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排灣 (香港仔)
歷史编辑
明朝,東莞南部及新安縣(包括瀝源及沙螺灣[1])出產的香木皆從陸路運到尖沙咀,再用舢舨運到石排灣,然後船運至外地[2]。
蘇格蘭商人德格拉斯.立畢(Douglas Lapraik)與英國人林蒙(John Lamont)於開埠後的1855年在香港仔建船塢[3]。
地名演變编辑
相傳清朝時,常有石礦工人運巨石至此灣岸邊,以待收貨的船來轉運往各地建屋宇,居民常見此灣有排排巨石,便稱此地為石排灣[4]。
石排灣原有一條香港村[5],香港村在明朝嘉靖年間(1522至 1567 年)為貯存莞香木之地,有大船定期駛經此處,將莞香運往廣州。
「香港」原指英國人1841年港島南面登岸時的香港仔和石排灣一帶,事緣當年香港村一名叫「阿群」的漁民,帶領赤柱上岸的英軍,經香港村到港島北部。經香港村時,英軍詢問該處地名,阿群以水上人音回答「香港」。故此英國人誤將村名作整個香港島的名字,意思有所擴大[6]。
隨著殖民地擴展,英國政府把其餘的九龍和新界都合稱「香港」,又把石排灣一帶易名為「香港仔」(即 Little Hong Kong,現在稱 Aberdeen)[7]。
1967年,香港房屋署於香港仔半山區興建公共房屋,並命名為石排灣邨,石排灣一名便逐漸縮窄範圍,轉變成香港仔半山區的地名。
著名地點编辑
交通编辑
主要交通幹道编辑
公共交通编辑
交通路線列表 |
---|
港島巴士 港島專線小巴
|
參考來源编辑
- ^ 陳, 嘉文. 街知巷聞﹕新機場 / 沉香賊 偷走了沙螺灣. 明報. 2015年2月15日 [2017年8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7日).
- ^ 魏, 白蒂. 說沉香,話香江——香港得名源流考. 香港: 明報. 2014: 188. ISBN 9789888287550.
- ^ 石排莞香洛陽紙. CUP 媒體. 2016-08-01 [2018-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7).
- ^ 呂大明. 香港「石頭記」. 大公網. 2017-09-28 [2018-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7).
- ^ 香港地名的由來. 中國文化研究院. [2018-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7).
- ^ 盛產香木銷海外. 蘋果日報. 2013-01-27 [2017-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1).
- ^ 陳穎然. 【社區異想】未有香港仔,先有「香港村」?名紳周壽臣都係村民?. 香港01. 2017-02-08 [2018-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5).
外部連結编辑
|
|||||
---|---|---|---|---|---|
|
|||||
中西區、 灣仔區、東區 | |||||
離島區 |
本區主要地方 |
西貢區 | |||
薄扶林 - 鋼綫灣(數碼港) - 瀑布灣/雞籠灣(華富邨/華貴邨) - 田灣 - |
|||||
區內其他地方 |
|||||
聚居地:沙灣 - 深灣 - 壽臣山 - 馬坑 - 白筆山 |
|||||
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