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林高志/沙盒32


医学人文博物馆
Museum of Medical Humanities
成立1998年2月21日
地址台北市中区正仁爱路一段1号
类型博物馆
公共交通台大医院站
网站mmh.mc.ntu.edu.tw
医学人文博物馆(景福园侧)

1马偕医院院史馆是座落于台湾台北市中山区中山北路二段92号号的院史馆,属于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校区。原名二号馆、医学人文馆,曾为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的行政办公中心,现为台大博物馆群旗下展览馆之一,以医学文物典藏及展示台湾医学史为重点,揭示医学院在台湾医学发展之贡献,展现医学各领域在台湾发展之过程及特色,并提供教师作为医学人文领域之教育及研究材料[1]。并成立“体验学习中心”,发挥教育推广的功能[2]

历史沿革

编辑
 
《医师之像》
 
烘箱
 
张七郎就读台湾总督府医学校时的笔记
  • 1903年景福门(东门)外大加蚋堡三板桥庄约一万七千坪土地拨予医学校使用,即今天台大医院东址和医学院院区[3]
  • 1907年12月12日生化学药理教室(西翼,面向中山南路楼座)竣工,1913年11月本馆、玄关及大讲堂(面向仁爱路楼座)竣工,此三部分均为瓦顶砖造二层楼建筑,大礼堂上下楼共有500个座位[3]。由近藤十郎设计,采用法国风格后期文艺复兴样式。屋顶采取法国曼萨德式(Mansard roof),铺以石板瓦及铜葺,斜顶上开著小圆窗。楼板使用了工字钢梁。大厅、廊道、一楼外墙有拱廊,造型古朴高雅。二楼则为希腊柱式回廊。馆内的大讲堂颇具气派,音响效果亦佳,故除上大堂课外,也常作为音乐会的场地[1][4]
  • 1930年11月30日火灾后屋顶被烧毁,修复时失去原貌[1]
  • 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后,台湾大学重新编列校舍,被编为“医学院二号馆”。“大讲堂”则改称为“大礼堂”。为台大医学院的行政办公中心,二楼为院长室[3]
  • 1981年7月29日台大医学院与附设医院整建计划于医学院区展开,区内多栋日治时期及战后兴建之建筑物拆除殆尽,包括“大礼堂”,仅保留与二号馆连接的墙面及讲台[3]
  • 1985年医学院基础大楼启用后,二号馆即被封闭,并依计画将改建为会议厅及资讯中心。然因改建经费未获编列,二号馆废用多年后形同废墟[2][3]
  • 1992年8月谢博生教授担任医学院教务分处主任,大力推展医学教育改革,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提议保存这栋医学院仅存的历史性建筑[3]
  • 1995年1月开始向校友发起募捐,筹措整修经费,并完成改变会议中心兴建地点的行政程序[1][3]
  • 1995年8月谢教授任医学院第12任院长,开始进行修复工程,周边并规划景观辟建庭园,命名为景福园[1]
  • 于1998年2月21日正式揭幕启用,改名为“医学人文馆”,并被列为市定古迹[4]。同时规划周边辟建景观庭园,命名为“景福园”[3]
  • 1999年12月4日经台湾大学校方重新登记,更名为“医学人文馆”,不单供医学院学生上课使用,也成为医学人文教育、文物展示及校友师生交谊的场所[2]
  • 2007年11月15日台湾大学成立“台大博物馆群”,此馆亦加入博物馆群成为一员,转型为“台大医学人文博物馆”[3]
  • 2008年11月16日起开幕正式更名为“医学人文博物馆”,担负起维护医学文物史料的责任,并成立“体验学习中心”,扩大展览主题,并与院外及校外相关单位合作,发挥教育推广的功能。访客包含了台大教职员、学生及社会人士[3][2][5]
  • 2009年6月此馆开始筹划常设展,成立博物馆秘书处,经一年后完成第一期计画[3]

建筑概况

编辑

台大医学人文博物馆是一栋两层楼的建筑,沿中山南路与仁爱路成L型。虽材质、外墙颜色等,与原建筑不尽相同,但仍散发典雅及高度人文气质[3]

一楼

编辑
  • 大厅:置有院长与校长等半身铜像,两侧墙面提供师生作为作品展示之用。
  • 展示室:共九间展示室,分为特展和常设展两个展区。
  • 枫城交谊厅:咖啡店。
  • 校友会联合会
  • 院史室

二楼

编辑

非院区人员非经许可不可上楼。

  • 医学人文研究群:于2000年10月6日经医学院89学年度第2次院务会议通过成立。旨在以医学人文馆为基地,进行文物史料搜集及编纂,并推广医学人文教育[6]
  • 社区医学研究群
  • 社会医学科[7]
  • 一般医学科
  • 小组教学讨论室
  • 共同教育室

活动

编辑

常设展

编辑
  • 生命的诞生
    • 开展时间:2010/06/17

    • 以怀孕280天的发展为时间轴,从历史、科学等面向去探讨在怀孕各阶段中的医学活动发展,以及生殖医学的知识;同时呈现台大医学院和医院在生殖医学的研究,以及台湾社会和民间对于怀孕生产的种种看法。辅以访谈孕妇、助产士和产科医师,让参观者对有更深一层的了解[8]
  • 台湾人哪里来

    • 开展时间:2010/06/17
    • 台大医学院解剖学科,自日治时期成立以来,在金关丈夫教授的带领下,有系统且大规模的展开体质人类学研究。此展是借由七十多年所累积的研究成果,帮助参观者了解台湾人的体质特征,台湾原住民之间以及和周遭地区的人种的关系。同时以保存四千年前完整的垦丁寮骨骸,来探讨史前台湾人和现住民的关连[9]

特展

编辑

展期分别为四个月到一年不等。

其他艺文活动

编辑
  • 音乐会,不定期于馆内举办[2]
  • 博物馆参访体验学习活动、人文关怀系列活动。
    • 体验学习中心人文学体验学习交流网站[10]

参观资讯

编辑
  • 开放时间:周二~周日 9:30~16:30(周一与国定假日休馆)
  • 各项展览皆可免费参观。除了直接前往外,也可以透过线上预约导览,馆方将安排导览志工陪同参访[2]

脚注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医学人文博物馆.台湾大学博物馆群
  2. ^ 2.0 2.1 2.2 2.3 2.4 2.5 王泓琦、李承轩.传承医学教育与人文传统 台大医学人文博物馆.台大学生报.2012-09-22[2012-11-12]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博物馆简史.台大医学人文博物馆官网
  4. ^ 4.0 4.1 台大医学院旧馆.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5. ^ 2008年国立台湾大学医学校区联合校友大会 主题:台大医学校区之历史与新生2012-11-15[永久失效链接]
  6. ^ 台大医学院医学人文研究群简介.枫城学报.2009-01-01.[2012-11-12]
  7. ^ 历史沿革.台大医学院社会医学科
  8. ^ 台大医学人文博物馆 常设展一 生命的诞生,折页,医学人文博物馆出版。
  9. ^ 台大医学人文博物馆 常设展二 台湾人哪里来,折页,医学人文博物馆出版。
  10. ^ 人文学体验学习计划.台大医学人文博物馆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