局則負責制定醫療政策和監察醫管局的工作。[1]並向香港政府提出包括醫院收費及所需要資源等相關政策建議,以及培育訓練醫療人員、進行醫院服務相關研究等。醫管局作為香港公營醫療體系的核心部分,日常運作經費由政府撥款資助,但部分服務按成本收費,人事聘任則與政府公務員脫鉤,局方可自行制定聘任條件。
Hong Kong Hospital Authority | |
![]() | |
成立時間 | 1990年12月1日 |
---|---|
地點 | |
坐標 | 22°19′27″N 114°11′03″E / 22.324263°N 114.1840491°E坐标:22°19′27″N 114°11′03″E / 22.324263°N 114.1840491°E |
主席 | 范鴻齡 |
行政總裁 | 高拔陞 |
員工 (2018/19年度) | 79,659人 |
網站 | http://www.ha.org.hk |
醫院管理局由內部多個委員會組織而成,向香港政府衞生首長(今食物及衞生局局長)負責。現時醫管局管轄43間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49間專科門診及73間普通科門診。[2]截至2019年3月31日,醫管局合共提供28929張病床,僱員人數約79659人,其中醫生佔6440人,護士佔27252名人,醫管局總辨事處佔2326人,年度收入711.47億(政府補助佔648.77億)支出697.01億(員工成本487.03億),盈餘14.46億港元,總資產544.09億,總負債464.26億,各醫院及門診按其所屬區域,劃分為七個醫院聯網,截至2019年3月31日醫管局公積金計晝資產淨值為683.93億港元(2018年676.43億),參與計劃人數為28669名員工(2018年29073名)同時共有59435名員工(年度供款6.40035億)(2018年55741名,供款5.88864億)參與強積金計劃,於2019年3月31日,該計劃的資產淨值,包括成員先前職位轉調的資產96.768億港元(2018年90.6115億)
歷史编辑
醫院管理局於1990年12月1日根據《香港法例》第113章《醫院管理局條例》成立[3],1991年12月1日起正式接管醫院事務署轄下全港公立醫院[4]。
醫院管理局首間一站式綜合醫療中心——天水圍(天業路)社區健康中心,於2012年2月8日投入服務。同年3月26日,醫院管理局首間開設在香港公共屋邨(何文田愛民邨)範圍內的中醫教學研究中心——東華三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教研中心開業。
2013年2月底,醫院管理局通過統一支援服務僱員的規定工作時數。5月1日起,醫管局劃一逾萬名支援服務僱員的工作時數,由現時每周45小時(不包括用膳時間),統一為每周44小時(包括用膳時間),薪酬不變,額外工作時數則視為超時工作,可以獲得補時或者加班津貼。醫院管理局計劃以短期合約方式重新聘用剛退休或者將近退休的員工,以紓緩人手的需求。
香港醫管局主席胡定旭接受CNN訪問時說香港公立醫院醫療費有92%是政府資助的,所以香港民眾的醫療費用低,平均壽命長。[來源請求]然而根據黃任匡醫生在立場新聞的文章,全港14000名醫生當中,只有5000多名醫生任職於醫管局,卻要應付全港九成醫療需要。[5]
一如香港絕大部分公營機構,除了某些職系(例如醫生)因為業務需要(例如需要醫治相應性別的病人)之外,醫院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均為女性為主,惟資訊科技工作等男性主導的業務則由醫院管理局委任外判商承擔。
醫院管理局是全港其中一間不聘用自閉症患者的機構,醫院管理局表示,自閉症患者在行為及能力方面不能達到醫院管理局所有職位的固有要求,僱用自閉症患者會嚴重影響醫管局的日常運作,故此醫管局將排除聘用他們。[6]
2020年8月30日傍晚,臨牀管理資訊系統(CMS)發生故障,引致多間醫院的醫護人員無法查閱病人紀錄等資料。系統於當晚八時二十分回復正常。[7]
架構编辑
根據《醫院管理局條例》,醫管局大會成員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任命。現時,大會有成員27名(包括主席)。成員中23名為非公務員、3名為公務員、一名為主要行政人員(醫管局行政總裁)。除該行政人員外,其他成員均沒有因成員的身份而領取任何薪酬。 大會每年召開約12次正式會議,如有需要,亦會召開特別會議。
歷任主席编辑
- 鍾士元爵士(1990年12月1日-1995年3月31日)
- 吳光正先生(1995年4月1日-2000年9月30日)
- 羅嘉瑞醫生(2000年10月1日-2002年9月30日)
- 梁智鴻醫生(2002年10月1日-2004年7月8日)
- 胡定旭全國政協常委 (2004年10月12日-2013年11月30日)
- 梁智仁教授(2013年12月1日-2019年11月30日)
- 范鴻齡先生(2019年12月1日-)
歷任行政總裁编辑
- 楊永強(1994年1月-1999年9月)
- 何兆煒(1999年9月-2003年3月)
- 高永文(2003年3月-2004年12月,署理)
- 何兆煒(2005年1月-6月)
- 黃譚智媛(2005年9月20日-2006年2月,署理)
- 蘇利民(2006年2月-2010年7月23日)
- 梁栢賢(2010年11月8日-2019年7月31日)
- 高拔陞(2019年8月1日-)
成員编辑
- 主席(非官方成員):
- 非官方成員(24人):
- 陳富強,BBS(前港鐵人力資源總監)
- 陳家亮教授,JP(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 鄭瑋青(前香港嶺南大學公共事務處處長)
- 方文雄,BBS,JP(協成行發展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 馮孝忠,BBS,JP(恒基兆業地產首席財務總監)
- 何永賢(伊利沙伯醫院病理學部部門經理)
- 黃嘉純,SBS,JP(香港電台顧問委員會主席、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成員)
- 甘博文博士,BBS(前財務匯報局行政總裁)
- 龔楊恩慈
- 林 濬,SBS,JP(前市區重建局行政總監)
- 林奮強,BBS(「香港黃金五十」創辦人、前行政會議成員)
- 劉文文,BBS,MH,JP(前吸煙與健康委員會主席)
- 李開賢(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客座副教授)
- 李子芬教授,JP(香港中文大學那打素護理學院榮休教授)
- 梁卓偉教授,GBS,JP(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 梁憲孫,SBS,JP(養和醫院副院長)
- 盧偉國博士,SBS,BBS,MH,JP(立法會議員(工程界))
- 施榮恆,BBS
- 王桂壎,BBS,JP(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主席、版權審裁處主席、前通訊事務管理局主席、稅務上訴委員會副主席、前香港律師會主席)
- 王沛詩,BBS,JP(大律師、最低工資委員會主席)
- 葉健雄教授,JP(前香港理工大學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
- 楊志威
- 葉永堂
- 公職人員(3人):
- 醫管局主要行政人員:
- 高拔陞醫生(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
總辦事處编辑
財政编辑
醫院管理局由香港政府財政支持其運作及管理,在《2011至2012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宣佈醫院管理局獲得撥款達到360億港元撥款。[8]
各聯網醫院编辑
醫管局的服務一向以聯網方式提供。每個聯網均由數間急症及康復/療養醫院配搭組合而成。各間醫院有清晰的定位,透過醫院之間互相配合及支援,聯網可以理順區內的醫院服務,避免服務重疊,甚至浪費。例如每個聯網均設有大型急症全科醫院提供全面服務,並由各社區醫院配合提供復康、日間服務及延續護理等服務。聯網制度的優點是可以統一及精簡管理架構,以加強運作效率。聯網架構亦可因應轄下醫院不同的情況和服務需求,發揮有效的協調作用,靈活調配醫院間的資源以提升效率。[9]
聯網醫院列表编辑
|
|
|
(*)設有急症室服務
醫院行政總監编辑
- 九龍中聯網
其他醫療機構编辑
獨立專科診所编辑
- 戴麟趾康復中心
- 東九龍分科診療所
- 下葵涌分科診所及特殊教育服務中心
- 屯門眼科中心
- 仁愛普通科門診診所
- 油麻地賽馬會分科診所
- 油麻地專科診所新翼
- 容鳳書紀念中心
- 東華三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教研中心
其他機構编辑
- 荔康居(此長期護理院在2004年12月31日結束運作,之後已停止服務)
- 醫院管理局中醫藥服務有限公司
- 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
- 復康專科及資源中心
- 普通科門診診所、其他診療所及相關科組
分流制度编辑
專科門診编辑
專科門診的新症個案實施了分流制度,確保病情緊急而且有需要及早介入的病人會優先獲得治療。在目前的分流制度下,新症個案通常先由護士甄別,再經有關專科的專科醫生檢查,然後分為第一優先類別(緊急)、第二優先類別(半緊急)和例行個案。醫管局的目標,是把第一優先類別和第二優先類別的輪候時間中位數分別維持在兩星期和八星期之內。
為確保病情較危急的病人獲得較優先的治療,醫管局急症室服務採用了分流制度,把到急症室求診的病人按其臨床情況分為5個類別,分別為危殆(第一類別)、危急(第二類別)、緊急(第三類別)、次緊急(第四類別)和非緊急(第五類別)。
社會合作编辑
藥物名冊编辑
醫院管理局自1996年成立藥物諮詢委員會,審批公立醫院引入新藥,但仍有不同醫院的藥物名單出現差別。醫管局在2003年著手制訂《標準藥物名冊》,致力全面統一公立醫院及診所的藥物使用,以減少出現藥物不一致的情況。
醫管局沒有售藥的功能,病人需自行在社區藥房購買《藥物名冊》內的「自費藥物」。但在非常特殊情況下,醫管局為了方便病人,會在公立醫院藥房提供「有限度」的售藥服務,售賣較難在社區藥房找到的藥物,如安全網藥物、腫瘤科藥物、注射針藥等。
社會事件中的角色编辑
警員涉嫌2019年6月在北區醫院襲擊一名62歲男病人,議員協助他搜證,院方按《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及醫管局守則提供相關隱蔽攝影鏡頭影片。[11][12]
2019年8月中,時值香港反修例風波,醫管局表示「尊重員工以個人身份表達意見」,但醫院不是舉行集會的合適場地。[13]同月23日,醫管局指示「如醫護人員需聯絡羈留病人的親屬,應讓警方知道」。[14] 9月3日,約70個護理人員在瑪嘉烈醫院於午飯時間集會表達政治訴求,有人坦言醫院有白色恐怖。[15]同月中,保衛香港運動反對醫護人員在醫院表達政治訴求,裝扮右眼受傷導致途人受驚,醫管局對此表示「尊重保衛香港運動對醫管局服務提出意見的權利」。[16]
2019年9月9日,醫管局因應香港法庭批准警方根據《警察通例》申請手令,向警方提供懷疑被布袋彈嚴重射傷右眼的少女的醫療報告。[17]
2019年12月,醫管局表示,醫院按程序處理院內的連儂牆,局方指公立醫院在院內指定地點張貼告示或海報,是要確保到訪公眾人士及病人適時知悉由院方發布的重要資訊,未經批准張貼在院內的告示或海報,醫院會按既定程序處理。[18]
2020年2月初,急症室一度超過200人罷工。[19] 醫管局呼籲員工上班,[20]行動導致服務需要推遲,也有員工返回工作。[21] 同月中旬,醫管局透露 肺炎確診者 曾到醫管局大樓,[22] 員工陣線批評醫管局欠透明度。[23] 醫管局會根據 人力資源政策、《僱傭條例》考慮跟進。[24]
2021年2月中旬,員工陣線主席余慧明質疑,政府即將在《安心出行》程式中 加入藍牙追蹤功能。[25] 醫管局、創新及科技局 共同批評之,繼續鼓勵人安裝此程式。[26]
參見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引用编辑
- ^ 簡介. 醫院管理局.
- ^ 醫院管理局. 醫院管理局簡介. 醫院管理局. 醫院管理局. [2020-11-19].
- ^ 醫院管理局概覽. [2009-05-02] (繁体中文).
- ^ 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文件). 1998-12-14.
- ^ 黃任匡:公院爆滿的根本原因. 立場新聞. 2016年3月30日.
- ^ 醫院管理局人事聘用政策 (PDF). 醫院管理局. 2011年11月15日.[永久失效連結]
- ^ 醫管局臨牀管理資訊系統一度故障 晚上8時20分恢復 (20:42) - 20200828 - 港聞. 即時新聞. 明報. [2020-08-30].
- ^ 2011-12施政報告. [2011-10-12] (繁体中文).
- ^ 立法會. 署理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就「改善醫院管理局各聯網的醫療服務」議案的總結發言. 政府新聞網. 2011年7月14日 [2014年1月19日].
- ^ 港島西醫院聯網 陸志聰任總監. wenweipo.com. 2010-03-18 [2010-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7) (繁体中文).
- ^ 兩名警員涉襲擊扣留人士被捕. Now新聞.
- ^ 男子病人休息室疑遭虐打 兩警員承認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香港電台. 2020-11-23
- ^ 醫管局:公立醫院非集會合適場地 員工要理解公眾期望及觀感. 立場新聞. 2019-08-15.
- ^ 黎靜珊. 醫護致電羈留病人家屬需警方同意?醫管局指引惹質疑. 香港01. 2019-08-23.
- ^ 李恩慈. 瑪嘉烈70醫護靜默集會 促林鄭憑良知講真心話. 香港01. 2019-09-03.
- ^ 約50人抗議醫護在公院表達政治訴求 要求醫管局跟進. 香港電台.
- ^ 警方透過醫管局取得「爆眼少女」醫療報告. 香港電台. 2019-09-09.
- ^ 工會批清除「連儂牆」 醫管局:按程序處理未經批准告示海報. 頭條日報.
- ^ 工會對與醫管局會面感失望斥漠視訴求 醫護明續罷工. 東網. 2020-02-06.
- ^ 醫護工會今首階段罷工 醫管局啓動重大事故協調中心. 香港電台. 2020-02-03.
- ^ 工會對與醫管局會面感失望斥漠視訴求 醫護明續罷工. 東網. 2020-02-06.
- ^ 醫院管理局. 2020-02-17.
- ^ 自動請纓入 Dirty Team 最快下周一入隔離病房[永久失效連結]. Standnews
- ^ 追究罷工醫護 醫管局得把口. 東方日報. 2020-05-21
- ^ 醫管局員工陣線籲全民杯葛安心出行 被兩局不點名批評
- ^ 醫護工會促杯葛「安心出行」 醫管局創科局斥發布失實資訊
来源编辑
- 电子文档
- 創建利民展新天PDF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