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區
洪山區是湖北省武漢市的市轄區,武漢七個中心城區之一。洪山區位於長江之畔,東湖之濱。全區土地面積509平方公里,常住總人口約173萬人,山水資源和人才資源都極為豐富。管轄區內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等院校16所;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3個。"兩院"院士44人,區內有武漢著名的科技一條街,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武漢·中國光谷"在東湖開發區落戶。區人民政府駐珞南街道珞獅路300號。
武漢市洪山區 | |
---|---|
市轄區 | |
坐標:30°30′00″N 114°20′37″E / 30.50000°N 114.34361°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湖北省武漢市 |
政府駐地 | 珞南街道 |
面積 | |
• 總計 | 573.28 平方公里(221.34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2,554,403人 |
• 密度 | 4,456人/平方公里(11,540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2,513,363人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430070 |
電話區號 | 27 |
行政區劃代碼 | 420111 |
網站 | 武漢市洪山區人民政府 |
洪山古名東山,唐貞觀四年(630年)尉遲敬德在此監修彌寺。南宋端平年間(1234一1236年),荊湖制置使孟珙為防範金兵南侵,上奏理宗皇帝頒髮帶金,下詔將隨州大洪山幽濟禪寺遷此,改東山為洪山,改彌陀寺為崇寧萬壽禪寺。到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又改為寶通禪寺,一直沿襲至今。[2] [3]
1986年以前,洪山區是武漢市的郊區,區域經濟以農業為主。1986年以後是武漢市以城帶郊的中心城區。全區自西向東呈半圓形,東抵鄂州市,南與江夏區接壤,西與武昌、青山兩區相鄰,北與黃陂區、新洲區隔江相望,是武漢的東大門。全區版圖面積57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82.6萬,常住人口超過100萬,轄8個街道6個鄉鎮。
建制沿革及歷史事件
編輯洪山地域自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起至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均屬武昌縣管轄。
晚清
編輯清朝末年,武昌縣下轄鄉,鄉下轄里,里下設保,保下設甲。在現洪山區境內設南鄉和北鄉。其中南鄉設上鸚鵡里(今青菱湖周圍)和下鸚鵡里(今黃家湖一帶),北鄉設6里,即:保安一里、保安二里(即今東湖一帶);永豐一里、永豐二里(即今嚴家湖、洪山、花山一帶)、招賢里、橫山里(即今張家鋪和青山一帶)。
中華民國時期
編輯在民國初期,沿用清末舊制。1927年武昌縣進行區劃調整,在今洪山區境內設10個鄉,即:武豐鄉、崇善鄉(今北湖及東湖周圍)、附城鄉、南湖鄉(今南湖周圍)、英豐鄉、恩場鄉(今黃家湖、青菱湖周圍)、昌明鄉(今石咀村)、永豐鄉(今花山、洪山、游家廟一帶)、八吉鄉(今八吉)。
1934年武昌縣進行區劃調整,在今洪山區境內設第六區和第七區。其中第六區設26個鄉,即:近港鄉、山內鄉、山外鄉、豐樂鄉、永壽鄉、胡墩鄉、洪廟鄉、東鄉、聖化鄉、沙口鄉、天興鄉、小乙鄉、海西鄉、石山鄉、游家廟鄉、竹橋鄉、火官鄉、堰房鄉、關廟鄉、溫洲鄉、吳立鄉、武豐下鄉、善後鄉、從大鄉、梅大鄉;第七區所設的鄉在今洪山區境內的有魯家鄉、駝子店鄉、福壽鄉、王店鄉。
1946年,武昌縣進行區劃,設新安鄉(今魯巷)、永豐鄉(今王家廟)、福壽鄉(駝子店)、招賢鄉(今張家鋪)、八吉鄉(今向家祠)、文明鄉(今石咀)、青山鎮(含今洪山區的鐵鋪嶺、武豐、賈家嶺、余土庫、方家嶺、火官、溫洲、法華、楠木、天興、挽月、演佛、胡墩、渡口、洪吉、新集、崇陽、蘆家嶺等村)。
中華人民共和國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即從1949年10月至2000年,洪山區在武漢市城市化進程中,區劃建置不斷變化,主要是:
1949年11月,武漢市在江南地區設3個郊區,即洪山區、武泰區和挹江區。其中洪山區位於東湖和沙湖之間,區機關駐官園灣1號,轄官園、武珞、沙湖、東亭4鄉。武泰區區機關駐武昌萬佛林,轄白沙、蓮溪、佛林、楠木、永安5鄉。挹江區機關駐武昌王家墩,轄建設、解放、和平3鄉。
1951年4月,為了加強對民主改革和經濟恢復工作的領導,中南軍政委員會和武漢市調整區劃,將洪山、武泰、挹江三個郊區合併為武漢市第八區(武昌郊區),區機關駐地在武昌官園灣1號。轄解放、建設、和平、官園、武珞、沙湖、東亭、白沙、佛林、永安、楠木、蓮溪、12鄉。
1952年7月,武漢市撤銷第八區(武昌郊區),分設南湖和東湖區。其中南湖區,區機關駐武昌苗園,轄永安、楠木、佛林、洪福、李家橋、青菱、花園、石咀、楊泗磯、老橋、馬驛、王家店、譚廟。譚佛、九夫、安家、湖口、油坊嶺、宗黃、福樂、滄海、烏龍22鄉;東湖區區機關先後在武昌曹家花園、周家灣、中高家灣等地。轄武珞、三合、魯巷、東湖、磨山、官園、龍王、溪橋、沙湖、東亭、楊湖11鄉。
1955年2月,武漢市將東湖區和武昌縣的第七區合併,成立洪山區。區機關駐武昌高家灣。轄洪山、武珞、蓮溪、魯巷、磨、長山、三合、聯合、中合、花山、春和、山湖、白滸、沿江、同意、太魯、大吳、劉黃18鄉和中南路街、武珞路街2個街道辦事處。
1956年6月,武漢市撤銷南湖區將武漢市江南的3個郊區(洪山區、南湖區和青山區)合併為洪山區和青山區。將原屬洪山區管轄的花山、中合、春和、聯合、大吳、劉黃、山湖等7個鄉劃歸青山區,又將原屬武昌區管轄的陸家街、千家街、珞珈山街劃歸洪山區,此時洪山區又將33個小鄉合併為蓮溪、東亭、南湖、喻家山、長春、長江、九峰、游廟、駝子店、黎明、建設、紅旗、和平、聯合、天興、前進、友誼、勝利、白滸等19鄉,中南路街、珞珈山街、千家街、陸家街等4個街道辦事處。
1958年8月,武漢市將市郊各小郊區撤銷,而成立了武漢市郊區,區機關駐地在漢口萬松園路2號,1959年2月又遷至武昌街道口珞喻路6號,即今洪山區機關駐地。郊區成立後,先後將小鄉合併成立10個農村人民公社。即:紅旗(後改為南湖)、長青(後改為青菱)、關山、紅焰(後改為花山)、東風(後改為北湖)、武東、和平、五一(後改為葛店)、先鋒(後改為漢橋)、紅星(後改為岱山)。其中漢橋、岱山、葛店3個公社於1960年7月劃出。
1960年4月,武漢市通過了《關於加強領導,發動群眾,開展城市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決定》,從5月至7月在原行政區劃的基礎上,建立9個以區為單位,以大型工廠企業、機關、學校為骨幹的城市人民公社,撤銷武漢市郊區,原郊區所轄的農村人民公社就近劃給各城市人民公社管轄。7月6日成立洪山(城市)人民公社。管轄武珞、珞珈山、濱湖、水果湖、東湖風景區等5個分社。
1961年3月武漢市將洪山區人民公社和關山人民公社合併,恢復行政區建置,成立武漢市洪山區。爾後,將原由洪山和關山兩個城市人民公社所管轄的農業生產管理區改為農業公社;同時將原城區公社建置撤銷,恢復街道辦事處。1963年6月,為便於管理,將武昌區轄的花山、尤廟兩個公社劃歸洪山區,又將洪山管轄的和平、聯合兩個公社劃歸武昌區。此時的洪山區轄東亭、蓮溪、南湖、魯巷、花山、尤廟、九峰等7個農村人民公社和喻家山、水果湖、珞珈山、中南路、武珞、濱湖、關山等7個街道辦事處。
1964年8月,武漢市為加強對市郊農村工作的領導,成立洪山和漢橋兩個郊區。原屬洪山區管轄的喻家山、關山、珞珈山、武珞路、中南路、水果湖、濱湖等7個街道辦事處劃歸武昌區;原武昌區轄的和平、聯合、青菱、石咀等4個農村人民公社劃歸洪山區;原屬青山區轄的環城、天興、建設、黎明、紅旗、火官、白滸、沿江等8個農村人民公社劃歸洪山區。加上洪山區原有的蓮溪、東亭、南湖、魯巷、九峰、尤廟、花山等7個農村人民公社,洪山區此時轄19個農村人民公社。為了便於實施領導,洪山區對所屬公社建置又作了調整:同年8月,撤銷沿江公社併入白滸公社;1966年3月撤銷火官公社,分別併入建設、紅旗公社;同年4月撤銷蓮溪公社和東亭公社合併而為洪山公社。至此,洪山區轄和平、聯合、青菱、石咀、環城、天興、建設、黎明、紅旗、洪山、南湖、魯巷、九峰、尤廟、花山、白滸等16個農村人民公社。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洪山區也同全國一樣處於混亂無序的狀態。中國共產黨武漢市洪山區委員會和武漢市洪山區人民委員會以及全區的經濟建設都遭到嚴重的衝擊和破壞。1968年2月,洪山區革命委員會成立。1975年2月根據武漢市的決定,調整洪山區所屬的農村人民公社體制,將16個公社合併為7個公社。即:洪山、魯巷、南湖合併為洪山公社;青菱、石咀合併為青菱公社;九峰、尤廟合併為九峰公社;花山、白滸合併為花山公社;黎明、建設、紅旗合併為建設公社;環城、聯合、和平合併為和平公社;天興公社。
1976年1月武漢市行政區划進行部分調整,將漢橋區撤銷併入洪山區,此時,洪山區成為環繞武漢市的大郊區。轄有洪山、青菱、和平、花山、建設、九峰、天興、江堤、永豐、長豐、後湖、諶家磯等12個公社和琴斷口、唐家墩2個街道辦事處。
1984年1月,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國務院關於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人民政府的指示精神,洪山區所轄農村人民公社改為鄉。
1985年1月,武漢市為適應大城市改革開放的需要,推行以城帶郊的城區管理體制,因此將洪山區管轄的江堤、永豐、長豐、後湖、諶家磯等5鄉以及琴斷口、唐家墩、岱山(1980年1月成立的街道)等3個街道辦事處分別劃為礄口區、漢陽區和江岸區。
1986年7月,武漢市進行區劃調整,將原由武昌區管轄的關山街、獅子山街、葛化街以及珞珈山的大部分組建成的珞南街,劃歸洪山區管轄;1987年1月,又將原屬鄂州市的左嶺鎮劃歸洪山區。至此,洪山區管轄天興、和平、建設、洪山、青菱、九峰等6個鄉,花山、左嶺街2鎮以及關山、獅子山、珞南、張家灣、葛化、紅旗等6個街道辦事處。
1993年7月左嶺鎮同葛化街合署辦公;1994年青菱鄉同張家灣街合署辦公。
2003年,區委、區人大、區人民政府和區政協機關遷駐珞獅路318號。
2006年,撤銷和平鄉與洪山鄉,設立和平街辦事處與洪山街辦事處。
地理環境與物產資源
編輯洪山區屬亞熱帶季同濕潤區,光能充足,雨量充沛,為生物資源提供良好條件。境內磨山、桂子山、喻家山、九峰山、馬鞍山等四季常青。樹蔭成行,花卉繁多。成片的校風光、田園風光和道路景觀在武漢市內形成鮮明特色。
區內樹種72種以上。用材林有松、棟、楓香、柏、苦驚、刺槐、柳等八種鄉土樹及泡桐、池杉、水杉、杉林[需要解釋]、落羽松、濕地松、川柏等七種引進樹:經濟林有油桐、板栗、枇杷、桃、李、梨、棗、桑等八種鄉土樹及油菜、核桃、蘋果、柑桔、山植、獼猴桃、草莓、茶葉等八種引進樹。此外,還有豐富的園林綠化樹種、花卉、竹類和草皮。在偏遠的壟崗深處,有野生塊根植物和野生果及藥材,有可食用的野菜:地米菜、野克菜、野韭菜、首稽、馬齒克等。在湖邊沼澤地,有黎蒿、野蒿芭、蘆葦。在湖面上有浮萍、水葫蘆、水浮蓮等水生植物,湖內有野藕、野菱角、雞頭包等。
氣候特徵
編輯洪山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區,光能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水熱同季、四季分明、乾濕明顯,無霜期長,適宜蔬菜等農作物的生長和漁牧業的養殖。全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50~2050小時,太陽輻射總量為106~110卡/平方厘米,無霜期平均為240~205天,年平均降水量為1150~1190毫米,並與光熱同季,主要集中在農作物需水的4-8月。光、熱、水資源豐富,並且具有組合優勢,為農業、漁業、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氣候條件。但是,區內光、熱、水分佈不均勻,變化較大,冬、夏季日照相差約一倍,一年中氣溫變化大,最熱的七月份平均氣溫29°C左右,最冷的元月份平均氣溫4°C,存在着夏季高溫,冬季冷凍等弊端。降雨量一般集中在4-8月,通常春夏多雨,秋冬少雨,在季節上分佈不勻,春季陰雨連綿,夏季大暴雨,突發性強,日降雨量最多達248毫米,秋冬降雨較緩和,冬季時有乾旱發生。
洪山地區年均氣溫16.3°C,農業界限溫度高於5°C者為283天,高於10°C者235天,高於20°C者136天,無霜期236天,年均日照時數2087時,年均降雨量1163mm。加上長江環繞全區東北西三面湖泊星羅棋佈,地勢略有起伏。故湖泊效應、壟崗效應、城市效應明顯。這些氣候因素的綜合影響為洪山區蔬菜生產創造了優越條件。
地質水文
編輯地層
編輯洪山區的地層屬於跨及秦嶺、揚子兩個一級地層區,第四紀堆積物分佈最廣,佔總面積的80%以上,基岩僅在南望山、喻家山、九峰山、獅子山等低山處有出露。
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統為沖積層、湖積層、湖沖積層。主要分佈在天興洲、和平、建設、青菱等Ⅰ、Ⅱ級階地處。洪山區珞南街、關山街、獅子山街、洪山鄉南湖一帶等為新生界第四系中更新統沖洪積粘土層,屬三級階地,厚度10一40粘米。九峰山、馬鞍山、南望山、喻家山、獅子山等低山處為志留、泥盆、石炭、二迭系砂岩、頁岩、灰岩、白雲質灰岩等。
地質構造
編輯洪山區在大地構造上位於淮陽山字型構造南孤西翼,主要受控於燕山期構造運動,表現為一系列走向近東西至北西西的線型榴皺,及北西、北西西、北東和近東西的正斷層、逆斷層及逆掩斷層。
本區分佈地層有古生界砂岩、頁岩、灰岩及泥岩;中生界的砂礫岩、砂岩、頁岩及泥岩;新生界的粘性土、砂、砂礫石等,志留系頁岩常組成背斜軸部,背斜兩翼依次為泥盆、石炭、二迭、三迭各岩層。三迭系地層常組成向斜的槽部。由於強烈的南北向壓應力作用,形成了東西向的緊密褶皺,並伴隨壓扭性斷裂。
在南北向主應力支配下,還發育有其它次一級的構造,即北北東及北北西兩組張扭性斷裂。
本區現代構造運動呈現慢慢下降的性質,新構造運動升降幅度不大,是一個相對穩定地帶。
礦藏
編輯現已探明洪山區內礦產類有玻璃石英礦、建築石材、磚瓦粘土、水泥粘土、還有礦泉水。
玻璃石英礦在九峰大長山一帶,約800萬立方。建築石材分佈在花山、九峰、左嶺。磚瓦粘土在花山、九峰、左嶺、建設、洪山等鄉鎮。水泥粘土在九峰、和平和建設鄉,都未開採。
馬鞍山森林公園有一礦泉井,儲量較大,正準備開發。左嶺鎮泉井村也有一口礦泉井,是一地下噴泉,儲量較大,也在開發之中。
湖北省商業專科學校操場和洪山鄉幸福村這兩個地方有地熱。商業專科學校操場地熱在37.5℃--23℃之間。
地形特徵
編輯洪山區地貌以平原為主,有山有水,水闊地寬,西北略低,東南略高。全區93%的土地低於海拔40米,平均高程為海拔25.3米,最高點為九峰鄉與江夏區交界處的丁管山,海拔201米,最低處為北港村17.3米。丘陵崗地分佈在花山、九峰、洪山、青菱等鄉鎮內。轄區內桂子山、喻家山、南望山、九峰山、花山、白滸山等由中部向東部連綿延伸,與南湖、嚴東湖、嚴西湖等天然湖泊交相呼應。境內中部、自西向東有低崗伸延,東部則以壟崗平原為主。丘脊崗坡多、呈東西走向,形成較大範圍的天然屏障。區內的長江岸長約66.2公里。境內大小山峰,一般座東向西,呈帶狀延伸,湖泊14個,山水相依,河汊相錯,自然景色十分壯觀。
按地貌成因類型可分為低山丘陵、剝蝕堆積平原及堆積平原三個類型。
低山丘陵區
編輯主要分佈在區內花山、九峰鄉及左嶺鎮、關山街,由南望山、喻家山、九峰山、花山、白滸山、馬驛山等多個低山丘組成,呈近東西向斷續展布。低山坡角較緩,為10一35°,海拔高程一般在80-120米。標高100米以上者多見有基岩出露,標高100米以下的低丘及山間凹地多為近代殘坡積物堆積。全區最高點為九峰鄉的馬驛山,海拔177.05米。
剝蝕堆積平原區
編輯主要分佈在區內珞南街、獅子山街、關山街、洪山鄉一帶,相當於長江三級階地,主要由中更新統(Q2)洪沖積層粘土、粘土夾砂礫石組成。海拔高程一般25-45米左右。其上溝谷發育,呈壟崗波狀地形特徵。
堆積平原區
編輯主要分佈於區內長江岸邊,如建設、和平、青菱、洪山鄉、天興洲一帶。由全新統(Q4)沖積亞粘土、亞砂土及湖積、湖沖積的淤泥、淤泥質粘土、亞粘土組成。相當於長江的一級階地及河漫灘,海拔20-22米,高出長江水面1-7米,地勢平坦、開闊、微向江心傾斜。
洪山區地處江漢平源中下游地段,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生物氣候地帶,境內地形由丘陵、壟崗平源、平坦平原三種地貌單元構成。
土壤類型
編輯區內土壤有潮土、水稻土、黃棕壤土和少量紅壤土四個土類。根據地形特點可劃分為「三個類型區」,即:環城平原菜副食品生產區。主要構成為沖積平原和湖積平原,生產條件較好,以潮土類為主,地勢平坦,土壤肥力較高,抗旱能力強,是蔬菜生產的主要基地。東部壟崗糧林多種經營區。為鄂東南低山丘陵的延伸部分,有82個山頭,地形波狀起伏,壟崗相間。壟崗下部以水稻土為主,肥力度、水、氣、熱等資源狀況良好是糧食、油料的主要產區。壟崗中部以黃棕壤土為主,土質粘性重,供肥性差,但可人為改造成性狀較好的白散土、黃土,以種植果樹等經濟作物為主。壟崗上部為少量紅壤土,酸性強,土層薄,肥力低,水土流失嚴重,僅為林業利用。水產養殖區分佈在全區各鄉鎮,湖泊、塘堰、精養魚池匯集了大面積地表徑流,蓄積養豐富的有機物質和無機鹽類,加上菜葉邊皮,城市生活污水和工副業殘渣等構成了豐富的餌料資源,滋養着水生動植物。
分佈
編輯宜於糧油生產的土地4萬畝,主要分佈在花山鎮8335畝,左嶺鎮8085畝,建設鄉5205畝。次適宜土地以建設鄉為最多,其次是青菱、九峰、花山等鄉鎮、共有次適宜土地27萬畝。
就土地利用現狀而言,左嶺鎮的糧油用地佔其面積的70%以上,佔全區糧油處植面積的24.2%以上。花山鎮糧油生產面積佔全區18.5%,九峰佔21.8%。
宜於林果發展的土地有2.6萬畝,集中分佈於九峰鄉的壟崗地帶。
本區中淤積平原、壟崗平原土層深厚、肥力較高。即使在崗坡地區,黃土發良良好,質地粘重,表層疏鬆,宜於林木、果樹生產。崗地中、上部則以死黃土、紅壤為主,這些土壤雖肥力較低,致使生產性能差,但發展林木業有利水土保持和有機質積累。
宜於蔬菜生產的潮土面積76383畝,主要分佈於沖淤積平原20m-30m高程帶,其中灰潮土佔91%以上是蔬菜生產的最適宜土壤。另一種適宜蔬菜的土壤是黃棕壤,有12278畝,其中大部分分佈於20-30m高程帶,另外30-40m高程帶也有相當多的分佈。
地表水
編輯洪山區地表水資源非常豐富。長江從洪山區西南流人,從洪山區東北出境,流程75公里,水位通常在14.57~20. 05米。除長江外,還有巡司河,它發源於湯遜湖,經武太閘流入長江,全長16公里。湖泊塘堰在區內星羅棋佈,是著名的「江漢湖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大小湖泊14座,常年水面面積113km²,可蓄水2.46億方。按自然特徵可分水系包括湯孫湖水系(湯孫湖、黃家湖、青菱湖、野湖),東沙湖水系(東湖、沙湖),北湖水系(嚴西湖、清潭湖、嚴東湖),天興水系(長江中一個孤立的江心洲)。全區水面積19.9萬畝,占洪山區總面積的23.3%,在全國大城市區域中居首位。
地下水
編輯洪山區地下水按含水岩層性、賦存條件可以分為三大類:鬆散岩類孔隙水、碳酸鹽岩類岩溶裂隙水、碎屑岩類裂隙水。
孔隙潛水含水層斷續分佈於區內長江一級階地前緣及長江心灘白沙洲。其含水層頂板埋深幾米至二十幾米。承壓水頭埋藏較淺,一般為2一6米,水量較豐富,易開採。
碳酸鹽岩類含水層位於區內灰岩、白雲質灰岩地層中,多被第四系地層覆蓋,岩溶裂隙水含水層的富水性極不均一,在岩石破碎、斷裂發育,岩溶發育處,岩溶水明顯富集。
碎屑岩裂隙水含水層分佈於區內砂岩、粉砂岩、砂礫岩、礫岩地層的斷層、裂隙帶中,大多為第四系粘性土層覆蓋,富水性也極不均一,斷裂破碎帶發育部位水量較豐富,斷裂發育較差則水量較小。
另外,區內還有幾口古井:街道口一帶的四眼井,井徑0.5米,深40米,井下有4個天然水眼,20世紀50一60年代以前是當地居民汲水處。該井在修建烙瑜路時遭毀棄。優虎山的卓刀泉有一泉井,馬鞍山村及左嶺各有一泉井。
區內地下水化學類型主要為重碳酸鹽類地下水,各類地下水礦化度一般均小於:克/升,屬低礦化度淡水,水質較好。
土特產
編輯毛澤東主席1956年5月31日暢遊長江,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水調歌頭·游泳》,詞開頭兩句就運用典故說明自己的行蹤:「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隨着毛澤東同志《水調歌頭·游泳》在全世界的傳播,武昌魚名揚天下。由於水產科技的發展,武昌魚人工繁殖的問題得到解決。武昌魚不僅在全國29個省市安家落戶,而且還作為對外交流的友好使者,先後到日本、美國、墨西哥、剛果等國家「安家」。
武昌魚得名已有1726年的歷史。要說武昌魚,先得談武昌。公元221年,三國時代吳國的開國君王吳大帝孫權,徙都湖北省鄂州,取「武而昌之義」,改「鄂縣」為「武昌」。265年,吳國末代皇帝孫皓再度自建業(現江蘇省南京市)遷都「武昌」,其左丞相陸凱上疏,引童謠云:「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4],作為反對遷都的依據。據這一文字記載,武昌魚得名已有1726年的歷史了。
武昌魚的學名為團頭魴[5]。團頭魴是1955年到別鑑定的一種新魚種,是經過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易伯魚在湖北省內梁子湖實地調查大量材料,經分析研究後定名為團頭魴的。
1955年,易教授在湖北水生生物研究所編輯的《水生生物學集刊》第二期第115頁至122頁撰文:《關於魴魚(平胸鯿)種類的新資料》中,把團頭鯿同三角鯿進行了比較研究,團頭鯿具有以下主要特點:一,團頭鯿吻端鈍圓,同三角鯿比較,口寬些,上下曲頜曲度小:二,團頭鯿的頭長一般略短於三角鯿:三,團頭鯿尾柄最低的高度總是大於長度,三角鯿尾柄的長度和最低高度幾乎相等:四,團頭鯿瞟的中室是最膨大的部分:五,團頭鯿腹椎和肋骨13根,三角鯿腹椎和肋骨10根:六,團頭鯿的體腔全都是灰黑色的,三角編為白色,帶有淺灰色的色素。還有目眶上骨、腮耙等方面的特點。通過比較分析研究後,易教授認為,團頭鯿與三角鯿區別非常明顯,應把原來魴魚的學名保留給三角鯿,另為團頭鯿定一個新學名,應為團頭魴。
1957年,毛主席《游泳》詩發表後,有人認為,武昌魚就是指鄂城的樊口鯿魚,當時,易教授認為,樊口鯿魚包括三種,即團頭魴,三角鯿,長春鯿,其中只有團頭魴是梁子湖的特產,三角鯿、長春鯿在全國分佈很廣,不能把這兩種鯿魚叫武昌魚。也就是說,現地跨武漢市洪山區和鄂州市的梁子湖,在歷史上屬「武昌」轄地,只有梁子湖的特產團頭魴,才算得上正宗的武昌魚。
歷代詩人,以武昌魚借喻鄉關之情,讚美武昌魚這一美味珍饈。蘇東坡詩云:「長江繞廊知魚美」,也是指武昌所產而言的。南北朝時代的大詩人庾信,在《奉和永豐殿下言志十首》詩中寫道:「還思建業水,終乙武昌魚。」唐代大詩人岑參在《送費子歸武昌》詩中寫道:「秋來倍憶武昌魚,夢著只在巴陵道。」南宋范成大1177年8月,途經鄂州,在《鄂州南樓》詩中寫道:「卻笑妒鄉垂釣手,武昌魚好便淹留。」歷代詩人食了肉味鮮美的武昌魚,「終憶難忘」,形諸筆墨。武漢市洪山區東南隅靠近梁子湖,梁子湖是武昌魚的母親湖。洪山區有可養魚淡水水面172萬公頃,年產鮮魚兩千萬公斤。以烹調武昌魚著稱的全國一級廚師盧永良,就生長在洪山區的養魚之村。他做的清蒸武昌魚、花浪武昌魚、楊梅武昌魚等,使人食而回味無窮。
保豐綠茶,即武漢市洪山區九峰鄉保豐村林場生產的綠茶,其品種有毫鋒、銀芽、龍井、毛尖、珍眉等。保豐綠茶於1971年問世,便非同凡響,1982年首次參加武漢市茶味評比便獲獎,此後,不僅在市級評比中年年獲獎,還進入湖北省名優茶的行列。1986年保豐毫鋒被評為省優良產品,次年被評為省優質產品。1993年上了一個新台階,毫鋒與銀芽均獲省一等獎。1994年,毫鋒獲省優良獎,銀芽獲省特等獎。在全國性的「94中國陸羽杯」茶葉評比中,榮獲一等獎。自此,保豐綠茶不僅名滿三鎮,還在《湖北名優茶》一書佔有一席之地:不僅進入全國名茶行列,還受到聯合國環保組織官員以及朝鮮、泰國、日本等國際友人的讚譽。保豐綠茶不愧為江城茶中佼佼者。
保豐綠茶之所以成為享譽神州的名優茶,首先得益於茶樹生長的優勢。保豐茶園在群山環抱之中,繁茂蔥籠的林木使這裏氣候濕潤,空氣清新,茶樹植根的土壤深厚肥沃,加之管理精細,構成了茶樹生長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老齡茶樹保嫩性強,幼齡茶樹苗壯成長,而且使茶樹葉上的葉綠素、蛋白質、氫基酸、芳香油等也含量豐富,這便為製成上等好茶提供了物質基礎。
洪山菜苔,俗稱紅菜苔,色紫紅、花金黃,是武漢地區的特產。據史籍記載。紅菜苔在唐代已是著名的蔬菜,歷來是湖北地方向皇帝進貢的土特產,曾被封為「金殿玉菜」,與武昌魚齊名。它營養豐富,含有鈣、磷、鐵、胡蘿卡素、抗壞血酸等成分,丙種維生素比大臼菜、小白菜都高,且色澤艷麗,質地脆嫩,為佐餐之佳口。洪山菜苔,尤以洪山寶通寺至卓刀泉九嶺十八嶺十八凹一帶出產的品質最佳。優質紅菜苔只產在洪山,若遷地移植,不僅顏色不同,品味也有差異。民國初年,黎元洪離開湖北,到北平當大總統時,每臨冬天,必派專差到洪山來運紅菜苔。由於長途大批運輸。鮮菜運到北平後,時間一久,菜苔失去原有的色澤和鮮昧,感到美中不足。於是有人出謀把洪山的泥土裝上幾火車皮運往北平試種,結果,菜苔雖長出來了,但色不紅,味不鮮。試種失敗,更感到洪山菜苔之可貴,以後不得不沿用老辦法,用火車成批運送菜苔到北平。
湖北土特產以往有這樣的順口溜:「黃州蘿蔔巴河藕,洪山菜苔孝感酒」,而洪山菜苔更受大家的青睞。所以清代詩人陳廣敷寫詩讚道:「紫干經霜脆,黃英帶雪嬌,晚藕珍黑白,同是楚中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央工作的湖北籍領導同志,如董老和李先念主席等,都深愛家鄉土產,每年冬春托我省派專人在洪山採購菜苔,交便機捎往北京供老同志佐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有一年春節前,武漢有位個體戶,運了一汽車洪山菜苔到廣州試銷。那邊的湖北同鄉看到多年未見的家鄉土特產,都很高興,便分運了一部分到香港。時值春節前夕,在港的鄂籍同胞看到洪山菜苔,倍感親切,爭相競購,一時店前道塞,供不應求。經營者為了讓更多的人分享家鄉特產昧,就一把分成四把出售,有一位鄂籍老同胞購到一把菜苔,無限感慨地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洪山菜苔傳鄉情。」
多年來,為了保持和提高洪山菜苔的優良種性,洪山區蔬菜主管部門的科技人員與華中農業大學園林系的師生們一起從「胭脂紅」品種中,以早熟為目標,進行系統的選育生產,培育出「十月紅」「大股子」洪山菜苔新一代優良品種。現有僅洪山區每年栽種洪山菜苔面積就在七千畝左右,產量800—900萬公斤。每年8月下旬播種,11月上旬開始收穫上市,至翌年春分前罷園,二、三月是上市高峰期,應市時間長達5個月。每屆春節幾乎家家必備,是春節期間待客、送禮的佳品。且食用方便,葷食、素炒、淹制都具有獨特的風味。
地處長江武漢河段中心、四面環水的天興鄉(即天興洲),面積約25平方公里。地勢平坦,土質肥沃,適於種植蔬菜瓜果。
天興韭黃引種自四川成都的優良品種——犀蒲韭中的鐵杆子,葉片寬,假莖長而粗壯,質地細嫩,味道鮮美,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鈣、磷、鐵、胡蘿卡素、多種維生素和其它人體生理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對壞血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有輔助療效。
1989年,市科委將天興鄉列為武漢市韭黃生產基地,種植面積800餘畝,具有年產韭黃10多萬公斤、韭青560多萬公斤、韭花3萬多公斤的能力。
位於武昌南郊的青菱鄉,河渠縱橫,大、小湖泊密佈,大江南水鄉之特色。107國道兩側,荷塘一個接着一個,左側有煙波浩瀚的黃家湖,右邊有一望無垠的青菱湖,還有名不見經傳的野湖、柴湖等。湖周圍淺水的地方盛產蓮藕,每到夏季,荷花盛開,其美景,其雅趣,令人難以忘懷。
青菱鄉現有面積68平方公里,黃家湖為6000畝,青菱湖為9000畝,野湖3400畝。所產蓮藕原系野生,上世紀70年代後實行人工栽植,產量迅速提高,成為武漢人民日常生活喜愛的佳品,並向國內外開拓市場。青菱蓮藕為娘湯的上乘配料,煨出的肉湯顏色純正,味道甜美,粉爛爽口,故有與月湖藕齊名之說。
天興洲的西瓜在湖北、武漢一帶頗有名氣,其特點是瓜皮薄,水份足,含糖度高。
天興洲是由長江上游泥沙沖積而形成的,四面環水,成為「武漢火爐」中的一個晝熱夜涼的「特區」,而且土質鬆軟肥沃,耕層深厚,透水性強,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對西瓜的生長極為有利。在一般情況下,天興洲的西瓜含糖量比其他地區高2-3度。因此,天興洲的西瓜譽滿武漢三鎮,天興洲被江城人民稱為「江心瓜洲」。
天興人種西瓜,歷史悠久,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早在清朝末年,一群逃荒的貧苦農民從河南、安徽等地來到天興洲安家落戶,他們開墾荒地,以種植小麥、黃豆、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少數農戶也從河南、江西引進一些西瓜種植,雖然種植的數量不多,但從此開始了天興洲種西瓜的時代。那個時期都是種的大籽西瓜,主要品種有:三義瓜、黑油皮瓜、黑桃皮瓜等。
解放後,西瓜種植有了較大發展。據統計,1951年種植西瓜1000畝左右。1958年,其種植面積有2000多畝,約佔耕地總面積的25%。1969年至1972年間,西瓜種植面積達到耕地總面積的30%。為了純潔西瓜品種,提高產量,1971年開始「南繁」育種〈到海南島育種〉,引進小籽西瓜「雜交一代」。試種的結果證明,這種小籽西瓜肉汁多,含糖度一般達到10度左右,產量也很高,平均畝產達到7-8千斤。1973年第二批育種小分隊到海南育種,從海南帶回了一批雜交良種,在天興洲全面推廣種植小籽西瓜,從此淘汰了大籽西瓜。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天興鄉逐步建立和健全了西瓜生產的科研機構和專業技術伍。除鄉農科所外,鄉農辦也重點抓西瓜生產。1979年至1980年,又先後派出兩批人馬到廣西南寧搞雜交制種,培育良種,大力推廣新培育的「新澄雜交一代」、「鄭雜五號」和「中育一號」等優良品種。特別是「中育一號」瓜,皮薄紅瓢,肉質細嫩,味甜多汁,含糖度最高可達13度,品質極佳,堪稱西瓜中的上品。天興鄉政府、天興鄉農科所還十分重視指導村民科學種植西瓜,採取舉辦西瓜栽培技術培訓班,組織科技攻關小組等形式,不斷研究發展西瓜生產。由於天興地勢平坦,晝夜溫差大。白天吸熱快、增溫高,光合作用強,同化物質積累多;晚上氣溫低,物質消耗少,有利於根系的正常發育和對水份養料的吸收,正適宜於西瓜的生長。根據這一特點,天興人民在西瓜生產上,不斷改進耕作技術,改良品種,提高種植質量,促進了西瓜生產。
動植物
編輯野生動物
編輯洪山區是典型的壟崗區域,小山丘上毛皮獸類很少,由於開荒種田,開荒種樹,野生動物已瀕臨絕跡。
哺乳動物,郊區常見的有狗灌、豬罐、黃鼠狼、松鼠、狸貓、刺蝟、野兔等。鳥類有雁、鶴、鸛、鸕、鵜、鷗等。在長江里的水生動物有白鰭豚、中華鱘、江豚等;湖池塘的水生動物有魚、鱉、蟹、蝦、鱔、蚌和螺、蛇類等。
家養動物
編輯常見家養動物有耕牛、奶牛、羊、馬、驢、騾、生豬、雞、鴨、鵝、兔、貓、狗、鴿、鵪鶉等。
淡水魚類
編輯洪山區地處「魚米之鄉」的江漢平原東部。境內湖港縱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時間長,為發展水產養殖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全區有養殖水面16、2488萬畝,佔全區總面積的38.79%。區內湖泊利用率75.2%,其中青菱鄉、洪山鄉的利用率分別為93%和87.8%。在總養殖水面中,精養魚池佔20%。
區內魚類天然品種有136種,常見的有烏魚(才魚)、翹嘴(魚白)、戴氏(魚白)、蒙古紅(魚白)、紅鰭(魚白)、䲎魚、鱖魚、鰣魚、鮰魚、銀魚、白鱘等。
養殖品種有11目22科88種,主要有青魚、鯉魚、鯇魚、鰱魚、鱅魚(胖頭魚)、鯽魚(喜頭)、鯰魚、鯝魚、長春鯿、三解魴、團頭魴、雜交鯉、烏鯉、黃尾刁、異育銀鯽、尼羅羅非魚、散鏡鯉、荷花紅鯉和黃鱔等。
名優動物
編輯牲豬共有14個品種。地方品種以大圍、太湖、通城豬較好。外來品種中以長白、大白為優。
牛有6個品種,奶牛以黑白花牛較好,耕牛以濱湖水牛,雜交水牛為優。
武昌魚正宗武昌魚產於梁子湖,武昌魚的學名為團頭魴。隨着毛澤東一首名詞《水調歌頭·游泳》在全世界的傳播,因而武昌魚名揚天下。
白鰭豚屬哺乳綱、鯨目、齒鯨亞類、喙(鰭)、豚科,是中國古老的特有而又瀕臨滅絕的物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鰭豚在長江繁衍生息分佈於長江中、下游、洞庭湖一帶,長大後出海環遊,每到春季,又結隊返回。武漢水生所(南望山)從1980年開始,對白鰭豚進行人工餵養和研究。
行政區劃
編輯街道名稱 | 面積(平方公里) | 人口(萬人) | 社區居委會(個) | 村委會(個) |
---|---|---|---|---|
珞南街道 | 15.3 | 24.0 | 26 | - |
關山街道 | 25 | 24.0 | 27 | - |
獅子山街道 | 15.1 | 3.3 | 13 | - |
張家灣街道 | 26 | 6.0 | 18 | - |
梨園街道 | 3.76 | 4.0 | 9 | - |
卓刀泉街道 | 13.5 | 16.0 | 19 | - |
洪山街道 | 25 | - | ||
和平街道 | 22 | 15.0 | 25 | - |
青菱街道 | 62.5 | 9.4 | 10 | 1 |
八吉府街道 | 54.45 | 2.4 | 1 | 14 |
關東街道 | 27 | - | ||
花山街道 | 54 | 3.13 | 9 | 13 |
左嶺街道 | 48 | 4.2 | 6 | 16 |
九峰街道 | 48 | 2.2 | 9 | 10 |
天興鄉 | 26 | 0.6 | - | 3 |
清譚湖辦事處 | 17.19 | 0.7 | - | 6 |
東湖風景區街道(洪山) | 14 | |||
註:1.洪山街道、關東街道、東湖風景區街道(洪山)面積、人口暫無數據。 |
人口
編輯武漢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洪山常住人口為1728811人[8],男性人口佔比51.84%,女性人口佔比48.16%,年齡結構中0-14歲佔比10.76%,15-59歲佔比77.09%,60歲以上佔比12.14%,65歲以上佔比8.09%。
經濟
編輯2007年,全區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94.38億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15%。三次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11:32.14:63.75調整為3.35:33.58:63.07。全年新增就業崗位8533個。[9]
全區實現生產總值224.9億元,比上年增長15.0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5億元,增長20.95%;全口徑財政收入26.5億元,區級財政收入7.19億,分別增長 26.2%和2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9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901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21%和10.19%。
農業和農村經濟
編輯全年完成農業增加值8.1億元,比上年增長1.88%。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54億元,增長1.88%,其中,實現種植業產值7.42億元,增長8.95%;實現畜牧業產值2.05億元,下降16.67%;實現林業產值0.05億元,增長2.04%;實現漁業產值3.89億元,增長1.04%。全年糧食總產量2.63萬噸,增長6.91%;棉花總產量825噸,增長261.9%;油料總產量3857噸,下降5.04%;蔬菜總產量46.58萬噸,增長0.02%;生豬出欄10.8萬頭,增長30.46%;家禽出籠167.09萬隻,下降41.13%;肉類總產量1.37萬噸,下降32.15%;禽蛋產量00.54萬噸,下降18.18%;水產品產量4.14萬噸,增長7.53%;水果總產量0.53萬噸,下降14.51%;牛奶產量0.0553萬噸。年末全區農田有效灌溉面積6852公頃。
工業
編輯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50.23 億元,比上年增長24.28%,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全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5.56 億元,增長20.85%。截至年底,全區共有個體私營工業企業5036個,從業人員20228萬餘人,全年實現產值217853 萬元。全年轄區商業企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61566萬元, 比上年增長18.8%。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完成零售額1657262萬元,增長16.4 %;餐飲業完成零售額201641萬元,增長23%;其他行業完成零售額2663萬元,增長14.3%。截至年底,全區共有登記註冊商品交易市場101個,商業從業人員13萬人。
科技產業
編輯全區科研機構56個,全年實施科技計劃項目60項,投資總額3.956億元。全年實現技工貿總收入83.69億元,比上年增長28.59%。全年登記科技成果35項,其中,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成果29項。全年專利申請2424件。至年末,全區累計申報審批高新技術企業126個,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65.5億元。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1008個,其中當年新增196個,全年技術市場簽訂各類技術合同 104項,合同成交額7.2億元,比上年增長219%。
建築業
編輯全區有建築企業199家,從業人員29832人,全年有資質的建築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356214萬元,比上年增長3.6 %。全年完成建築業增加值6.24萬元,比上年增長2.1 %。全年建築施工企業施工工程質量優良品率達44.1%。全年建築業勞動生產率13.8 萬元/人,比上年增長1.2%。全年建築企業施工項目303 個,竣工項目126個;施工面積235.6 萬平方米,增長5.7%,竣工面積60.9 萬平方米,增長5.2 %。
固定資產投資
編輯全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77113億元,完成爭取目標102.57%,比上年增長18.04%。其中:城鎮投資占投資總額94.87%。全年第一產業完成投資20000萬元,同比增長36%;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6.32萬元,同比增長30.5 %;第三產業完成投資89.37 萬元,同比增長15.7 %。
國內貿易
編輯全年區屬商業企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9157元,比上年增長28.2%。各行業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完成零售額1388092元;餐飲業完成零售額176755元;截至年底,全區共有登記註冊商品交易市場55個,商業從業人員20 萬人。全年區屬商業完成銷售收入336735萬元。
對外經濟貿易
編輯全年外貿出口創匯499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5.8 %。全年直接利用外資7000萬美元,增長14.7%。全區累計批准三資企業210 個,其中當年新增三資企業8個。
財政收入與支出
編輯全年實現財政收入265499萬元,比上年增長26.2 %,地方財政支出109401萬元,增長22.7%。完成地方財政收入71874萬元,增長22.5%。
社會
編輯教育
編輯2007年,全區普通中學41所,在校學生30420人,下降2.66%;職業學校6所,在校學生3533人,增長11.73%;小學67所,在校學生34275人,下降5.33%;幼兒園54所,在園幼兒10898人,增長25.1%;6~11歲人口入學率100%,12歲~14歲人口入學率100%。小學在校生輟學率0%,初中在校生輟學率0.32%。初中生畢業一次合格率99.55%,高中生升學率為89%,其中上省線1655人。全年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竣工面積13524平方米,改造中小學校危房面積4000平方米。全區累計建立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1個,全年完成職工全員培訓 5736人次。
文體
編輯2007年,全區有文化事業機構3個,其中文化館1個,影劇院1個,圖書館1個,藏書14.5萬冊(不包括區內大學圖書館藏書,其中僅華中科技大學圖書館藏書579萬餘冊[10]);從業人員78人。全年開展大型群眾文化活動60次,文化市場管理稽查覆蓋率達98%,音像製品案件查處率達100%。2007年中國第八屆藝術節,「我哥四」獲獨唱類群星大獎。攝影作品《家園》或群星獎。
全區共開展大型群眾性體育活動180次,參加活動人數3萬人,有36萬人參加全民健身活動,體育人口達到40萬人,組成參加市級以上體育競賽54人次。
醫療衛生
編輯2007年,全區有各類衛生機構508個,其中醫院41個。有衛生技術人員5014人,醫院病床3076張。平均每千人擁有醫生7.6人,擁有醫院病床4.7張。全年法定報告傳染髮病率為109人/10萬人,兒童免疫接種率95%以上,達到初級衛生保健規劃目標比率為100%,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單位比例為100%,食品衛生監督覆蓋率100%。
交通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宝通寺. 新華社湖北頻道. [2006-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17).
- ^ 禅宗名刹 武汉宝通寺. 禪風網. [2015-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0).
- ^ 1979年版《辭源》第1673頁
- ^ 1979年版《辭海》第1645頁註釋:「武昌魚即團頭魴。」
- ^ 洪山区. 行政區劃網. 2014-07-07 [2019-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9) (中文(簡體)).
- ^ 武汉市. 行政區劃網. 2014-06-11 [2019-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2) (中文(簡體)).
- ^ 中國: 湖北省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6).
- ^ 由於洪山區人民政府網站僅提供了2007年資料,僅列出2007年的數據。
- ^ 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 [2009-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