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士官学校 (日本)
本條目有隱藏内容,可能會损害讀者的閱覽体验。請協助改善條目,以符合维基百科标准。 (2015年9月12日) |
陆军士官学校,简称陆士、士官學校,為養成大日本帝國陸軍現役兵科將校(日本的士官指军官,即將校)的教育機關。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陸軍士官学校 |
假名 | りくぐんしかんがっこう |
平文式罗马字 | rikugun-shikan-gakkou |
日語舊字體 | 陸軍士官學校 |
该校於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开办,前身是1868年8月开办的「京都军校」,于1874年正式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军士官学校直接废止,原址作为美军的座间基地。該校原大讲堂成为二戰後审判战犯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也是基地內至今唯一仍保存的日本士官學校建物。該校東京校地在今名剎淺草寺附近,但校在1945年戰敗後,被盟軍名將麥克阿瑟視為日軍二戰軍事設施已予拆除。
该校為著名的學校,其毕业生均是日本近代军队的骨干,陆军所有將校几乎都曾在该校接受培育。當時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員畢業後在皇軍部隊見習半年後,即可成為天皇任命大權委任之高等官:少尉六等奏任官[1]。在尚武的日本社會有極高的聲望和影響力,也有許多皇族、華族人士選擇進入該校就讀,其影響力甚至超過當時的東京帝國大學。
学制编辑
先读两年陆军士官学校预科。然后分兵科,以少尉候补生身份(佩戴上等兵军衔)进入部队实习5个月(战时缩短为3个月)。部队实习结束晋升为军曹军衔,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本科或者陆军航空士官学校学习1年10个月(战时缩短为1年半)。本科毕业后,以见习士官身份(佩戴曹长军衔)回原部队实习数个月,实习结束后获得现役少尉的任命书。因此中学毕业生从入校到获得少尉军衔至少需要5年。
中国留学生在陆军士官学校就读留学生班,学制一年,单独开班授课。毕业后不能获得日军军籍军衔。中国留学生士官学校第10期毕业时间是1915年夏。日本学生的陆军士官学校第10期是1898年11月毕业。
軍官生徒制度(法式教育)编辑
陸軍士官學校起源於1868年(明治元年)8月,在京都設立的軍校,同年9月即遷至大阪,成為大阪軍事學校。3年後,1871年(明治4年),大阪軍校分為陸軍學校和海軍學校,陸軍學校於12月7日遷至東京和田倉門外。1872年12月28日(明治5年),陸軍學校設立了「士官學校」、「幼年學校」及「教導團」三個區塊。
根據1874年11月2日(明治7年)大日本陸軍學院條例[2],12月在東京市谷台開設日本陸軍學院,1875年2月(明治8年)第一期學生入學,即所謂的陸軍士官學校。早期的教育體制是採取法式的軍官生徒制度,邀請法國陸軍的教官前來指導。
學習時間因軍事部門而異,步兵和騎兵最初是2年制,之後改為3年制。砲兵和工兵最初是3年,之後分別延長為4年和5年。砲兵和工兵在校學習時間很長,因此在校即可任命為少尉,又稱為生徒少尉。但法式教育制度在第11期之後,即停止不再繼續[3]。
在校生學習內容,一年級為幾何、代數、力學、科學、化學、地球科學。二年級學習軍事政治、軍事藝術、城堡建設、鐵路通信等。該教育體系特點是對於砲兵和工兵的長期教育,有利培養專業兵種,但不同於後來的學員制(德國陸軍的學員制)。法式教育目標是直接培養軍中的精英,受教者無需具備士兵或士官的經驗,這對當時亟需現代化軍官的日本而言,是有效的軍事教育制度。
不過,成立之初的學生都是粗暴之人,遠談不上精英訓練,在校的打架衝突不斷,步兵部門許多學員的品行甚至為零分。尤其是2期與3期學員間的大規模衝突不斷,甚至有學員在軍法會中被開除學籍。
而且在菁英制度的訓練下,學員缺乏行伍經驗,畢業後即使成為軍官,往往不能擔任軍中的領導工作,不少人在中途即選擇退伍。特別是1886年第15號敕令《初中條例》頒布之前,日本普遍還沒有成立新制中學,許多學員教育程度是連中學生的水準都沒有。一直到《帝國大學令》和《初中條例》頒布之後,在1890年第25號敕令中,正式頒布採行德式的軍事教育體制。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學員不僅來自幼年學校的畢業生,還有經歷過戊辰戰爭(王政復古過程中的皇軍與幕府戰爭)的下士官,也進入學校受教。學校最大的特點,就是要接納具有行伍經驗的下士官,培養為軍官幹部。由於持續的幹部培養,在皇軍中,逐漸以陸軍將校團為主軸,取代過去以長州蕃和薩摩蕃為中心的勢力。
軍校學員制度(德式教育)编辑
1887年(明治20年),陸軍士官學校成為德式教育風格的學員制度。 1889 年(明治 22 年),新制第1期學生入學,學員來自陸軍幼校或中學畢業生,在指定的部隊中擔任下士官,經過軍事勤務適當的歷練之後,方進入陸軍士官學校。
中學畢業生於每年12月以一等兵入伍,次年6月晉升為上等兵。從陸軍幼年學校畢業者,在中學畢業生成為上等兵的同時,也會同時晉升成為上等兵,之後在 8月成為下士,在12月成為中士。接著,在晉升為上士的同時,學員正式進入日本帝國陸軍士官學校就讀。從軍校畢業後,畢業生將被提升為上士,並以見習軍官的身份回到原部隊。大約半年之後,在原部隊將校團的推薦下,正式任命為少尉軍官。
1896年5月(明治29年),日本制定陸軍中央幼年學校條例和陸軍地方幼年學校條例,在東京設立陸軍中央幼年學校1所,另在東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廣島和熊本設立陸軍地方幼年學校各1所。幼年學校畢業者會在當地的幼年學校學習3年,再進入中央幼年學校學習2年,有強烈的同窗情誼,因此陸軍幼年學校的畢業生與一般高中畢業生逐漸出現強烈的差別意識。在新的學員體制下,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15期以後的學員大多來自中央幼年學校的畢業生。
課程體系常規化编辑
1920年(大正9年),常規陸軍中央幼年學校主課成為陸軍士官學校預備課程,常規陸軍士官學校成為陸軍士官學校主修課程。
陸軍士官學校預備課程的入學時間是每年的4月1日,兩年後的3月畢業。就讀預備學校時不授予軍階,但在畢業時授予軍階(上等兵)、兵科和指定部隊。 4月開始在部隊工作半年(晉升為下士),並於10月進入陸軍士官學校本科,授予中士軍銜,學習時間1年10個月,次年7月畢業,成為見習軍官(軍階為上士)。 適用預備/主修課程體系之新系統,首屆畢業生為37期的學員。
1937年,日本陸軍學校本科更名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日本陸軍預科學校更名為日本陸軍預科士官學校。同年8月,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遷往神奈川座間,昭和天皇出席畢業典禮,賜名學校為相武台。同年10月1日,日本帝國陸軍士官學校成立分校,以培養航空軍官;次年(1938年) 12月,分校獨立為日本陸軍航空士官學校,1941年天皇賜名為修武台。一般情況下,飛行學員提前進入學校接受專業教育,入學前不需要參與一般部隊的勤務歷練。 1941年,陸軍預科學校遷往埼玉縣朝霞,天皇授命為振武台。
廢校過程编辑
二戰期間,1938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學習期限縮短為1年8個月,1941年又再縮短為1年。1945年6月(昭和20年),第58屆畢業生畢業,被任命為少尉,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最後一屆授予少尉。日本在二戰戰敗後,陸軍士官學校關閉,當時仍在校內的59期學員獲得特別提早畢業資格。
1945年8月28日,日本內閣決定第60代成員無需筆試可轉移到文部省所轄的學校,但當時的第一高等學校未接受指示,仍然進行學員的轉移考試。[4]二戰結束時,第61期學員是陸軍預備士官學校的最後一期。
校舍遺跡编辑
陸軍士官學校在1937年搬遷往座間之前,東京市谷區營區成為陸軍士官學校本部,之後學校搬遷往座間後,原地成為陸軍預備士官學校本部。在1941年預備士官學校搬遷往埼玉縣朝霞之後,該地曾做為日本陸軍大臣辦公室。目前日本防衛省成立有市谷紀念館,向公眾開放 [5]。
在神奈川座間營區,為駐日美軍所使用,仍保留著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大禮堂。1978年,地面自衛隊將座間陸軍士官學校(相武台)的皇族房舍遷移,搬移至前預備士官學校(振武台)所在朝霞營區。[6]。
在埼玉縣入間空軍基地,日本陸軍航空士官學校(修武台)本部做為修武台紀念館;由於房舍老化,紀念館於2005年關閉並拆除。但在2012年,重新修建陸軍航空士官學校本部時代面貌的修武台紀念館(包含修武台教育講堂・航空歴史資料館修武台紀念館),並對公眾開放。該紀念館以過往陸軍航空隊的史料為中心,成為今日日本航空自衛隊教育設施的一部分。[7]
歷代校長编辑
- 曽我祐準:明治7年10月22日
- 大山巖:明治11年12月14日
- 谷干城:明治13年4月29日
- 小澤武雄:明治14年10月27日
- 三浦梧楼:明治15年2月6日
- 小澤武雄:明治18年5月21日
- 曽我祐準:明治18年7月26日
- 滋野清彦:明治19年9月30日
- 寺內正毅:明治20年6月6日(代理。以中佐軍階任官)
- 寺內正毅:明治20年11月16日(同日以大佐進級)
- 大久保春野:明治24年6月15日
- 波多野毅:明治25年11月24日
- 安東貞美:明治29年9月28日
- 中村雄次郎:明治30年9月28日
- 寺内正毅:明治31年2月18日(公務經辦)
- 高木作藏:明治31年12月23日
- 南部辰丙:明治38年6月7日
- 野口坤之:明治44年9月6日
- 橋本勝太郎:大正元年11月27日
- 與倉喜平:大正4年2月15日
- 白川義則:大正8年1月15日
- 鈴木孝雄:大正10年3月11日
- 津野一輔:大正10年8月15日
- 南次郎:大正12年10月10日
- 宮地久壽馬:大正13年8月20日
- 真崎甚三郎:大正15年3月2日
- 林仙之:昭和2年8月26日
- 坂本政右衛門:昭和4年8月1日
- 瀬川章友:昭和6年8月1日
- 稻垣孝照:昭和7年5月23日
- 末松茂治:昭和9年3月5日
- 山田乙三:昭和10年12月1日
- 篠塚義男:昭和12年3月1日
- 山室宗武:昭和13年6月18日
- 土肥原賢二:昭和15年10月28日(軍事參議官兼任)
- 篠塚義男:昭和16年6月20日(軍事參議官兼任)
- 牛島滿:昭和17年4月1日
- 山室宗武:昭和19年8月8日
- 北野憲造:昭和20年3月19日
出身者等编辑
陸軍兵學寮编辑
- 明治3年12月入學、明治5年6月畢業、明治6年年5月任少尉
- 大將:安東貞美
- 明治6年12月入學、明治7年10月少尉試補、明治8年1月任少尉
- 大尉:磯林真三(殉職)
- 明治7年2月入學、明治7年10月少尉試補、明治8年1月任少尉
- 大將:中村覺
- 明治7年3月入學、明治9年少尉試補、明治8年3月任工兵少尉
- 大將:鮫島重雄
- 明治7年10月入學、明治9年3月少尉試補、明治10年5月任少尉
- 大將:一戸兵衛
士官學生编辑
※士官學生任官一律以少尉任官,畢業的每個兵科有所差別。
- 舊1期(明治8年2月入校、1877年12月22日任官、117名)
- 舊2期(明治12年2月1日任官、136名)
- 舊3期(1877年入校、明治12年(1879年)12月22日任官、96名)
- 舊4期(明治14年(1881年)12月24日任官、58名)
- 舊5期(明治15年(1882年)12月25日任官、60名)
- 舊6期(明治16年(1883年)12月25日任官、59名)
- 舊7期(明治18年(1885年)6月18日任官、61名)
- 舊8期(明治19年(1886年)6月25日任官、144名)
- 舊9期(明治20年(1887年)7月21日任官、189名)
- 舊10期(明治21年(1888年)7月28日任官、158名)
- 舊11期(明治22年(1889年)7月26日任官、207名)
士官候補生以降编辑
- 1期(明治23年(1890年)7月26日畢業、明治24年(1891年)3月26日任官、147名)
- 2期(明治24年(1891年)7月20日畢業、明治25年(1892年)3月21日任官、148名)
- 3期(明治25年(1892年)7月23日畢業、明治26年(1893年)3月13日任官、137名)
- 4期(明治26年(1893年)7月25日畢業、明治27年(1894年)3月7日任官、188名)
- 5期(明治27年(1894年)7月27日畢業、明治27年(1894年)9月18日任官、213名)
- 6期(明治28年(1895年)1月1日畢業、明治28年(1895年)5月22日任官、216名)
- 7期(明治29年(1896年)5月27日畢業、明治30年(1897年)1月25日任官、270名)
- 8期(明治29年(1896年)11月26日畢業、明治30年(1897年)6月28日任官、292名)
- 9期(明治30年(1897年)11月29日畢業、明治31年(1898年)6月27日任官、650名)
- 10期(明治31年(1898年)11月25日畢業、明治32年(1899年)6月27日任官、649名)
- 11期(明治32年(1899年)11月21日畢業、明治33年(1900年)6月22日任官、670名)
- 12期(明治33年(1900年)11月21日畢業、明治34年(1901年)6月25日任官、655名)
- 13期(明治34年(1901年)11月22日畢業、明治35年(1903年)6月23日任官、722名)
- 14期(明治35年(1902年)11月22日畢業、明治36年(1903年)6月26日任官、702名)
- 15期(明治36年(1903年)11月30日畢業、明治37年(1904年)2月12日任官、708名)
- 16期(明治37年(1904年)10月24日畢業、明治37年(1904年)11月1日任官、549名)
- 17期(明治37年(1904年)入校、明治38年(1905年)3月30日畢業、明治38年(1905年)4月21日任官、363名)
- 18期(明治38年(1905年)11月25日畢業、明治39年(1906年)6月26日任官、920名)
- 19期(明治40年(1907年)5月31日畢業、明治40年(1907年)12月26日任官、1068名)
- 20期(明治41年(1908年)5月27日畢業、明治41年(1908年)12月25日任官、276名)
- 21期(明治40年(1907年)入校、明治42年(1909年)5月27日畢業、明治42年(1909年)12月25日任官、418名)
- 22期(明治41年(1908年)入校、明治43年(1910年)5月28日畢業、明治43年12月26日任官、721名)
- 23期(明治42年(1909年)入校、明治44年(1911年)5月27日卒業、明治44年(1911年)12月26日任官、740名)
- 24期(明治45年(1912年)5月28日畢業、大正元年(1912年)12月24日任官、734名)
- 25期(大正2年(1913年)5月26日畢業、大正2年(1913年)12月25日任官、741名)
- 26期(大正3年(1914年)5月28日畢業、大正3年(1914年)12月25日任官、742名)
- 陸軍大將輩出最後期
- 27期(大正4年(1915年)5月25日畢業、大正4年(1915年)12月25日任官、761名)
- 28期(大正5年(1916年)5月26日畢業、大正5年(1916年)12月26日任官、651名)
- 29期(大正6年(1917年)5月25日畢業、大正6年(1917年)12月25日任官、536名)
- 30期(大正7年(1918年)5月27日畢業、大正7年(1918年)12月25日任官、632名)
- 31期(大正8年(1919年)5月28日畢業、大正8年(1919年)12月25日任官、489名)
- 32期(大正9年(1920年)5月26日畢業、大正9年(1920年)12月26日任官、429名)
- 33期(大正10年(1921年)7月27日畢業、大正10年(1921年)10月16日任官、437名)
- 34期(大正11年(1922年)7月28日畢業、大正11年(1922年)10月25日任官、345名)
- 35期(大正12年(1923年)7月21日畢業、大正12年(1923年)10月25日任官、315名)
- 36期(大正13年(1924年)7月18日畢業、大正13年(1924年)10月25日任官、330名)
- 根據實際退休年限來晉升,閑院宮春仁王在昭和20年6月晉升為陸軍少將,其他人晉升少將以戰死後用特別進升來論。
陸軍士官學校本科以降编辑
- 37期(大正14年(1925年)7月25日畢業、大正14年(1925年)10月26日任官、302名)
- 38期(大正15年(1926年)7月16日畢業、大正15年(1926年)10月25日任官、340名)
- 39期(昭和2年(1927年)7月19日畢業、昭和2年(1927年)10月25日任官292名)
- 40期(昭和3年(1928年)7月17日畢業、昭和3年(1928年)10月26日任官、225名)
- 41期(昭和4年(1929年)7月17日畢業、昭和4年(1929年)10月25日任官、239名)
- 42期(昭和5年(1930年)7月19日畢業、昭和5年(1930年)10月25日任官、218名)
- 43期(昭和6年(1931年)7月22日畢業、昭和6年(1931年)10月26日任官、227名)
- 44期(昭和7年(1932年)7月11日畢業、昭和7年(1932年)10月25日任官、315名)
- 45期(昭和8年(1933年)7月11日畢業、昭和8年(1933年)10月20日任官、337名)
- 46期(昭和9年(1934年)6月畢業、338名)
- 47期(昭和8年(1933年)4月入校、昭和10年(1935年)6月畢業、330名)
- 48期(昭和11年(1936年)6月畢業、388名)
- 49期(昭和12年(1937年)6月畢業、471名)
以降陸軍航空士官學校含编辑
- 50期(陸士1937年12月畢業426名、航士1938年6月畢業54名)
- 51期("1938年12月畢業461名、"1939年4月畢業)
- 52期("1939年9月畢業508名、"1939年9月畢業)
- 53期("1940年2月畢業1365名、1940年6月畢業)
- 54期("1940年9月畢業1799名、1941年2月畢業)
- 55期("1941年7月畢業1755名、"1942年3月畢業)
- 56期("1942年12月畢業1672名、"1943年5月畢業)
- 57期("1944年(昭和19年)4月畢業1268名、"1944年3月畢業)
- 58期("1945年(昭和20年)6月畢業1146名、"1945年3月畢業)
- 59期(終戰後特別付與畢業資格、陸士1250名)
- 60期(陸士1824名)
- 本科學生為一等兵士官學校閉校。
- 61期
中国籍留学生编辑
晚清中国军事的积弱造成中国很多有识之士向国外学习先进的军事理念和技术。其中向日本派驻的留学生最多,对中国近代史影响也最大。一般学生先进入东京振武学校,其后再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其中曾经于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的中国人有[8]
第一期编辑
第一期40人,
第二期编辑
第二期25人:
第三期编辑
第三期94人:
- (1)步兵科35人:蒋方震、周道刚、许崇智、曲同丰、胡景伊、岳开先、上官建勋、朱廷璨、卢金山、贾德耀、潘榘楹、孙宗先、刘之洁、宫邦铎、游寿震
- (2)骑兵科12人:高尔登、蒋尊簋、蔡锷、陈文运、王丕焕、程侍墀、祁文豹
- (3)炮兵科28人:章亮元、徐孝刚、周家树、吴光新、张树元、王汝勤、付良佐、韩国饶、蒋廷梓、刘景烈
- (4)工兵科15人:张孝准、姚鸿法、虞克震、 程干青
- (5)辎重科4人:汪庆辰、方咸五
第四期编辑
第四期(83人)1906年12月-1908年5月:金永炎、蒋作宾
第六期编辑
1907年12月入学,1908年11月毕业。144人,又有说199人。同学有唐继尧、孙传芳、刘存厚、李根源、罗佩金、李烈钧、程潜、赵恒锡、严昌衡、顾品珍、李鸿祥、叶荃、黄毓成、张开儒等人。
第19期编辑
- 黃國書,第一名畢業。
關連項目编辑
註釋编辑
- ^ 第三版,日本大百科全書(ニッポニカ),世界大百科事典內言及, デジタル大辭泉,大辭林. 奏任官(ソウニンカン)とは - コトバンク. コトバンク. [2018-08-02] (日語).
- ^ 法令全書、明治7年。
- ^ 『日本陸海軍総合事典』p736 編者秦郁彦 東京大学出版会 1991年初版 1994年第3刷。同第二版では増ページとなっている。
- ^ 「学歴・階級・軍隊-高学歴兵士たちの憂鬱な日常」、高田理恵子、中公新書、2008年、p.98
- ^ 市ヶ谷記念館
- ^ 振武臺記念館
- ^ 修武台記念館
- ^ 根据雷博宁的《中国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名单及学生简历》,雷博宁《中国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名单及学生简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一文整理。
參考文獻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 陸軍士官学校 - 軍人データベース(Purunus DB)
- 陸軍士官学校卒業別有名陸軍軍人紹介
- 陸軍士官学校写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図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立国会図書館所蔵)
- 陸軍士官学校写真(長崎大学附属図書館所蔵)
- 帝國陸軍~その制度と人事~
- 日本陸海軍事典
- YouTube上的陸軍士官学校校歌(s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