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 | 香港历史年表
世纪 19世纪香港 | 20世纪香港 | 21世纪香港
年代 1910年代香港 | 1920年代香港 | 1930年代香港 | 1940年代香港 | 1950年代香港 | 1960年代香港 | 1970年代香港
年份 1941年香港 | 1942年香港 | 1943年香港 | 1944年香港 | 1945年香港 | 1946年香港 | 1947年香港 | 1948年香港 | 1949年香港
纪年 乙酉鸡年)、香港开埠104周年香港重光之年

1945年香港,随着大日本帝国二战中的实力不断下降,盟军香港的反攻于本年进入关键阶段,除二月外的首七个月内均被有盟军或美军轰炸的痕迹,船坞、油库、机场、发电厂、兵营、坟场、庙宇、集中营、船舶、医院、学校等皆成袭击对象,甚至误炸人口密集楼房,酿成重大伤亡。惟香港市民因渴望日本尽快战败,结束香港沦陷,故一般不反对盟军的轰炸。经过3年零8个月艰苦日子,黑暗岁月终露曙光,随着美军于8月初对日本先后投下2枚原子弹,及后日皇在电台里的终战广播,使香港再次面临政权移交,日军在盟军接管前则在梅窝犯下最后一宗杀害无辜港人案件。中英双方就香港主权归谁各执一词,中方更率先派军队占领九龙,最后在美国压力下,中国领导人蒋介石终同意香港回归英国并撤军,英方随即在香港成立临时军政府。香港重光虽然值得欣喜,但二战后,香港满目疮痍,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百废待兴,人口由战前160万急降至60万的低位,甚至出现“人吃人”惨剧。由于物价腾飞,物资严重不足,饿死人现象不断发生,到1945年,饥荒更为严重,人食人事件在8月更发生多宗。狂欢过后的香港人亦要同时面对一大批问题:包括8成人口营养不足、医疗卫生条件极差、传染病猖獗、大部分的适龄学童失学、不少房屋受到破坏又或日久失修等,此外香港原来居民及难民在日本投降后大量涌入,1945年底,人口已回升到100万,使情况进一步恶化。军政府成立后,香港的人口即以每月100,000人的速度急升。军政府首要解决的是港人的温饱问题,由于贸易尚未恢复,所以能源和粮食均十分缺乏。有见及此,军政府首长夏悫派员到广东文莱印度和日本等地搜购能源与粮食。至于住房方面,战后有72%外籍人士失去居所,而全港约600,000名居民当中,则共计有160,000人无家可归,其中大部分私人房产是在日占时期遭日军强占的。战后建材十分短缺,夏悫又不愿动用公共资金修复私人楼房,所以军政府只能尽量将空置的建筑物安置居民,以及征用旅馆作收容难民,因此港人对军政府的住房政策感到相当不满。交通方面,军政府曾以货车权充巴士,以解决战后交通工具荒缺的局面。此外,港英军政府宣布日本军票作废,部分市民一夜间倾家荡产。二战结束至年底发生多宗由水雷引致的严重海难,使扫雷成为战后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1]

1945年
政治

国家领导人

科技

天文 – 科技 – 铁路

文化娱乐

电影 – 文学 – 音乐 – 游戏 – 电视节目 中国大陆电视剧 – 台湾电视剧

体育

体育 – 足球 – 篮球 – 棒球 – 台球

区域

中国 上海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 日本 – 朝鲜半岛 – 马来亚 – 新加坡 – 欧洲 – 美国

分类

分类 – 出生人物 – 逝世人物列表 – 维基新闻

大事记

编辑
  • 香港主要刊物之一新闻天地以月刊形式创刊,由于香港仍受日军管治,该刊暂设在重庆,创刊初期困难重重,但由于办得有特色,因此颇受当时读者欢迎。[2]
  • 1月1日——当局颁布实行物品税令[3]
  • 1月11日——第23军司令田中久一中将上任港督[4];占领地总督部举行追悼会,悼念已故华民代表陈廉伯[5][6]
  • 1月15日——盟军飞机空袭太古船坞[7]:4。驻重庆美军于本年内首次空袭香港,上午9时10分,数十架美机作梯形侵入,历时一小时,下午2时15分,以P-51战斗机P-38闪电式战斗机十余架混合编队而来,所投炸弹未有命中目标并坠入海中,日军击下美机3架及击毁2架,其中一架化成火球坠落海上[8]
  • 1月16日——一批日本军舰刚从菲律宾开抵香港,美军飞机300架随后飞到香港上空,日方军舰施放烟幕掩护逃走,但美机紧追轰炸,300架飞机投下大量重型炸弹,许多日舰被炸沉,有的炸为两截,有的炸至船身翻转,其中一艘12,000以上的军用物资运输船亦被炸沉。直至傍晚美机才撤走,日军军舰残骸则布满维港,那艘被炸沉的运输船躺在上环海面不远处,像水面上一座大型平台。美军18架战机被摧毁[9],酿成29人丧生(包括14名机师及15名机员)[9],亦有有几位飞行员跳伞后被东江游击队港九大队救获,送往后方。除日舰外,赤柱拘留营被美军误炸[10]战俘14死6伤[11][12]。而中环太古船坞亦遇袭,中环灾区一妇人生葬瓦砾堆中十日始被掘出[13]
遭美军误炸的赤柱拘留营,摄于1945年9月
太古船坞遇袭情形
遭误炸并酿成严重伤亡的湾仔市中心(图右中),摄于1960年代初
  • 1月28日——盟军轰炸九龙,许多房屋炸塌,造成死伤[16]
  • 日军政府表示,当敌机来袭时会按情况发出两种不同警号,如属骚扰性质的日间空袭将发“视号警报”,若较多敌机来袭或夜间任何规模之敌机来袭均发出“听号警报”。视号警报即表示只有零星战机入侵领空,当局将在各区区政所门前及各繁忙街道悬出视号警报之旗帜,并分为三种:“警戒”、“奇袭”及“侵入空袭”。若当局呜出长短断续声响,则表示大量敌机行将侵入,属听号警报。如属长呜声响则表示敌机已去,警号解除。当局同时呼吁市民在警号发出时切勿外出或走上天台瞭望,免生危险[19]
  • 即日起日军强化灯火管制,禁止露天夜市[3]
  • 东亚晚报停刊[20]
  • 3月1日——香港占领地总督部警察局成立,设港九水上3局各区25分局,警察由宪查改编警官由宪兵担任[7]:10。香港占领地总督部实行改组,民治部、财政部及交通部缩减为两个部,改称第1、第2部,两部下共设6课1局,办理一切行政事务。第1部以增强生产力为要务,下设3个课:总理民政、文教事宜;管理产业事宜;掌管财政事宜。另设1个卫生总局,管理一切卫生事宜。第2部以促进交易为要务,下设3个课:管理交易及航运事宜;管理造船事宜;掌管通讯、土木等事。此外,各部还设司政官3名,其他职衔则未作更改[18]
  • 3月2日——颁令修改宪兵队刑事即决处分令[3]
  • 3月15日——一架美军战机在龙鼓滩附近坠毁,5名美军丧生,村民暗地里将遗体埋葬,其后三度搬坟,以免被日军发现[21]
  • 3月16日——香港灾区救济委员会表示共44具尸体经由该会从1月21日空袭灾场掘出[22];5万张春季马票售罄[23]
  • 3月29日——近100架美军轰炸机大举突袭香港,破坏启德机场、运输及军事设施。[24]
  • 华侨晚报创刊[3]
  • 4月1日——中西区及东区改为每5日供水1天,半山区及山顶则完全停供[7]:18
  • 4月2日——美军战机袭港,被日方制空部队还击,2架被击毁,其余逃去[25]
  • 4月3日——11时40分至下午2时半,美军派出B-24轰炸机为主在内的49架战机再度袭港[25],日军击坠敌机3架,其余逃去,九龙民房及深水埗以南[26]水域部分船舶被炸,造成死伤,其中九龙被炸毁房屋十余间,酿成37死80伤[27]
 
遭轰炸的铜锣湾圣保禄医院建于1916年,摄于2013年
  • 4月4日——美军飞机两度轰炸铜锣湾酿成严重灾情,凌晨4时许空袭铜锣湾避风塘艇户,伤者被送入附近的法国医院(圣保禄医院)救治,惟上午11时40分至下午2时12分以B-24轰炸机为主约70架美军战机,空袭收容大量7小时前才由铜锣湾避风塘艇户送入伤者的法国医院及孤儿院,跑马地印度坟场及隔邻的印度庙与印度儿童学校等数处亦中弹。其中艇户最少232人丧生[28],伤者数百人。法国医院则造成约260死50余伤[29][30],死者包括6名女护士及8名医院职工,其余多为小童及婴儿。印度儿童学校[31]及印度庙[32]亦有数人死伤。是日袭击共计490余人丧生
  • 4月5日——中午12时半至下午3时50分[33]B-24轰炸机38架、P-38闪电式战斗机16架数次来袭本港,由高空投弹轰炸维港两岸的船坞[24]、发电厂[24]美孚油库[34]
  • 4月9日—4月20日——推行住民证政策,除10岁以下,香港市民必须领取。
  • 4月17日——下午约1时半,由大澳驶往港岛并拖带4艘载货帆船的客船民昇轮,在驶至屯门东南水域时遭到美军B-24轰炸机用机关枪向轮上乘客扫射,继而连续投弹轰炸,将所拖带小船2艘炸沉,民昇轮亦继而被毁下沉,船上300余人中最少造成7死18伤[35]
  • 4月21日——日轮民国丸番禺莲花山镇对开海面被盟军炸沉[3]
  • 5月1日,当局准许民间成立“保卫团”。[3]
  • 5月12日,盟军飞机302架空袭启德机场[3]
  • 5月
    • 当局举办第4次日语检定,212人合格。[36]
    • 英国制定香港一旦重光后的工作小组香港计划小组增至38名官员。英国鉴于二战东南亚被日本打败,声誉和地位日益降低,因此计划英国夺回香港后要在政制上做一些改革,以挽回失去的威信。1943年10月,英国殖民地部设立“香港计划小组”,研究及制定战后香港的政策措施与工作计划。[18]
    • 英国殖民地部官员建议未来香港政制采用市议会,设23个议席,内有华人议员7名、英国人议员9名,其余7名由港督委任。[18]
 
遭纵火的中环(图中右下方楼群近中央部分),摄于事件发生前5年(1940年)
  • 7月8日,强烈热带风暴兰茜登陆阳江路径图),香港天文台于7月6日[41]至7月8日[42]悬挂本年首个一号风球,7月7日上午11时东区山边里因风雨引致一座危楼的中座倒塌,1死3获救[43]
  • 7月23日:
  • 7月25日正午12时4分,盟军最后一次空袭本港,派出一架战机向赤柱拘留营投弹9枚,当中8枚失效,只有1枚爆炸,造成英国战俘2重伤5轻伤。[44][12]
  • 7月,电气厂放宽一般用户的用电限制,除减电费外,超出指定用量者不收额外费用,当局亦重新准许使用电风扇、电雪柜、升降机及抽气机等,灯火管制时间亦延至每晚11时才执行,商店的光管招牌则重新批准使用,夜市商业因而热闹起来。[45]
  • 8月4日,受社会饥荒影响,九龙发生一宗“人吃人”惨剧,一名女子疑杀害他人后,㓥开人肉煮熟来吃。同月九龙亦发生另一宗食人事件,一名妇人杀死13岁小童后㓥尸烹调,警方在其家中发现熟人肉及人骨。据《口述历史》记载,当时街上有些人饿到快要死,但还没有断气时,身上的肉已给人割去。有居港日籍牧师曾听说,正当每个中国人受饥饿折磨时,有些中国人饿到要吃狗肉、猫肉、鼠肉甚至人肉来充饥。[18]
  • 8月10日,台风昆妮登陆茂名路径图),香港天文台于8月7日[46]至8月10日[47]悬挂一号风球,风球悬出后,港内大小舟艇驶入避风塘,渔船停止出海,渡海轮及巴士照常行驶,风暴未有靠近本港,无伤亡。
  • 8月11日,英国外交大臣密电英国驻重庆大使,命令立即设法与被日军囚禁的前港府辅政司詹逊取得联系,授权他在日本投降后,立即恢复英国在香港的统治机构。[3]
  • 8月14日,英国政府令驻华大使通知中国政府,英国海军将重占香港,中国政府提出抗议。[3]
  • 8月15日:鉴于美军先后于8月6日及8月9日在广岛市长崎市投下原子弹酿成共计最少15罹难、以及苏联闪击满洲国等地,日皇裕仁遂于15日代表大日本帝国透过电台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玉音放送),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亦结束了“三年零八个月”的香港日占时期英国宣布将接收香港及恢复香港的管治,在英军接收香港前将暂由日军维持秩序。[48]
  • 8月16日:
    • 当局取消晚间灯火管制。[3]
    • 英国宣布驻港日军需向英国投降。[3]
  • 8月18日:
  • 8月19日-8月26日发生“梅窝血案”。19日下午2时,大屿山游击队向驻梅窝日军进行突袭,造成十余名日本兵伤亡[49],游击队则有一人阵亡[49],日军采取残酷报复手段,包围了梅窝白银乡大地塘鹿地塘涌口4条村,把居民大小300多人全部驱至涌口岸边,进行严刑拷打及无理询问。拘捕时已有不少居民被枪杀或打伤,拷问时许多居民被捆绑在木柱上,两足不能落地,有些被迫跪在草地上不能动弹。晚上正副村长被日军斩首,继而对若干男性居民进行虐打,事件直至8月26日因日本军奉命到赤柱拘留营而结束,共12名无辜平民被杀害
发生血案的梅窝香港大屿山的位置
梅窝多年来的发展变化不大,至今仍保留乡郊式低密度发展,近山位置由右至左隐约可看到白银乡、大地塘及鹿地塘3条村,近沙滩的屋宇则为涌口村
  • 8月24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发表关于香港前途的公开声明,表明中国不会趁日本无条件投降来找机会破坏国际公约或侵犯盟国利益。因此中国不会趁机派兵占领香港,不会在同盟国之间挑起误会,申明香港目前地位是由中、英两国所签定的条约所定明,任何改变都需通过双方在友好的谈判后达成。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尊重条约,及在时机成熟时根据法律来作出符合当时环境需要的合理改变。蒋介石这项声明成为国民政府二战后初期对香港地位政策的核心依据。[3]
  • 8月26日,台风戴丝掠过华南沿岸[50]香港天文台于8月24日[47]至8月26日[51]悬挂一号风球,无伤亡。
  • 8月27日:
    • 虽然蒋介石于8月24日发表不侵占香港声明,但当日发出声明后却得知英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将占据香港,遂在重庆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派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第13军占领九龙。8月27日,罗卓英将军率13军从韶关出发,连夜行军并横渡深圳河,迅速占据整个九龙,并随时准备进攻香港岛。国民党军与位处香港外围海域英军对峙3天。8月29日,罗卓英接重庆密电,谓蒋介石在美国压力下,权衡利弊后决定放弃收复香港,颁令授权英国海军少将夏悫接受香港日军之投降。罗卓英迫于无奈,遂下令13军士兵从九龙半岛撤走。[3]
    • 夏悫将军率太平洋舰队驶抵香港海面。[3]
    • 香港海军当局在下士官兵集会所讲堂,为牺牲将士举行最后慰灵祭。[52]
  • 8月28日:
  • 8月30日,英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夏悫少将率舰队抵达香港登陆,从日军手中接收香港,香港市区出现大规模庆祝活动,纪念战争结束及盟军取得胜利。以后每年重光纪念日成为了香港的公众假期,直至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才取消此假期。[3]
 
日方代表在英、中、美、加4个同盟国代表面前于1945年9月16日在港督府联合签署香港的受降文件
  • 港英军政府首长夏悫总司令建议将启德机场迁往新界屏山,是政府首次提议于屏山建机场[57]
  • 颁布“业主与租客条例”,加强对业主租客的管理[16]
  • 当局开征烟酒税[16]
  • 10月1日——一队国府军宪兵开至香港,协助英军维持治安,引起英方不满[16]
  • 10月5日——中国军队6千多人驻于九龙塘[7]:36
  • 10月11日——皇家香港天文台恢复气象报告,使天文台回复二战前的效能。自月初皇家香港海军及空军接收被日军征用的天文台总部后,发现各仪器均已毁坏,但数日内后已将大楼修缮完毕,并装设必要仪器[58]
  • 10月20日——电车恢复行驶跑马地,各线车费一律减价,头等只收1毫半,三等则收8仙[7]:31
  • 10月25日——下午1时30分,载客约200人、由汕尾开往香港的客货轮祥发号在驶至惠州市平海湾以南时,船头突然起火,惟乘客太迟发现致火势蔓延,又因船上缺乏救火设备,救生圈亦只有4个,因此乘客及船员皆跳海逃生,多人被溺毙,少量被烧死,80余人成功登岸生还,最后造成110余人遇难悲剧[59]
 
发生严重海难的果洲群岛海域(图中红色岛屿附近)
  • 10月26日——晚上9时许,载客约400人、由汕头开往香港的客货轮祯祥号在驶至惠州市平海湾以南时,汽喉突然爆炸,海水涌进轮船,2艘途经之渔船救起123人后送回香港筲箕湾,并建议船主驶往就近的平海镇落客以策安全,惟船主以平海盗贼甚多为由拒绝登岸,并强行将已入水之祯祥轮驰往香港,10月27日深夜风浪更大,至10月28日0时,更楼与烟囱被风吹坠毁,压毙十数人,同时亦有搭客数十人被吹落海。凌晨4时许,船驶至香港果洲群岛附近海面时终因入水太多下沉,最终酿成270余人丧生惨剧[60]
  • 11月2日,香港邮政即日起恢复包裹投寄,惟街上邮箱仍未恢复投递服务,市民如需寄信需直接到各邮局投寄。[61]
  • 11月7日晚上9时半发生严重车祸,一辆英军军车由太古船坞向西直驶,驶至鲗鱼涌英皇道太古糖厂转角处时,因天雨路滑撞及途人,造成4死4伤[62]
  • 11月8日上午8时半,由广东开往香港,载有1,300人(内含国民革命军第八军1,100人准备经香港北上应付国共内战、政府工作人员19名、船员145名及船员家属35名)的海珠轮在驶至东莞市虎门镇三板洲海面时触及水雷爆炸沉没,酿成约1,000死150伤惨剧,另有约150人获救无受伤。[63][64]
  • 11月10日晚上7时半,三号水警小轮在中环青洲英泥厂对出海面巡逻时,水锅突然爆炸,船上10人先后不治,死者包括3名水警、3名工程师、3名锅炉工及1名厨师。4人当场死亡,另6人送往玛丽医院救治,惟当中5人于同日稍后伤重不治,另一人则于11月11日离世。[65][66]
  • 11月13日:
    • 早上7时许,一艘停泊在西环广荣码头载满电油的货艇发生火警,二号水警轮到场将火扑灭,5名船员送往玛丽医院救治,其中一名17岁男子延至晚上7时许伤重死亡,造成1死4伤。同日晚上7时半,一辆载满柴枝的货车在南昌街失火,烧伤华人一名。[67]
    • 军政府宣布取消一切管制,恢复自由贸易。[16]
    • 中国共产党正报香港创刊,成为香港二战后首份创刊的报章,惟经营至1948年11月13日便告停刊。[68]
  • 11月15日,九广铁路恢复直通车服务。[69]
  • 11月16日,屏山村民反对兴建机场,举行大请愿。[70]
  • 11月17日,下午3时许,2名印度藉军人乘吉普车驶经青山道时与一名骑单车华人相撞,华人被辗过不治,造成1死2伤。[71]
  • 11月18日,恢复冬令时间,当日凌晨2时,时钟调慢1小时,这是自港府在1941年10月1日结束夏令时间将时钟拨慢30分钟至比格林威治时间快8小时30分钟,及日占政府在1942年1月1日再拨快30分钟后至相等于日本时间[72],香港时间恢复到比格林威治时间快8小时,但渡轮服务没有因冬令时间而延后,每日提早开船[73]
  • 11月20日下午6时,由港岛统一码头开往大澳的客船民光轮在驶至东涌海面时,十余名假扮搭客的匪徒突出拔出手枪指吓船长及乘客,禁止呼救,并将拖带的一艘米船缆索斩断,勒令向伶仃洋驶去。正当落手搜劫乘客财物之际,适逢皇家海军巡逻船驶到,见民光轮有异样,乃用探射灯向其照射,并令停船调查。贼匪深知不妙,向海军巡逻船开枪射击,海军亦开枪还击,匪徒见形势危急,其中一部分跳海逃生,海军将贼匪制服后,将民光轮船员及搭客带返金钟海军船坞扣留调查。是役中民光轮上有6男1女乘客中枪受伤,送往玛丽医院抢救,一名23岁男乘客伤重不治,造成1死6伤。[74]
  • 11月
    • 英国驻华大使政治顾问、怡和洋行总经理东尼·凯瑟克英国香港前途作出建议,英国迟早要承认香港的主权属于中国,但不能在此时向中国提出香港问题,英国应大刀阔斧地改革香港政府,一洗战前殖民地作风陋习,以求尽英国对香港人的义务。他建议英国政府就香港前途发表公开声明,保证几条原则,包括改变香港殖民地的称呼;香港应正式命名为一个自由港;以民选制度取代委任议会;所有香港居民不分种族、肤色和宗教都应一视同仁。凯瑟克还表示,假如英方及中方能达成协议,中方愿意保证英属香港有充足食水供应和对铁路、机场的使用权,英方此时便可考虑将香港交还中国。[68]
    • 月初,香港上海电报恢复,重开两小时内收到的私人电报达200多封,收费与二战前相若。[75]
    • 当局成立租务法庭,解决业主与租客间的纠纷。[76]
 
发生水雷炸沉虾艇事件的南丫岛下尾咀海域(图中红色岛屿的西南角)
  • 12月11日中午,一艘载有29人(包括船主及家属共26名、船员3名)的虾艇从外海驶返长洲,驶至南丫岛下尾咀对出海面时误触水雷,全船炸飞海面后瞬即沉没,只有一名男家属生还,漂流海面数小时后,被一钓艇救返长洲,酿成28死1获救[78][79]
  • 12月22日晚上7时许再发生误触水雷惨剧,一艘竖起三枝桅之巨型渔船,载有20余人欲出海捕鱼,途经筲箕湾鲤鱼门之间海面,突然轰隆一声,渔船抛高数十后沉没,全船所有人皆跌下海中不停呼叫,附近渔船闻讯赶至救援,一名船员往筲箕湾警署报案,当局将伤者送往玛丽医院救治,造成2死6伤,其余获救。[80]
  • 12月25日,山顶缆车复驶,收费与二战前相若。[81]
  • 12月香港人口9月的60万回升至100万。[16]

本年

编辑

出生人物

编辑

逝世人物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繁体中文)望港粵當局合作清掃浮雷. 华侨日报第肆页. 1945年12月4日. 
  2. ^ (繁体中文)陈昕 郭志坤. 《香港全紀錄(卷一)》. 中华书局. 1997年7月: 页245. ISBN 9622318908.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繁体中文)汤开建 萧国健 陈佳荣. 《香港6000年(遠古-1997)》. 麒麟书业. 1998年: 页547. ISBN 9622321232. 
  4. ^ (繁体中文)香港占領地總督 田中久一中將繼任 希望香港人為完遂聖戰作進一步努力 招待會席上日華人民代表表明協力決意.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01-11. 
  5. ^ (繁体中文)今日追悼 陳故代表廉伯.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01-11. 
  6. ^ (繁体中文)陳廉伯追悼會 軍政長官各界致祭.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01-12.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郑宝鸿. 《香港戰後紀事1945-1949》. 香港中和出版. 2023. 
  8. ^ (繁体中文)昨日本港制空部隊戰果 擊墮破敵機五架 下午一役一架化成火球墮於海上.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1月16日. 
  9. ^ 9.0 9.1 (繁体中文)毋懼毒蛇咬野豬撞 尋遺物慰烈士家屬 業餘二戰考古隊 填補香港歷史空白. 香港苹果日报. 2013年4月5日 [2015年8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2月14日). 
  10. ^ (繁体中文)昨日敵機三百擾港 擊墮毀約二十四機 報道部發表收獲大戰果 一般市民益深同仇敵氣.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1月17日. 
  11. ^ (繁体中文)敵猛炸軍抑留所 抑留者正義呼聲 占遜氏致函軍抑留所所長 請主持正義使停止此種襲擊行為.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1月12日. 
  12. ^ 12.0 12.1 (繁体中文)前日敵機 炸抑留所續詳 炸彈陳舊投彈術拙劣 軍醫出動施救殊迅速.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7月27日. 
  13. ^ 13.0 13.1 (繁体中文)中區兩災場 發掘中所見 古董珍品店損失大 一婦人生葬足十天.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1月27日. 
  14. ^ (繁体中文)昨日下午三時許 敵機二十餘架襲港 盲目投彈毀民房五百餘 炸斃市民約一千傷三千.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1月22日. 
  15. ^ (繁体中文)中區空襲災情 有關方面積極辦理善後 各方出動救助至為努力.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1月23日. 
  16. ^ 16.00 16.01 16.02 16.03 16.04 16.05 16.06 16.07 16.08 16.09 16.10 16.11 16.12 (繁体中文)汤开建 萧国健 陈佳荣. 《香港6000年(遠古-1997)》. 麒麟书业. 1998年: 页548. ISBN 9622321232. 
  17. ^ (繁体中文)追悼大會 一連四天.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2月6日.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繁体中文)汤开建 萧国健 陈佳荣. 《香港6000年(遠古-1997)》. 麒麟书业有限公司. 1998年: 页549. ISBN 9622321232. 
  19. ^ (繁体中文)騷擾性質之日間空襲 祇發「視號警報」 較多敵機來襲始發聽號警報 夜間無論來襲敵機多寡皆發聽號警報.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3月31日. 
  20. ^ 20.0 20.1 (繁体中文)陈昕 郭志坤. 《香港全紀錄(卷一)》. 中华书局(香港). 1997年7月: 页244. ISBN 9622318908. 
  21. ^ (繁体中文)村民抱垂死美軍送暖意. 香港苹果日报. 2013年4月5日. 
  22. ^ (繁体中文)災區救濟會發掘工作 得屍四四具 工作暫告一段落.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3月17日. 
  23. ^ (繁体中文)看誰奪得巨獎 明日春季馬票揭曉 競馬五場三十三馬報名參加.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3月17日. 
  24. ^ 24.0 24.1 24.2 (繁体中文)宋轩麟. 《香港航空百年》. 三联书店(香港). 2003年: 页142. ISBN 9620421884. 
  25. ^ 25.0 25.1 (繁体中文)昨日B24襲港 又損失三架 港中船舶有多少被害.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4月4日. 
  26. ^ (繁体中文)再請大家救災.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4月5日. 
  27. ^ (繁体中文)某地死傷頗多.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4月5日. 
  28. ^ (繁体中文)銅鑼灣避風塘災情 沉毀船舶逾百艘 艇戶死傷逾千數.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4月8日. 
  29. ^ (繁体中文)嬰兒死傷百餘.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4月5日. 
  30. ^ (繁体中文)死傷確數 在調查中.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4月6日. 
  31. ^ (繁体中文)當局慰問印僑.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4月5日. 
  32. ^ (繁体中文)印人廟堂墳場學校 被炸毀死傷多 基士那獨盟支部長表示憤恨.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4月7日. 
  33. ^ (繁体中文)昨日敵機 累計五十四架 在密雲上盲炸市區.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4月6日. 
  34. ^ 34.0 34.1 (繁体中文)宋轩麟. 《香港航空百年》. 三联书店(香港). 2003年: 页65. ISBN 9620421884. 
  35. ^ (繁体中文)香港大澳線 民昇輪遭敵擊沉 搭客死傷甚眾 帆船四艘沉其二·各方赴救拯多人.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4月19日. 
  36. ^ (繁体中文)第四回日本語檢定 二百十二人合格 三十一日以前可往總督部領合格證書.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5月22日. 
  37. ^ (繁体中文)敵機襲港 B24 B29 P38彙計五十九架 第一次濫投燒夷彈 中區繁盛地點損失大死傷眾 B二十四三架被地上砲火擊墜.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6月13日. 
  38. ^ (繁体中文)救濟災區災民 救濟金明發放 災民每名三百元 後援會昨日議決.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6月24日. 
  39. ^ (繁体中文)強化內地米糧輸入 實行水陸雙方辦運 樂滿部長堤部長分別召見批發運輸商 實行擴闢來源考慮設置產米地連絡所 米商對陸路辦運請給予辦入證明.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6月21日. 
  40. ^ (繁体中文)中山萬頃沙西面 順德容奇市以南產米區域 准港商自由辦米 運米船舶可利用容奇市碼頭落貨.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6月22日. 
  41. ^ (繁体中文)一號風球 昨晚仍未撤下 水陸交通無何影響.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7月8日. 
  42. ^ (繁体中文)風球撤下 海上復原.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7月9日. 
  43. ^ (繁体中文)風雨連天 東區山邊里塌屋 壓斃一命 危樓極待修理 居民防患未然.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7月9日. 
  44. ^ (繁体中文)敵機行為暴虐 兩次炸抑留所 投彈九枚所中受傷七人 敵機此種行為莫不憤恨.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7月26日. 
  45. ^ (繁体中文)電氣廠利便商店招徠 許用光管招牌 裝飾電燈亦將一併許可 惟須注意燈火管制時間.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7月27日. 
  46. ^ (繁体中文)昨日懸出 一號風球.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8月8日. 
  47. ^ 47.0 47.1 (繁体中文)天文台懸出一號風球 本港天氣風雨不輟 下午風勢轉勁舟艇均駛入避風塘 白銀丸今日照航廣州.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8月25日. 
  48. ^ (繁体中文)陈昕 郭志坤. 《香港全紀錄(卷一)》. 中华书局. 1997年7月: 页246. ISBN 9622318908. 
  49. ^ 49.0 49.1 (繁体中文)日寇梅窩大屠殺. 明报D6版. 2005年4月25日. 
  50. ^ (繁体中文)颶風經澳向東北吹去 離澳二百餘哩天文台除下風球. 华侨报. 1945年8月26日. 
  51. ^ (繁体中文)昨晨撤風球 船舶復業.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8月27日. 
  52. ^ (繁体中文)本港海軍當局舉行 最後慰靈祭. 华侨日报第贰页. 1945年8月27日. 
  53. ^ (繁体中文)汤开建 萧国健 陈佳荣. 《香港6000年(遠古-1997)》. 麒麟书业有限公司. 1998年: 页550. ISBN 9622321232. 
  54. ^ 傅玉兰. 《抗日戰爭時期的澳門》. : 页175. 
  55. ^ 55.0 55.1 (繁体中文)汤开建 萧国健 陈佳荣. 《香港6000年(遠古-1997)》. 麒麟书业. 1998: 页551. ISBN 9622321232. 
  56. ^ (繁体中文)本港重光後初次懸風球 颶風信號悉從舊制 與日治時期方法完全不同 昨日海面各船艇紛紛避風. 华侨日报第叁页. 1945年9月25日. 
  57. ^ (繁体中文)建築屏山機場 夏愨總司令解釋理由 此舉純為本港繁榮地勢適合 鄉民損失耕地祖墳悉予補償. 华侨日报第叁页. 1945年11月9日. 
  58. ^ (繁体中文)本港天文台 恢復氣象報告 各儀器由海空軍供給. 华侨日报第肆页. 1945年11月5日. 
  59. ^ (繁体中文)港汕線祥發輪被焚 百餘人失蹤慘情 貨物損失達國幣一億元 船上設備不全招致大禍. 华侨日报第叁页. 1945年10月29日. 
  60. ^ (繁体中文)港汕輪禎祥號爆氣喉 二百餘客又失踪 一百二十三人被漁船救回. 华侨日报第叁页. 1945年10月29日. 
  61. ^ (繁体中文)郵局恢復收寄包裹 郵費概照戰前規定. 华侨日报第肆页. 1945年11月3日. 
  62. ^ (繁体中文)英皇道上 軍車失事 四死四傷. 华侨日报第叁页. 1945年11月9日. 
  63. ^ (繁体中文)海珠輪職員歸述 沙角遇事經過 時間為八日上午八時十分 全船人數合共一千三百人. 华侨日报第叁页. 1945年11月12日. 
  64. ^ (繁体中文)漁民及僑領捐款在沙角建立 八軍遇難將士紀念碑 打撈結束會議中蔣科長報告一切. 华侨日报第叁页. 1945年12月19日. 
  65. ^ (繁体中文)中環水警小輪 水鍋爆炸 死四人傷五人. 华侨日报第叁页. 1945年11月11日. 
  66. ^ (繁体中文)紀念因公殉職的皇家香港警隊及香港警隊成員. 香港警务处. 2004年10月27日 [2015年8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7月22日). 
  67. ^ (繁体中文)昨一日間 海陸兩告火警 電油艇一死四傷損失大 柴車被焚一人燒傷入院. 华侨日报第肆页. 1945年11月14日. 
  68. ^ 68.0 68.1 (繁体中文)汤开建 萧国健 陈佳荣. 《香港6000年(遠古-1997)》. 麒麟书业有限公司. 1998年: 页553. ISBN 9622321232. 
  69. ^ (繁体中文)廣九火車 直通後之第一日情形 二百餘人上省購票秩序良好 返港者較多盼小輪加開班次. 华侨日报第肆页. 1945年11月16日. 
  70. ^ (繁体中文)屏山機場區 鄉民代表團請願詳情 請謁夏愨總司令會督及周將軍 致送呈文請收回建築機場成命. 华侨日报第肆页. 1945年11月17日. 
  71. ^ (繁体中文)青山道車禍 死一傷二. 华侨日报第肆页. 1945年11月18日. 
  72. ^ 為甚麼香港沒有夏令時間?. 港识多史. 2017-06-23 [2022-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8). 
  73. ^ (繁体中文)今日恢復標準時間 今晨二時時鐘撥後一點 各線渡海小輪提早開行. 华侨日报第肆页. 1945年11月18日. 
  74. ^ (繁体中文)海上軍匪激戰搭客一死數傷 賊黨圖刦民光輪續詳 假扮搭客半途出槍勒令他駛 海軍巡船馳救帶返本港核辦. 华侨日报第肆页. 1945年11月22日. 
  75. ^ (繁体中文)港滬電報恢復第一日 拍發者甚眾 收費悉根據戰前徵收. 华侨日报第肆页. 1945年11月5日. 
  76. ^ (繁体中文)租務法庭下週成立 主客糾紛可望解決 法官人名約共三十名. 华侨日报第肆页. 1945年11月9日. 
  77. ^ (繁体中文)金銀場今恢復 買賣黃金. 华侨日报第肆页. 1945年12月3日. 
  78. ^ (繁体中文)漁拖誤觸浮雷 二十九人衹一人回歸. 华侨日报第肆页. 1945年12月14日. 
  79. ^ (英文)JUNK BLOWN TO PIECES. 德臣西报第一页. 1945年12月15日. 
  80. ^ (繁体中文)筲箕灣對開海面 浮船遇雷沉沒 結果死二人傷六人. 华侨日报第肆页. 1945年12月24日. 
  81. ^ (繁体中文)二十五日起纜車復駛 至梅道收三毫至山頂收五毫 對開二十五回上落同價不分級. 华侨日报第肆页. 1945年12月23日. 
  82. ^ (繁体中文)惠康簡介. 惠康超级市场. 2013年 [2015-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83. ^ (繁体中文)一代奇女子 狄娜病逝. 香港苹果日报. 2010年4月1日 [2015年8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4月9日). 
  84. ^ (繁体中文)出席者簡介. 中国评论新闻网. 2012年4月27日 [2015年8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5月14日). 
  85. ^ (繁体中文)個人資料. 香港演艺人协会. [2018-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86. ^ (繁体中文)個人資料. 香港自由党. [2015-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4). 
  87. ^ (繁体中文)蘇澤光決辭地鐵主席. 星岛日报. 2003年2月13日. [失效链接]
  88. ^ (繁体中文)泰迪羅賓 揀擇. 星岛日报. 2012年5月11日 [2015年8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8月12日). 
  89. ^ (繁体中文)沈殿霞生平. 明报. 2008年2月19日. 
  90. ^ (繁体中文)東瑞簡介.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网页. 
  91. ^ (繁体中文)個人資料. tvmao.com. [2015-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2). 
  92. ^ 92.0 92.1 92.2 (繁体中文)臨時立法會議員簡歷. 香港立法会. 
  93. ^ (繁体中文)陳觀泰:甄子丹現在是NO.1 成龍再撐會完蛋. 重庆晨报. 2010年2月28日 [2015年8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5月10日). 
  94. ^ (繁体中文)永恆的清麗…井莉. PChome Online网络家庭. 2010年4月25日 [2015年8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95. ^ (繁体中文)副主席: 阮兆輝. 八和会馆. 
  96. ^ (繁体中文)完全上官小寶大圖鑒. ivan-ho.com. [2015-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97. ^ (繁体中文)董事局成員. 香港青年音乐训练基金. [2015-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9). 
  98. ^ (繁体中文)馮國經簡介. 凤凰网. 
  99. ^ (繁体中文)寧要殘破古迹 不愛千萬鑽飾 包陪慶苦求特首保牛棚. 头条日报. 
  100. ^ (繁体中文)Crazy Steve 李家鼎. 头条日报. 
  101. ^ (繁体中文)八爺 袁和平. 头条日报. 
  102. ^ (繁体中文)毋忘民國王化民. 亚洲周刊. 2003年1月6日. 
  103. ^ (繁体中文)何百里簡介. 抱趣堂. [2015-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2). 
  104. ^ (繁体中文)楊牧谷牧師簡介. 杨牧谷牧师纪念基金. [2017-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