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學校友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芝加哥大學校友列表包括已畢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同時也包括在芝加哥大學入讀但未完成其學位的人士。值得注意的是,授予榮譽學位(非入讀該學校而是因個人成就被大學頒發的一種獎項)的人士和曾旁聽過學校課程,但未正式被學校錄取的人士不會列入該列表當中。曾於芝加哥大學參與暑期課程的人士亦不會納入該列表考量,因為暑期並不在正常的大學學年之內。

詳見:芝加哥大學附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英語List of Nobel laureates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政府官員

編輯

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

編輯

其他政府官員

編輯
  • 約翰·阿什克羅夫特 (J.D. 1967) –美國司法部長(2001年-2005年);密蘇里州州長(1985年-1993年)、美國參議員(1995年-2001年)
  • 拉姆齊·克拉克(A.M. 1950, J.D. 1951) – 美國司法部長(1967–1969)
  • 大衛·阿克塞爾羅 (A.B. 1977) – 於美國總統歐巴馬2008年總統競選期間擔任競選顧問,選後被歐巴馬任名為美國總統高級顧問
  • 喬恩·科爾津(M.B.A. 1973) – 美國參議員(D-NJ) (2001–2006); 高盛公司前CEO; 大學董事會成員
  • 詹姆斯·科米 (J.D.) – 第七任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由巴拉克·歐巴馬提名,自2013年9月4日起就任,2017年5月9日被總統唐納·川普終止職務。
  • 伯尼·桑德斯(A.B. 1964) – 2016、2020年美國總統競選人; 美國聯邦參議員,代表佛蒙特州,2013–2015年擔任參議院退伍軍人委員會主席、2015年起擔任參議院財政預算委員會在野黨派領袖(副主席)
  • 連戰 (Ph.D. 1965) – 中華民國(台灣)副總統(1996–2000),同期李登輝擔任總統
  • 白川方明 (A.M. 1977) – 政界人物, 日本銀行行長(2008至今)
  • 費浩偉(A.B. ?, A.M. 1954) – 美國外交官,曾在香港、台灣與日本任職,在美國與中華民國政府斷交前夕任職美國國務院最後一任中華民國事務處長(Office of Republic of China Affairs;亦稱中華民國科「Republic of China Desk」),兩國斷交後,他是台灣關係相關法案的推動者與起草人之一;美國駐巴布亞紐幾內亞和索羅門群島大使(1979–1981)[3]
  • 林毅夫(Ph.D. 1986)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2008–present);1986年取得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1993年升任北京大學教授,1994年共同創辦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並擔任主任,後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曾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至第十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現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副部長級),並於2005年獲選第三世界科學院(現名世界科學院)院士
  • 扎勒米·哈利勒扎德(Ph.D. 1979) –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2007–2009); 現任美國阿富汗和解問題特別代表;前美國駐阿富汗和伊拉克大使
  • 羅伯特·托德·林肯(J.D. 1867) – 第35屆美國戰爭大臣;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及瑪麗·托德·林肯之長子
  • 竹本松 (J.D. 1951) – 美國眾議院夏威夷州代表成員;美國國務院海洋和國際環境與科學事務助理國務卿 (1965–1977, 1990–2002)
  • 托馬斯·索維爾(Ph.D. 1968) – 美國國家人文獎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獲得者(2003年);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經濟學家和高級研究員
  • 約翰·保羅·史蒂文斯(A.B. 1941) –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1975–2010)
  • 吉姆·塔蘭托(J.D. 1981) – 密蘇里州的兩位參議院議員之一(2002–2007);美國傳統基金會的一位研究員
  • 彼得·喬治·彼得森 (M.B.A. 1951) –曾經擔任尼克森內閣的美國商務部長(1972–1973);黑石集團聯合創始人;彼得·喬治·彼得森基金會創始人
  • 亞伯拉罕·魯比科夫(J.D. 1933) – 康乃狄克州第80任州長和約翰·甘迺迪總統任內的美國衛生教育及福利部部長;他是康乃狄克州歷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位猶太人州長
  • 皮特·里克茨(A.B. 1986, M.B.A. 1991) – 第40任內布拉斯加州州長(2015至今)
  • 保羅·羅默(B.A. 1977, Ph.D. 1983) –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 艾米·克羅布徹(J.D. 1985) – 明尼蘇達州的資深參議員(2007至今)
  • 利茲·切尼(J.D. 1996) – 伊朗敘利亞政策與行動小組(ISOG)負責人、前美國副總統迪克·切尼和前美國第二夫人琳恩·切尼的長女
  • 傑克·馬凱爾(M.B.A. 1985) – 第73任德拉瓦州州長(2009–2017)
  • 保羅·沃爾福威茨(Ph.D. 1972) – 前世界銀行行長(2005–2007); 前美國國防部副部長(2001–2005)
  • 托德·揚(M.B.A. 2000) – 印第安納州第9選舉區選出的美國眾議院議員(2017–present)
  • 索爾·阿林斯基 (Ph.B. 1930) – 現代居民組織的創始人和政治活動家
  • 傑羅姆·弗蘭克(A.B. 1909, J.D. 1912) – 法律哲學家,美國第二巡迴上訴法院法官,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
  • 斯坦頓·弗里德曼(B.S. 1955, M.S. 1956) – 美國核子物理學家和飛碟學家,主張外星人多次造訪地球並停留於地球。他是羅斯威爾飛碟墜毀事件的早期民間調查員
  • 道格拉斯·金斯伯格(J.D. 1973) –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巡迴上訴法院資深法官,2012年起任職紐約大學法學院
  • 艾略特·內斯(A.B. 1925) – 美國禁酒探員,聞名於其在伊利諾州芝加哥禁酒令法執法行動,打倒艾爾·卡彭和一個綽號為「鐵面無私英語Untouchables (law enforcement)」的著名執法探員團隊領導
  • 威廉斯·奈斯坎南(A.M. 1955, Ph.D. 1962) – 華盛頓特區卡托研究所所長
  •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克拉斯諾曉科夫(J.D. 1912) – 蘇聯政客,遠東共和國政府第一任主席
  • 沙德·阿爾謝里夫·帕夏王子 (Prince Shad Al-Sherif Pasha)(M.A.P.S.S. 2006)[4]
  • Shimon Agranat (J.D. 1929) – 以色列最高法院院長 (1965–1976)
  • Bernard W. Aronson (A.B. 1967) – 美國西半球事務助理國務卿(1989–1993)
  • Kwamena Bentsi-Enchill (1919–1974) – 加納最高法院大法官 (1971–1972)
  • Paul Bloom (1939–2009) – 為美國能源部追回60億美元的律師[5]
  • Robert H. Bork (A.B. 1948, J.D. 1953) – 美國司法部長(1973–1974); 美國聯邦上訴法院法官(1982–1988)
  • Marvin Braude (1920–2005) – 洛杉磯市議會議員 (1965–1997)
  • Lisa Brown (J.D. 1986) – 白宮職員秘書(2009–2011)
  • William Holmes Brown (J.D. 1954) – 美國眾議院議員 (1974–1994)
  • Charles W. Bryan – 內布拉斯加州20和23任州長[6]
  • John E. Cashman – 威斯康星州第一區參議院議員
  • Ahmed Chalabi (Ph.D. 1969) – 伊拉克臨時石油部長兼副總理
  • Benjamin V. Cohen (Phi Beta Kappa 1913, Ph.B 1914, J.D. 1915) – 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的智囊團成員
  • Lycurgus Conner (B.A., J.D.) – 伊利諾州眾議院議員(1961–1963)
  • Richard Cordray (J.D. 1986) – 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第一任局長, 俄亥俄州第49任檢察官, 俄亥俄州第46任司庫
  • Benjamin O. Davis, Jr. (X. 1933) – 美國空軍五星上將(1954); 美國第37任總統理察·尼克森任期間擔任美國運輸部長助理
  • Francisco Gil Diaz (Ph.D. 1972) – 墨西哥財政和公共信貸部長
  • James I. Dolliver (J.D. 1921) – 愛荷華州第六任國會區的共和黨美國代表
  • Jon Dudas (J.D.) – 美國專利及商標局局長, 智慧財產權商務部副部長
  • Troy Eid (J.D. 1991) – 美國科羅拉多區檢察官(2006–2009)
  • Frank H. Easterbrook (J.D. 1973) – 美國第七巡迴上訴法院巡迴法官
  • Allison H. Eid (J.D. 1991) – 科羅拉多州最高法院第95任法官
  • Noel Francisco (B.A. 1991 J.D. 1996) – 美國第47任副檢察長
  • Jackie Goldberg (M.A.T. 1973) – 加利福尼亞州議會議員(2000–2006)
  • Paulo Guedes (Ph.D. 1978) – 巴西經濟部長
  • 艾薇兒·海恩斯 (A.B. 1992) –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副局長(2013–2015), 國家安全副顧問 (2015–2017)
  • James Hormel (J.D. 1958) – 美國駐盧森堡大使(1999–2001)
  • Constance Horner (M.A. 1967) – 美國民權委員會成員(1993–1998); 里根政府和第一任布希政府的公職人員,輝瑞公司、保德信金融公司(財富世界500強)和格南登福的獨立董事[7]
  • Thomas W. Hyde – 美國內戰志願者主將軍、緬因州參議員、巴斯鋼鐵廠創始人
  • Harold LeClair Ickes (A.B. 1897 J.D. 1907) – 美國內政部長(1933–1946)
  • Fred Ikle (A.M. 1948, Ph.D. 1950) – 前國防政策副部長;美國軍備控制與裁軍局局長(1973–1977)
  • Peter Jambrek (Ph.D. 1971) – 憲法法院院長(1991–1993);斯洛維尼亞內政部長(2000),歐洲人權法院成員(1993–1999)
  • Patricia Kabbah (A.M. 1963) – 獅子山前第一夫人
  • Anne Kaiser (B.A. 1990) - 馬里蘭州眾議院議員,2003年至今
  • Ro Khanna (B.A. 1998) – 加利福尼亞第17區美國眾議院議員
  • Andy Kim (B.A. 2004) – 政治家;歐巴馬總統任期間國家安全顧問
  • Larry Krasner – 聯邦公設辯護律師,曾競選費城地方檢察官
  • Koh Tsu Koon (Ph.D. 1977) – third Chief Minister of the State of Penang, Malaysia (1990–2008)
  • Jewel Lafontant (J.D. 1946) – 聯合國代表
  • Brad Lander (B.A. 1991) – 美國紐約市第39區議會議員
  • Thomas Rex Lee (J.D. 1991) – 美國猶他州最高法院副法官
  • Rex E. Lee (J.D. 1963) – 美國第37任副檢察長
  • Edward Levi (A.B. 1932, J.D. 1935) – 美國總檢察長(1975–1977)
  • Lori Lightfoot (J.D. 1989) – 美國芝加哥市市長
  • T. D. A. Lingo – 退伍軍人;民謠歌手;廣播電台主持人;大腦研究員
  • Michael W. McConnell (J.D. 1979) – 美國第十巡迴上訴法院巡迴法官
  • David M. McIntosh (J.D. 1983) – 印第安納州第二區美國眾議院議員,Club for Growth主席
  • Marco Antonio Mena Rodríguez – 特拉斯卡拉州州長
  • Abner J. Mikva (J.D. 1951) – 伊利諾州眾議員(1956年至1966年);美國國會議員(1969–1973,1975–1979);美國上訴法院法官(1979–1994)
  • Carol Moseley Braun (J.D. 1972) – 美國參議院伊利諾斯州代表成員(1992–1998); 美國國家大使(1999–2001)
  • Richard A. Mugalian – 伊利諾州代表和律師[8]
  • Ajit Pai (J.D. 1997) – 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主席
  • James B. Parsons (A.M. 1946, J.D. 1949) – 首位非裔美國人聯邦地方法院法官(1991–1992)[9]
  • Kyle Sampson (J.D. 1996) – 美國司法部長阿爾貝托·岡薩雷斯(Alberto Gonzales)參謀長兼參贊
  • David Schuman (Ph.D. 1974) – 俄勒岡州上訴法院法官[10]
  • John Thomas (J.D. 1970) – 英格蘭和威爾斯大法官
  • Joe Walsh(M.P.P. 1991)– 伊利諾州第八屆國會區的前共和黨代表;conservative talk電台主持人[11]
  • Kateryna Yushchenko (M.B.A. 1986) – 烏克蘭第一夫人(2005–2010)

藝術與娛樂行業

編輯
  • Melvin Frank (A.B. 1935) – 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電影製片人和編劇《A Touch of Class》
  • 菲利普·格拉斯(A.B. 1956) – 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作曲家和音樂家
  • Mark Hollmann (A.B. 1985) – 東尼獎獲獎作曲家[12]
  • Tyehimba Jess (A.B. 1991) – 普立茲獎獲獎詩人
  • Kurt Elling (X. 1992) – 爵士歌手和九次葛萊美獎提名
  • 西萊斯特·霍姆(X. 1934) – 第2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2界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提名;美國著名的舞台劇演員、電影演員和電視劇演員,她以《聖女歌聲》和《彗星美人》、《君子協定》而知名
  • 早川雪洲(A.B. 1913) – 20世紀10年代中期至20年代晚期的超級巨星,風靡了許多女性觀眾,其地位堪與同時代的查理·卓別林范朋克等人相提並論;早川雪洲也是第一位在西方電影界達到頂峰成就的日本人;晚年參與《桂河大橋》的演出,並獲提名為1957年的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 John Grierson (A.M. 1927) – 教科文組織(UNESCO)大眾傳播總監(1948–1950);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創立並領導加拿大國家電影局;英國紀錄片電影運動的創始人;創造了「紀錄片」一詞
  • 愛德華·阿斯納(X. 1948) – 艾美獎得主, 美國影視演員工會前主席,代表作有《刺殺甘迺迪》、《瑪麗·泰勒·穆爾秀》、《盧·格蘭特
  • David Auburn (A.B. 1991) – 劇作家;普立茲獎東尼獎的獲得者
  • 羅傑·伊伯特(X. 1970) – 電影評論家和普立茲獎獲得者
  • Elaine May (A.B. 1953) – 《Nichols and May》的編劇,演員和導演,喜劇演員,獲得奧斯卡獎提名的《Heaven Can Wait》和《這個總統真太濫》以及其它代表作《New Leaf》與《The Heartbreak Kid》的導演
  • JoAnne Carson – 畫家和雕塑家,古根海姆獎得主(2016)
  • George R. Ellis (A.B. 1959, M.F.A. 1962) – 作家, 檀香山藝術博物館的藝術史學家和館長
  • Katherine Dunham (Ph.B. 1936) – 舞者和編舞,國家藝術獎(National Medal of Arts)獲得者
  • 菲力普·考夫曼 (A.B. 1958) –國家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改編劇本獲得者;代表作《征空先鋒》、《情陷布拉格
  • Kimberly Peirce (A.B. 1990) – 電影導演;曾導演過《男孩別哭》(其中飾演女主角的希拉蕊·斯旺克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和《Stop Loss》
  • 邁克·尼科爾斯(X. 1953) – 美國著名導演,執導的電影、電視劇、話劇無數,曾在1967年憑《畢業生》一片贏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電影以外,在演藝界其他方面亦贏了不少獎項,包括艾美獎東尼獎葛萊美獎
  • Greg Kotis (A.B. 1988) – 東尼獎獲獎劇作家
  • Rose Kaufman (X. 1959) – 編劇;菲力普·考夫曼 之妻
  • Elvin Bishop (X, 1972) – 搖滾音樂家;藍調界大師
  • 安娜·克倫斯基(A.B. 2002) – 演員;曾飾演電影《小鬼初戀
  • 米沙·克林斯(A.B. 1997) – 演員;曾參演24ER整容室電視節目,在CW電視台電視節目邪惡力量(Supernatural)中飾演天使Castiel而受歡迎
  • Joshua Marston (A.M. 1994) – 電影導演,代表作《萬福瑪麗亞
  • Marilu Henner (X. 1974) – 演員;主演電視劇《的士
  • Peter Marzio – 休斯敦美術館前館長
  • 麥可·史蒂文斯 – 美國YouTuber教育家、講師、影片編輯與喜劇演員,知名於創立和主持YouTube頻道「Vsauce」;頻道最初的影片主題多為電子遊戲方面,後來因其影片系列《DOT》大受歡迎而慢慢將頻道的題材轉為科教方面[3],且集中解釋科學、哲學、文化和錯覺;截至2018年12月6日,該頻道擁有約1400萬訂閱者和15億觀看數。2017年,他創建並主演YouTube Red系列《Mind Field》,同時也與《流言終結者》前共同主持人亞當·薩維奇一起舉辦名叫「Brain Candy Live!」的教學迴演
  • 萊斯特·貝爾(A.B. 1926) – 現代主義平面設計師
  • Kahane Cooperman (A.B. 1980) – 紀錄片和電視製片人[13]
  • Jan Crull Jr. (A.M. 1984) – 紀錄片製片人
  • Jonathan Elliott (Ph.D. 1988) – 古典音樂作曲家
  • Irwin Leroy Fischer (A.B. 1924) – 古典作曲家,前美國音樂學院(American Conservatory of Music)院長,前首席管風琴芝加哥交響樂團
  • 李奧波德與勒伯 – 涉事案件為最早在美國被稱為「世紀犯罪」的重大刑事案件之一;兩人是後世許多心理學家、病理學家研究的案例;事件後被改編成多部小說音樂劇電影電視劇。其中最經典的作品為1948年亞弗列德·希區考克執導的電影《奪魂索》(Rope)。其他改編電影有1992年《情迷意亂》(Swoon)、2002年《拿命線索》(Murder by Numbers),改編的音樂劇外百老匯的《令我顫慄》(Thrill Me)
  • Fritz Weaver (A.B. 1951) – 演員,代表作《Holocaust》、《Fail-Safe》、《Black Sunday》
  • Tucker Max (A.B. 1998) – 網紅和《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 Alyce Frank (1950) – 藝術家
  • Leon Golub (A.B. 1942) – 藝術家
  • Daryl Hine (Ph.D 1967) – 加拿大詩人和翻譯家
  • Wolf Kahn (A.B. 1950) – 藝術家
  • Aaron Lipstadt (A.B. 1974) – 導演
  • Rebecca Jarvis (A.B. 2003) – 《飛黃騰達》第四季季軍
  • Sheldon Patinkin (A.B. 1953) – theater director
  • Dan Peterman – 藝術家
  • Bernard Sahlins (A.B. 1943) – 第二城市喜劇團(The Second City comedy troupe)聯合創始人
  • Paul Sills (A.B. 1951) – 第二城市喜劇團(The Second City comedy troupe)聯合創始人
  • Hayden Schlossberg (A.B. 2000) – 作家,代表作《Harold & Kumar Go to White Castle》
  • Eddie Shin (A.B. 1998) – 演員
  • Gavin Williamson – 大鍵琴演奏家
  • Arthur Zegart – 紀錄片製作人[14]

運動員

編輯
  • 蕭華(J.D. 1988) – NBA總裁;曾任大衛·斯特恩的特別助理,NBA高級行政長官,副總裁;2003年被《時代雜誌》和CNN列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商務人士之一
  • Craig Robinson (M.B.A. 1992) – 俄勒岡州立大學前男籃主教練;米歇爾·歐巴馬的哥哥
  • Milton "Mitt" Romney – 芝加哥熊隊的足球運動員;大學籃球教練;前密西根州州長喬治·W·羅姆尼的表弟
  • Henry Adkinson – 聖路易紅雀隊的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員[15]
  • Jay Berwanger (A.B. 1936) – 第一個海斯曼獎得主
  • Willie D. Davis (M.B.A. 1968) – 職業足球運動員和前大學董事會成員[16]
  • 伍佩琴 (A.B. 1990) – 美國職棒大聯盟中的洛杉磯道奇隊的官員;曾代表芝加哥白襪隊出席Alex Fernandez薪水仲裁案例,當時是各大體育職業聯盟史上最年輕,也是第一位負責此類案例的女性;1997年她在29歲時以總經理助理身份加入紐約洋基隊,為史上最年輕者;2001年她以總經理助理身份加入洛杉磯道奇

企業

編輯
  • 朱長虹(Ph.D 1998) –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首席信息官,管理著中國3.8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17]
  • 薩蒂亞·納德拉 (M.B.A. 1997) – 微軟公司現任執行長
  • Martin Nesbitt (M.B.A. 1991) – 巴拉克·歐巴馬2008年總統競選活動的財務主管;機場外停車公司The Parking Spot的CEO
  • John Opel (M.B.A. 1949) – IBM總裁(1974–1983); IBM執行長(1981–1985); IBM董事長(1983–1986)
  • Nassef Sawiris (A.B. 1982) – Sawiris家族的億萬富翁; Orascom Construction的執行長;非洲第六富豪
  • 彼得·喬治·彼得森 (M.B.A. 1951) – 億萬富翁;黑石集團聯合創始人;彼得·喬治·彼得森基金會創始人;曾經擔任尼克森內閣的美國商務部長。
  • 大衛·洛克菲勒(Ph.D. 1940) – 億萬富翁;大通銀行(Chase)董事長(1969–81); 前大學董事會成員
  • David Rubenstein (J.D. 1973) – 億萬富翁;凱雷集團聯合創始人
  • Cliff Asness (M.B.A, Ph. D.) – 億萬富翁;AQR Capital(一個全球投資管理公司)創始人
  • John Liew (BA 1989, MBA 1994, PhD 1995) – 億萬富翁;AQR Capital聯合創始人
  • William E. Conway Jr. (MBA) – 億萬富翁;凱雷集團聯合創始人
  • 詹姆斯·麥肯錫 (B.Phil 1917, M.A. in Commerce 1919) – 麥肯錫公司創始人
  • David G. Booth (M.B.A. 1971) – 億萬富翁、慈善家、 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聯合執行長兼聯合創始人
  • Stephen A. Jarislowsky (M.A. 1946) – 億萬富翁;Jarislowsky Fraser Limited(加拿大最大的投資管理公司之一)的創始人
  • Álvaro Saieh (AM』76, PhD』80) – 億萬富翁;CorpGroup主席;智利第七大富翁
  • Roger Altman (M.B.A. 1969) – Evercore的創始人兼高級董事長,美國財政部副部長
  • Evan Sharp (A.B. 2005) – 億萬富翁;Pinterest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創意官
  • 白川方明 (M.A. 1977) – 日本銀行前行長;G30現任成員
  • Rex Sinquefield (MBA) – 億萬富翁;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聯合創始人
  • Marcel Erni (M.B.A. 1991) – 億萬富翁,Partners Group AG聯合創始人,該公司是瑞士一家全球性私募股權公司,管理著940億美元的資產,包括私募股權,私人基礎設施,私人房地產和私人債務
  • 崔泰源 (Ph.D. 1989) – 大韓民國商人、億萬富翁,第三大財閥SK集團會長和執行長,2019年淨資產32億美元; 前韓國總統盧泰愚的女婿[18]
  • 具本茂(M.B.A.) – 億萬富翁;韓國企業家,LG集團第3任會長,第2任會長具滋暻長子,創始人具仁會的長孫
  • 拉里·埃里森 (無學位) – 億萬富翁;甲骨文公司(Oracle)的共同創始人和CEO;美國加利福尼亞最有錢的人;根據2013年福布斯雜誌的統計,他的個人資產高達430億美元,居世界第5位。在2019年美國400富豪榜以650億美元的資產,排名第5名;2020年4月,《富比士》公佈的全球富豪榜,埃里森以淨資產590億美元,排名第5名。
  • Robert Steel (M.B.A. 1984) – 高盛集團前副主席;美國財政部內政部前副部長;Wachovia銀行執行長(2008年至今),按總資產計算,Wachovia在2008年被Wells Fargo and Company收購之前,是美國第四大銀行控股公司
  • Jon Winkelried (A.B. & M.B.A. 1982) – TPG資本執行長和高盛集團前營運長
  • Andrew Alper (A.B. 1980, M.B.A., 1981) – 紐約市經濟發展公司總裁,高盛公司歷史上最年輕的合伙人,大學董事會成員
  • 尤金·法馬 (Ph.D. 1964) – 專長於現代投資組合理論資產定價理論,因提出「有效市場假說」聞名;被稱為 「現代金融之父」;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Daniel Doctoroff (J.D. 1984) – 彭博有限合夥企業總裁;前紐約市副市長,麥可·布隆伯格為當時紐約市長
  • Arnold W. Donald (M.B.A. 1980) – 嘉年華公司CEO,全球最大的郵輪公司
  • 派屈克·布朗(AB 1976, PhD 1980, MD 1982) – Impossible Foods公司(一個致力於開發基於植物的肉製品替代品的公司)執行長和創始人;2000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分子生物學獎得主
  • Jacob A. Frenkel (M.A., Ph.D.) – 摩根大通集團國際董事長;前G30董事會主席;芝加哥大學前國際經濟學教授;以色列銀行前行長
  • Agustín Carstens (Ph.D. 1985) – 國際清算銀行行長;墨西哥銀行前行長;G30現任成員
  • Paul G. Blazer (A.A. 1915) – 亞什蘭煉油公司(亞什蘭集團)創始人
  • Brady Dougan (A.B. 1981, M.B.A., 1982) –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CSFB)CEO,其母公司瑞士信貸集團是瑞士第二大的銀行;蘇黎世瑞士信貸集團當選執行長(2007年5月開始);華爾街最年輕的執行長(2004)
  • Michael Larson (M.B.A. 1981) – Cascade Investment的首席投資官,比爾·蓋茨及其基金會的投資能手
  • John S. Watson (M.B.A. 1980) – 雪佛龍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世界最大的跨國能源公司之一
  • 比爾·布勞德(A.B. 1985) – Hermitage 資本管理公司(Hermitage Capital Management)的首席執行長兼聯合創始人,該公司的投資基金曾一度是俄羅斯最大的外國有價證券投資者; 2009年,一位名為謝爾蓋·馬格尼茨基的俄羅斯律師兼審計師在獄中死亡,他曾代表威廉·費利克斯·布勞德的公司,並對與此相關的大規模稅務進行了調查,遊說美國國會通過《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2017年7月,布勞德向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作證,指控俄羅斯利用華盛頓特區的人員干預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
  • Daniel Ivascyn (M.B.A. 1998) – 太平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Pac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mpany, LLC,簡稱PIMCO)的CIO;PIMCO是最大的投資管理公司之一,積極為中央銀行管理超過1.92萬億美元的資產
  • Emmanuel Roman (M.B.A. 1987) – PIMCO的CEO
  • John Studzinski (M.B.A., 1980) – PIMCO副主席,黑石集團前副主席,歐洲投資銀行前負責人,摩根史坦利副董事長
  • J. Patrick Doyle (M.B.A. 1988) – 達美樂披薩總裁和CEO,全球銷量最大的比薩餅銷售商(2018年)
  • Debra Cafaro (JD 1982) – Ventas, Inc.的董事長兼執行長,匹茲堡企鵝的少數股東
  • Robert Barnett (J.D. 1971) – Williams&Connolly LLP律師事務所(2019年被評為全美國最難進入的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
  • Joseph Neubauer (M.B.A. 1965) – 愛瑪客董事長兼CEO; 愛瑪客是一家美國管理服務公司,為各行業提供食品服務,總部位於費城,2018年時為財富美國500強第27大公司
  • Timothy E. Hoeksema (M.B.A. 1977) – 中西部航空(Midwest Airlines)創始人
  • Mark Hoplamazian (M.B.A. 1989) – 凱悅酒店集團CEO(2006至今)
  • L. Gordon Crovitz (A.B. 1980) – 《華爾街日報》的發行人
  • Susan Wagner (M.B.A. 1984) – 美國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聯合創始人,前副董事長兼營運長
  • Scott Griffith (M.B.A. 1990) – ZipCar公司CEO(2003至今),美國一家汽車共享公司,隸屬安飛士·百捷集團(為美國一家經營汽車租賃的大型跨國集團,至2011年第一季為止,該集團在北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區的市場佔有率皆為第一)的子公司
  • Gary Hoover – Bookstop Inc.和Hoover's的創始人;Bookstop Inc.是德克薩斯州的一家書店連鎖店,曾經是美國第四大書店連鎖店。1989年,美國最大的零售連鎖書店巴諾書店收購了該公司,隨後Bookstop Inc.成為了巴諾書店的子公司;Hoover's原是美國商業研究公司,通過其主要產品平台「 Hoover's」提供有關公司和行業的信息,2003年被鄧白氏收購,並作為全資子公司經營了一段時間[19]
  • Patrick Spain (A.B. 1974) – Hoover's公司和HighBeam Research公司的創始人
  • Bart Becht (M.B.A. 1982) – 利潔時CEO,利潔時2016年2月市值達560億美元,2010年7月21日以25.4億英鎊價格收購擁有杜蕾斯爽健的英國SSL集團,2017年2月10日斥資166億美元收購嬰兒食品生產商美贊臣,2017年7月19日 美國最大調味品製造商味好美斥資42億美元收購利潔時旗下食品部門
  • Norton Clapp (Ph.B. 1928, J.D. 1929) – 原太空針塔的所有者;大學董事會成員之一
  • Diane Garnick (M.B.A. 2012) – 美國教師保險和年金協會-大學退休股票基金(Teachers Insurance and Annuity Association of America-College Retirement Equities Fund)的首席收入策略師(2016至今)
  • Anthony Pritzker (M.B.A. 1987) – 普利茲克家族的億萬富翁;普利茲克集團的創始人和執行合伙人
  • Nicholas Pritzker (J.D. 1975) – 普利茲克(Pritzker)家族的億萬富翁(普利茲克家族是從事企業家精神和慈善事業的美國家族,也是美國最富有的家族之一);凱悅集團前總裁;陶氏資本聯合創始人
  • Donald Pritzker (J.D. 1959) – 普利茲克家族成員;凱悅集團前總裁
  • Thomas Pritzker (J.D./M.B.A. 1976) – 普利茲克家族的億萬富翁;普利茲克基金會主席兼CEO;凱悅公司執行主席
  • Carlos Langoni (PhD) – 巴西中央銀行前總裁
  • Gerald Gidwitz (Ph.B. 1927) – Helene Curtis Industries, Inc.聯合創始人
  • Kenneth M. Jacobs (B.A. 1980) – Lazard Ltd董事長兼執行長;大學董事會成員
  • Porter Jarvis (M.B.A. 1932) – 斯威夫特公司(Swift&Co.)總裁,隨後成為董事長,任期為1955-1967年間
  • John H. Johnson (X. 1942) – Johnson Publishing Company(JPC)的創始人,Ebony和Jet雜誌的出版商
  • James M. Kilts (M.B.A. 1974) – 吉列公司董事長,總裁兼執行長。2005年10月1日,寶潔正式購併吉列公司,斥資570億美元,是寶潔歷史上最大的收購舉動。合併後,吉列公司不復存在。2007年7月,全球吉列解散,被併購到寶潔公司的兩個子公司Procter & Gamble Beauty和Procter & Gamble Household Care,原本吉列的品牌和產品也被分屬於兩子公司。
  • 雪莉·蘭辛(Lab 1962) – 美國女演員派拉蒙影業集團的前CEO。也曾是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的製片總裁,是好萊塢史上首位女性電影公司領導人;1996年,雪莉·蘭辛成為首位被電影先鋒基金會(Foundation of the Motion Picture Pioneers)評選出來的女性「年度先鋒」,同時,她也是第一個獲得好萊塢星光大道「星型獎章」的女性電影公司負責人;2005年,她又成為第一個在格勞曼中國戲院前留下手印和足印的女性電影公司領袖;2001年,雪莉·蘭辛入選《女士家庭期刊》評選的「全美三十大最具權勢女性榜」,而在《好萊塢報導》評選的2003年度「百大權力榜」中,她名列第四
  • Joe Mansueto (A.B. 1978, M.B.A. 1980) – 億萬富翁;Morningstar, Inc.董事長兼CEO
  • Harry Markowitz (A.B. 1947, A.M. 1950, Ph.D. 1955) – 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芝加哥經濟學派的一員,專長於金融經濟學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開創者;與赫布·卡爾(Herb Karr)在1962年創立了加利福尼亞信息中心公司
  • 霍華德·馬克斯 (M.B.A. 1969) – 億萬富翁;1969年至1978年任職於花旗集團,1978年至1985年擔任花旗集團副總裁,1985年加入TCW集團,1995年和其他五位合伙人成立橡樹資本管理;此外他還是特許財務分析師證書持有者和一位作家
  • Peter Mensch (X 1975, 市場行銷碩士) – 搖滾樂經理
  • John Meriwether (M.B.A. 1973) – JWM Partners的CEO兼負責人;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前CEO
  • Victor Niederhoffer (Ph.D 1969) – 對沖基金經理
  • Ferdinand Peck – 商人和慈善家,以資助芝加哥禮堂大樓而聞名
  • 裴熙亮(M.B.A. 1967) – 美國華爾街著名投資銀行摩根斯坦利公司的前執行長
  • Roberta Cooper Ramo (J.D.) – 私人執業律師,美國法律協會主席
  • 傑伊·拉蘇洛 (M.B.A. 1984) (AM 1982) – 曾任華特迪士尼公司的高級執行副總裁兼財務長
  • 塞繆爾·雷謝夫斯基(A.B. 1934) – 會計;波蘭美國西洋棋棋手、特級大師;193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中期世界冠軍的有力競爭者之一,曾在1948年西洋棋世界冠軍賽中獲得第三、1953年世界冠軍挑戰者資格賽中獲得並列第二;他還曾經八次奪得美國西洋棋全國冠軍(1936年、1938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6年、1957年、1969年)。
  • Laura Ricketts (A.B. 1994) – 芝加哥小熊隊的共同所有人,Lambda Legal(國民權組織,主要關注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和變性者(LGBT)社)區董事會成員,同性戀權利活動家
  • Thomas S. Ricketts (A.B. 1988, M.B.A. 1993) – Incapital LLC執行長; TD Ameritrade Holding Corporation董事;芝加哥小熊隊主席
  • Dick Stoken (M.B.A., 1958) – 戰略資本管理主管Lind-Waldock的創始合伙人
  • Marion A. Trozzolo (PhB 1947, M.B.A. 1950) – 美國第一家將聚四氟乙烯應用於炊具的製造商

教育界

編輯
  • Christopher L. Eisgruber (J.D. 1988) – 普林斯頓大學第20屆校長
  • John W. Boyer (A.M. 1969, Ph.D. 1975) – 芝加哥大學本科學院院長
  • Howard Wesley Johnson (A.M. 1947) – 麻省理工學院院長 (1966–1971)
  • 埃里克·阿什比 – 前劍橋克萊爾學院院長,劍橋大學副校長
  • Rebecca S. Chopp (Ph.D. 1983) – 耶魯神學院前院長;埃默里大學前教務長;斯沃斯莫爾學院前任校長;高露潔大學校長(2002–2009);丹佛大學現任校長;女權神學家[20]
  • David Aaron Kessler (J.D. 1978) – 耶魯大學醫學院前院長;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院長;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
  • Henry Bienen (A.M. 1962, Ph.D. 1966) – 西北大學校長(1995–2009)
  • John Royston Coleman (Ph.D. 1950) – 卡內基-梅隆大學前院長;勞動經濟學家哈弗福德學院校長; 《藍領雜誌》的作者; CBS節目Money Talks的主持人
  • 馬文·倫納德·戈德伯格(Ph.D. 1948) – 加州理工學院院長(1978–1987)
  • Richard C. Atkinson (Ph.B. 1948) – 加利福尼亞大學校長(1995–2003)
  • Benjamin Ginsberg (B.A. 1968, A.M. 1970, Ph.D. 1973) –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政治學教授
  • Tom Campbell (A.B. 1973, A.M. 1973, Ph.D. 1980)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院長(2002–2008)
  • W. G. Hardy (Ph.D. 1922)- 加拿大勳章得主(加拿大的最高平民榮譽勳章);艾伯塔大學古典學教授,作家,冰球管理員[21][22]
  • Santa J. Ono (A.B. 1984) –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第15屆校長兼校長;辛辛那提大學第28屆校長
  • 卡拉·海登(Ph.D. 1977) – 第十四任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
  • Michael Gerhardt (J.D. 1982) – 北卡羅來納大學法學院憲法學教授; 參議院司法委員會提名索尼亞·索托馬約爾(2009),埃琳娜·卡根(2010)和尼爾·戈拉奇(2017)擔任美國最高法院特別法律顧問
  • Leo J. O'Donovan (芝加哥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 喬治城大學第47屆校長
  • Barbara Snyder (J.D.) – 凱斯西儲大學大學校長
  • Teresa A. Sullivan (Ph.D) –維吉尼亞大學第八屆校長; 社會學家;大學行政人員
  • G. Dennis O'Brien (Ph.D., 1961) – 巴克內爾大學和羅切斯特大學前校長
  • Leon Botstein (A.B. 1967) – 巴德學院院長(1975年至今);美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
  • Clayton Rose (B.A. 1980, M.B.A. 1981) – 鮑登學院院長(2015年至今)
  • Clifton Daggett Gray (Ph.D.) – 貝茨學院院長 (1920–1944)
  • Peter Dorman (Ph.D. 1985) – 貝魯特美國大學大學校長(2008年至今)
  • Don Patinkin (1922–1995)) – 以色列裔美國經濟學家,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校長
  • John Alroy (Ph.D. 1994) – UCSB國家生態分析與合成中心的古生物學家和研究員,2007年古生物學學會Charles Schuchert獎
  • Marguerite Ross Barnett (A.M. 1966, Ph.D. 1972) – 休斯敦大學第一任非裔女性主席(1990-92年);密蘇里大學第一任非裔美國總理(1986–90)
  • Werner A. Baum (Ph.D.) – 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第二任校長(1973–1979)和羅德島大學第七任校長(1968–1973)
  • Laird Bell (J.D.) – 律師,芝加哥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芝加哥大學和卡爾頓學院董事會主席
  • Aaron Ben-Ze'ev (生於1949) – 以色列哲學家;海法大學校長
  • Richard J. Bernstein (A.B.) – 哲學家,新社會研究學院哲學教授,美國哲學學會東部分會前主席
  • George W. Bond (M.A. 1923) – 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學校長(1928-1936)[23]
  • King Virgil Cheek (J.D. 1969) – 邵逸夫大學校長(1969–1971);摩根州立大學校長(1971–1974)
  • May Louise Cowles – 經濟學家;研究員,全國家庭經濟學研究的倡導者
  • Mary Elizabeth Downey – 肖托夸圖書館員學校(Chautau[24]qua School for Librarians)的校長,他在美國西部和中西部建立和推廣了圖書館學教育課程
  • Norman Ericson (Ph.D.) – 三一國際大學教職員工;聖經學者
  • Ward Farnsworth (J.D. 1994) – 德克薩斯大學法學院院長
  • Paul Finkelman (Ph.D. 1976) – 格拉茨學院校長(2017年至今)
  • Edgar Godbold (Ph.D. 1907) – 美國德克薩斯州布朗伍德市的霍華德·佩恩大學校長(1923-1929)和路易斯安那州派恩維爾的路易斯安那學院校長(1942-1951)[25]
  • William Parker McKee (B.Div., 1887) – 夏默學院第二任校長
  • Susan Henking (Ph.D. 1988) – 夏默學院的校長(2012年至今)
  • Leo I. Higdon, Jr. (M.B.A. 1972) – 維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研究生院院長;巴布森學院院長(1997-2001);康乃狄克學院院長(2006年至今);查爾斯頓學院院長(2001年至2006年)
  • William E. Holmes – 中央城市學院(entral City College)前任校長;亞特蘭大浸信會學院(現在稱為莫爾豪斯學院)的教授,已任期25年
  • Sheila Miyoshi Jager 1994 (PhD): 奧伯林學院東亞研究教授[26]
  • 羅伯特·基比(Robert Kibbee,碩士,1947年,博士學位,1957年)–紐約城市大學校長
  • Werner Krieglstein (Ph.D. 1972) – 教授和哲學家;榮獲2008年社區學院人文協會(CCHA)傑出區域人文教育獎和富布賴特學者
  • Thomas W. Krise (Ph.D. 1995) – 太平洋路德大學第十三任校長(2012–2017)
  • John S. Kyser (本科畢業生) –西北州立大學校長(1954–1966)[27]
  • H. Gregg Lewis (A.B. 1936, Ph.D. 1947) – 教授兼勞動經濟學家
  • Benjamin E. Mays (A.M. 1925, Ph.D. 1935) – 莫爾豪斯學院院長(1940–1967); 1980年獲得美國教育家獎;民權活動家
  • Deborah Meier (A.M. 1955) – 紐約和波士頓小型學校的創始人;麥克阿瑟獎獲得者
  • Jacob (Kobi) Metzer – 經濟史學家,教授,以色列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 of Israel)第八任校長
  • Herman Clarence Nixon – 教授,南方農業(Southern Agrarians)成員
  • Charles W. Nuckolls (A.B. 1979; Ph.D. 1987) - 前楊百翰大學人類學教授
  • Dallin H. Oaks (J.D. 1957) – 楊百翰大學前校長
  • Edison E. Oberholtzer (A.M. 1915) – 休斯頓大學的創始人兼第一任校長
  • Vivian Paley (Ph.B. 1947) – 老師;幼兒教育研究員
  • William L. Pollard (Ph.D. 1976) – 梅德加·埃弗斯學院校長(2009年至今)
  • Thomas Sakmar (A.B. 化學 1978, M.D. 醫學 1982) – 高級醫師;洛克菲勒大學教授,前代理校長
  • James Monroe Smith (研究生 1922) –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校長[28]
  • Gerhard Spiegler – 伊莉莎白敦學院前任校長
  • Samuel L. Stanley (A.B. 1976) – 斯托尼布魯克大學(2009–2019)和密西根州立大學(2019至今)校長
  • Vince Tinto – 高等教育領域的理論家,特別是在留學生方面
  • David Truman (A.M. 1936, Ph.D. 1939) – 霍利奧克山學院院長(1969–1978);羅素·塞奇基金會主席(1978–1979)
  • Richard R. Wright Jr. – 社會學家;威爾伯福斯大學校長

歷史學家

編輯
  • 陸威儀(A.B. 1977, A.M. 1979, Ph.D. 1985) – 史丹福大學歷史系中國文化教授
  • 顧立雅 (Ph.B. 1926, A.M. 1927, Ph.D. 1929) – 漢學家;曾任芝加哥大學東方語文系主任、美國東方學會會長、亞洲協會會員等,是西方著名的漢學家,同時也是孔子研究的權威;曾著有《孔子與中國之道》、《孔子真面目》、《從孔夫子到毛澤東的中國思想》、《傳說中之孔子》多書;顧立雅的孔子觀對現代的歐美人士影響頗大。他的著作,特別是《孔子與中國之道》,一向是西方漢學界孔子研究領域學者的必備參考書。他對中國初期漢學的貢獻亦使芝加哥大學成為西方漢學研究的中心
  • Walter A. McDougall (A.M. 1971, Ph.D. 1974) – 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學教授和合金-安辛國際關係學教授;普立茲獎獲得者(1986)
  • Carter G. Woodson (A.B. 1908, A.M. 1908) – 歷史學家;黑人歷史周(egro History Week()1926年)的創始人,後演變為黑人歷史月(Black History Month);民權活動家
  • Richard Anthony Parker (Ph.D. 1938) –芝加哥大學的人口統計學研究拉美西斯三世的太平間廟調查主任;布朗大學(Charles Edwin Wilbour)埃及學教授
  • William Hardy McNeill (A.B. 1938, A.M. 1939) – 芝加哥大學歷史名譽教授; 《西方的崛起:人類共同體的歷史(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1963)的作者
  • Muhsin Mahdi (A.M., Ph.D) –哈佛大學阿拉伯語教授;伊拉克裔美國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主義者;詹姆斯·理察·傑維特Lawrence M. Friedman (A.B. 1948, J.D. 1951, LL.M. 1953) – 史丹福大學法學院的馬里恩·賴斯
  • Irene J. Winter (M.A. 1967) – 古代近東藝術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1993年至96年擔任美術系主任;麥克阿瑟獎得主(1983),拉德克利夫獎(2003–04),A. W. Mellon美術講座講師(2005)
  • Eileen Southern (A.B. 1940, A.M. 1941) – 美國國家人文獎章(2001年);哈佛大學第一位非洲裔美國女性教授
  • Kenneth T. Jackson (A.M. 1963, Ph.D. 1966) – 哥倫比亞大學歷史與社會科學教授
  • Nicholas Dirks (A.M. 1974, Ph.D. 1981) – Franz Boas歷史與人類學教授;哥倫比亞大學藝術與科學副校長
  • Anthony Grafton (A.B. 1971, A.M. 1972, Ph.D. 1975) – 著名的文藝復興時期歷史學家,普林斯頓大學大學教授。
  • Studs Terkel (Ph.B. 1932, J.D. 1934) – 口述歷史學家和廣播主持人;普立茲獎獲得者,《 Good War:二戰口述史》(1985年);美國國家人文獎章(1997)
  • Gerhard Weinberg (A.M. 1949, Ph.D. 1951) – 歷史學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專家;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歷史榮譽教授
  • Francesca Rochberg (Ph.D. 1980)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近東研究傑出教授;麥克阿瑟獎獲得者(1982)
  • KC Johnson (M.A. 1989) – 布魯克林學院和紐約城市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以揭露杜克曲棍球案件的事實而聞名。(2006年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市廣泛報導的刑事案件,其中杜克大學男子長曲棍球團隊的三名成員被指控犯有強姦罪)[29]
  • Russell Jacoby (S.M. 1978) –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駐校教授;《最後的知識分子(The Last Intellectuals )》的作者(1987 [2000])
  • David Fromkin (A.B. 1950, J.D. 1953) – 波士頓大學國際關係,歷史與法律大學教授
  • Saul K. Padover (Ph.D. 1932) – 紐約大學新社會研究學院的歷史學家和政治科學家
  • Ovid R. Sellers (A.B. 1904) – 舊約學者和考古學家;在發現死海古卷中發揮了作用
  • Paul Finkelman (M.A. 1972, Ph.D. 1976) – 奧爾巴尼法學院校長威廉·麥金萊(William McKinley)傑出法學教授,格拉茨學院(Gratz College)校長;法律歷史學家和《至高無上的不公正:國家最高法院的奴隸制(Supreme Injustice: Slavery in the Nation's Highest Court )》(2018年)的作者
  • James L. Fitzgerald (B.A. 1971, M.A. 1974, Ph.D. 1980) – 布朗大學古典學系Purandara Das梵文杰出教授
  • Lawrence M. Friedman (A.B. 1948, J.D. 1951, LL.M. 1953)– 柯克伍德(Marion Rice Kirkwood)法學教授;法律歷史學家,《美國歷史上的犯罪與懲罰(Crime and Punishment in American History)》的作者
  • Solange Ashby (PhD 2016)- 埃及學家和新生兒學家
  • Allan Berube (X. 1968) – 舊金山同性戀歷史項目(現成為同性戀歷史協會)的創始人; 1990年出品的《Coming Out Under Fire》(獲蘭達文學獎(Lambda Literary Award));麥克阿瑟獎得主
  • Antoinette Burton (A.M. 1984, Ph.D. 1990) – 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全球和跨國研究教授、歷史學教授
  • 亨利·康馬傑 (Ph.B. 1923, A.M. 1924, Ph.D. 1928) – 美國歷史學家
  • Avery Craven (Ph.D. 1923) – 歷史學教授;內戰專家
  • Frances Gardiner Davenport (Ph.D. 1904) – 《與美國歷史及其從屬關係相關的歐洲條約(European Treaties Bearing o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系列的編輯[30]
  • Angie Debo (A.M. 1924,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俄克拉何馬州和美國原住民的歷史,著作與《水域仍在奔流:五個文明部落的背叛(And the Waters Still Run: The Betrayal of the Five Civilized Tribes)》(1940)
  • Vincent Harding (A.M. 1956, Ph.D. 1965) – 美國宗教和社會學者
  • Gertrude Himmelfarb (Ph.D. 1950) – 美國國家人文獎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得主(2004年);紐約城市大學歷史名譽教授
  • John Komlos (Ph.D. 1978) – 慕尼黑大學經濟史教授,名譽教授,《經濟學與人類生物學(Economics and Human Biology)》雜誌創始人
  • Judith Walzer Leavitt (Ph.D. 1966) –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醫學史系埃默里塔教授,《傷寒瑪麗(Typhoid mary)》作者
  • John Victor Murra (A.M. 1942, Ph.D. 1956) – 印加帝國傑出的人類學家和研究員
  • Rick Perlstein (B.A. 1992) – 《尼克森:總統的崛起(Nixonland: The Rise of a President)》、《美國的崩潰和暴風雨前:巴里·戈德沃特(the Fracturing of America and Before the Storm: Barry Goldwater )》與《美國共識的破壞(the Unmaking of the American Consensus)》的作者
  • Vijay Prashad (A.M. 1990, Ph.D. 1994) – 三一學院南亞歷史系主任和國際研究教授; 《更黑暗的國家:第三世界的人民歷史(The Darker Nations: 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Third World)》的作者(2007年)
  • Nicolas Rasmussen (A.M. 1986) – 新南威爾斯大學歷史學教授
  • Gertrude Smith (BA 1916, MA 1917, PhD 1921)- 希臘語教授(1933–1961)和古典學系系主任(1934–1961)
  • Richard H. Timberlake (Ph.D. 1957)- 經濟學家,作家和經濟史學家。

新聞業

編輯
  • 珍娜·福蘭納 – 作家和記者,從1925年起擔任《紐約客》雜誌的巴黎通訊員,直到1975年退休
  • 凱瑟琳·葛蘭姆 (A.B. 1938) – 曾任《華盛頓郵報》的社論版記者、《華盛頓郵報》前發行人,被譽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女人、美國最重要的報人之一;她以「活在當下,瞻望未來」的人生態度而知名,她以個人自傳《個人歷史》而榮獲1998年普立茲獎自傳獎
  • 西莫·赫許 (A.B. 1958) – 普立茲獎獲獎調查記者和作家,最著名的是揭露了美萊村屠殺事件,這極大地改變了越南戰爭的輿論;《紐約客》的經常撰稿人
  • Rick Atkinson (A.M. 1976) – 記者兼作家,普立茲獎四次獲得者
  • David Blum (A.B. 1977) – 《鄉村之聲(the Village Voice)》總編輯(2006年至今)
  • David Broder (A.B. 1947, A.M. 1951) – 普利茲評論獎獲得者(1973年);《華盛頓郵報》的政治通訊員和專欄作家
  • David Brooks (A.B. 1983) – 政治評論員;《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標準周刊》的高級編輯;《PBS新聞一小時》的定期評論員
  • Ana Marie Cox (A.B. 1994) – 自由專欄作家,Wonkette博客的創始編輯,美國航空媒體記者
  • Roger Ebert (X. 1970) – 普利茲電影評論獎得主(1975年);《芝加哥太陽報》專欄作家
  • Thomas Frank (A.M. 1989, Ph.D. 1994) – 《The Baffler》的主編;
  • Virginia Graham (A.S. 1934) – 電視新聞記者;塔特-拉比安卡謀殺案(殺案是由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的文遜家族成員實施的,他們於1969年8月9日至10日謀殺了五人,第二天晚上又謀殺了兩​​人)的起訴證人
  • Jan Crawford Greenburg (J.D. 1993) – CBS新聞首席法律記者
  • Nathan Hare (A.M. 1957, Ph.D. 1962) – 作者,活動家和社會學家; 《黑人學者(The Black Scholar)》的創刊者,後來被《紐約時報》稱為「自危機以來最重要的致力於黑人問題的期刊」
  • Daniel Hertzberg (A.B. 1968) – 1988年普立茲獎獲得者; 《華爾街日報》執行編輯[31]
  • Richard Lloyd Jones (LL.B. 1897, LL.M. 1898) – 《塔爾薩論壇報(Tulsa Tribune)》的長期出版商
  • Dave Kehr (A.B. 1975) – 《紐約時報》電影評論家
  • Sarah Koenig (A.B. 1990) – 屢獲殊榮的《串行(Serial)》播客的創作者
  • Tal Kopan (A.B.) – CNN的政治記者
  • Harvey Levin (J.D. 1975) – TMZ的執行編輯
  • Roderick MacLeish (A.B. 1947) –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政治評論員;記者和作家
  • John G. Morris (A.B. 1937) – 《生活(Life)》,《女士之家雜誌( Ladies' Home Journal)》,《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國家地理》雜誌的照片編輯
  • Greg Palast (A.B. 1974, M.B.A. 1976) – 調查記者
  • John Podhoretz (A.B. 1982) – 《國家評論》,《紐約郵報》和《標準周刊》的保守評論員
  • Joshua Cooper Ramo (A.B. 1992) – 《時代》雜誌前外國編輯;基辛格協會(Kissinger Associates)常務董事
  • David E. Reed (A.B. 1946) – 《讀者文摘》流動編輯;《斯坦利維爾的111天(111 Days in Stanleyville)》(1965年)、《越南戰線(Up Front in Vietnam)》(1967)、《拯救人質(Save the Hostages)》(1988)的作者
  • Emmett Rensin – 《洛杉磯時報》輿論博客、《今日美國》,《沙龍(Salon)》,《新共和》周刊和《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的撰稿人
  • Edward Rothstein (Ph.D. 1994) – 《紐約時報》的文化評論家;《新共和》周刊和《紐約時報》的前音樂評論家
  • Nate Silver (A.B. 2000) – sabermetrician and inventor of PECOTA賽伯計量學家、 投手經驗比較與優化測試算法(Player Empirical Comparison and Optimization Test AlgorithmPECOTA)的發明者; 棒球招股書作家; FiveThirtyEight創始人
  • 羅伯特·史威爾斯(A.B. 1947) – 著名書評人,《紐約書評》的創辦人,擔任《紐約書評》的編輯超過五十年
  • Brent Staples (A.M. 1976, Ph.D. 1982) – 《紐約時報》編輯作家(1990年至今);回憶錄《平行時光:黑白共成長(Parallel Time: Growing Up in Black and White )》(1994年),獲得阿尼斯菲爾德-沃爾夫圖書獎(Anisfield-Wolf Book Award)。
  • Bret Stephens (A.B. 1995) – 《華爾街日報》的外交事務專欄作家和副主編; 2013年普利茲評論獎獲獎者
  • Ray Suarez (A.M. 1993) – 美國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 America)內幕故事主持人,曾在《PBS新聞一小時》擔任資深記者
  • Kenneth Allen Taylor (Ph.D. 1984) – 廣播節目「哲學演講」的共同主持人;史丹福大學哲學教授
  • Neda Ulaby (A.M. 1996) – 全國公共廣播電台記者

文學界

編輯
  • 穆旦(A.M. 1951) – 中國著名詩人翻譯家,亦是九葉詩派成員之一
  • 詹姆斯·T·法雷爾(X. 1929) – 小說家、短篇小說家、記者、旅行作家、詩人和文學評論家;代表作是《斯塔茲朗尼根三部曲》,曾入選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
  • 凱瑟琳·葛蘭姆 (A.B. 1938) – 作者,普立茲獎獲得者
  • 蘇珊·桑塔格 (A.B. 1951) – 美國著名的作家評論家、著名的女權主義者,她被認為是近代西方最引人注目、最有爭議性的女作家及評論家之一; 美國著名的作家評論家、著名的女權主義者,她被認為是近代西方最引人注目、最有爭議性的女作家及評論家之一;麥克阿瑟獎得主
  • 喬治·史坦納 (A.B. 1948) – 文學評論家;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的特別研究員
  • 卡爾·范·韋克滕 (1903) – 《黑鬼天堂(Nigger Heaven )》等小說作家和多產的肖像攝影師
  • Herman Voaden (X) – 劇作家和社會活動家
  • 羅伯特·梅納德·波西格(未畢業) – 哲學家; 最著名的作品是1974年所著的《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 庫爾特·馮內古特(A.M. 1971) – 美國作家黑色幽默文學代表人物之一
  • 索爾·貝洛(X. 1939) – 1976年諾貝爾文學獎普立茲獎獲得者。索爾·貝洛的代表作為《洪堡的禮物
  • 艾倫·布魯姆 (Ph.B. 1949, A.M. 1953, Ph.D. 1955) – 作家
  • 史坦林·諾斯 (A.B. 1929) – 美國文學作家;日本經典動畫《浣熊拉斯卡爾》正是由其知名著作《我昔日的拉斯卡爾》所改編而成
  • 羅伯特·庫佛 (A.M. 1965) – 撰寫長短篇小說的美國作家,布朗大學的文藝系榮譽教授
  • 歐內斯特·卡倫巴赫(Ph.B. 1949, A.M. 1953) – 作家
  • 菲利普·羅斯 (A.M. 1955) – 作家;普立茲獎和美國國家藝術獎得主
  • 理察·羅蒂(A.B. 1949, A.M. 1952) – 史丹福大學哲學與比較文學教授;麥克阿瑟獎得主
  • 李科克 (Ph.D. 1903) – 加拿大幽默作家、麥吉爾大學政治經濟系主任,經濟學家
  • Paul C. Borgman (Ph.D. 1973) – 宗教作家和教授
  • Dmitri Borgmann (Ph.B.) – 作家
  • Jessica Abel (A.B. 1991) – 漫畫作家和藝術家
  • Alice C. Browning (Ph.B. 1931) — 作家,《黑人故事(Negro Story)》的編輯(1944–1946)
  • Bonnie Jo Campbell (A.B. 1984) – 小說家和短篇小說家
  • Paul Carroll (A.M. 1952) – 詩人
  • Hayden Carruth (A.M. 1947) – 美國國家圖書詩歌獎獲得者
  • Will Cuppy (Ph.B. 1907, A.M. 1914) – 幽默文學作家
  • Sebastian de Grazia (A.B. 1944, Ph.D. 1948) – 普立茲獎得主
  • Caitlin Doughty – 禮儀師、 作者;提倡人們接受死亡
  • Phyllis Eisenstein – 科幻小說、奇幻小說作家
  • Joseph Epstein (A.B. 1959) – 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短篇小說家
  • Richard Garfinkle (X. 1980) – 科幻小說和奇幻小說的作者,《神聖事物(Celestial Matters)》的作者
  • 保羅·古德曼 (Ph.D. 1954) – 社會評論家
  • Gerald Graff (A.B. 1959) – 現代語言協會(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當選主席(2008)
  • Sam Greenlee (1954–57) – 作家,《坐在門口的幽靈(The Spook Who Sat by the Door)》的作者
  • Bette Howland (A.B. 1955) – 作家,文學評論家,麥克阿瑟獎得主[32]
  • Fenton Johnson – 詩人
  • Cyril M. Kornbluth – 科幻小說作者
  • Patrick Larkin (A.B. 1982) – 間諜,軍事和歷史驚悚小說的作者
  • Luis Leal (A.B. 1941, Ph.D. 1950) – 文學學者,國家人文獎章獲得者
  • Seth Lerer (Ph.D. 1981) – 前史丹福大學教授;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藝術與人文系主任(2009-2014年)
  • Naomi Lindstrom (A.B. 1971) – 拉丁美洲文學評論家
  • Jackson Mac Low (A.A. 1943) – 詩人,華萊士·史蒂文斯獎獲得者
  • Norman Maclean (Ph.D. 1940) – 威廉·雷尼·哈珀(William Rainey Harper)芝加哥大學英語教授,《一條河流貫穿其中(A River Runs Through It)》的作者
  • Tom Mandel – 當代詩人,其作品經常與語言詩人聯繫在一起
  • Campbell McGrath (A.B. 1984) – 詩人,麥克阿瑟獎得主
  • Susan Murphy-Milano (B.A. 1981) – 非小說作家;為受害者維權者
  • Norman Panama (A.B. 1936) – 編劇兼電影導演
  • Sara Paretsky (A.M. 1969, M.B.A. 1977, Ph.D. 1977) – 犯罪小說家
  • Elizabeth Peters (Ph.B. 1947, A.M. 1950, Ph.D. 1952) – 神秘作家
  • Joseph G. Peterson (A.B. 1988) – 作者和詩人
  • Edouard Roditi – 作家和翻譯[33]
  • Leo Rosten (Ph.B. 1930, Ph.D. 1937) – 幽默文學作家
  • Aram Saroyan (X c.1965) – 美國小說家、作家,代表作包含描述美國猶太人生活的小說《再見,哥倫布》,並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肯定;1969年因《波特諾伊的怨訴》逐漸成名,這本小說也入選《時代雜誌》百大最佳小說
  • John Scalzi (B.A. 1991) – 小說家
  • Susan Fromberg Schaeffer (B.A. 1961, M.A. 1963, Ph.D. 1966) – 小說家,詩人和教授
  • Edward F. Wente (Ph.D. 1959) – 教授;埃及學家
  • Yvor Winters (attended) – 詩人與評論家[34]
  • Marguerite Young – 小說家和詩人

數學家

編輯

醫藥界

編輯

宗教人士

編輯
  • 雅羅斯拉夫·帕利坎 (Ph.D. 1946) – 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曾邀請帕利坎加入總統藝術及人文委員會(英文:President's Committee on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帕利坎曾獲頒多達42個來自不同大學的榮譽博士;他又被委任為安嫩伯格基金會(英文:Annenberg Foundation)民主機構項目(英文:Institutions of Democracy Project )的學者總監;2004年和保羅·利科共同獲得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基督教思想史學家;耶魯大學歷史教授;《基督教傳統:主義發展史(The Christian Tradition: A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Doctrine)》作者
  • David Novak (A.B. 1961) – 多倫多大學的猶太法律理論家;傳統猶太教研究所的創始人;盟約權利的作者
  • M. Craig Barnes (Ph.D. 1992) – 普林斯頓大學神學院院長
  • Mordecai Waxman (A.B. 1937) – 猶太教保守派拉比,負責美國猶太人和教皇若望保祿二世在1987年的公開對話
  • Jeffrey Kaplan (Ph.D. 1993) – 威斯康星大學奧什科什分校宗教學副教授
  • Douglas Laycock (J.D.) – 維吉尼亞大學法學院教授,​​宗教自由專家
  • George Ricker Berry (Ph.D. 1895) – 符號學者,作家,考古學家,高露潔-羅切斯特神學院(Colgate-Rochester Divinity School)的名譽教授
  • Nigel Biggar (A.M. 1980, Ph.D. 1986) – 牛津大學雷吉斯道德與牧神學(Moral and Pastoral Theology)教授
  • Jonathan Butler (Ph.D. 1975) – 宗教史學家,基督復臨安息日會講師
  • Donald Eric Capps (M.A. 1966, Ph.D. 1970) – 學者,牧神學教授
  • Jesse Lee Cuninggim – 衛理公會牧師,南方衛理公會大學宗教教育系主任,並將斯嘉麗學院(Scarritt College)從密蘇里州堪薩斯城遷至田納西州納什維爾,擔任該學院校長
  • Frederick William Danker (Ph.D) – 新約詞典編纂者;鮑爾詞典(Bauer's Lexicon)的編輯;協同神學院,塞米內克斯學院(Seminex)和芝加哥路德教會神學院(Lutheran School of Theology at Chicago)的教授[38]
  • Mary Ann Glendon (A.B. 1959, J.D. 1961, L.L.M. 1963) – 宗座社會科學院院長(教皇最高級別的女性顧問);哈佛大學法學院法學教授;總統生物倫理委員會(President's Council on Bioethics)成員
  • Andrew Greeley (A.M. 1961, Ph.D. 1962) – 國家民意研究中心(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高級研究主任;羅馬天主教神父;社會學家;暢銷小說家
  • Charles Richmond Henderson (Old University A.B. 1870) – 宗教社會學家,美國國家監獄協會(National Prison Association)主席
  • Don Wendell Holter (Ph.D. 1934) – 加勒特神學院( Garrett Theological Seminary)的教會歷史與宣教教授;聖保羅神學院(Saint Paul School of Theology)的創始會長;聯合循道會主教
  • Vernon Johns – 民權活動家,德克斯特大街浸信會教堂(Dexter Avenue Baptist Church)牧師
  • Jeffery D. Long (A.M. 1993, PhD 2000) – 印度教專家和《印度教理想:超越印度教民族主義(Hinduism: Beyond Hindu Nationalism)》的作者[39]
  • Martin Marty (Ph.D. 1956) – 美國國家人文獎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得主(1997); 非宗派宗教研究中的著名人物
  • Ingrid Mattson (Ph.D. 1999) – 北美伊斯蘭學會(Islamic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首位女主席;哈特福德學院宗教教授
  • Thomas J. J. Altizer (A.B. 1948, A.M. 1951, Ph.D. 1955) – 認為「神已死」的神學家
  • John Warwick Montgomery (Ph.D. 1962) – 律師、神學家和學者;以他在基督教辨惑學領域的工作而聞名[40]
  • Dallin H. Oaks (J.D. 1957) – 使徒;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Quorum of the Twelve Apostles,簡稱LDS教會)十二使徒成員

社會科學界

編輯

科學與技術行業

編輯

虛構人物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Notable alumni.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9-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2). 
  2. ^ Deaths.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1-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3. ^ Bernstein, Adam, Obituaries: Harvey J. Feldman, 77 – Ambassador Helped Plan Nixon's China Visit, The Washington Post, 2009-03-08 [2009-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4. ^ Soszynski, Henry. SHIHR & MUKALLA. members.iinet.net.au. [2017-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8). 
  5. ^ Martin, Douglas. "Paul L. Bloom, Who Tackled Overcharging by Oil Companies, Dies at 7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13, 2009. Accessed October 27, 2009.
  6. ^ Charles W. Bryan. 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 [2012-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30). 
  7. ^ Constance J. Horner. nndb.com. [2014-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5). 
  8. ^ Illinois Blue Book 1979–1980 Biographical Sketch of Richard A. Mugalian, pg. 71
  9. ^ University of Chicago Notable Alumn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age
  10. ^ The Honorable David Schuman. Court of Appeals – Oregon Judicial Department. [2011-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8). 
  11. ^ Joe Walsh. www.nndb.com. [2020-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12. ^ Blue, Robert W. Urinetown: The Musical about the Privileges of Peeing: A conversation with composer Mark Hollmann. 2002-07-24 [2008-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6). 
  13. ^ Seevers, Katie. Kahane Cooperman (’80) moves from school publication to ‘The Daily Show’. The Black and White. 2011-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6). 
  14. ^ Arthur Zegart Is Dead; Writer of Film Was 72. The New York Times. 1989-02-07 [2018-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5). 
  15. ^ Henry Adkinson. Baseball-Reference.Com. [2012-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8). 
  16. ^ NNDB list of notable people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7. ^ Subscribe to read. Financial Times. [2020-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7). 
  18. ^ Authors. World Economic Forum. [2020-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0) (英語). 
  19. ^ Solomon, Steve. "The Dynamic Duo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c.. October 15, 1997. Retrieved on April 7, 2014.
  20. ^ NNDB list of notable people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1. ^ Peacock, Jim. Writing Is His Hobby. Lethbridge Herald (Lethbridge, Alberta). 1958-05-03: 4 [2020-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7).  
  22. ^ Trimmer, Bob. Prof. George Hardy: Author-Educationist. Lethbridge Herald (Lethbridge, Alberta). 1963-09-21: 5 [2020-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7).  
  23. ^ Find a Grave上的George W. Bond
  24. ^ NNDB list of notable people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5. ^ Edgar Godbold. lahistory.org. [2013-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23). 
  26. ^ Sheila Miyoshi Jager. Oberlin College. [2017-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2). 
  27. ^ Kyser, John S.. Louisiana Historical Association, A Dictionary of Louisiana Biography (lahistory.org). [2010-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1). 
  28. ^ Smith, James Monroe. A Dictionary of Louisiana Biography (Louisiana Historical Association). [2011-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6). 
  29. ^ STAFF, Paul Jarvey TELEGRAM & GAZETTE. Duke players say thanks. [2020-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4). 
  30. ^ Introduction to European Treaties Bearing o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Dependencies, vol. 2 (Washington, D.C.: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2010 edition), p. ii
  31. ^ University of Chicago Notable Alumn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age
  32. ^ MacArthur Fellow List of winners
  33. ^ Finding Aid for the Edouard Roditi Papers, 1910-1992. Online Archive of Californi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13-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2). 
  34. ^ Winters, Yvor. Yvor Winters. Yvor Winters. 2001-06-06 [2020-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5). 
  35. ^ Pioneer African American Mathematicians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7-04-23..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Archives. Retrieved August 20, 2014.
  36. ^ Robert C. Gallo. www.nndb.com. [2020-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8). 
  37. ^ University of Chicago Notable Alumn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age
  38. ^ Sorkin, Michael D. Rev. Frederick William Danker dies, renowned Bible scholar taught and was fired in purge at Concordia Seminary. St. Louis Post-Dispatch. 2012-02-07 [2019-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9). 
  39. ^ Book Presents Hinduism as "˜Universal' Religion. www.newswise.com. [2020-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4). 
  40. ^ JWM's WEB SITE. [2012-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 
  41. ^ MacArthur Fellow List of winners
  42. ^ University of Chicago Notable Alumn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age
  43. ^ Levy, Clifford J. Albert Rees, 71, Labor Economist And an Adviser to President Ford. [2020-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44. ^ 陳新滋獲委任為香港浸會大學校長 (Chan Sun-Chi appointed a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president). China Review News. 2009-10-19 [2013-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2). 
  45. ^ CURRICULUM VITAE JANE CHARLTON (PDF). [2011-05-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3-12). 
  46. ^ University of Chicago Notable Alumn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