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alk:Clithering/留言存檔十五

最新留言:3年前由Clithering在话题非常尊敬的/尊敬的 & 閣下内发布

探討 编辑

Clithering君您好。本人正在為John Roskruge Wood(1925年至1934年任副按察司)撰寫條目。但是,我翻查資料發現,他似乎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譯名。

  • 約翰羅活:[1]
  • 活翰羅:[2]
  • 活約翰:[3]
  • 活約翰羅:[4]
  • 舊報紙通稱其為活氏。

不知採用哪個譯名較為合適?佇候明教,不勝感激。--Yolopertz of Tuen Mun應屆DSE考生加油|連儂牆2020年5月4日 (一) 15:29 (UTC)回复

謝謝你的留言。
  • 「約翰羅活」來自《HK Laywer》雜誌。該雜誌似乎部份採用原有譯名,但也同時混入一些自行創作的譯名,這雜誌終究也非學術或歷史書籍,個人認為參考價值存疑。
  • 「活翰羅」可見於一兩本後世出版的歷史著作。
  • 「活約翰」根據香港公共圖書館舊報紙檢索系統,雖然系統只有新聞標題檢索而不設全文檢索,但也可搜出4則與「活約翰」相關的新聞。相反,其餘譯名(除活約翰羅)均查無結果。此外,1930年8月29日《工商日報》報導正按察司金培源離港休假,文中也明確採用「活約翰」說明活氏在金培源離港期間暫代職務。
  • 「活約翰羅」在舊報紙檢索只出現一次,參考價值較低。
  • 「活氏」:這是舊日報界習慣,外籍人士多僅以「姓+氏/君」的方式顯示,「活氏/活君/活臬憲」等等正是眾多例子之一,但這絕不代表是全名。
綜上所見,我建議條目可命名為活約翰,並在首段說明人物也譯作活翰羅、活約翰羅。此外,我暫看不出「活約翰」有明顯的歧義會令人誤會是其他人。祝願閣下大作早日完成!--ClitheringMMXX 2020年5月4日 (一) 18:37 (UTC)回复
謝謝閣下的意見和祝福!--Yolopertz of Tuen Mun應屆DSE考生加油|連儂牆2020年5月5日 (二) 01:07 (UTC)回复
此外,我發現活約翰於1909年獲委任為副裁判司(Second Police Magistrate [5]),但1913年他以一般「裁判司」(即沒有表明他是副裁判司 [6])身份審理鍾秀南案和洪兆麟案。不知他於1913年至1915年間的身份是「副裁判司」,或是純粹一般「裁判司」?此外,我亦不明白他是兼任皇仁書院考試委員會委員、署任教育司、香港漢文初等教育委員會主席等職位(參見條目9-11號註譯),還是他暫時卸下了裁判司一職,而去擔任這些職位。-Yolopertz of Tuen Mun應屆DSE考生加油|連儂牆2020年5月5日 (二) 05:41 (UTC)回复

綜合以下資料:

活約翰在香港的主要職務包括(不包括你在憲報找到的其他任命):

  • 1899年:獲聘為官學生
  • 1900年:新界田土衙門經歷
    • 1902年5月至8月:署巡理府
    • 1902年:奉委官守太平紳士
    • 1902年:通過官學生評核(包括客家話及廣東話考核)
  • 1904年:新界田土衙門成員
  • 1905年:新界助理田土官
    • 1905年:署任助理總登記官
    • 1906年:奉委寮屋委員會委員
    • 1908年:副巡理府
  • 1908年:最高法院副經歷司兼評核官
  • 1909年:副巡理府
    • 1911年至1912年:署理教育司
    • 多次署任總巡理府
  • 1920年:總巡理府
    • 1920年至1921年、1922年:署理副按察司
    • 1922年:瑞安輪劫案調查委員會主席
  • 1925年:副按察司
    • 1927年、1930年:署理正按察司

上面縮排的職務多屬於署任職務或額外委任的職務,是相對於沒有縮排的正式職務。回應你提出的疑問,閱讀憲報任免令的時候可留意一下用詞,「appoint」多屬於正式的任命;「to act as」多代表署任,如句子後段提及「in addition to his own duties」等字眼,就代表這是在原有職務以外兼任一個署理職務。以教育司為例,同一項憲報任免令已委任另一人署理副巡理府,如此「音樂椅式」的任命可見活約翰署理教育司的同時,已把副巡理府之職交由他人署理。至於各委員會的任命,通常都是兼任性質,較少出現全職擔任某一委員會委員的情況。

我特別留意到他的其中一項任命是在1922年11月出任瑞安輪劫案調查委員會主席,翻查當年舊報紙的報導篇幅不少,建議可以加入條目詳細交代。

此外,我注意到以上的資料來源提供一些有關活約翰的學歷和其父親和家人的背景,不妨也加入到條目。謝謝。---ClitheringMMXX 2020年5月5日 (二) 11:17 (UTC)回复

謝謝您!—Yolopertz of Tuen Mun應屆DSE考生加油|連儂牆2020年5月5日 (二) 12:41 (UTC)回复

2020年6月香港維基人線上聚會通知 编辑

  香港維基人線上聚會將於2020年6月6日(星期六)晚上9時於Jitsi線上會議平臺上舉行,歡迎各位參與。聚會詳情可參閱活動專頁(元維基)。有意參加者務請先在活動專頁報名,並在偏好設定開啟電子郵件功能,聚會主持人稍後將使用電子郵件發送邀請連結。
  • 由本次聚會起,香港維基人線上聚會將會安排在每月首個星期六晚上9時定期舉行,直至人類冠狀病毒病(COVID-19)全球疫情結束,可恢復線下聚會為止。

问个问题 编辑

香港是不是完全不存在“本家”这样的说法?我们这里比如说“这是我本家老弟”,就是指这人年纪比自己小并且同姓,类似的说法还有“500年前是一家”之类。我能够理解现实生活中可能不会经常这么说话,但我只是想确认,香港是不是真的完全不存在这样的说法,连字典辞典这些里面都查不到?因为听到有香港用户这样说所以确认一下。--7留言2020年5月22日 (五) 08:00 (UTC)回复

「本家」令人聯想是日本用詞,當初閱讀閣下條目時,的確想了一想才明白。也許改作「他跟那個同一姓氏的美國總統」較理想。此外,參考相關條目,美總統杜魯門的中間名「S.」是同時紀念他的祖父和外祖父,嚴格來說他並非不知道其中間名的含義,只是字母「S.」並不特指任何人名。謝謝!--ClitheringMMXX 2020年5月23日 (六) 17:58 (UTC)回复
那么:香港是不是真的完全不存在这样的说法,连字典辞典这些里面都查不到?--7留言2020年5月24日 (日) 07:12 (UTC)回复
應該是的。--ClitheringMMXX 2020年5月24日 (日) 10:40 (UTC)回复
字典辞典都没有这真是惊了,也就是说您知道这个词有同姓之意,完全只是平时知识面有涉及,土生土长的香港居民应该不知道才对?--7留言2020年5月26日 (二) 14:43 (UTC)回复
我就此也問過一些在香港的內地朋友,似乎也很少聽過「本家」這個說法(驚),為使內容盡量讓和地中文讀者易於理解,建議認真考慮修訂用詞,謝謝明鑒。--ClitheringMMXX 2020年5月26日 (二) 14:48 (UTC)回复
維 基 百 科 政 策 簡 報
— 每月一期,掌握政策脈動 —
簡報發送時間:2020年5月29日 (五) 09:09 (UTC)

過去一個月(2020年4月18日至2020年5月22日)內,中文維基百科內外之重要人事及政策變動大致如下,個別項目基本依變動或施行時間先後排序:

  人事動態

  方針與指引重要變動:重大的方針與指引修訂。過去一個月內,互助客棧方針區共有新提案12項,另有5項提案獲得通過:

  1. 跨維基匯入者指引》、《權限申請》:依據社群討論結果,正式引入可由其他維基匯入頁面之「跨維基匯入者」用戶組,並訂立相關指引。討論紀錄
  2. 因應社群討論,將《申報有償編輯》(方針)更名為《有償編輯方針》、對方針導言進行了修訂討論紀錄,後另將方針更名後的一系列事實性修改交付公示並獲得通過。討論紀錄
  3. 可靠來源布告板評級指引》:依據社群討論結果,正式訂立可靠來源布告板評級指引。討論紀錄
  4. 過度分類指引》:依據社群討論結果,將〈非定義性特徵〉、〈過窄交集〉和〈武斷的收錄標準〉等三個章節訂立為指引。討論紀錄

  其他方針與指引雜項修訂,包括未於互助客棧方針區討論而進行之小修改、方針與指引之相應修訂或事實性修訂等。請核查此等修訂,若有需要,可提案至互助客棧方針區復議。


大师帮审审 编辑

英联邦相关你在行,帮我审一下劳伦斯·威瑟斯。--7留言2020年6月5日 (五) 13:16 (UTC)回复

不敢當,只是以普通讀者心態拜閱條目,稍作了些修改供你考慮。個人認為條目已經跟英文版條目看齊,謝謝!--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5日 (五) 17:50 (UTC)回复
德文郡战争纪念碑,谢谢。--7留言2020年6月8日 (一) 12:54 (UTC)回复
请问怎么理解“cathedral green”,“cathedral close”?文中看应该是地名,但写出来首字母又是小写,我暂时前一个只能暂成座堂绿地,后一个是看了条目意思,知道是市中心所以直接写市中心。--7留言2020年6月9日 (二) 02:41 (UTC)回复
不用大寫相信是因為這些名稱不是專有名詞(proper noun),例如一間銀行(a bank)相對於中國銀行(The Bank of China)。所以座堂綠地可能真的指座堂的一塊綠地,而不是正式的名稱。關於「cathedral close」,似乎找不到一個已有的權威譯名,其意思大概指大教堂四周昔日擁有的圈佔地或圍封的土地,土地上設有教會人員宿舍、教會學校等設施,但隨著時代演變,這些區隔已被消除,雖然現今仍有「close」(在此有封閉的意思)的名稱,但實際上已經與城市其他區域融為一體。我建議可考慮譯作「座堂前地」或「座堂圍」或「座堂外苑」等。--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9日 (二) 18:57 (UTC)回复
好的谢谢,写外苑吧。--7留言2020年6月10日 (三) 11:01 (UTC)回复

DYK評選邀請 编辑

本人的條目梁子穎正在參與DYK評選,歡迎閣下提出建議,多謝。--摩卡·賀昇 2020年6月9日 (二) 01:36 (UTC)回复

一些英國陸軍部隊字眼的疑問 编辑

Clithering你好,看到閣下在英国陆军元帅列表對部隊名字的修改,再對照閣下在三年前在相關方面的意見。

對此我仍有一些字眼的疑問:

  • Queen:閣下將其譯成「女王」是否官方譯名 ? 因為看過閣下將King譯成「英皇」,那麼將Queen譯成「英女皇」不是這樣嗎 ?
  • Prince Consort:閣下將其譯成「親王」 ? 不是應譯成「皇夫」嗎 ?
  • Hussars:閣下將其譯成「輕騎兵」是否官方譯名 ? Hussars好像是「驃騎兵」。
  • Guards:如沒有官方譯名,是否可一律譯成「衛隊」 ?
  • Regiment:閣下一時譯成「軍團」或「兵團」,但大多譯成「團」,是否可以理解成「軍團」或「兵團」為官方譯名,「團」則為沒有官方譯名的替代 ?
  • 一些沒有Regiment、Regiment of Foot、Brigade、Guards等字眼,同時沒有兵種字眼的部隊例如「Royal Scots Greys」、「Green Howards」:如沒有官方譯名,是否可一律譯成「其部隊兵種」+「團」 ?
  • Corps:如沒有官方譯名,應一律譯成「團」,抑或「兵團」 ?

望解疑,謝謝。-- 約翰同志-條目裱糊匠留言2020年6月9日 (二) 13:39 (UTC)回复

  • 「女皇」和「英皇」是殖民地時代提及英軍軍隊時使用的官方翻譯,我相信採用「英皇」是因為「國皇」未必是一個合適的用詞。
  • 同意「Prince Consort」譯作「皇夫」。
  • 據了解「Husaars」在英軍多譯作「輕騎兵」,條目並非由我翻譯,我留意條目的翻譯用詞不太統一。
  • 同意「Guards」一律譯作「衛隊」。
  • 「Regiment」在香港一般譯作「軍團」,但其他地區可能作「團」,但不應該是「兵團」。這裡我也留意到主編用詞存在不統一的情況。關於對「Regiment」的討論,可參考Talk:賈乃錫Talk:黑衛士兵團
  • 對於沒有說明軍種的英文名稱,翻譯成中文時我覺得可以按需要在中文名稱加入軍種,以便在中文語境下便於理解。不過,我覺得可以有例外,例如「Royal Green Jackets」我傾向簡單譯作「皇家綠夾克」。
  • 「Corps」應統一作「兵團」。
  • 謝謝!--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13日 (六) 17:31 (UTC)回复

感謝閣下回應。主編在那方面,確實存在用詞不統一的情況。如果閣下不改剩下的,不如讓我改,讓我練習一下。-- 約翰同志-條目裱糊匠留言2020年6月13日 (六) 18:30 (UTC)回复

謝謝,也許主編把條目提名到優良條目選區前,也會考慮同行評審的意見作出修訂吧!--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14日 (日) 06:51 (UTC)回复
謝謝兩位的修訂。但是如Jarodalien君所說的,列表中有許多紅鏈,不知道會不會影響評選... --Yolopertz of Tuen Mun抗爭一周年|連儂牆2020年6月14日 (日) 08:28 (UTC)回复

修改期間,發現一些帶有「Queen」字眼的部隊不是在一些在位的女皇建立或記念一些女皇而換名,反而是某英皇在位期間以他的皇后之名建立。那麼一些帶有「Queen」字眼的部隊是不是應譯作「皇后」,而非「女皇」 ?-- 約翰同志-條目裱糊匠留言2020年6月16日 (二) 14:59 (UTC)回复

同意,所以真的要對各支軍團有基本了解,而且要仔細翻譯。--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16日 (二) 16:02 (UTC)回复
唉,就如你們當年所做那樣,我何嘗不是也在嗐子摸象,一邊改一邊學習呢。-- 約翰同志-條目裱糊匠留言2020年6月16日 (二) 16:17 (UTC)回复

其實當年應先討論易的,即所有英國陸軍部隊的字眼,然後才討論難的,亦即你們當年所做那樣。-- 約翰同志-條目裱糊匠留言2020年6月16日 (二) 16:35 (UTC)回复

相關修改完成,閣下能否看看有沒有地方需要修改 ? 話說除了「Regiment」和「Corps」外,其他軍隊單位字眼如「Brigade」可以直譯 ?-- 約翰同志-條目裱糊匠留言2020年6月18日 (四) 11:19 (UTC)回复

同意「Brigade」可譯作「旅」。粗略看過一次,作了些微修訂,應該沒有問題。十分感謝你花了不少功夫仔細校對,增加了列表的可讀性。--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18日 (四) 16:52 (UTC)回复
話說閣下所認識的一些英國陸軍部隊的港譯的來源是甚麼 ? 我也想參透下。-- 約翰同志-條目裱糊匠留言2020年6月18日 (四) 18:29 (UTC)回复
(:)回應,主要是參考香港政府1997年前各年香港年報中文版,內有駐港英軍章節簡述每年的香港駐軍編制。謝謝!--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19日 (五) 01:31 (UTC)回复

關於閣下簽名的語法提醒 编辑

您好,閣下的簽名語法上具有語法上的錯誤(有些雖然不影響顯示,但可能在未來語法將不被支援)
可以參考這邊的代碼修正現有的簽名(不影響顯示表現)
過去的閣下曾經簽名的地方將在不久後由我的機器人做出修正。
致此,助編安。--Zest 2020年6月11日 (四) 02:40 (UTC)回复

謝謝,已根據閣下的建議修訂參數設定。--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13日 (六) 17:10 (UTC)回复

请教几个职位 编辑

“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Constabulary and Fire & Rescue Services”,英国警察、消防和救援总督察?“Chief Inspector of Constabulary”,警察总督察? “Commissioner of Police of the Metropolis”,伦敦警察厅总监?--7留言2020年6月15日 (一) 14:58 (UTC)回复

建議可作以下翻譯:
  • 女皇陛下警務、消防和救援服務監督局(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Constabulary and Fire & Rescue Services),首長建議譯作警務總監督(Chief Inspector of Constabulary)。
  • 「Commissioner of Police of the Metropolis」因應地區用詞差異,可作倫敦警務處處長(香港)、倫敦警察廳總監/倫敦警察局局長(內地)。謝謝。--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15日 (一) 17:12 (UTC)回复

幾條問題 编辑

Clithering君您好。關於戰前官學生,本人有數點疑問:

  • Stewart Buckle Carne Ross的通用譯名是「羅士」抑或「羅仕」?
  • Geoffrey Norman Orme的通用譯名是「庵氏」抑或「柯美」,或有其他譯名?
  • 關於史潔頓的逝世日期,英文維基說他是1982年去世的[7],但有資料說他是1980年去世([8],"George Stacey was believed to have died in 1982 but in fact died in 1980 in West Kilbride, a village in North Ayrshire, Scotland."),不知該採用哪一種說法?
  • 請問John Harry Barclay Nihill和Ernest Hillas Williams(兩人均曾在港供職)在香港有沒有一個官方譯名?

望解疑,謝謝。--Yolopertz of Tuen Mun再見頭條新聞|連儂牆2020年6月20日 (六) 15:14 (UTC)回复

謝謝你的留言,讓我逐點回應:
  • Stewart Buckle Carne Ross應作「羅士/S·B·C·羅士」(見1909年3月22日香港華字日報,頁3)。「羅仕」乃戰後行政立法非官守議員。
  • Geoffrey Norman Orme,翻查舊報紙只見有「庵氏」、「庵君」和「庵司」,僅屬尊稱,並非全名。舊報紙顯示同期「柯美」另有他人,不宜採用。網Google Books可見兩個譯名,「庵美」和「庵士」似較可取。
  • 由蘇格蘭政府營運的ScotlandsPeople網站收錄了全面的蘇格蘭出生和死亡記錄,登記和基本搜索費用全面,推薦你登記使用。據網站記錄,史潔頓1980年逝世,記錄地位於West Kilbride。
  • John Harry Barclay Nihill應作「彌希露」(見1927年3月5日香港工商日報,頁11)
  • Ernest Hillas Williams,舊報紙一向只作「威廉士」,並非漢化譯名,我習慣譯作「E·H·威廉士」。值得一提,灣仔防癆會大樓由他奠基,有空我可將奠基石照片上傳Commons。--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21日 (日) 04:13 (UTC)回复
謝謝閣下的解答。另外想問下:
  1. Thomas Megarry 有沒有一個確切的死亡日期?我從ancestry提供的資料推測他的死亡日期是1985年11月28日。
  2. John Daniel Lloyd的正式譯名是否「雷丹彌」?
  3. Eric William Hamilton 的譯名是「韓美端」或是「韓美頓」?
  4. Norman Gilbert Mitchell-Innes的正式譯名是否「米倜軒」?
--Yolopertz of Tuen Mun再見頭條新聞|連儂牆2020年6月21日 (日) 05:41 (UTC)回复
回應如下:
  • 對於英國人物逝世日期查閱方法,目前公開途徑較易得到的權威資料,是英政府的UK Wills and Probate。資料所見微家理(Thomas Megarry)確於1985年11月28日逝世。另外,你亦可登錄FamilySearch查看英國的出生及死亡資料,註冊和查閱基本記錄費用全免。
  • 舊報紙記錄暫只能顯示John Daniel Lloyd被尊稱作「雷氏/雷君/雷司/雷海關」等,全名暫時不詳。「雷丹彌」是否來自山頂的「雷丹彌徑」(Lloyd Path)?根據研究香港街道掌故的Signs of a Colonial Era一書,「雷丹彌徑」的命名原因成謎,但我同意「雷丹彌徑」以John Daniel Lloyd是一個很好的假設。
  • Eric William Hamilton似乎有被譯作「韓美端」和「韓美頓」。我很難斷定哪一個較好,但似乎「韓美端」較少歧議,如採用「韓美端」應在條目內文注明有另一譯名「韓美頓」。
  • Norman Gilbert Mitchell-Innes暫未有資料找到。謝謝!--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21日 (日) 15:37 (UTC)回复
  • 補充,剛從舊報紙查得Norman Gilbert Mitchell-Innes譯作「蔑遮路烟尼士」(見1884年4月25日循環日報,頁3;1886年1月8日循環日報,頁3),由於並非漢化譯名,建議條目作「N·G·蔑遮路-烟尼士」,內文可以「烟尼士」稱呼之。無法確認「米倜軒」是否近人原創。謝謝。--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21日 (日) 16:05 (UTC)回复
謝謝閣下解惑。John Daniel Lloyd的中文譯名「雷丹彌」是我從輔政司署印製的Civil service list中找到的。另外,我從Civil service list中找到Nihill和Williams的中文譯名,分別是「倪喜禮」和「韋霖」。翻查不同年份的Civil service list,發現另外幾位官學生,包括Samuel Burnside Boyd McElderry、Edward Alexander Irving和Michael James Breen分別譯作「麥嘉德」、「額榮」和「巴蓮」,但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正式譯名。--Yolopertz of Tuen Mun再見頭條新聞|連儂牆2020年6月22日 (一) 12:48 (UTC)回复
很意外!我從來沒有留意Civil Service List有官員的中文譯名,當然手上當前也沒有這些資料。作為官方出版物,很理所當然地這些譯名應視之為官方譯名並根據名從主人原則予以優先採納,舊報紙提供的譯名只應作為參考。另外:
  • 按照你的說法,雷丹彌徑的確是以John Daniel Lloyd命名的話,這解答了Signs of Colonial Era書中的疑問。
  • 印象中Michael James Breen多譯作「巴連」。
  • 同意Edward Alexander Irving譯作「額榮」,很多人誤作「伊榮」,相信是因為「伊榮街」之故,但實際上伊榮街是紀念怡和大班。
  • 希望你有空可以把Civil Service List的官員譯名另頁抄錄,我相信這會對很多編寫香港史的朋友帶來方便。謝謝!--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22日 (一) 14:12 (UTC)回复
  • 補充一下,當然有個別譯名可能會出現類似「史塔士」而非現在的「司徒拔」的情況,我相信除了確認官方譯名的優先地位,同時也要顧及其他譯名廣泛使用的程度,在名從主人和普遍使用原則兩者間取得平衡和作出取捨。--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22日 (一) 14:17 (UTC)回复
再次感謝。同意Civil Service List中有些譯名已不常用(例如David Mercer MacDougall竟然譯作明道高而不是麥道高)。
離題一下,Signs of Colonial Era一書中表示「丹拿道」的命名原因不明,我推測「丹拿道」應是以皇仁書院第四任校長Bertram Tanner命名的。--Yolopertz of Tuen Mun再見頭條新聞|連儂牆2020年6月22日 (一) 14:35 (UTC)回复
是的,Signs of Colonial Era雖然很有參考價值,但研究始終不是很深入,例如「丹拿山」以皇仁前校長命名,這點我也早有所聞。最後,期待你早日完成夏理德條目!--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22日 (一) 15:40 (UTC)回复

葉迪奇 编辑

你好!本人正在撰寫有關葉迪奇的資料,沙盒頁面為用戶:Hoising/sb1。就他的勳章資料,希望閣下可以提供意見,包括書寫方法、維基格式及引用等方面的看法。—摩卡·賀昇 2020年6月21日 (日) 10:32 (UTC)回复

粗略看了一下,直接修改了沙盒頁,主要有以下觀察:
  • 葉迪奇應該生於上海而非香港。(見這裡
  • 參考英政府憲報,英文名應作「Peter Dicky Yip」,但香港授勳名單和太平紳士名單則作「Dicky Peter Yip」,暫改為「Peter Dicky Yip」。通稱「Dicky Yip」無誤
  • 出生日期應為1947年6月15日(見FamilySearch資料)
  • 女皇空軍傑出服務嘉許狀僅屬嘉許狀,一般不在姓名後以縮寫顯示
  • 由於Infobox是由英文維基引入,我不同意以英文文法顯示中文姓名,例如將姓名和稱謂分兩行列出,實在並不合適。
以上僅供參考,謝謝!--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21日 (日) 14:36 (UTC)回复
非常感謝前輩指教。但有幾個問題不懂,希望了解一下:
  • FamilySearch的資料在美國多州注冊,會不會只是同名同姓而已?
  • 布樂思的名字在哪處找到?
再次感謝。—-摩卡·賀昇 2020年6月21日 (日) 15:42 (UTC)回复
  • 相信是同一人,基於出生年份高度相近,人物的英文名稱較為獨特,以及網上資料顯示人物曾獲滙豐長期派駐美國,而且時間大致相符。
  • 「布樂思空軍少校」(相信當年尚未升中校)見於1988年元旦授勳名單(見1987年12月31日華僑日報,頁15)。謝謝!--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21日 (日) 16:12 (UTC)回复
  • 另外,由於屬軍事人物,我認為使用{{Infobox military person}}效果更佳。--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22日 (一) 01:24 (UTC)回复

參考香港政府出版的歷年《香港年報》(以1993年版為例),可見皇家香港輔助空軍是與其他紀律部隊(如警隊、消防和懲教等)一同收錄於「公共秩序」章節,而非像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一樣收錄於「三軍和皇家香港軍團」章節。此外,《香港年報》在「公共秩序」一章也說明「皇家香港輔助空軍是英聯邦的空軍成員之一」,可見皇家香港輔助空軍與其他英聯邦空軍地位相近,與英國皇家空軍和駐港的英國皇家空軍沒有必然的從屬關係。皇家香港輔助空軍網頁也指出,輔助空軍多年來跟皇家空軍維持緊密且友好的合作關係,但輔助空軍是對港督負責,與駐港三軍和皇家空軍運作上沒有直接的從屬關係。--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28日 (日) 06:24 (UTC)回复

大哥,終於找到勳扣的圖。和沒勳扣的比較,留意有勳扣。--摩卡·賀昇 2020年8月21日 (五) 15:18 (UTC)回复

謝謝你的考證,不過一張1992年拍攝的照片似乎只代表葉迪奇在1992年已獲得勳扣,不代表他在當年才獲得勳扣?他是否有可能在更早的年份獲得勳扣?話雖如此,參考英文維基百科相關條目,獲勳AE後再服役滿10年可獲勳扣,而葉迪奇在1982年獲勳扣,似乎他在1992年獲得勳扣也是一個正確的推測。--ClitheringMMXX 2020年8月22日 (六) 16:12 (UTC)回复
對!我用10年的條件去理解,但有沒有司令官可以更早得到勳扣的條款實在不得而之,所以不加以猜測。--摩卡·賀昇 2020年8月23日 (日) 11:29 (UTC)回复
維 基 百 科 政 策 簡 報
— 每月一期,掌握政策脈動 —
簡報發送時間:2020年6月28日 (日) 04:52 (UTC)

過去一個月(2020年5月23日至2020年6月19日)內,中文維基百科之重要人事及政策變動大致如下,個別項目基本依變動或施行時間先後排序:

  方針與指引重要變動:重大的方針與指引修訂。過去一個月內,互助客棧方針區共有新提案20項,另有8項提案獲得通過,其中對方針與指引的修訂如下所列:

  1. 關注度指引(數字)》:修訂〈單個數的關注度〉一節內容,加入關於單個數之有效數學性質的定義。討論紀錄
  2. 關注度指引(音樂)》:依據社群討論結果,正式訂立音乐相關條目之關注度指引。討論紀錄
  3. COVID-19條目共識》:依據社群討論結果,允許在學術性條目或對疾病或病毒以學術性為主的行文中手動替換部分詞語為較正式的術語討論紀錄,並允許手動替換意義不明確之「肺炎」一詞。討論紀錄
  4. 關注度指引(組織與公司)》:依據社群討論結果,正式訂立学校相關條目之關注度指引。討論紀錄
  5. 關注度指引(人物)》:修訂〈人物收錄條件〉一節內容,微調關於古人的關注度門檻討論紀錄,並依據社群討論結果正式訂立色情演員相關條目之關注度指引。討論紀錄

  其他方針與指引雜項修訂,包括未於互助客棧方針區討論而進行之小修改、方針與指引之相應修訂或事實性修訂等。請核查此等修訂,若有需要,可提案至互助客棧方針區復議。


海軍部的問題 编辑

最近在試着把英國三軍的導航模板都翻出來方便日後使用,結果查着查着就發現你以前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說「Admiralty」+「Board」=「海軍部委員會」和「Navy」+「Board」=「海軍委員會」。

我的問題是有以下這些部門/委員會都可能是同樣名稱,那麼應該如何處理?

JC1 2020年7月2日 (四) 06:31 (UTC)回复

謝謝你的留言,正如我過去一直堅持,其實可直接簡便處理如下:
以上。--ClitheringMMXX 2020年7月2日 (四) 16:36 (UTC)回复

向您請教下字詞轉換問題 编辑

為什麼有時候艾德禮會被轉換為丹尼·亞歷山大?例如在格雷伯爵中,下方現存不列顛伯爵爵位模板中的艾德禮就被轉換了。——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0年7月3日 (五) 11:42 (UTC)回复

我查了一下,是最近有人修改了Module:CGroup/PoliticiansUK所致。Danny Alexander與已故首相Clement Attlee的漢化譯名皆作「艾德禮」,所以有此錯誤。--ClitheringMMXX 2020年7月3日 (五) 18:07 (UTC)回复
比起Clement Attlee譯名譯作「艾德禮」,Danny Alexander譯名譯作「艾德禮」真是有點孤陋寡聞啊。-- 約翰同志-條目裱糊匠留言2020年7月3日 (五) 19:07 (UTC)回复
這是較令人遺憾,當年英總領館公布譯名時,我也吃了一驚。--ClitheringMMXX 2020年7月4日 (六) 17:39 (UTC)回复
要麼刪掉Danny Alexander的公共轉換組,在Danny Alexander條目使用手動轉換noteTA,要麼在公共轉換組修改成「Clement Attlee -> 艾德禮 (工黨) ; Danny Alexander -> 艾德禮 (自由民主黨)」 這樣。--約翰同志-條目裱糊匠留言2020年7月4日 (六) 17:46 (UTC)回复
如受技術所限,同意刪除Danny Alexander的公共轉換,只在其條目作手動轉換。不同意在公共轉換以括號消歧義作區分,因為公共轉換適用於條目內文。建議Danny Alexander條目名稱顯示艾德禮時要加入消歧義括號,但Clement Attlee則不必,但應在條目置頂消歧義連結。--ClitheringMMXX 2020年7月5日 (日) 04:18 (UTC)回复
另一較簡單的折衷方法是在出事的模板作手動轉換。--ClitheringMMXX 2020年7月5日 (日) 04:23 (UTC)回复
在模板和Danny Alexander條目加了手動轉換,應該不會出現問題了。至於消歧義連結應用哪種和怎樣寫 ? 因為只涉及港譯,與其他無關。 --約翰同志-條目裱糊匠留言2020年7月5日 (日) 08:23 (UTC)回复

2020年7月香港維基人線上聚會通知 编辑

  香港維基人線上聚會將於2020年7月11日(星期六)晚上9時於Jitsi線上會議平臺上舉行,歡迎各位參與。聚會詳情可參閱活動專頁(元維基)。有意參加者務請先在活動專頁報名,並在偏好設定開啟電子郵件功能,聚會主持人稍後將使用電子郵件發送邀請連結。

邀請您參加第十八次動員令 编辑

中文維基百科第十八次動員令

The 18th Domestic Campaign of the Chinese Wikipedia

致Clithering閣下:

感謝您對中文維基百科的貢獻。第十八次動員令定於2020年7月11日至9月13日期間舉行,目的為提升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品質及數量,現誠邀閣下參與,共襄盛舉。

詳細動員事項請參見第十八次動員令主頁,您也可以從動員令說明書中了解什麼是動員令。參加動員令前,請先參考主頁的報名指引(用户可在即日起報名)。

本次動員令分為大、中、小動員令三類。大動員令是可以在任何主題中貢獻的動員令項目。中動員令的主題包括語言學與文學、自然科學、文化遺產,而小動員令的主題則包括亟需撰寫的條目、學理類、公園綠地及自然保護區、藝術。

希望各位收到本邀請函的維基人能將{{subst:動員令}}轉貼到其他尚未收到本動員令的維基人討論頁上(或參考查詢聯繫),如果您由於各種原因不能響應本次動員令、積極建立新條目,也請幫忙散發動員令,因為能否將動員令傳播出去,是歷次動員令成敗之關鍵,大家一起合力才能提升維基的服務、條目品質及數量!非常感謝您的參與!


此訊息是由大量訊息發送功能發送給您,您可以至這份名單中表達您對此訊息的偏好。


維 基 百 科 政 策 簡 報
— 每月一期,掌握政策脈動 —
簡報發送時間:2020年7月24日 (五) 05:15 (UTC)

過去一個月(2020年6月20日至2020年7月23日)內,中文維基百科內外之重要人事及政策變動大致如下,個別項目基本依變動或施行時間先後排序:

  方針與指引重要變動:重大的方針與指引修訂。過去一個月內,互助客棧方針區共有新提案43項,另有6項提案獲得通過:

  1. 共識》:新增〈提案討論及公示時間〉一節,明文制定公示的規則。討論紀錄
  2. 方針與指引》:新增〈修訂方針指引要注意的事情〉一節。討論紀錄
  3. 關注度》:修訂〈通用關注度指引〉,大幅簡化「來源」一項之定義。討論紀錄
  4. 關閉存廢討論指引》:修訂〈頁面存廢討論關閉的規則〉章節中第二條第四款及第七條條文。討論紀錄
  5. 非原创研究》:修訂〈日常計算〉一節內容,更加清楚地定義日常計算的範圍。討論紀錄
  6. 快速保留》:修訂〈應用〉章節的第二項,並將其應用涵蓋範圍的「包括」改為「包括但不限於」。討論紀錄

  其他方針與指引雜項修訂,包括未於互助客棧方針區討論而進行之小修改、方針與指引之相應修訂或事實性修訂等。請核查此等修訂,若有需要,可提案至互助客棧方針區復議。



婚姻欄目 编辑

如用英語維基的標準,伴侶的名字是用婚前的本名,故麥理浩勳爵夫人的伴侶的婚前姓名為「麥理浩」而非「麥理浩勳爵」。至於為什麼是用婚前的本名,相信與外國人婚後夫婦用同一姓氏有關,故婚姻欄目用上本名(當然亦有找不到婚前本名而用通用名的情況)。--摩卡·賀昇 2020年8月9日 (日) 13:15 (UTC)回复

我原本打算同意,但查了好幾個英文條目,才發現事實不如你所說。按以下的英文婦女條目為例,她們的丈夫都是英國貴族,在婚姻欄位的丈夫姓名一概包括了爵位:
謝謝。--ClitheringMMXX 2020年8月11日 (二) 16:43 (UTC)回复
好的。抓不到標準了。謝謝。--摩卡·賀昇 2020年8月14日 (五) 01:43 (UTC)回复

彭德 编辑

Clithering君您好。本人對於彭德有數點疑問:

  • 彭德之妻Joan Hing-sam Wong和女兒Ruby Shai-chan Barnett有沒有一個中文名?
  • 彭德是何時取得ED勳銜?另外想了解多些「效率獎章」...

望解疑,謝謝。Yolopertz of Tuen MunStands with Apple|連儂牆) 2020年8月15日 (六) 04:39 (UTC)回复

  • 彭德夫人王慶琛,祖籍湖南保靖,是東北軍將領王化南少將女兒,曾任新界婦女會主席。兩人的女兒名叫彭世珍,參考FreeBMD,她在1971年嫁給David A Roseveare。你可以在MMIS尋找更多關於兩人的資料。
  • 1973年由Rola Luzzatto出版的Hong Kong Who's Who詳細介紹彭德的生平事蹟,如需查閱該書有關彭德的紀錄,可電郵向我提出。根據該書,彭德於1937年加入香港義勇防衛軍,1939年以少尉軍階受任成為軍官,1946年以少校軍階退役,1949年重新加入香港防衛軍,1950年以中尉軍階從新受任成為軍官,1952年獲效率獎章,1955年再獲勳扣。
  • 參考英文維基的效率獎章條目,自1949年以來經放寬後的獲勳資格如下:在英聯邦輔助軍隊以軍官身份服役滿12年(不論是否連續)可獲效率獎章,其後每六年可增授勳扣一枚,以五枚為限。戰時服役年期可作雙倍計算。由此可見,彭德在1939年受任為軍官至1946年退役,合共七年,但1939年至1945年二戰期間作雙倍計算,故加上六年,共13年,已符合獲勳資格,可能由於核實需時故遲至1952年獲勳。1950年至1955年服役多五年,再加上之前多出的一年,合共六年,故再獲勳扣一枚。不過,這只是我的推測。此外,有別於騎士勳章(例如英帝國勳章下的OBE勳銜),我一般不會把軍事獎章稱作勳銜,因此我提述這些獎章的時候通常會用全名。多謝垂注!--ClitheringMMXX 2020年8月15日 (六) 19:53 (UTC)回复
感謝閣下的解答。另外想了解下:
謝謝。Yolopertz of Tuen MunStands with Apple|連儂牆) 2020年8月16日 (日) 07:54 (UTC)回复
  • 彭德夫人的資料同樣見於1973年由Rola Luzzatto出版的Hong Kong Who's Who,我建議你可於大學圖書館尋找,但據我了解初版好像是1959年,沒有戰前的。正如前述,如需查閱1973年版Hong Kong Who's Who有關彭德的紀錄,可電郵向我提出。
  • 我同意把「效率獎章」放入「榮譽」一欄。
  • 你上面引用由彭德撰寫的文章,意思大概是香港古時是由蜑民等土著居住,漢人要到後來才逐漸遷入,所以一些存世的香港地名不能夠用漢語理解。「Pre-Chinese Languages」意思應該是指漢語尚未傳入前在香港使用的語言,故建議作「漢語傳入前的語言/方言」或「前漢語語言/方言」。謝謝。--ClitheringMMXX 2020年8月16日 (日) 09:13 (UTC)回复
明白,謝謝指教,有空的話可以看看彭德(*)提醒另外,閣下主編的范徐麗泰條目被提出優良條目重審。Yolopertz of Tuen MunStands with Belarus|連儂牆) 2020年8月17日 (一) 06:05 (UTC)回复

初步閱讀彭德條目,彭世珍似乎在世,如是者,在世人物便不可以援引合理使用原則作為理據,使用具有版權的肖像圖片。另外,翻查舊報紙彭德夫人與另一新界名媛梁省德曾因為新界婦女會會務積怨,甚至告上法庭,最後以梁省德一派杯葛該會收場,似乎值得一寫。關於學術研究,也值得另闢著作列表提供他的著述清單。謝謝。--ClitheringMMXX 2020年8月17日 (一) 18:08 (UTC)回复

已完成,謝謝! Yolopertz of Tuen MunStands with Belarus|連儂牆) 2020年8月18日 (二) 05:49 (UTC)回复

一隻小貓送給您! 编辑

 

對於閣下在英治時期香港官員和人物以及英國等政治人物的傳記文章做的研究工夫表示衷心佩服,特贈虛擬貓一隻。

想同吹水忍唔住喇! 2020年8月29日 (六) 16:13 (UTC)回复

謝謝你送贈的虛擬貓。這應該是我頭一次收到寵物,而且是虛擬的(XD)!敬祝編安!--ClitheringMMXX 2020年8月31日 (一) 12:39 (UTC)回复

请查看你的邮箱 编辑

尊敬的Clithering/留言存檔十五:请查看你的邮箱!主题: "The Community Insights survey is coming!" 如有任何疑问,请发送电子邮件至surveys@wikimedia.org。

(Please check your email! Subject: "The Community Insights survey is coming!" If you have questions, email surveys@wikimedia.org.)

Samuel (WMF)留言2020年9月24日 (四) 06:33 (UTC)回复

柯利達 编辑

偶然點進了柯利達,條目很詳盡,對了解香港回歸香港前途談判助益甚大,感謝對維基百科的香港史補充了重要一頁!目前香港回歸條目全文對柯利達隻字不提,實是有點詑異。或許你能考慮把柯利達的相關段落補進香港回歸,令該條目更加完整。譯名方面,大陸新聞文獻已補上。-- love.wh 大河浪浪寬 2020年11月23日 (一) 15:57 (UTC)回复

謝謝您的留言。然而,我無法認同您聲稱「中國新華社通譯為珀西·克拉多克」。首先,您提出的來源只是一篇來自《武漢晚報》的報道,並非來自新華社。該篇《武漢晚報》的報道只提及綜合新華社報道,沒有說明那些部分的內容來自新華社,也無從結論「克拉多克」是新華社「通譯」的譯名。因此,我認為您的結論全不成立。其次,綜觀《武漢晚報》的報道,內容屬於花邊新聞,並非正式的政治和外事新聞報道,柯利達本人也非報道主角,令人懷疑主筆可能本身並不認識柯利達而使用了標準漢語翻譯。
其次,參考中國官方的《人民日報》報道,歷來多次使用「柯利達」,例子見下:
  1. 陳慕華副總理會見英國新任駐中國大使柯利達(1978年7月7日)
  2. 柯利達大使為坎德公爵訪華舉行宴會(1979年6月9日)
  3. 柯利達大使為皮姆大臣訪華舉行宴會(1980年3月26日)
  4. 柯利達大使舉行招待會慶祝英國女王生日(1982年6月10日)
  5. 李鵬會見英國柯利達爵士(1992年5月13日)
更重要的是,「柯利達」是英國政府官方譯名,也是柯利達本人使用的譯名,包括退休後任職香港《南華早報》期間仍在使用。凡此種種,足證「柯利達」是條目理所當然和必須採用的譯名,因此我會在稍後回退您的修改,謝謝。--ClitheringMMXX 2020年11月23日 (一) 17:37 (UTC)回复
  • 或許你能加個noteTag註釋,將以上人民日報的報道錄入條目的名字註釋?我猜測1980-90年代大陸新聞循用英國和香港譯法,而2010年代新一批記者已不熟悉當年老一套,徑而參照了新華社那一套逐字音譯系統。2010年代回憶當年談判的新聞,有用「克拉多克」(忽略了「珀西」)指稱他。建議條目以noteTag注釋向大陸讀者交代「克拉多克」這種音譯法雖較罕見但確存在,並向向大陸讀者交代1980-90年代大陸傳媒確是普遍使用「柯利達」。另外我找到人民日報至1999-12-04依然使用「柯利达」《一国两制”政策在澳门定将成功——访英前驻华大使柯利达》,同時佐證了你和我的看法。-- love.wh 大河浪浪寬 2020年11月23日 (一) 18:30 (UTC)回复
《人民日報》在1980至1990年代循用英國和香港譯名,是全然不正確的假設。譯名一直以來都是很敏感的議題,你提出的假設並不可能在國家級大報出現。事實上,柯利達早於1968年在北京當外交官的時候,《人民日報》就已經使用「柯利達」譯名,而當時柯利達在香港仍是寂寂無聞,可見「柯利達」本身不是「香港譯名」。其次,當《人民日報》等大陸官方媒體當年使用「柯利達」的同時,卻採用「撒切爾夫人」(而不是香港的「戴卓爾夫人」)和「杰弗里·豪」(而不是香港的「賀維」),可見大陸官方媒體不存在盲目使用香港譯名的情況。
另外,參考多名中方官員出版的回憶錄,包括前外長錢其琛《外交十記》和前港澳辦主任魯平的《魯平口述香港回歸》等,均使用「柯利達」。事實上,中共立國後,一直都為歷任英國駐華大使(和代辦)使用漢化譯名,當中暫未見有例外,「克拉多克」並不入流,謝謝。--ClitheringMMXX 2020年11月24日 (二) 01:22 (UTC)回复
感謝對譯名詳盡的說明!讀畢柯利達一文,你在文中提到1990年Douglas Hurd和錢其琛的中英外長七封書信,稍為搜了點新聞,似乎彭定康跟英國外交部關係太差而不知情,導致彭定康在不知道該七封信的「協議」下推動1994年香港政改,進退維谷。不知道你有沒有興趣開中英外長七封書信條目?最近幾年很多駐港外交官的著作對此事大書特書,應該是維基讀者有興趣的題材。-- love.wh 大河浪浪寬 2020年11月28日 (六) 15:12 (UTC)回复
謝謝你的留言,有關中英外長七封密函,我在麥若彬條目有所提及,歡迎參考。至於今年,可能你也留意到我近乎停產,而且手上也有其他計劃開展的條目,抱歉恐怕短期內未能答應你的請求。。。--ClitheringMMXX 2020年11月29日 (日) 04:26 (UTC)回复

高仕文 编辑

你好,我回退你對高仕文一譯的原因是有維基人向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查詢Zac Goldsmith的中文譯名,結果為高仕文。可參閱[9]。謝謝。--NYKTNE留言 2020年12月4日 (五) 17:20 (UTC)回复

謝謝您的留言,我對於較早前的回退表達歉意,但如有整份名單,建議透過適當方法公開,以釋疑慮。--ClitheringMMXX 2020年12月5日 (六) 11:58 (UTC)回复
千萬不要感到歉意,我也十分認同公開整份名單,只可惜領事館方面好像並不提供所有譯名的名單。--NYKTNE留言 2020年12月5日 (六) 13:58 (UTC)回复

鄧肇堅 编辑

有關鄧肇堅第一任妻子的參考來源: 【香港保衛戰】迦密柏雨中學的「柏雨」,死於日軍刺刀之下 http://www.wetoasthk.com/%E5%B1%88%E6%9F%8F%E9%9B%A8/?utm_source=facebook&fbclid=IwAR1TefZu6wVVYbL5HAlh2jTQC84kGjlOmZYggZAyW2nyxs8UvkA6vqsFO14

有點興趣想知港識多史該篇文章的出處,我嘗試查了一下,但暫無法找到更多關於鄧肇堅首任妻子的資料,謝謝。--ClitheringMMXX 2020年12月17日 (四) 16:08 (UTC)回复

何高俊 编辑

該條目現在被GA重審。閣下身為該條目的主編,我想閣下需要關注一下。-- 約翰同志-條目裱糊匠留言2020年12月17日 (四) 14:15 (UTC)回复

感謝你的通知,我剛已在評選頁作出回應,預祝聖誕快樂!--ClitheringMMXX 2020年12月17日 (四) 15:24 (UTC)回复
閣下也聖誕快樂。-- 約翰同志-條目裱糊匠留言2020年12月17日 (四) 17:45 (UTC)回复

譚思安 编辑

首先,預祝閣下聖誕快樂! 在下現時正在撰寫關於前香港防衛司譚思安的條目,不過有數點疑問:

  1. 譚思安於1939年至1942年的足跡如何?我好像找不到文獻描述他這一段時間的足跡。
  2. 位於油麻地的救世軍譚思安招待所有沒有確切的清拆/更名日期?

謝謝。Yolopertz of Tuen MunMerry Christmas|連儂牆) 2020年12月21日 (一) 07:54 (UTC)回复

你好,簡單做了一些關於譚思安(Tommy Thomson/W. M. Thomson)資料搜集有以下發現。關於第一題,以下資料顯示他在1939年至1941年間一直擔任出入口管理處助理監督兼港府考核委員會委員:
  • "OBITUARY: Revenue Officer's Wife Dies In Kowloon Hospital MRS. LAURA HUMPHREY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4 October 1939, p.8.
  • "Article 2 -- No Titl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 January 1941, p.17.
  • "BOARD OF EXAMINERS: Constitution Announced By Government",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0 February 1941, p.16.
另外,以下資料顯示他在1941年9月離港休假,因此避過太平洋戰爭在1941年12月爆發:
  • "Death of Colony's Defence Secretary",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6 January 1952, p.7.
  • "THOMSON MEMORIAL: Hostel For Working Youths Opened By Hon. R. R. Todd BUILT BY OLD FRIEND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 November 1953, p.5.
關於第二題,譚思安招待所應該原位於油麻地永星里,1984年救世軍與港府達成協議,救世軍交還彌敦道的總部土地,換取把招待所原址重建成為救世軍新總部大樓,新總部大樓1985年4月由港督尤德爵士揭幕。由此可見,譚思安招待所應該是在1984年清拆。以下是相關的資料:
  • 〈救世軍總部新大樓,港督週日主持開幕〉,《華僑日報》第二張第四頁,1985年4月18日。
  • 原文節錄:「該大樓原址是救世軍的軍官訓練學院及青年宿舍,根據協議,救世軍交回彌敦道舊總部的地段而政府則負責該新大樓的基本工程費用。」
  • "$200,000 gift for kindergarten",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2 April 1984, p.20.  
關於譚思安的政府任職紀錄,可參考以下資料:
  • The Dominions Office and Colonial Office List. UK: HMSO, 1940, p.839.  
  • THOMSON, WALTER MORRIS, M.A. - B. 1905; ed. Edinburgh Univ; cadet, Hong Kong civ. serv., Dec., 1928; passed cadet, Feb., 1931; asst. to sec. for Chinese affrs., 1931; 3rd asst. col. sec., 1933; 1st clk., mag., Feb., 1934; J.P., 1934; senr. asst. col. treas., Feb., 1935; 1st clk. and mag., Mar., 1935; 1st clk. and pol. mag., Koeloon, May., 1935; asst., supt., impts. and expts., Dec., 1935; ag. supt., do., May, 1936; extra asst., col., sec., Oct., 1936; asst. supt., impts. and expts., May, 1936 and Aug., 1938; Board of Examiners, Jan., 1938.
  • The Colonial Office List. UK: HMSO, 1951, p.654.  
  • THOMSON, Walter Morris. - b. 1905; ed. Royal High Sch. and Edin. Univ., M.A. (hons); on mil. serv., 1940-45, col. ; cadet, H.K., 1929; seconded as liaison offr. for B.W.I. cols., Br. cols. supply miss., Washington D.C., 1942; H.K. plan. unit, C.O., 1944; seconded W.O. as col., dep. ch. civ. affrs. offr. (civ.), civ. affrs. unit, mil. admin., 1945; ag. dir. supplies, trade and indus. dept., and ag. supt., imp. and exp. dept. in addn., 1946; ag. dir., commerce and indus., dir. of supplies and contrlr., transport, Nig., 1948-49; cadet offr., cl. I, H.K., 1948; spl. duties, H.K., 1949-50; defence sec., 1950.  
希望以上的資料幫到你,預祝聖誕快樂!--ClitheringMMXX 2020年12月21日 (一) 18:27 (UTC)回复
謝謝閣下的解答!我已經將條目提名至新條目候選,還望閣下提供意見。不過,我不太明白"on mil. serv., 1940-45",是服兵役的意思嗎?但譚思安似乎沒有加入任何部隊。另外,有一篇文章[10]<nowiki>講述譚思安與麥道高和石智益於淪陷期間逃往中國,是否真有其事?還有,完整版的The Colonial Office List可以在哪裡看到?因為google books只能作撮要檢視。謝謝!--Yolopertz of Tuen MunMerry Christmas|連儂牆) 2020年12月22日 (二) 06:09 (UTC)回复
「on military service」指從事軍事服務,意思較空泛,可以是參與戰事,也可以是其他軍事相關的工作,例如軍需品的採購。如果特別指明在前線作戰,較常見是「saw active service」。經暫時搜查後,我找不到譚思安在香港參軍(例如香港義勇防衛軍)的記錄:至於搜尋《倫敦憲報》,可找到兩則關於他分別在1945年和1946年(與香港臨時軍政府相關)的軍事任命。上面引用的殖民地部職員名錄,也可見他自1942年至1946年間從事一些具軍事性質的工作,但所有資料始於暫時找不到他在1940年至1941年間究竟參與了哪些軍事工作。
另外,你上面引用的香港退伍軍人會文章,只提及譚思安等人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身處中國大陸,並沒有指他是淪陷期間從香港逃入中國大陸。事實上,文章提及另一位在當時同樣身處大陸的石智益,也並不是淪陷期間從香港逃入大陸。不過,我暫時找不到資料顯示譚思安在香港淪陷期間身處中國大陸,他在1944年加入殖民地部的香港規劃小組,但辦公室是設於倫敦,至於他曾否在任內出訪中國大陸,暫時不得而知。最後,我都是透過Google Books瀏覽殖民地部歷年的職員名錄,我建議你可以花時間整理一下,便可得到這些資料。謝謝!--ClitheringMMXX 2020年12月24日 (四) 17:56 (UTC)回复

薑餅人送給您! 编辑

  感謝閣下一直以來的幫助,謹祝聖誕快樂!--Yolopertz of Tuen MunMerry Christmas|連儂牆) 2020年12月25日 (五) 02:25 (UTC)回复

雅各·里斯-莫格 编辑

你好,我有意將我編撰的雅各·里斯-莫格一文送到優良條目評選,能請你成為評審一下、稍(多)作潤飾嗎?祝編安。--NYKTNE留言 2020年12月27日 (日) 13:54 (UTC)回复

恭喜您完成第十八次動員令! 编辑

中文維基百科第十八次動員令

The 18th Domestic Campaign of the Chinese Wikipedia

親愛的維基百科用戶Clithering阁下您好:

再次感謝您報名參與第十八次動員令!根據您的貢獻,您已經成功達到了完成本次動員令的的「最低要求」,因此您已成功完成本次動員令!恭喜!

根據動員令報名時您所申報的完成動員令次數,請在您的用戶頁修改以下模板的數字部份: {{User 動員令|14}} (您可以直接複製此行到您的用戶頁適當位置,並保存頁面)

最后,请允许我们对本次动员令颁奖的迟缓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再次感謝您報名參與本次動員令,感谢您对主持人团队的支持,感谢您对中文维基百科的贡献,希望下一次動員令您能繼續參與。如有任何意見或問題,請至動員令的討論頁提出。

女爵之譯名 编辑

閣下你好,想請教有關愛德華八世退位條目中的一些翻譯。英維原文在「背景」一段時提及了「Lady Furness」,即輝萊斯子爵夫人。惟翻譯「Lady」一詞時,應使用「女勳爵」還是「女爵」?因為「Dame」也可作「女爵」。感謝,靜候回覆。A. Bernardo 💬🖋️ 天滅中共·光復香港 2021年1月9日 (六) 05:07 (UTC)回复

「Lady Furness」應該譯為「輝萊斯勳爵夫人」或「輝萊斯女爵」。「輝萊斯子爵夫人」是「Viscountess Furness」。「Dame」是「女爵士」。因應「Lady」在英國社會階級中有不同含義,無法直接與中文對應,所以大概有以下不同的建議譯名:
  • 爵士的夫人,如「尤德爵士夫人」(Lady Youde)
  • 貴族的夫人,如「麥理浩男爵夫人」(Baroness MacLehose of Beoch)可作「麥理浩勳爵夫人」(Lady MacLehose of Beoch)
  • 女性貴族本人,如「戴卓爾女男爵」(The Baroness Thatcher)可作「戴卓爾女勳爵」(The Baroness Thatcher)
  • 部分男性貴族的女兒,如「珍·格雷女爵/珍·格雷貴女」(Lady Jane Grey)
從統一性的角度出發「女爵」也應可對應於以上三、四點(或第二點)。
過往的討論可參考User talk:Pubuhan#Lady作為稱謂的使用情況Talk:路易絲·溫莎女勳爵#请提供女爵这个词的来源,謝謝。--ClitheringMMXX 2021年1月13日 (三) 16:24 (UTC)回复

为何佐敦爵士朱邇典? 编辑

Clithering你好,如题为何佐敦爵士朱邇典? -- Ktsquare 留言 2021年1月10日 (日) 22:16 (UTC)回复

謝謝你的留言。從條目命名角度,「爵士」稱銜並非貴族爵位,一向不使用作條目名稱。從譯名角度,「佐敦道」是以英駐華大使朱邇典爵士而非香港大學佐敦醫生命名此一史實,相信是我近年首先考證和糾正的。一直以來,中文出版物,包括香港出版物,都以「朱邇典」稱呼該人,「佐敦」只作為地名使用。考慮到常用原則,加上「朱邇典」也是一直廣泛採用的漢化譯名,故作出您提及的編輯。--ClitheringMMXX 2021年1月11日 (一) 13:33 (UTC)回复
謝謝你的留言。提议:「爵士」稱銜並非貴族爵位,一向不使用作條目名稱[來源請求]從譯名角度,「佐敦道」是以英駐華大使朱邇典爵士而非香港大學佐敦醫生命名此一史實,相信是我近年首先考證和糾正的。[來源請求]--Ktsquare 留言 2021年1月16日 (六) 20:43 (UTC)回复
通知阁下一声。zh-yue:佐敦_(醫生)#地名zh-yue:佐敦#名佐敦#名稱由來--Ktsquare 留言 2021年1月23日 (六) 02:44 (UTC)回复
您好,我相信您提及的條目,以及這些條目所引用的來源是不正確的。因為1909年的《南華早報》早已載述佐敦道是以駐華公使朱邇典爵士命名(詳見我以前對佐敦道條目的編輯)。更正一下,香港歷史研究學者Jason Wordie原來也在2007年的著作Streets: Exploring Kowloon指出佐敦道是以朱邇典命名,但該著作沒有提及1909年的《南早》;而暫時從網上所見,似乎我是用中文媒介首先提出和糾正這則史實的。至於命名方法,我想你可以自行到維基方針和手冊查一下,但我的理解是,除非爵位是名稱的一部分而不是稱銜,否則條目名稱應該如「尤德」而不是「尤德爵士」;遇有歧義,應該善用消歧義括號解決,謝謝。--ClitheringMMXX 2021年1月23日 (六) 03:51 (UTC)回复

阁下误会了。以阁下认为阁下对相关条目内容的认识度,阁下直接更改就可以了吧。--Ktsquare 留言 2021年1月23日 (六) 06:41 (UTC)回复

有關英國軍團名稱模板 编辑

稍早前心血來潮寫了{{女王陛下海軍}}、{{英國皇家空軍}}和{{英國陸軍}}三個模板,但未敢肯定當中的譯名。約翰同志已助校對部分連結,未知先生可否協助校對?

  • Combat Services譯作陸軍作戰服務團?
  • 牧師、後勤、機電工兵、情報、法律等等應為部隊、部、分部、署、團還是各有不同?
  • RAF Ground Trades之譯名?
  • List_of_Royal_Air_Force_schools應譯作學校?
  • 陸軍Military Provost Guard Service與Military Provost Staff譯名上的分別?

JC1 2021年1月27日 (三) 01:13 (UTC)回复

  • (:)回應,最近事忙,難得農曆年有時間可以研究一下您提出的問題,我並不是這方面的權威,但從翻譯的角度有以下看法:
  • Combat Services似乎只是模板為了作出歸納而定出的一個分類,並不代表英國陸軍實際存在一個叫這個名稱的部門,因此直接作「作戰服務單位」便可。
  • 牧師、後勤、機電工兵、情報、法律等等應直接按英文原名翻譯,例如用上「Corps」的應作「兵團」,「Branch」應作「科」。
  • 「RAF Ground Trades」應作「皇家空軍地勤工種」。
  • 「List_of_Royal_Air_Force_schools」作「皇家空軍學校列表」看不出有問題。
  • 「Military Provost Guard Service」是看守軍事設施保安的隊伍,應作「軍事糾察護衞處」;「Military Provost Staff」負責在囚軍人的懲教事務,應作「軍事糾察參事」。
  • 另外,我留意到皇家空軍模板的「Appointments」被譯作「指派」,貼近原意的翻譯應作「主要任命」。該分類下的「Air Secretary」是一個職位,不是部門,應作「空軍秘書」。同一分類下的「Air Members」,在翻譯時應先了解其歷史背景。首先,皇家空軍的管治機構是「空軍理事會」(Air Council),理事會委員由空軍代表和非空軍代表組成,其中空軍代表就包括空軍參謀長和一眾理事會的「空軍委員」(Air Members)等。因此,「Air Member for Personnel」和「Air Member for Materiel」應分別作「空軍人事委員」和「空軍物料委員」。謝謝。--ClitheringMMXXI 2021年2月13日 (六) 16:17 (UTC)回复
維 基 百 科 政 策 簡 報
— 每月一期,掌握政策脈動 —
簡報發送時間:2021年2月2日 (二) 03:38 (UTC)

過去一個月(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內,中文維基百科之重要人事及政策變動大致如下,個別項目基本依變動或施行時間先後排序:

  人事動態

  方針與指引重要變動:重大的方針與指引修訂。過去一個月內,互助客棧方針區共有新提案29項,另有9項方針與指引相關提案獲得通過:

  1. 快速刪除方針》:修訂〈所有頁面〉和〈其他頁面〉等節,調整G10、G14和O1準則條文內容。討論紀錄
  2. 討論頁指引》:修訂〈用戶討論頁〉一節,禁止匿名用戶將其用戶討論頁中結束未過七日之討論移除或進行存檔。討論紀錄
  3. 新頁面巡查方針》:將預定進行的事實性修改交付公示並獲得通過。討論紀錄
  4. 傀儡方針》:將預定進行的事實性修改交付公示並獲得通過。討論紀錄
  5. 格式手冊(兩岸四地用語)》:調整「大陸」及「內地」等詞的使用規範,並相應將《避免地域中心方針》〈地理〉一節中重複之描述刪除討論紀錄
  6. 格式手冊(朝鮮半島用語)》:依據社群討論結果,正式訂立朝鲜半岛相關用語指引,優先適用於既有之《格式手冊》。討論紀錄
  7. 使用者頁面指引》:修正〈我的用戶頁上可以放些什麼內容?〉一節中與雙授權條款相關的過時內容。討論紀錄
  8. 申請成為管理人員指引》:經社群討論通過,將管理員和介面管理員二職完全分立、單獨計算申請成為介面管理員的冷靜期,並廢除管理員選舉「一票兩投」制度。討論紀錄
  9. 捷徑指引》:鑑於「MOS」(格式手冊)及「LTA」(持續出沒的破壞者)偽命名空間經社群討論通過正式建立,〈偽命名空間〉一節獲提升為指引,同時相應調整《快速刪除方針》〈重定向頁面〉一節,將上述偽命名空間新增至R2準則之例外。討論紀錄

  其他方針與指引雜項修訂,包括未於互助客棧方針區討論而進行之小修改、方針與指引之相應修訂或事實性修訂等。請核查此等修訂,若有需要,可提案至互助客棧方針區復議。

  其他重要社群動態:此處列出的動態雖不一定與正式方針或指引有關,惟對維基百科之社群或站務運作有一定影響。

File:Leung Ming Yin, Laurence.jpg文件存廢討論通知 编辑

 

您好,您先前上传的文件「File:Leung Ming Yin, Laurence.jpg」已被提出存廢討論正在討論文件的存廢
維基百科非常歡迎您上传文件,但請先看看非自由内容使用準則文件使用方針

某些問題圖片或许可以通過添加图像版权标志等重要資訊解決。請参与檔案存廢討論,您亦可以與提刪的維基人進行溝通,多謝合作!
幫助:互助客栈著作權IRC聊天頻道--廣九直通車留言2021年2月3日 (三) 04:43 (UTC)回复

歲在辛丑 恭賀新春 编辑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謹祝:
新春吉祥,身心康泰
事業進步,閭家平安

幾年沒上來,希望一切還好。

最近這段時間不常在DYKC看到您,不過香港歷史、英聯邦歷史這塊近年來也有幾個新進編輯,我覺得還好,希望您能夠繼續幫助他們。

春卷柯南-發前人所未知 ( ) 致意
國曆四七一七年十二月三十日
公曆二〇二一年二月十一日

維基百科政策簡報2021年2月號 编辑

維 基 百 科 政 策 簡 報
— 每月一期,掌握政策脈動 —

過去一個月(2021年2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內,中文維基百科之重要人事及政策變動大致如下,個別項目基本依變動或施行時間先後排序:

  方針與指引重要變動:重大的方針與指引修訂。過去一個月內,互助客棧方針區共有新提案32項,另有7項方針與指引提案獲得通過:

  1. 關注度指引(學者)》:修訂〈標準〉一節,調整第二點列舉的學術團體性質及範例。討論紀錄
  2. 爭議解決指引》:依據社群討論結果,將原《爭議解決指南》全文提升為指引。討論紀錄
  3. 共識方針》:修訂〈提案討論及公示時間〉一節,明確限制該章節內容的適用範圍。討論紀錄
  4. 格式手冊(兩岸四地用語)》:新增「大陸地區」、「臺灣地區」等詞的使用規範。討論紀錄
  5. 格式手冊(朝鮮半島用語)》:新增〈用詞〉一節,訂立「朝鮮半島」、「韓國」、「朝鮮」等詞的使用規範。討論紀錄
  6. 格式手冊(旗幟)》:依據社群討論結果,正式訂立旗幟相關格式指引。討論紀錄
  7. 避免地域中心方針》:對〈政治〉一節條文進行事實性修訂。討論紀錄

  其他方針與指引雜項修訂,包括未於互助客棧方針區討論而進行之小修改、方針與指引之相應修訂或事實性修訂等。請核查此等修訂,若有需要,可提案至互助客棧方針區復議。

  其他重要社群動態:此處列出的動態雖不一定與正式方針或指引有關,惟對維基百科之社群或站務運作有一定影響。

新特首辦大樓的啟用日期 编辑

不過我又不覺得要急於改回。 ——摩卡·賀昇 2021年3月28日 (日) 10:05 (UTC)回复

十分抱歉,我已經改回來了,謝謝您的指正!--ClitheringMMXXI 2021年3月28日 (日) 15:52 (UTC)回复

非常尊敬的/尊敬的 & 閣下 编辑

您好,想請教如果已使用閣下作為honorific suffix,那「非常尊敬的/尊敬的」是否則不能同時存在?謝謝──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111.255.226.205討論)於2021年4月6日 (二) 05:52 (UTC)加入。回复

謝謝你的留言,honourific suffix及prefix是英文語境中使用的稱銜,在翻譯成中文的時候,須考慮到中文的文法和語境。以信、達、雅為前提下,並不應該隨便機械化地依照「The Right Honourable」的表面含義譯成「非常尊敬的」。參考牛津英漢詞典,「The Right Honourable」只解作「閣下」;至於在中文語境中,官式公文和一般出版物通常只是將「The Right Honourable」和「The Honourable」在使用作人物稱銜時籠統譯作「閣下」,並不會將「非常尊敬的」用作人物稱銜。「The Right Honourable」和「The Honourable」作為人物稱銜使用的時候,頂多只在一些諷刺場合採用直譯,例如「這些“尊貴”議員只會白吃白喝」,但似乎僅此而已。同樣,參考香港在英國殖民地時期,坊間慣將「His Excellency」和「The Honourable」等譯作「督憲閣下」、「司憲閣下」和「議員」等。即使到今天,香港立法會議員享有「The Honourable」稱銜,中文作「議員」;但從不見有使用「尊貴的」和「優秀的」等直譯作為人物稱銜。
再者,其他英國貴族等級的稱銜,往往翻譯成中文後多只有作「陛下」(Her Majesty)、「殿下」(His Royal Highness)、「閣下」等。從來只有「女皇陛下」而不是「她莊嚴的女皇」;只有「威爾斯親王殿下」而非「他皇家高貴的威爾斯親王」;更是只有「威靈頓公爵閣下」(His Grace the Duke of Wellington)而不是「他優雅的威靈頓公爵」。如有需要,我同意在「The Right Honourable」的條文開首本身說明此一稱銜的直譯是有「非常尊敬的」的含義,但如果將直譯硬套用於人物稱銜中使用,恐怕只會讓有識之士貽笑大方了。--ClitheringMMXXI 2021年4月6日 (二) 17:45 (UTC)回复

您好,感謝您超超超級專業的回答!我是否可以以此為依據刪除溫斯頓·邱吉爾條目中infobox裡honorific-prefix的「尊敬的」?再次謝謝您。──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111.255.226.205討論)於2021年4月6日 (二) 19:40 (UTC)加入。回复

(:)回應,我認為是可以的,但可能會遇到阻力。其一,可能會被忠於直譯的編者回退;其二,infobox是從英文維基翻譯過來,部份欄位仍殘留歐化語句的影子,須要慎用;但infobox本身設計上引導編者填寫所有欄位,結果很容易讓編者畫蛇添足。建議可從源頭入手,把非常尊敬的條目移動成「The Right Honourable (英文稱銜)」,並在條目內文正確解說有關稱銜翻譯成中文後的使用習慣,但此舉同樣有可能遇到阻力,謝謝。--ClitheringMMXXI 2021年4月7日 (三) 14:46 (UTC)回复
返回“Clithering/留言存檔十五”的用户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