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清朝政治家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1]:702。生于清朝长沙府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谱名传豫,宗圣曾子七十世孙(系出曾氏南宗[2],晚清时期的重臣、名臣和功臣,湘军创始人和领袖,也是中国近代重要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书法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外交家、实业家、改革家、儒生,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晚清另一重臣李鸿章有师徒关系。道光进士,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部侍郎[1]:702。1852年奉旨组办湘军,以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其所创立的湘军更成为晚清的依傍,曾国藩亦因此地位大幅上升,成为清臣之首,同时亦扩大了地方权力,其门生朋友更遍布天下,势力幅及整个官场。1860年8月,授曾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703。寻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1]:703,翌年开始曾国藩支持恭亲王奕䜣主持的洋务运动,大力支持地方兴办实业,提倡以平等外交方式对待洋人,从而成为慈禧太后的重臣。1871年奉旨处理“天津教案”,但因与洋人委服而遭到天下唾骂,甚至被讽为“曾国贼”,因此积劳成疾,结果于翌年3月病死南京,享年61岁,谥文正[3]。曾国藩与徒弟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有《曾文正公全集[1]:703

曾国藩
大清赠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毅勇侯
爵位一等毅勇侯
籍贯湖南省湘乡县
族裔汉族
原名初名子诚,谱名传豫
字号伯涵,号涤生
谥号文正
出生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
(1811年11月26日)
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
逝世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
(1872年3月12日)
江苏省江宁县
墓葬曾国藩墓
配偶欧阳氏
亲属(父)曾麟书
(弟)曾国荃 曾国葆(曾贞干)
(子)曾纪泽曾纪鸿
(女)曾纪芬
出身
  • 道光十四年湖南乡试三十六名举人
  •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三甲第四十二名同进士出身
著作
  • 《曾文正公全集》

1864年7月,曾国藩和曾国荃湘军攻破当时的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市)后屠城,死伤无数。南京百姓至今仍以“曾剃头”、“曾屠户”等词称呼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又有一说,“曾剃头”此一外号来自曾国藩治军极严,小过即斩,号称“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中国近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蒋中正毛泽东高度评价过曾国藩。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4]?”即使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中正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5],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生平

编辑

早年

编辑
 
曾国藩故居

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乳名宽一。祖父曾玉屏(1774—1849)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1790—1857)是长子,母亲江氏(1785—1852),育有5子4女,其中四子先后参军,留一子在家事农,但参军四兄弟也有二人殉职。曾国藩排行第二,是长子,上面有一个姐姐。曾麟书是塾师,屡试不第,年近50方才中秀才,成为生员[注 1]。曾麟书自忖功名仅能及此,从此在家乡一心一意栽培长子曾国藩科考。

曾国藩5岁启蒙,次年入家塾“利见斋”。道光六年(1826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道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道光十三年(1833年)秋,应湘乡县试,考取秀才。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进入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加湖南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京师准备来年的会试。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京师长沙会馆读书。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于同乡刘蓉郭嵩焘等居于湘乡会馆。

初入仕途

编辑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中试,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并成为林则徐政敌、主张“鸦片上税免禁”的满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注 2]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年(1840年)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升侍讲。同年,出任四川乡试正考官。年底,充文渊阁校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升侍讲学士。不久,同年进士李文安之子李鸿章入京会试,投其门下补习受业,并投宿曾国藩北京宅邸至少一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升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衔。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授礼部侍郎。不久署兵部右侍郎。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又从倭仁唐鉴讲习程朱道学[1]:702

围剿太平军

编辑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1850年2月25日),道光帝在圆明园去世,道光三十年正月二十六日(1850年3月9日)咸丰帝即位。在处理道光帝关于“不配天、不祔庙、不建功德碑”的遗命时,曾国藩的上奏颇得咸丰帝满意,明发诏旨称“侍郎曾国藩所奏,颇有是处”[6]。 同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正式爆发。

咸丰继位之初,为塑造贤帝的形象,下文广开言路,鼓励大臣们直言进谏,道光三十年(1850年)四月,曾国藩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指出咸丰三件不是,咸丰帝将奏折怒掷于地,幸好军机大臣祁隽藻解围,对咸丰说:“主圣臣真啊,可喜可贺。” 接着在一年之间,连上《应诏陈言疏》、《条陈日讲事宜疏》、《议汰兵书》、《备陈民间疾苦疏》和《平银价疏》等多道奏疏,全面深入地指出了清朝面临的种种危机和问题,建议咸丰大刀阔斧,彻底改革。1852年,丁母忧回籍[1]:702,生母江氏去世。此时太平军已经攻入湖南,气势正盛。

咸丰二年底(1853年1月),曾国藩接到帮办湖南团练旨。经郭嵩焘力劝,离家前往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事宜。曾奉命帮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1]:702。一月后,太平军攻占江宁(今江苏南京),定都于此,改称天京

曾国藩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以湖南同乡为主,仿效已经成军的楚勇,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并整合湖南各地武装,称湘军

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7]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咸丰四年(1854年)2月,湘军练成,会集湘潭,曾发布《讨粤匪檄》,攻击太平天国运动是“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开始领兵进攻太平军[1]:702-703;4月24日,太平军林绍璋分兵经宁乡,攻据湘潭,拟南北夹击长沙。4月25日起,由塔齐布带队率陆军、彭玉麟带队率水师,一齐攻打湘潭的林绍璋,湘潭战役正式打响。期间,曾则亲率40条战船与800名湘军师出征,却在靖港水战中伏,被太平军石祥祯部大败,曾国藩悲愤无颜之余,投水寻死,被幕僚章寿麟救起,但幸其部塔齐布彭玉麟于4月27至30日在湘潭大败林绍璋部,太平军水陆皆挫,损失将士近万名。湘潭战役是太平天国西征中太平军与湘军的首次战略决战,既是湘军成军后出兵的首次大捷,也是太平军西征以来首次严重溃败,湖南战局于是逆转,湘军气势大盛,遂由防御转为进攻。又占岳州,即出境作战 [1]:703。10月,曾攻陷湖北武汉[1]:703咸丰帝大喜过望,对曾国藩加恩免罪,并令曾署理湖北巡抚,升塔齐布为湖南提督。然而,大学士祁隽藻进言,称“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咸丰帝收回成命。接着加兵部侍郎,率部东下,破田家镇[1]:703

1855年初,曾攻江西九江、湖口,不久水师败绩,武汉为太平军克复,遂困守南昌[1]:703

咸丰六年(1856年)秋,太平天国发生杨韦事变,曾乘机指挥湘军反扑,12月再攻陷武汉[1]:703

咸丰七年(1857年),父亲曾麟书去世,丁忧回籍。

咸丰八年(1858年)5月,曾国藩占领九江[1]:703曾国藩部在太平军将士17000人战死后占领九江,尽屠城中遗民2万[来源请求]。11月,曾所派李续宾部在安徽三河镇被歼[1]:703。后一度受困于安徽祁门[1]:703

咸丰十年(1860年),湘军围困安庆。1861年9月,曾国藩督其弟曾国荃部攻陷安庆[1]:703。安庆破城,劫掠殆尽,屠四万余[8][9]。1861年9月,湘军顺江而下。11月,曾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1]:703。1862年春,曾为协办大学士,遣左宗棠与外国人进攻浙江,李鸿章勾结外国人攻取苏南地区,曾国荃部围攻天京[1]:703。攻破芜湖。1863年11月25日,曾国荃进扎城天京东孝陵卫。

同治三年(1864年)7月,曾破天京[1]:703。19日,湘军攻破天京,对无辜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当时的南京城被烧毁,平民死伤无数,南京人咸恨湘军,称曾国藩为“曾剃头”、“曾屠户”,曾国荃被唤为“曾老饕”。[10]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创所所长郭廷以在其所著《近代中国史纲》引赵烈文《能静居日记》记载曾国藩弟曾国荃率湘军攻入南京城后的情景:“湘军‘贪掠夺,颇乱伍。中军各勇留营者皆去搜括’,……‘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被戳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均被虏),老者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方。’凡此均为曾国荃幕友赵烈文目睹所记,总计死者约二、三十万人。”[11][12][13][14][15]

7月,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此起曾与平定太平天国战功居次之湖广总督官文双方形成集团政争白热化。8月,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曾国藩攻下南京后,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王闿运曾国荃鲍超等人曾劝曾国藩造反,但曾国藩一概拒绝,还写下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表明立场[16]

自强运动

编辑
 
曾国藩画像

咸丰十年十月,曾国藩接到密旨;俄罗斯使臣会见恭亲王奕䜣时称,太平军在江南等地横行,俄国愿出兵三百人,在水路与清朝陆军联合作战,并从南方采办米粮运抵京津。咸丰帝举棋不定,特发六百里快递征求曾国藩等大臣意见。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1861年12月19日),曾国藩上呈《遵旨复奏借俄兵助剿逆以代运南漕折》,认为俄国派兵帮忙这一点要断然拒绝,至于帮忙运输米粮可以接受。建议可以暂时借藉洋人之力,引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提醒“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咸丰帝连下两道圣旨:一、在京城新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二、同意曾国藩派人去外国购买机器、洋枪洋炮,以便学习。1861年,曾国藩在安徽创办安庆内军械所,自主制造洋枪洋炮。1863年,曾国藩与容闳商议创办机器厂事宜,委派出国购买机器。创办学堂,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等洋务运动[17]。1865年至1866年,曾与李鸿章依靠外国人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1]:703

直隶总督

编辑

1865年5月,曾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1]:703。7月,曾进驻安徽临淮,旋移驻江苏徐州[1]:703。曾先后提出以静制动,在临淮、济宁、周家口、徐州等重点地区驻兵设防;令地主士绅修筑圩寨,实行坚壁清野,彻底清查;建立马队等策略[1]:703。1866年夏,主张东以运河,西以沙河、贾鲁河,南以淮河为防线,北自朱仙镇至汴梁和黄河南岸挖濠设防,以围困捻军[1]:703。9月,开封南面芦花冈堤墙为捻军冲破,河防计划破灭;12月,回两江总督原任[1]:703

同治七年(1868年)8月,曾改任直隶总督[1]:703。同治九年(1870年)6月天津教案,曾奉命前往查办,屈从法国人,杀害良民20人、充军25人,受到社会舆论谴责[1]:703。曾国藩十分惊恐,甚至出发前立下遗嘱,他深知当时中国远非西方列强对手,因此主张对外让步。

曾国藩发布《谕天津士民》的告示,对天津人民多方指责,诫其勿再起事端,随后释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引起天津绅民的不满。处理“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全国舆论大哗,“自京师及各省皆斥为谬论,坚不肯信”,朝廷官吏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诟詈之声大作,卖国贼之徽号竟加于国藩。京师湖南同乡尤引为乡人之大耻”,甚至直接称其为“曾国贼”。

回任两江

编辑

同治九年(1870年)9月,曾调任两江总督[1]:703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祥刺杀于后,慈禧太后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理该案。

逝世

编辑

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脚部抽筋并且有失语异状,自觉“大限将至”,二月初四(3月12日)曾国藩在金陵总督辕门病逝,享寿六十一岁[18]。二月十二日朝廷上谕追赠太傅谥号文正 [3]。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曾广钧等。

曾国藩善用人才,晚清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他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作官,俞荫甫拼命著书”。

儒学

编辑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亦多所汲取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曾国藩在从政和从戎生涯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转而比较接受心学。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曾国藩还以气学生成论方面的资源来弥补理学之局限,谓“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依着气学的思路,曾国藩认为,天地万物均因禀气而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在禀气而生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𬘡缊之气流行不止,天地万物最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就人与物相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故人有知性,而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而薄。

“自其初而言之,太和𬘡缊流行而不息,人也,物也,圣人也,常人也,始所得者均耳。人得其全,物得其偏,圣人者,既得其全,而其气质又最清且厚……”

文学

编辑

湘乡派

编辑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

国藩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

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其文风影响。著作收于《曾文正公全集》中。

著作

编辑

生前出版《曾国藩家书》,另还著有《挺经》、《冰鉴》、《治心经》等书籍。

书法

编辑

曾国藩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为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曾国藩对于书法理论的阐述,均见其《日记》和《家书》。他首先对当时阮元抛出的南北书派论有独到的认识,他既赞成又提出批评,主张南北兼而有之。他对书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说:“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干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坤。作字而化游自得真力弥满老,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即利之意也。”[19] 在用笔上,他强调“乾道”,即阳刚之气,他说:“予论古文,总须有倔强不驯之气……论诗亦取傲兀不群者,论字亦然。”[20] 又说:“作字总须得势,务使一笔可以走千里。”[21] 在结字上,曾国藩注重“坤道”,即阴柔之美,他说: “无论古今何等书家,其落笔结体,亦以珠圆玉润四字为主。”[22] 又说:“作字时,先求圆匀。”[23] 并认为:“刚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24] 由此可见,曾国藩书法的整体风格是阳刚与阴柔并济,概括地说就是“寓圆润于秀劲,合雄奇于淡远”。[25] 他留下了近130万字的《日记》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型书法作品。他的楷书劲健刚拔,刚柔相济。他的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他的小楷与小行书是整个清代的典范。他应是与同代包世臣何绍基齐名的大书家。

挽联

编辑

曾国藩的挽联,其用典贴切,情文并茂,颇为时人所推重。

  • 挽乳母联:“一饭尚铭恩,况负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 莫友芝联:“京华一见便倾心,当时书肆订交,早钦宿学;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酒樽和泪,来吊诗魂。”
  • 挽汤海秋联:“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曾与诗人汤海秋曾为莫逆之交,后因"生挽"事件(就是先给身边的活人预写挽联),汤与曾绝交。

军事

编辑
 
曾家四兄弟。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湖南北出,攻克汉阳。1853年曾国藩建立地方团练,仿效之前胡林翼建湖北团练即楚勇,湖南即称为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月军饷朝廷约每兵三两半银,湘军即五两半,湘军采用“兵员自募、权归主将”的做法,将“兵为国有”变为“兵为将有”,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战败,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

后重整军备,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两湖。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很盛;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呆仗”[26]闻名。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城(江宁府城)。

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天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芳冯官屯林启荣九江叶芸来安庆,皆坚忍不屈。此次金陵城破,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剧寇”[注 3]

曾国藩入南京后,湘军大肆焚掠,“……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军一面,则溃败后之虏掠,或战胜后之焚杀,尤耳不忍闻,目不忍睹,其惨毒实较‘贼’又有过之无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27]太平天国强盛时,南京最多有百万人,可屠城之后十多年,死走逃亡,到光绪帝登基时,南京只剩不到五十万人。

攻陷天京后,曾国藩巧言上书“伪宫贼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赋库者,然克复老巢而全无货物,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见之事”。

曾国藩就地处死太平军降将李秀成,原因可能是李秀成想效法姜维诈降,也不想把李押解北京以遭受酷刑。赵烈文记述李秀成在临死前说“中堂厚德,铭刻不忘,今世已误,来生图报”。据说曾先要求李写太平军失败原因,李一周写出万字,曾再给李一小瓶毒药,请李自裁,也因此曾抗拒交押李至北京受极刑,得罪慈禧太后,故立大功但官途并不顺遂。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捻军击毙,慈禧太后令曾国藩剿捻。曾国藩采取“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专事近剿,不事尾追”的方针,在河南周家口、山东济宁、江苏徐州、安徽临淮关分置四镇,驻淮军和湘军八万,将捻包围在苏、豫、皖边区。又在淮北捻军的根据地修筑墟寨,清查户口,实行保甲连坐法。但捻军突破湘军、淮军的包围,进入湖北。又突破开封、朱仙镇间的贾鲁河防线,东走山东。曾国藩被撤钦差大臣,李鸿章继任。

曾国藩自剿捻以来,屡受慈禧的指责,成为晚年的一大心病,事实上,这时湘军大部分裁撤,曾国藩只能用李鸿章的淮军,不如湘军容易差遣。各部协调不力,被张宗禹率捻军在贾鲁河一带突破,进入山东。

修身

编辑

曾国藩写过很多关于为人处世的家书,他的部分家书得到很多读者的青睐。

他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1.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5.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6.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9.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10.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11.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12. 夜不出门。

[来源请求]

评价

编辑

正面

编辑

曾国藩一生笃好学问,作文每日不辍,是名副其实的儒家士大夫[注 4]欧阳兆熊说曾国藩一生三变:早年讲理学;办理团练军务时讲申韩;后学老庄[28]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不力,曾被辛亥革命后的部分革命党人斥为“开就地正法之先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对曾国藩等封建时期的人物大加斥责。但自文化大革命后学术界政治气氛下降后,对曾国藩的评价日趋活跃,不乏赞誉之声。天津教案发生之时,曾国藩已患重病,李扬帆认为“曾国藩实际上死于处理天津教案导致的精神打击。在如履薄冰的对外关系处理中,他的忠、信、笃、敬四字秘诀,未能挽救自己的名声乃至生命。”[29]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30]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31]。”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32]

云南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33]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如此评价曾:“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予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他随后说到“但是他却被马克思主义学者斥责为汉奸刽子手,为了满清异族统治者的利益,背叛及屠杀了同胞。”[34]徐评论道“曾国藩虽然并非才华横溢,但却是一位坚持信念、孜孜不倦的士人”,“在居留京城其间,他与一些宋派理学的首要人物交友,并从他们那里获取了对“静”、“耐”和“约”的领悟,这些信念运用到实际事务中,即意味着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和务实克己。他在日后的生涯中将大大利益于这些品格。”[35]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蒋中正毛泽东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4]?”即使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中正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5],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负面

编辑

曾国藩居官、统军时心狠手辣[注 5],其指挥下的湘军烧杀抢掠等情事屡见不鲜。

曾国荃攻克安庆时,一日之内屠杀一万余名战俘平民。事后曾国荃颇有顾虑,写信给其兄曾国藩。曾国藩竟回书称“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为悔。”[36]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中详细记载,曾国荃率湘军攻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南京)后大肆杀掠:“……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湘军大将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当时金陵士大夫有隐语:“昨夜诸侯今庶人,江宁民家尽死人!”[注 6][37][38]。南京百姓至今仍以“曾剃头”、“曾屠户[注 7]等词称呼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太平天国天京城破三十余年后,谭嗣同南京仍听当地人说:“(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入于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39]

1870年爆发天津教案,曾氏处理失当,一味指责天津民众,将犯法的教民释放,并且亲自向法国道歉,全国舆论大哗,“自京师及各省皆斥为谬论,坚不肯信”,舆论甚为不满,称其为曾国贼,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曾国藩只好屡屡道歉,自称:“外惭清议,内疚神明”,曾国藩后来隐蔽不出,避免被直隶人民诟骂。此事让他忧愤成疾,身体江河日下,两年后即病死。

历史学家范文澜称其为屠杀同胞,媚满媚外的“汉奸刽子手[40]

纪念建筑

编辑

逸事

编辑
  • 曾国藩全身患有严重的牛皮癣[41]传说是蟒蛇转世。[42]曾国藩最爱吃,但又最怕鸡毛。曾国藩见到“鸡毛令箭”时,总是毛骨悚然。[来源请求]据说蛇很怕焚烧鸡毛的味道。[43]但曾喜爱吃鸡屁股,常在胜战时或生日时,厨房会堆鸡屁,一盘如寿桃今蛋糕供他享用,所以曾所到之处,太平军没头,鸡没屁股之趣谈,以致曾之名学生李鸿章协助曾平太平,不学曾赶尽杀绝作法,李把俘虏列出自挑选成清新军,即淮军之始,但曾吃鸡屁的怪嗜好,后来曾直京任大官,竟授与西太后吃,胶脂可养颜美容。
  • 《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伯元在《南亭笔记》卷八记载了一则关于曾国藩的趣事:曾与诗人汤海秋原为莫逆之交。某年元旦,汤去曾国藩处拜年,见曾书房的书桌砚下压纸一张。汤阅之,原来是曾国藩闲暇时举其平日之友,皆预作挽联(此为生挽),汤亦在其中。汤大怒,拂衣而去。两人从此断交。

曾氏家族

编辑
先祖
 
 
 
 
 
 
 
 
 
 
 
 
 
 
 
 
 
 
高祖父:曾辅臣
 
 
 
 
 
 
 
曾祖父:曾竟希
 
 
 
 
 
 
 
 
 
 
 
祖父:曾玉屏
 
 
 
 
 
 
 
 
 
 
 
 
 
 
曾祖母:彭氏
 
 
 
 
 
 
 
 
 
 
 
父:曾麟书
 
 
 
 
 
 
 
 
 
 
 
 
 
 
 
 
 
祖母:王氏
 
 
 
 
 
 
 
 
 
 
 
 
 
 
曾国藩(1811-1872)
 
 
 
 
 
 
 
 
 
 
 
 
 
 
 
 
 
 
 
 
外高祖父:江庆邻
 
 
 
 
 
 
 
外曾祖父:江宏辉
 
 
 
 
 
 
 
 
 
 
 
外祖父:江霈霖
 
 
 
 
 
 
 
 
 
 
 
 
 
 
母:江氏
 
 
 
 
 
 
 
 
 
 
 
 
 
 
 
 
 
外祖母:熊氏
 
 
 
 
 
 
 
 
 
 
 
 
 

长辈

编辑
  • 父:曾麟书(1790—1857)
  • 母:江氏
  • 岳父:欧阳凝祉(1784—1869),原名鳌,又名沧溟,字福田。
  • 岳母:邱氏
  • 仲叔:曾鼎尊
  • 三叔:曾骥云

同辈

编辑
  • 长姊:曾国兰,长姐夫王鹏远
  • 妹:曾国蕙,夫王待聘,想当书吏不成。
  • 妹:曾国芝,夫朱永春
  • 满妹:痘殇。
  • 次弟:曾国潢(1820-1886),原名国英,字澄侯,曾麟书次子,族中排行第四,因此被曾国藩称为四弟,曾氏兄弟间皆以族中排行相称。
  • 三弟:曾国华(1822-1858),字温甫,曾麟书第三子,族中排行第六。镇压太平天国时战死于三河镇
  • 四弟:曾国荃(1824-1890),字沅甫,曾麟书第四子,族中排行第九,人称“曾老九”。镇压太平天国的用力之将,官至两江总督
  • 幼弟:曾国葆(1829-1862),字季洪,后更名贞干,字事恒,在兄弟五人中年纪最小。病死于雨花台
  • 表弟:彭毓橘
  • 妻:欧阳氏
  • 妾:陈春燕江宁人,无子嗣。

子侄辈

编辑
  • 侄子:曾纪湘(易氏)
  • 侄子:曾纪寿(李氏,李氏,劳氏)(1855—1930),曾国华次子。
    • 侄孙:曾广锜(1918—?)是曾纪寿第七子。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孙辈以下

编辑
包括辈、曾孙辈、玄孙辈
  • 曾纪泽系
    • 孙子:曾广铨,曾纪泽抚子,曾纪鸿四子,妻李氏。
    • 孙子:曾广铭,曾纪泽二子,幼殇。
    • 孙子:曾广銮,曾纪泽三子
    • 孙子:曾广阳,曾纪泽四子,8岁时病亡。
    • 孙女:曾广璇,曾纪泽长女,嫁李经馥,李鸿章弟弟李鹤章的第四个儿子。
    • 孙女:曾广珣,曾纪泽次女,嫁吴永
    • 曾孙:曾约农(曾昭檆)[注 8],曾广铨长子,台湾东海大学首任校长。
    • 曾孙:曾昭润,曾广铨次子,20岁病亡。
    • 曾孙:曾昭揆,曾广銮抚子,曾广镕第三子,20岁时病亡。
    • 曾孙女:曾宝荀,曾广铨侧室许氏所生,嫁涟源人李进崧
    • 曾孙女:曾宝苏:曾广銮侧室周氏所生,嫁益阳人蔡声瑞
  • 曾纪鸿系
  • 曾纪琛系
  • 曾纪芬系
    • 外孙:聂缉椝三子聂其杰(1880年-1953年),字云台,法号慧杰,企业家。
    • 外孙女:聂缉椝女儿聂其德(1885年-1971年),行六,适民国政要张其锽
    • 曾外孙女:聂缉椝外孙女张心漪(1915年-),适中华民国财政部长费骅
    • 曾外孙:聂缉椝外孙张心洽(1920年-1972年),曾任中华开发信托公司总经理。
    • 曾外孙:聂缉椝外孙张心沧 (1923年-2004年)。
    • 玄外孙:聂缉椝外曾孙张孝威(1951年-),现任台湾大哥大总经理,父张心洽。
  • 堂玄孙女:曾宪植,曾国荃玄孙女,叶剑英前夫人。
  • 堂曾孙子:曾昭抡,曾国潢曾孙子。
  • 曾侄孙:曾昭伦

参考资料:《崇德老人八十年谱》

影视形象

编辑
演员 作品 年份 类型
刘江 太平天国 1988 电视剧
张国强 状王宋世杰 1997
孙飞虎 太平天国 2000
杜雨露 大国船梦 2013

注释

编辑
  1. ^ 此事常被历史学家拿来与洪秀全的四次不第对比,有“一对宝”之笑柄。
  2. ^ 何桂清是曾国藩之友,同年进士名次略后于曾国藩,22年后贵为两江总督,却与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时躲至上海,被清朝处决,改拜曾国藩两江总督。
  3. ^ 历史学家黎东方写此说出自僧格林沁王爷奉令巡视南京验收战果之叹语,非曾国藩所语。
  4. ^ 重光《论曾国藩》:“夫近代之中国,内罹发捻之乱,外受夷狄之侵,此方危急之秋也。一时豪杰并起,内乱迭生,天下趋于不治,黎民现乎不生,国藩之出也,剿灭洪逆,实安民之急需;倡行洋务,奠强国之根本,此皆垂世之勋功,历来世人称之。然人多以为曾国藩好杀,遂以‘曾剃头’谓之,亮不以为然也。何也?盖曾国藩出诸书生,有异武将,不杀无以树威,不杀无以慑逆,且发逆太平军多不屈,不杀等乎聚敌也。曾国藩善用人,其幕府人才济济,如左宗棠胡林翼彭玉嶙塔其步等,皆一代将才,曾国藩遇之如子弟,用人不疑。至于荡尽洪逆,拥精兵数十万,控江山近半壁,苟听谋士之言,则可南面称王,朝廷莫能制也。曾国藩耻曹莽之为,拒其教言,将湘军尽数解散,乃成忠名。处世炼猾,城府至深,喜怒不形于色,纷扰不累于怀,处,与发逆每战多北,数殆覆军,更朝臣构怨,君上猜测,此时也,曾国藩习老子之术,清心寡欲,自勉自励,使之无此坚志,何期后时之功?自律极严,不耽声色,不爱金钱,不逞奢华,行军起居唯麻衣竹器也,为当代官府罕见也,教子以慈,督弟以严,家法缕析,虽行军匆忙之间,尤弥而不废一生笃好学问,作文每日不辍,其文也称于时也。”
  5. ^ 曾国藩的心狠手辣还可以从他刻意制造冤案,滥杀无辜,充分了解其性格。林明光冤案即是曾氏早年故意误判的冤案,曾国藩在审理此案时也知道疑点颇多,但是仍将林明光处死。晚年的曾国藩仍然不惜犯错,任恒俊《非常规则:晚清社会的真实游戏》一书第六章“疲软的监督”提到曾国藩在直隶总督任上时,一位民妇的丈夫出外长期未归,曾国藩按照谋害亲夫定了案,最后处以极刑。谁知民妇死了之后,那位丈夫竟然归来,知道妻子已经替自己偿了命,愤然要上诉。其时曾国藩已经调任两江总督,后任的直隶总督把此事压了下来。关于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期间所制造的“谋害亲夫案”,可参考林克光、王道成、孔祥吉主编:《近代京华史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年版,第146-148页。
  6. ^ 昨夜诸侯今庶人,指“曾经”担任“国藩”,即曾国藩
  7. ^ 柴萼在《梵天庐丛录》记载一日曾国藩路过,见卖桃人与顾客争吵,卖者说还没付款,买者说付了。后来证明是卖者撒谎,曾国藩立即下令将其斩杀,“一时街市大哗,民众惊呼:‘钦差杀人了!’因而得名曾屠户。”
  8. ^ “木炎占” / “檆”;“檆”,拼音shan注音ㄕㄢ,音同“杉”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陈旭麓、方诗铭、魏建猷主编 (编). 《中國近代史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2. 
  2. ^ 曾国藩房系族谱. www.taiwan.cn. [2015-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6). 
  3. ^ 3.0 3.1 《曾文正公全集·首卷·上諭一》. [2023-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7). 内阁奉上谕: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学问纯粹,器识宏深,秉性忠诚,持躬清正。由翰林院蒙宣宗成皇帝特达之知,荐升卿贰...... 
  4. ^ 4.0 4.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 《毛泽东早期文稿》. 长沙市: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11-01: 第85页. ISBN 9787543855113 (中文(简体)). 
  5. ^ 5.0 5.1 秦孝仪 (编). 「堅持最後五分鐘」是一切成功的要訣. 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十 演讲. 1925年9月9日 [2023年7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年7月17日). 现在你们将要出去教人了,对于最要紧的几种书籍如《增补曾胡治兵语录》、本校日课问答,《革命军刑事条例》、《新兵精神教育问答》等书,都时时要看! 
  6. ^ 《大清文宗显皇帝实录 卷三》
  7. ^ 薛福成:《代李伯相拟陈督臣忠勋事实疏》,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8页。
  8. ^ 吕坚.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 编. 《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 《中华古籍资源库》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ISBN 7801491327. 
  9. ^ 赵烈文. 三民网络书店 , 编. 《能靜居日記》. 《中华古籍资源库》 (岳麓书社). 2020-01-15 [2021-03-04]. ISBN 9787553800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10. ^ 赵烈文撰《能静居日记》同治六年七月二十日日记:“至后园登台而望,少选,师亦至,遽谈,问沅师收城时事。余曰:'沅师坐左右之人累之耳,其实,子女玉帛无所与也。各员弁自文案以至外差诸人,则人置一簏。有得辄开簏藏纳,客至,则倾身障之,丑态可掬。'师狂笑,继又曰:'吾弟所获无几,而老饕之名遍天下,亦太冤矣。”
  11. ^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南京百年风云, 1840-1949. 南京出版社. 1997: 70 [2021-08-18]. ISBN 978-7-80614-35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4) (中文).  author-name-list parameters只需其一 (帮助); Authors list列表缺少|last1= (帮助)
  12. ^ 茹芝山房吟草. 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丛书.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3: 319 [2021-08-18]. ISBN 978-7-219-025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4) (中文). 
  13. ^ 中国人的历史误读. "公民世纪"书系.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226 [2021-08-18]. ISBN 978-7-5087-071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4) (中文). 
  14. ^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北京出版社. 1987: 576 [2021-08-18]. ISBN 978-7-200-001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4) (中文).  |issue=被忽略 (帮助)
  15. ^ 中共南京市委. 党史工作办公室;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南京百年风云, 1840-1949. 南京出版社. 1997: 70-71 [2021-08-18]. ISBN 978-7-80614-35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4) (中文). 
  16. ^ 南京日报. 曾国藩攻下南京作对联表心迹:圣贤事业方不朽. 中国新闻网. 2012-05-22 [2024-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30). 
  17. ^ 《晚清五大名人》“洋务运动第一个推门人”99页,
  18. ^ 《崇德老八十自述年谱》载: “至二月初四日 ,饭后在内室小坐。余姊妹剖橙以进,公少尝之。旋至署西花园中散步。花园甚大,而满园已走遍,尚欲登楼,以工程未毕而止。散步久之,忽足屡前蹴,惠敏在旁,请曰: ‘纳履未安耶? ’公曰: ‘吾觉足麻也。’惠敏亟与从行之戈什哈扶掖,渐不能行,即已抽搐;因呼椅至,拔坐椅中,儿非以入花厅。家人环集,不复能语。端坐三刻遂薨。”
  19. ^ 《家书: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与诸弟》
  20. ^ 《家书: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致诸弟》
  21. ^ 《家书: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致诸弟》
  22. ^ 《家书: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四日谕纪泽纪鸿》
  23. ^ 《家书: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谕纪泽》
  24. ^ 《日记:咸丰十一年十月初十日》
  25. ^ 清王朝最具爭議人物之一曾國藩書法淺論. [2023-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6). 
  26. ^ 彭德怀评冈村宁次:很厉害的人 许多地方值得学习. 凤凰网. [2012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2) (中文(中国大陆)). 
  27. ^ 李圭:《思痛记》
  28. ^ 《水窗春呓·一生三变》
  29. ^ 李扬帆:《晚清三十人》
  30. ^ 《曾文正公嘉言钞》[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1. ^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文集》;另见《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左宗棠给朝廷的奏折中赞扬他“谋国之忠,知人之明,非臣所及”,萃文堂刻刷局光绪十六年版,第28卷,第29页。
  32. ^ 萧一山:《清代通史》
  33. ^ 蔡锷辑录,《曾胡治兵要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93页,ISBN 978-7-5633-6882-2
  34.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第248页
  35.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239页
  36. ^ 《曾文正公家书》卷七
  37. ^ 南京历史上湘军洗劫屠城. [2013-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6). 
  38. ^ 后人点评:曾国藩的声名甚高,如何被最后被毁了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01-16.
  39. ^ 《谭嗣同全集》
  40. ^ 范文澜.《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人民出版社, 1944年.
  41. ^ 《清稗类钞》:曾文正肤如蛇皮 曾文正有皮肤病,肤如蛇皮,时时爬搔之,鳞屑簌簌散于地,虽见客亦不辍也。而宋人王安石亦有斯疾。王为进贤饶氏甥,其舅党以其肤理如蛇皮,目之曰:“此行货亦欲求售耶?”王寻举进士,以诗寄之曰:“世人莫笑老蛇皮,已化龙鳞衣锦归。传语进贤饶八舅,如今行货正当时。”
  42. ^ 大清中興重臣曾國藩與其巨蟒轉世之謎. 新浪新闻中心. [2019-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2). 
  43. ^ 袁枚撰《随园随笔》记载说:“焚鸡毛,修蛇巨虺,闻气即死,蛟蜃之类,亦畏此气。”存档
  44. ^ 高拜石 正中书局版 <新编古春风楼琐记>(八) P47起
  45. ^ 存档副本. [2022-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1). 
  46. ^ 46.0 46.1 曾国藩曾孙曾昭柯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十五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王坚,中国黄埔军校网
  47. ^ 俞大维传》.作者:李元平;出版社:台湾日报社;出版日:1992年01月05日,392页;(繁体中文)0102增订版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4-02-21.

来源

编辑

参见

编辑
官衔
前任:
何桂清
两江总督
咸丰十年-同治七年
(1860年-1868年)
继任:
马新贻
前任:
贾桢
武英殿大学士
同治七年-同治十一年
(1868年-1872年)
继任:
李鸿章
前任:
官文
直隶总督
同治七年-同治九年
(1868年-1870年)
继任:
李鸿章
前任:
马新贻
两江总督
同治九年-同治十一年
(1870年-1872年)
继任:
何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