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春卷柯南/逸东分局

修正早期系统是在香港地铁荃湾线通车前,现时港铁的观塘线荃湾线路段的名字,当时并非单独称为观塘线。而现时修正早期系统已分为观塘线荃湾线旺角中环段。

历史

编辑

背景

编辑

规划及建设

编辑

1975年11月,修正早期系统获准兴建,系统包括观塘线(石硖尾观塘)及荃湾线旺角中环)两段。

工程历时4年,修正早期系统北段1979年10月1日正式先行通车,只有石硖尾观塘一段投入服务,列车只有4卡,初期在路线图中是以红色代表。其后修正早期系统继续扩展,修正早期系统中段于1979年12月16日启用,路线伸延至尖沙咀(当日新启用佐敦站尖沙咀站)。唯油麻地站旺角站因施工困难,分别顺延至1979年12月22日及1979年12月31日启用──当时油麻地站只启用上层月台(1号及2号月台),而旺角站则只启用上层今1号月台(往观塘)及下层今4号月台(往尖沙咀)。

通车营运

编辑

1980年2月12日修正早期系统南段启用,代表英女皇执行职务的雅丽珊郡主为地铁“修正早期系统”全线通车(中环 - 观塘)揭幕,雅丽珊郡主更盛赞香港人:“有高度聪明智慧和毅力,只有港人得如斯成就”。地铁列车首次穿越维多利亚港海底驶到香港岛中环商业中心区,地铁的服务伸延到香港岛,全段修正早期系统完工,较原定通车日期提前7星期,成为香港地铁的重要里程碑。此外,为了应付服务延伸所增加的客量,列车编组于1980年2月16日起增至6卡一列。

拆分

编辑

1982年4月26日,修正早期系统分拆为两种行车模式,分别为“观塘旺角油麻地”(后来之观塘线)及“旺角中环”(后来之荃湾线),其中旺角站作为上述两者之转车站并新启用2号及3号月台,以提早让乘客熟习日后两线的转车方式;同时油麻地站下层月台(包括3号及4号月台)启用,作为“观塘旺角油麻地”路段列车之终点。其后原修正早期系统中之“观塘旺角油麻地”段改称观塘线,以绿色作标记;“旺角中环”段改称荃湾线,以红色作标记。

1982年5月10日,荃湾线荃湾旺角段通车,连接修正早期系统的旺角中环段。荃湾线列车停靠荃湾站大窝口站葵兴站葵芳站荔景站荔湾站[1](过站不停)、荔枝角站(过站不停)、长沙湾站(过站不停)、深水埗站(过站不停)、太子站(只供转车而不供出入闸)、旺角站(往荃湾列车沿用修正早期系统使用之1号月台,往中环启用修正早期系统预留之2号月台),再沿修正早期系统的油麻地站佐敦站尖沙咀站金钟站后到达中环站

1982年5月17日,荃湾线荔湾站[1]荔枝角站长沙湾站深水埗站太子站全面正式启用,标志着修正早期系统运作模式正式结束。

路线及服务

编辑

列车

编辑

车厂

编辑

车站

编辑

注解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985年5月31日起更名为美孚站

笔记

编辑
  • 陈志华、李健信. 香港鐵路100年 初版. 香港: 中华书局. 2012-11. ISBN 978-988-8181-09-4. 
  • 65
    • 1960年代,巴士是香港公共交通体系的地位相当重要。当时香港两家巴士公司中巴和九巴都相继购置双层巴士,以增加载客量,应付广大乘客的需求。港英政府有见及此,便在1964年邀请英国伦敦运输委员会及道路研究实验室(London Transport Board and the Road Research Laboratory)对香港交通的未来拓展展开研究,之后又成立了公共运输调查小组。根据公共运输调查小组在1967年发表的《香港乘客运输研究》,预计到了1986年,香港人口将达687万人,并认为人口增长会引致交通问题,所以研究报告建议香港建设集体运输系统。这个报告是香港地铁兴建工程的滥觞。
    • 港府又于1967年委托英国费尔文霍士及施伟拔顾问工程公司(Freeman Fox, Wilbur Smith and Associates)为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顾问公司在当年9月发表《香港集体运输研究》(Hong Kong Mass Transport Study)报告,报告不建议香港营建路面集体运输系统,因为这样会涉及到大量征地和拆迁工作。顾问公司提出的建议是耗资150亿港元,为香港建设一座地底集体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把香港的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连接起来。按照该报告建议,这个集体运输系统共设有四条路线,包括观塘线、荃湾线、港岛线和沙田线,路轨全长51公里。
 
地底集体运输系统路线图 (1967年建议方案)
路线 走线
观塘线
荃湾线
  • 按照当时的计划,九龙湾站附近将设有整个系统的总控制中心、行政总部和观塘线的车厂。荃湾线、港岛线和沙田线车厂将依次设于垃圾湾站旁边、柴湾码头站旁边和禾寮坑站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